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歲了,是選夢想還是現實?想考研,想考的學校成功率低,能相對穩一點的不想考。


這個問題我真的很有感觸,最後我的解決辦法是,時間。

給自己一些時間,給夢想一些時間。

在我無需擔心生活的時候,我選擇夢想(例如上大學),在我進入社會後,我白天現實,晚上夢想,面對老闆客戶現實,面對好友知己夢想,隨著時間流逝,我面對眾人現實,面對自己夢想。

夢想應該扎進在心底,它需要時間和空間來成長,我也是。

面對生活,鼓起勇氣,只要我不死,只要我能扛過去,只要我能為自己買單了,無需讓父母操心了,那我就可以自私的打開夢想了。

夢想有時候就是我們的初心,不忘初心才能放得始終。

現實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實現夢想。

其實只要你勇敢,這些都不是問題。


一句話挺有深意的叫「小孩才做選擇,大人全都要。」

生活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兩者為什麼不能兼得?你能不能先找個工作,先自己能養活自己,用空餘的時間準備考研?不要跟我說上班沒時間,這些都是藉口,如果沒那麼好的條件就應該多喫苦、多努力,想要得到好的還想不努力、不花時間不可能的。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背後其實就是不想冒風險還想要收益,世上沒有這樣的好事。

還有,你要改變改變你的線性思維,線性思維的代表就是一段時間只能做一件的思維。

社會和學校不一樣,幾乎不會有機會讓你像在學校學習一樣一段時間只需要讀書其他不用管,進入社會必須考慮生活、家庭等等問題。

不改變這種線性思維你的效率永遠比別人低,成就和收穫必然比別人低。(B站中有個記錄片《富豪挑戰三個月白手起家》,紀錄片是否是編好的我不知道,不過那個主人公的多線城處理事情的能力確實是很多人缺少的)

最重要的一點是考慮考研真的是你想要的嗎?不考慮能否考上,如果你真的考上能有助於實現你的人生目標或者說能讓你覺得人生有意義嗎?

《對白》中有一期請的是心理學家武志紅,跟著你的心走,不是跟著你的腦子走,因為你的腦子中很多東西都是父母、學校、社會塞給你的。

更具體點步驟是思考幾個問題。

1.我想考研是為什麼?

警惕那種迴避型的目標,比如不想離開象牙塔,想推遲出進入社會,迴避型目標永遠不解決問題,你這一輩子必須進入社會,迴避不了的,推遲只會浪費更多時間,就算你在大學教學也是進入社會,大學裡面的亂七八糟的事情也不會比進入公司少的。

2.如果目標不是迴避型,並且確認是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別人強加的或者為了反抗別人而定的目標,下一步想像,如果你考上了,考研確實能夠為你實現目標做好鋪墊或者?有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法能實現?

比如說你只是想要多掙錢,結合自己想要進入的行業的特性,比如說程序員有的時候經驗更重要,考研之後,和你同屆的沒考研的人有了幾年經驗,可能比你掙得更多。

當然要看你研究的方向,比如研究偏向於理論,可能在考研之後到合適的地方也許工資更高,但是我覺得這種人是少數,你應該不是其中之一,至少現在不是,不過未來是不是我不清楚。

3.如果是迴避型的目標,推薦你看一本書《放棄的藝術》,好好看完,好好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目標是什麼?再回到第2步。

4.目標定好下一步就要花時間去做,行動起來否則定目標沒有任何好處。

具體怎麼做看完《放棄的藝術》這本書,能理解的也就應該知道如何做,不理解的可能永遠不知道如何去做,混混沌沌過一輩子也挺好,不用努力,也不會有成功的可能。


《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覺也,當下,自我。

中和,身心合一。

當你明白自己是誰之後,你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在天地中的位置,就像萬物生長那樣。


如果眼前的形勢對於完成夢想過於渺茫,那也不是不能先妥協一下的,這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個明智的選擇。

不過,對於有些人來說,夢想只要存在,沒有放棄,那就會不顧一切的去追,根本不會去考慮失敗的後果,大不了重新出發。

所以,我的理解是,當你在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實你已經有了選擇,只是心裡還不是那麼篤定,需要有人為你打氣,給你鼓勵,證實你的選擇是沒錯的。

當然,你的選擇就是沒錯的,畢竟,年輕一切都有可能,加油!


現實不用選,它就在你面前。應該是夢想要不要選。如果你不在意多次參加考試,那就先選夢想的學校試試吧。一次考不上還可以多考幾次。如果實在考不上,而又想有個研究生文憑,那就考你不喜歡的現實中的學校吧。對於文憑,多總比少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