其實大多數家長都知道小小的孩子就承擔了繁重的家庭作業,各種補習班,但是很少有家長去改變,寧可隨波逐流,也不願去改變,唉,大環境如此,咱們的教育方式是不是該改一改了?


因為這個壓力也是家長的壓力,別人家孩子都在苦逼地學習,你敢讓你家孩子去玩?相比於現在的壓力,家長更恐懼未來孩子面對的競爭壓力。

成年人的生活壓力何嘗不大?但你有改變的想法嗎?即便有,怎麼改呢?沒法改,生活會推著你向前


環境是沒法靠一個人改變的,但是家長可以讓孩子在學習中收穫快樂和成就感。這樣比較現實一點


這對家長來說其實也是很矛盾的。家長也想讓孩子減負,但是社會發展的很快,別人的孩子都在學習,眼看著在家孩子不學就落後了,也不想孩子落後,將來學習不好,喫苦,這其實都是家長的正常心理。

因為我們國家的現在的教育方式就是應試教育,人數太多,好的大學有限,所以很多都是客觀原因,沒辦法的。

但是我們國家現在已經在逐漸地實行素質教育了,也就是說根據要逐漸地改變應試教育,讓孩子有自己的一技之長,根據孩子的興趣和有特長也引導孩子以後的發展。也有一部分的家長已經逐漸地認識到目前的問題了,也在慢慢的改變,改變教育方式,只是還沒有形成一種趨勢,只是少部分的人在改變。慢慢就都會好的。讓孩子在輕鬆地氛圍中學習,真正的學習的是能力,獨立面對一切的擔當。


題主是個沒受過生活毒打的小年輕吧。作為一個普通人,能走的所有成才之路,最容易走的就是讀書了,這是其一,這點歡迎來槓。然後孩子你只要管好讀書,大人要負責工作賺錢,到家做家務,還要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要規劃孩子的學習發展,還要負責照顧年邁的老頭老太們,補習班要錢,生活要錢,看病要錢。然後還有我這種由於全日制學歷不達標,職業發展頂到天花板的這種。然後大人嘛,都不想孩子去犯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都想讓自己的孩子過的比自己好。只是孩子終究是孩子,沒有遭受社會毒打的孩子永遠也沒法理解成年人的生活有多辛苦。

當然,90%以上的成年人,並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他們也只是跟跟風,省的孩子長大了之後怪父母小時候支持不力,求個安心而已


壓力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時代在變化,家庭教育也在變化,如果不做出對應的措施,就很容易被這個社會淘汰,成為碌碌無為的人。這就是很多家長明知道孩子的壓力大,卻不去改變現狀的原因之一。

父母的壓力越大,那麼孩子的壓力越大,很多時候,孩子的壓力就同等於父母的壓力,父母希望孩子成才,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樣沒有出息,就會給孩子增加一定的壓力。

對於為什麼很多家長明知道孩子壓力大,卻不去改變現狀?這個問題,

有人說是:

「大環境如此,寧可隨波逐流。」

也有人說是:

「孩子的壓力與成年人的壓力是成正比的,大人不給孩子壓力,孩子以後就沒有出息。」

「社會發展太快,一減負孩子就會落後於人,只能讓壓力推著孩子前行。」

「只有前苦纔有後甜,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家住我附近的孫女士,孩子才剛上二年級,剛從幼小銜接的痛苦裡掙脫出來,孫女士就怕孩子會落後於人,把孩子的課程塞得滿滿的。

每天下完課,還要去補習班上課,晚上回到家,不僅有課堂作業,還有孫女士買的練習冊,星期六天孩子也沒得休息,被安排去上各種興趣班、進步班。

很多時候,我在家都會聽到她的吼叫聲:

「你現在不努力學習,就會像我一樣,要學歷沒學歷,要技術沒技術,出去工作都找不到。」

「你現在不努力,以後就沒有機會努力了。」

伴隨著孩子的哭聲,每天都是如此。

沒過多久,她的孩子就因為壓力太多抑鬱了,每天都很焦慮,性格都變得內向不愛說話,見到我們連個招呼都不打,而且對任何事情都很冷漠。

孫女士看到孩子變成這樣,也是很後悔,於是就不再逼著孩子去做不喜歡的事情,但孩子已經變成了這樣,沒有後悔葯喫了,時光也不能倒流,只能盡量去彌補自己的過錯。

父母的壓力

孩子的壓力在於父母的壓力,在這個靠學歷、技術的社會,父母承擔得越多,就越會把壓力轉移到孩子的身上,打著對孩子好的名號,希望孩子能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父母的壓力來源於很多地方。

1、經濟壓力

在動不動就需要補習,孩子喫好喝好的時代,就算是中等家庭的經濟壓力也非常大。

想要孩子上個好學校,就必須要有好工作、學區房、戶口,為了孩子上學,咬緊了牙關拼一拼,肩上負重了房貸以及各種生活費用。

在孩子上學之後,為了不讓孩子的起跑線輸人一截,出現了各種「趕跑」現象,為孩子報上各種補習班,這又是一個不小的支出。

2、學業壓力

現在有多少父母為孩子的輔導作業操碎了心呢,特別是現在孩子的作業,各種「蛇神鬼怪」都有,出題的人光顧著自己的成就感,卻忘了做這個題目的只是孩子。

有些甚至是語文繞題繞得人百思不得其解,就算是很多大學畢業的父母,也很難輔導孩子。

輔導孩子難,孩子不會做,對於父母和孩子,這種壓力都是雙向的。

3、面子壓力

為什麼總會有「別人家的孩子」這句話跑出來,不就是父母的面子工程不到位嘛,看著別人家的孩子,聽話乖巧,學習成績又好,再看看自家的孩子,調皮搗亂,怎麼教也不會,說出去都不好意思。

