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經理的需求(含PRD)能夠被精準不麻煩的復現,說明產品經理描述此需求比較清晰。

產品經理一般是通過先自我吃透需求,然後再對需求進行聚類、遞歸和因果表達出來。

如下圖:

作為產品經理(萬金油角色)也需要去梳理了解產品角色邏輯,方便更好的溝通交流,其實產品邏輯可以分為四大類:基礎產品邏輯、業務邏輯、系統邏輯和思維邏輯。一般通過四個方面如下:

業務邏輯篇

基礎產品邏輯篇

系統邏輯篇

思維邏輯篇

具體理解如下:

業務邏輯:需要業務夥伴解釋清楚:這個業務想為哪些用戶提供什麼樣的解決方案,目的是什麼?——業務評審會

產品邏輯:需要產品經理在這個場景中能滿足業務的哪些需求,通過原型交互方式、不同頁面的跳轉規則、角色判斷等來對項目組其他同事梳理清楚。——產品評審會

視覺邏輯:需要依託於產品經理做這樣的原型背景下,UI應該用怎樣的視覺來讓對應用戶沉浸在該場景中。——設計評審會

交互邏輯:UE協同產品經理表達怎樣的交互讓用戶感覺更加的友好,增強用戶的操作感——交互評審會(和產品評審會一起)

開發邏輯:有些邏輯可能用技術語言描述更清楚一點,以及對技術有特殊的要求。前後端介面、數據對接等。——介面評審會

至此描述一個需求功能點需要產品經理站在被傳達著的場景,思考被傳達者所了解的需求數據,如果他知道的不多,那麼產品經理幫忙補上。


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但可以簡單地回答幾個核心要點。

在回答之前,我覺得這個問題問的多少有些模糊,不夠清晰,比如:

  • 這個需求是否是關於軟體的需求?
  • 產品經理和清晰地描述?

不同的對象,描述的方法也會不太一樣。對業務有業務的描述方法,對技術有技術的描述方法。所以,在描述需求功能點的時候,一個最基本的規則就是:

用對方能夠聽懂而且可以深入理解、無歧義的方式來描述需求。

接下來我們假設這個問題是在問關於軟體的需求,我們來看一下某一個需求功能點的描述方式:

  1. 如果需求功能點比較小、比較簡單而且獨立,可以用User Story的方式來描述需求,如果情況剛好相反,那就用Use Case。
  2. 交互可以用低保真原型,如果一定要『清晰』,那就得用高保真了。
  3. 用文字的方式說清楚業務規則,可以舉例說明,這一步如果做的比較到位,測試用例也就快出來了。

通常來講,能做到以上3步,單一的需求功能點就已經很清楚了,如果還不夠,可以繼續:

  • 對於技術團隊,如果遇到了複雜的業務邏輯,文字描述容易引起歧義的話,偽代碼是消除歧義的必殺技。
  • 為了消除各方可能出現的歧義,需要說清楚項目的目標、需求的由來、相關的背景、制約的因素、未來的規劃、相關需求之間的關係等等。
  • 需求功能點不僅涉及到功能,通常還涉及到其他類型的需求,例如:性能、質量、管理、維護......,在必要的情況下,需要弄清楚,不要遺漏。

如果你做到了上面這些,可以說,單一的需求功能點已經清晰無歧義了,當然,還有一些方法可以在需求過程中保證需求功能點的清晰度,在這裡就不再展開了。

希望回答了你的問題。


先整理個名詞表,務必統一所有名詞及解釋。如果受眾無法接受英文縮寫,請務實一些,用樸實的中文 ------ 你信手拈來的 CP (內容方),你的程序員可能百度了一下,曲解成「情侶」。

複雜的功能點,說之前,自己先畫一遍;公開場合,自己先預演一遍。

能畫清楚的,不用加旁白,剩下的時間交給別人看、琢磨、提問題。

畫不清楚的,補文字,讓別人看的同時自己做解說。

如果是可視化產品,利用好原型工具,時間准許的前提下,事無巨細,盡量 100% 還原。

如果是非可視化的,學習使用各類流程圖。

不要試圖描述如何實現,不論是技術工作、美術工作、或者跑腿工作,只聊想要的結果。

最後,不論對方是否真的明白了,都要不厭其煩的從頭核對一遍。


補一個小故事:

15年前,要給公司開發一個網頁。

之前合作過的策劃(當時公司沒有產品經理這個概念,我們稱為策劃),通常是交給我一張A4紙,上面1、2、3、4的羅列功能,用心一點的會像寫論文一樣,每一點下面再羅列(1)、(2)、(3)小點,然後補充大量文字。

這次這個策劃有點特別,一個新入職的同事。他交給我一堆A4紙,大概60多頁,每頁紙上面都手繪了整張網頁的所有細節,然後在互動的元件邊上用類似 「word 批註」的方式繪聲繪色的描述為什麼有這個互動、要如何互動、互動後的結果、能解決的問題。

當時覺得他這個搞法很新穎,而且特別效率,頓時對他有了極大的好感。當然,直到今天我們也是非常好的朋友+合作夥伴。

他的這一套,之後有了更專業的說法和工具,比如原型設計(Axure),敏捷開發中的 user story 。

遇到腦子清楚的人,確實是工作中最值得慶祝的事兒。


以人為本,從用戶出發,找到用戶的需求點,根據這個需求點設計和開發產品,進而可以清晰的找到產品的需求功能點!


首先,先界定好你的產品要解決目標用戶的需求是什麼?這裡需要描述:

  • 你的目標用戶是什麼樣的?
  • 他們在什麼場景(時間、地點)產生了什麼樣的動機(問題、目標),因而產生了什麼需要?
  • 在這個過程中,你期望解決什麼問題,幫助用戶達成目標

其次,你為解決這個問題,提供什麼樣的解決方案?這裡需要描述:

  • 為什麼是這個解決方案?你的思考排序維度都是什麼?(投入產出比,試錯成本低還是商業價值等等)
  • 都有哪些功能集合來支持這個解決方案
  • 最核心而重要的功能是哪些?有哪些是非必要的功能(錦上添花,可捨棄的)?

最後,展開重要核心的功能詳細描述:

  • 用戶如何使用這個功能,也就是用戶流程
  • 關鍵的業務辭彙描述,讓協同者理解你傳遞的專業或業務辭彙,降低後續溝通成本
  • 明確描述驗收和走查的標準,讓開發和測試聚焦關鍵範圍

也可以參考如下需求文檔的樣例:

這是我們工作多年對需求描述的最好的實踐理解,希望能回答題主的問題,幫到你


說不清楚就畫出來,軟體用的不順手,就直接在紙上畫,如果畫都畫不出來,那麼就說明自己的思路還不清晰,繼續整理思路。如果能畫出來,那麼基本上也就可以清晰的表達清楚了


這個問題很抽象,而產品經理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把抽象問題具體化,具體辦法就是明確問題的用戶場景目的。

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確這個問題的三個重要要素,也就是,產品經理給誰講需求,背景是什麼,描述需求的最終目的是什麼?以下舉幾個例子:

  • 產品經理日常做技術評審,給開發講需求,希望開發理解需求並啟動排期上線計劃
  • 產品經理要做晉陞述職,需要給領導描述自己做過的需求,從而獲得認可和晉陞
  • 產品經理要與業務方同步需求方案(tob場景),確認該解決方案能夠解決問題,保證需求上線後符合業務方預期效果。

基於背景目的才能明確問題,才能明確解法。我們來簡單看下其中某個場景的解法:與業務方描述需求。

業務方關注的一定不是技術實現方式,而是這個需求能解決我什麼問題,我要怎麼用,效果是什麼。

  1. 解決什麼問題

開頭的描述往往就是介紹需求提出背景,誰遇到了什麼問題,影響有多大,相關涉及方都有誰。這樣雙方才能在同個目標去理解這個需求,這一步基本上也是其他場景介紹需求時必備項。

2. 要怎麼用

接著要闡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設計相應的功能方案具體是什麼樣的。

基於這個功能,運營上線前需要做什麼操作?日常又要怎麼去使用,

3. 效果是什麼

最後一步也是最關鍵的,這個需求上線後可以帶來多少效益。這個效益如何體現,可以通過哪些數據指標進行觀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