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害怕死亡,但我得病了,可能很快就要死了。

我之前總是感覺現世很虛幻,覺得肉體的束縛很難受,想要脫離這個循環。

我有認識一些學佛的,學道的,學靈修的朋友。但我一直不知道自己應該入其中哪一門,它們好像都有可能,但都不能讓我看到切實的證據。

但我現在覺得,既然要死了工作不太有意義。就想找一個道觀,佛寺或者靈修的組織,專門修其中一門。

但我不是奔著強生健體,修身養性去的,而是奔著得到生死的答案,甚至脫離輪迴去的,有什麼推薦的嗎?


有,禪修,我不建議你進入任何宗派,任何寺院,我只建議你去正觀禪修,即如實觀察當下的身心現象。

生命是無常的,死亡是必然的,對於一個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人來說,若精力允許,這將是生命結束前唯一要做的事,一個人混混沌沌地來到這世上,健康的時候渾渾噩噩地浪費時間,到老死時卻仍不知道為何生,為何活,又為何死,糊裡糊塗的過完一生,又匆匆忙忙地走,是時候該停下來,好好觀察自己這具身心是為何物了。

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對人生充滿希望,不是在思量過去還是在計劃未來,但對於一個將死之人來說,過去已經過去,無法挽留或重來,而未來,已經能看見死亡,對未來的任何計劃都不過是空想,這樣的心態,實在是一生中最明白最通透的時候,這麼好的狀態,不是正好適合用來觀察當下嗎?

若在臨死之前,能看清身心的無常、苦、無我,而生起遠離身心而解脫的智慧,實在是最大的利益!

若不能成就,至少也活個明白,你會發現,過去活了那麼久,還不如現在這點時間活的久,為什麼呢?因為在平時,我們只活在追憶和幻想中,而只有如實觀察當下才是真正活著,此生無憾!

可以先在網上搜索「馬哈希的內觀基礎」,看後有興趣了找個馬哈希的禪修營實踐,如果沒有的話,在家自己也可以,但就是要反覆看書,以免方法出錯。


人不苦時不知修,你能從苦而求出離,此是難得。

但我執是很難破除的,除非,你有能力觀察到妄想的假象,什麼是妄想的假象?就是你所認為真實的,都是堅固的執著與妄想。這是佛所講,並非我的製造,但為何這麼真實?!因為無始劫以來習氣的緣故。

那麼,修行怎麼才能破掉妄想?以唸佛為例子,當你入了唸佛的一心不亂境界時,那麼,你的心自然會轉變。

並不是一下就能做到的,這是要逐漸的,甚至幾十年十幾年的功夫,你才能得到受用,當然,根基不同,並不是每個人都如此。

當你獲得了不同的體驗之後,你對自我的執著,乃至於現實生活的一切,包括生死都不會那麼在意,因為你的心裡已經不再生起強烈的我執煩惱習氣,這樣就是所謂的了脫生死。

從最初的堅固執著到了後面的習氣淡薄,這個中間要經歷很多「劫難」,這取決於你對現實世界的執著程度與自我感覺,還有無始劫來的深重煩惱習氣。

修行破的就是這些東西,所以講生死真實,那就沒有比它再真的,因為凡夫都在執著之中,若說是假的,那就是在這上面能不生執著的念頭,但人是懼怕死亡的,怕的因素很多,非常複雜,總的講來就是無明。


佛說五蘊皆空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凈 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

爾時世尊。告五苾芻曰。

汝等當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應病及受苦惱。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

既不如是。隨情所欲。是故當知。色不是我。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複次苾芻。於汝意云何。色為是常為是無常。

白言

大德。色是無常。

佛言。

色既無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壞苦。行苦。

然我聲聞。多聞弟子。執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

不爾 世尊。

應知受 想 行 識。常與無常。亦復如是。

凡所有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若勝若劣 若遠若近。悉皆無我

汝等當知。應以正智而善觀察。如是所有受 想 行 識。過去未來現在。悉應如前正智觀察

若我聲聞聖弟子眾。觀此五取蘊。知無有我及以我所如是觀已。即知世間。無能取所取。亦非轉變。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說此法時。五苾芻等。於諸煩惱。心得解脫。信受奉行。


首先,身體有病了就要去積極治療!只有活著,一切所謂的「有意義」或「沒意義」才會有其存在的意義。

其次,題主要警惕:覺得「總是會死,所以努力就沒有意義」的觀念,是偏執於極端利己主義後的惡果。本來,極端利己主義就已經夠偏執的了,又再偏執在這一理念上,當然會產生這種極易走向自我毀滅的觀點。但凡有一點點責任感的人,都會覺得:哪怕只要自己好好的活著,那都是某些特定的人(親人、朋友)的意義所在,那麼自己有怎麼能如此的自暴自棄呢