這種純粹想要跟別人炫耀的資本的壓力,會讓很多父母站在制高點上壓迫著孩子前進,讓孩子難以喘口氣,也是導致孩子最容易叛逆、抑鬱的原因之一。

4、過度愛孩子的壓力

家長給孩子那麼多的壓力,是不愛孩子嗎?恰恰相反,有些家長之所以給孩子成倍的壓力,就是因為太愛孩子。

《小歡喜》裡面,宋倩和她的女兒喬英子,就是大家眼裡典型的愛孩子就要讓孩子優秀的例子。

喬英子的成績一向很優秀,但宋倩還是不滿意,為了讓喬英子的成績更好,成天給她高壓的各種學習環境,甚至為了她專心學習,把她的所有愛好都壓制、剝奪掉,最後,得來了什麼,喬英子一度抑鬱,鬧得離家出走,想要跳海自殺。

《小歡喜》裡面的每個家庭角色都詮釋著不同家庭的生活和壓力,是一部可以借鑒的家庭教育劇,以高考為場景,演繹出了普通家庭裏,為了孩子有個好未來,而發生的各種矛盾和笑料。小輕鬆,很美好,有遺憾,也有圓滿。

新東方教育集團創始人——俞敏洪,就說過這樣的話:

「我覺得孩子的健康成長就像一棵樹一樣,他是有時間段的。

你可以給他澆大量的化肥,這個樹長得很快,但到最後他實際上可能是病態的,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有這麼多小天才長大以後後發力、爆發力差的原因之一。」

「現在我是比較反對超常教育、超前教育,還有比如說費學生腦筋的各種各樣的難題教育,比如五六歲的人去學十五歲的東西啊,這種東西我覺得我是最不感冒的。」

也有很多研究與數據表明,孩子的壓力越大,反而會適得其反,孩子的童年過得不幸福,甚至沒有童年,長大後也沒有按照父母的期望,有大出息。

孩子需要一定的壓力才能激勵成長,但過度的壓力會讓孩子喘不過氣,努力提前凋零衰敗。

那麼我們如何合理給孩子壓力,才能讓孩子更健康成長呢?

減少語言上的打壓

很多父母常常為了給孩子壓力,讓孩子有動力向前奔跑,就會用語言來打壓孩子:

「你的成績考得那麼差,你好意思嗎?說出去你丟不丟人。」

「你知道爸爸媽媽賺錢有多努力嗎?為了你付出了什麼代價,你卻不知辛苦般那麼悠哉下去。」

「別人家的孩子有多乖,多聰明,看看你,幹啥啥不會,只會在家喫喝拉撒。」

這種語言上的壓力,比身體上的傷害完全不同,語言是精神攻擊,而孩子的心靈脆弱,父母的話孩子更容易放在心上,所以,打擊也更嚴重,長期進行語言上的壓力,孩子不用多久就會崩潰。

來自父母的語言壓力,並不會激勵孩子進步,反而會讓孩子退步,越是責罵孩子,孩子就越沒有自信心,對待學習的時候,也變得更加無自信了。

所以奉勸父母還是改變一下自己,給予孩子家庭上的幸福感,這樣對孩子的學習更有利喲。

舒緩孩子的壓力

父母總以為孩子沒有壓力,在家喫好睡好,不用上班賺錢,不用擔憂家裡的生計,只負責讀書多輕鬆,有什麼壓力。

但這樣想就錯了,孩子的壓力也很大,讀好書比任何事情都難,想要考好成績,就要不斷的學習,才能不辜負父母的期待。

讀書並不是死讀書、讀死書,沒有學以致用,成績再好也沒有用,孩子有樂觀、開朗、外向的性格反而更能在社會上如魚得水。

所以,我們在給孩子壓力的同時,也要同時懂得舒緩孩子的壓力,平時可以多帶孩子享受生活,外出玩耍、運動,做做親子遊戲,讓孩子把心中的憋屈等不好的心情釋放出來,能大幅減掉孩子的壓力。

父母決定了孩子的優秀

大多優秀的孩子,都有優秀的父母,這種優秀並不是父母一定得有什麼樣的高身份、高學歷,還有指品德、言行等方面的優秀。

父母的優秀,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也非常重要,孩子都是學父母的,父母的言傳身教,比什麼樣的教導方式都管用。

20世紀90年代末期,美國教育部開展了名為「童年早期的縱向研究」項目,使用大數據的全國研究對象,2萬多名兒童從幼兒園到五年級期間的學業進展。

該數據表明了一個現象,能讓孩子成績高的有以下幾個因素:

父母學歷高

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

母親在生育第一胎時的年齡為30歲或30歲以上

出生體重低

父母在家講英語

是被收養兒童

父母參加家長教師聯誼會

家中藏書多

以下是無關的因素:

家庭完整

父母最近搬入了條件較好的小區

母親在孩子出生後至上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參加過啟智計劃

定期隨父母去博物館

經常被打

經常看電視

但這項目研究也只是證實孩子成績好與壞的有關與無關因素,孩子的性格、品德,還得從良好的家庭氛圍進行。

就好比小艾伯特實驗人——約翰·布羅德斯·華,自己的家庭氛圍不好,母親嚴厲,父親好喫懶做,他對自己的子女也是實行著原生家庭的教育,最後是,沒有一個子女有好的結果,自殺的自殺,抑鬱症、精神問題百出。

約翰·布羅德斯·華的一生,有著無數的財富,也有崇高的社會地位,但是又能怎樣,自己的家庭過得一塌糊塗,對他的子女來說,甘願沒有這樣的父親。

所以,在融洽、幸福的家庭裏生活,孩子雖然不一定會有漂亮的成績單,但孩子能健康成長,在社會上小有作為,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結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