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認真想一下,問題的點是為什麼它可以被認識!重點是「認識」,與意識有關,與人類的認知模式有關,還是與萬物運行模式有關,「世界可以被理解」,這最終是不是表明了世界就是物質的,而我們也絕對的是物質的!


愛因斯坦說過「宇宙最不可理解之處,就是它可被理解」那麼為什麼世界是可被認識的,本質上說明了哪些問題?

這個問題的深度比較大,需要深想一下。因為總感覺「世界可以被理解」這句話說明了一些事,而現實中卻總被忽略。

人們的認知決定我們相信什麼!但是人們從來不思考為什麼相信,因為語言和文字架構的知識和智慧,我們以為我們讀懂了,同樣,對於生活中的細節卻熟視無睹。

理解也是分層次的,很多人覺得自己理解能力超強,就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魚之樂,都以為是文字遊戲。

當建立一種觀念的時候,和觀念一起存在的客觀實際就容易被忽略,就本身科學而言,科學方法而言,沒有人在乎本身,似乎以一種觀念一樣的標準束縛著我們自己,像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雙重標準,道德綁架,以及人身攻擊和思維設限。

愛因斯坦是偉大的物理學家,哲學家,和思想家,他給人類貢獻了太多的東西,對於真理的推導和演變讓物理學研究早幾十年,幾百年,質能方程式和先天八卦一樣,把宇宙運行的規律和本質,用邏輯一運算推導出來,並且計算出那個「常數」。

大家很清楚,任何學問,都是立場和範疇內的相對真理,建立參照系很簡單,建立一個相對的參照物,提出相對論,更是把空間物理學的研究領域進入量子領域。

愛因斯坦對於核武器的製造,以及自己提供的幫助後悔不已,因為人性總是會把邪惡放大,無論是屠龍少年還是惡龍,每個人在乎的似乎都是自己的利益,所以晚年愛因斯坦一直抵制使用核武器,保護自己唯一生活家園在行動。

宇宙不可理解之處就是可以被理解。

我認為這句話三個層面:

第一、科學的研究方法比科學本身更科學。

第二、我們以為的就一定是我們以為的嗎?知之為知之,不知更非知。

第三、可以理解和不可以理解都是宇宙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個世界可以被認識,冰山一角,薪火相傳。

和這個世界不可被認識,知有崖而學海無涯。

理解的世界是自我架構的世界,很多東西似是而非,長的一樣,本質不一樣,無論精神世界、意念空間、心靈相通,天人合一。

所以需要自己悟,自己修,智慧如來,不是聽什麼就是什麼,別人說是什麼就是什麼,這個社會,以它自己的邏輯運轉著,而不死我們想像之中。

況且,真要是能夠了解生命的真諦,愛的意義,那麼人生何處不是歸期,何處不是歸途。

愛因斯坦的理解和不理解,我們正常人理解的理解,底層邏輯都一樣,關於真理標準問題,關於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的邏輯。

那麼,無論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無論到底我們看到的存在還是我們思考到得規律存在,很多東西,客觀存在,見或不見,都在哪裡。想與不想,客觀存在,理解和認知,不會阻礙事物本身發展,只不過取決於我們何時發現。

愛因斯坦認為,相對論也好,質能當成也好,甚至他的其他研究,核心並不是自己智慧如來的結果,他沒有那麼自信,任何規律都是可以被發現的,而不是可以被發明的。

人類再強大,也要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敬畏天道。越強大就越覺得生命渺小,越知道越多越明白滄海一粟,虛懷若谷,海納百川。

我們只能理解我們能理解的,我們不能理解無法理解的,不能理解的,天機不可泄露,不可說,言語道斷,一說即錯。

名不見經傳,法不見親傳,一切有如法,如露亦如電,如夢幻泡影,應作如是觀。實事求是,如是我聞,知道自己無知和愚昧有多難,要修行自己,更是打破自己思維桎梏,重新架構認識世界的路。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世界的本質就是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無論我們怎麼理解變,《連山易》《歸葬易》《周易》簡易、變易、不易,或者各種卦、解卦,都無法忽視一個真相。