從題主的描述中看來,題主並沒有基本的出離心,所以並不算是學習佛法的「好材料」。對死亡的恐懼不等於對無常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只是一切生物的好好惡惡的本能的自然表現,而佛家是對世俗的一切所謂的好、惡都是厭棄的,因為無常不堅固故。所以一開始並沒有太想來答題。不過,看到題主在某答主的回復中說「對於沒有親證的理論都不會迷信」,覺得這是一種及其尊貴且罕見的實證品質,且題主也是在尋找適合自己的「理論」,所以覺得還是向題主介紹一下佛家的「理論」以供題主抉擇。

別看佛家的經典浩瀚如煙,但總歸起來就一個四諦——苦、集、滅、道,十二因緣只是解釋四諦的「基礎理論」。而四諦的內在邏輯就是基於一個很顯著的人文規律:認識到自己錯了(苦諦)=&>找到導致錯誤的根源(集諦)=&>搞明白正確的地方在哪(滅諦)=&>找到正確的方法來糾正自己(道諦)。打個比方:有一個連溫飽都無法保證的苦比村落(輪迴),當你認識不到其苦比之處時,有人約你去那裡定居,說不定你會去;但如果你本就是從那裡出來的(實證),那任誰約你甚至求你,你都不會再去。而這個「不會再去」的境界,就是脫離輪迴。

打一個防槓補丁:注意,一切比喻都是蹩腳的,輪迴中並沒有人約你或安排你,你之所以會輪迴,僅僅是因為你把輪迴中的一切當成樂趣了而已。這個比喻只是說明一點:當你證實了那個是苦,你就將絕!對!不會再去那裡生活(脫離輪迴的可行性以及堅固性)


大集經雲: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唸佛,得度生死。

宏圓法師:末法時期,唯依唸佛得度生死

講到這裡有人就會想,這個修行的方法我們能聽明白,也聽明白了,但是因為自己的習氣太重,我執的習氣太重,整天不是執著這個就是執著那個,再怎麼努力這一生都很難做到無住相,大家千萬不要因為習氣重,就對自己失去了信心。

著有《金剛經講義》的江味農居士生前常說「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一生持誦《金剛經》,對於《金剛經》他可以說獨具心得,在講義中他把他的金剛經註解發揮得淋漓盡致,但是他主要還是修唸佛法門發願求生極樂世界的。在他病重的時候,他的同修道友為他助念,終日佛號不斷,江居士安臥在牀隨著大家的默唸。在他臨終的時候,他對身邊的人說:「金光遍照,佛來接引了」然後在諸位道友和家人的助唸佛號聲中安然往生。

末法時期我們眾生的根器薄弱,確確實實是的,要想靠自力修行得解脫,的確是非常之難。佛說末法時期凈土成就,凈土靠二力法門,我們只要信願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就來接引我們。所以在修行方法上,我們最好還是選擇唸佛法門,深信切願,一心專念彌陀名號,發願求生極樂世界。就像印光大師說的「即眾生心,投入大覺海」,那麼我們的心就直接進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大海當中,依靠彌陀的大願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橫超三界圓證不退。

《金剛經》雖然不是我們凈土法門的專經,但是對我們求生凈土有很大的幫助,因為我們要想往生,就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明朝的傳燈大師說:「娑婆有一愛之不輕,則臨終為此愛所牽,而不得生。」更何況多愛呢?眾生正是因為執著愛境,就像對兒女妻子父母、功名利祿等等,有一物放不下都會障礙往生。而去除心中貪愛的方法是什麼呢?傳燈大師說:「杜境者,非屏除萬有,亦非閉目不觀也,即境以了其虛,會本以空其末,萬法本自不有,有之者情,故情在物在,情空物空,萬法空而本性現,本性現而情念息,自然而然,非加勉強。」就是說,要除心中的貪愛,不是把你所貪愛的境界除掉,也不是閉起眼來不去看,而是要了知諸法的空性。《金剛經》正是幫助我們,認識世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使我們看清自己所貪愛的一切,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你再怎麼貪愛你也是得不到的,反而耽誤往生凈土的大事。你既然什麼都不可能真正的得到、真正的擁有,那你心裡自然就會輕輕鬆鬆的放下,而一心念佛求生凈土了。

摘自宏圓法師《金剛經》講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