就命運而言,占卜運勢只是外界因素,自己不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靠外界因素,既改變不了自己,也改變不了命運,天上不會掉餡餅。

就理解而言,知識相對無用,智慧如來,不可思議,只有我們自己身體力行,感同身受,我們才能洞察這個世界的秘密、奧義和真諦。

就自己而已,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世界是可以被認識,這經常被歸納為「可知論」。

可知論的基本觀點就是世界可以被我們的意識所反映,將這個客觀世界形成一種腦中圖景,但這一圖景雖然是實踐和客觀世界塑造的,但卻有一種「絕對易錯性」。

即,我們可以不斷修正我們的認知,但總是無法形成客觀世界實際過程的完美映射。

這意味著萬物皆可知的背後,是這份知不一定都正確。

因為存在著一個「物自體。」

這就很複雜了。讓我們脫離這種心物二元的討論一會。從純粹的能感受到的現象出發:

我們是星辰之子,星際的塵埃組成了我們,我們抬眼看見世界,先輩口耳相傳告訴我們聲音,世界的記憶在我們心中凝聚成符號;物質世界之中覺醒的我們,形成了一種與世界的反應方式,這種方式不同於單純的條件反射,而是形成一套抽象理解,用以反映現實世界。我們憑藉這種複雜的人事模式,開啟了經驗記憶、邏輯推理、演繹推導、直覺指引、科學檢驗。讓我們超越了地球大部分生物,逐步開啟諸種學科。

因此我們的抽象理解像是一種我們的優先檢測手段、工具和感官弄出來的「現象連環畫」。

我們的諸種感覺,都在向我們提醒,光譜變化、熱量聚散、生化反應等諸種因緣際會都不以我們的意識為轉移,呈現無常的性質,特別是走向量子力學的微觀領域,一切愈發變得詭異。

能指和所指滑動,確保了你幾乎無法擁有一種完全客觀不變的符號系統。一旦思維方式是用語句來結構或者說潛在結構,那麼幾乎必須把「物自體」推出來,確保我們混亂的符號系統最後以一個東西能夠糾正我們。

而如果接受了「物自體」這個概念,幾乎就意味著,絕對有一份東西要超出你的認知,且不可被認識。

這個概念揭示了,我們的認識易錯,我們的符號建構是圍繞「物自體」或者「小客體」。

(而不要這個概念又不行,完全不顧現實世界強行歸納搞推理你超越不了黑格爾,他是所有唯心的終極陰影)

回到主題:為什麼物自體的進階概念和推導會證明世界是可以被認知的?

因為我們就是圍繞這些無法被結構的「硬核客體」來建立符號,通俗點說,我們的認識系統暫時沒辦法找到一個絕對的支點,物質世界的秘密也沒完全解開,我們是黑暗中摸索的孩子,我們不管怎麼樣都在被現實不斷提醒,有一個東西外在於我們,與我們不同,證明我們的有限和殘缺。

但我們的手中火把來自何處?顯然用一個黑暗探索的隱喻無法解釋,但我們不能無限回溯吧,回到古希臘也無法解決。

物自體推出了

1.我們共享一些可共同檢驗的「洋蔥般的現象世界」,洋蔥瓣可以掰下來分享,但客觀內核永不可觸及。

2.我們自身的缺陷導致我們的挫折,瘋狂形成自發的意識漩渦,不管世界咋樣,我都會有一些我無法主導的意識形成。

3.內核永遠先於我們的意識漩渦,我們會被阻撓、被糾正。

4.世界自有自己的結構和變化,暫時沒法破解。

手段窮盡不會阻攔我們認識世界,這是個事實!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我們產生了認識世界的慾望和達成世界完美理解的要求,要求和慾望的分裂,正是用來界定癔症主體的地方。

我們是瘋狂世界中的偏執狂,我們只能觸及我們的意識。

那麼,是誰在不斷向前?

是「它」,那個我們之中思維無法認識的的共同體,

他者、主體間性、集體無意識等概念都在試圖劃定「它」。

「它」,是不可認識的世界內核——「物自體」的對稱存在。

那些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卻超出我們的東西,在思、在前進,我們能用語言和概念鎖定「它」,但無法徹底認識「它」;無法觸及「它」,就像無法觸及世界的物自體。

所以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只不過是被「它」認識。

你想怎麼稱呼「它」?

集體智性?守護天使?人類本源?生物智能?系統思維?蓋亞意志?還是,神(不建議用這個概念,太鴉片了)

這就是世界為什麼可以被認識的回答。

不過我可能是亂說的,哪裡有什麼先知和先驗

建議以事實和事件出發,調查員同志!

補充一點:不管是我上述的思考,還是提問者的提問,都把我們的意識和思維「客體化」、「對象化」了;我只是勉力一答,但其實我們是無法用「思維」把「思維」對象化的,這麼做得到的只是幻象和異化。我們反而更加無法真的理解現實!

現實無礙,僵化必蠹,放棄幻想,面對現實!


按理說,宇宙不應該存在生命,不應該產生生命,但是恰恰那麼小的概率產生了生命,生命本身還意識到自己有意識......問題在這....就是說,宇宙也罷,「我」也罷,我為什麼是我,我要誕生,還能感知自我.....的問題。按理說這不合理,反而恰恰是這樣。

宇宙產生了自我感知。

如果它是一堆所謂舊物理學理念的一堆物質,偶然爆炸,不能是這樣的結果,沒有可能性會是這樣,還有生命發明了知乎,並且有人還在這裡討論宇宙,本質就是宇宙的自我討論。

這不合理,但是恰恰一切看似很合理。

還有一點,我又看了一眼你問題最後說的,說什麼所謂宇宙是物質的,我們是物質的,物質是什麼呢?意識算不算物質?

如果意識不是物質,「理解」這個詞,首先就是說,那就是不是物質的東西能理解物質。

如果說意識也是物質,那就是物質理解物質。

我個人覺得「物質」這個詞比較狹隘,因為意識看不到,所以我們理解不了,只有能理解的東西才叫物質嗎?怎麼劃分?


意識是基於物質產生的,意識是物質的一種高級有序組織形式,它是指生物由其物理感知系統能夠感知的特徵總和以及相關的感知處理活動。

我覺得可以這麼理解,

我們就像面鏡子映射著宇宙的一切客觀存在,只不過這面鏡子因為天生或者後天環境影響有不同的鏡面,它和哈哈鏡一樣,在同樣的對象面前表現出不一樣的內容,就像我們每個人對同一個問題會有不同的認知一樣,這就是我們對世界的理解。

而鏡子雖然可以映照萬物,但是他本質不過一塊表面光滑能反射光線的物品罷了,這樣的物品並不是宇宙特意製造出來的,它可以是恰巧此時風平浪靜的一汪湖水,也可以是河邊一塊磨得比較光滑的鵝卵石。

意識可能是熵增宇宙的一種小概率低熵存在吧。


理解意識與物質的關係,要從哲學的本質來看,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可認識的。

這種生硬的哲學難以理解之處在於物質是如何形成生命,生命又怎樣形成意識,這些在教科書上都有相關論述。

我這裡只想談談我的看法,或者說生命和意識形成的必然性,正如有句話,宇宙是有生命的,所以它會產生生命。從曉話123論場速可變的相對性原理來看,物質在場中的運動會產生渦漩,這種運動是穩定的,是具有規律性的,運動的變化由場作用改變,從而構成生命的宏觀物質基礎。自我的認知與對外界變化的感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