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又重新看步步惊心,看到若曦作别八爷时,其实心里倒是很心疼八爷,如果说若曦真的爱八爷,为什么不能陪他,即便最后会输,为什么非要他放弃。毕竟八爷真的是个很可怜的人了,什么都没有就只能自己争取,不服命运的人罢了。


我觉得若曦老八,若曦老四的感情放到现代依然非常有指导意义,是值得反复思考的。

若曦和老八的恋情看似美好,实际上这里面回避了很多很多问题,只能够存在于类似于「真空」的草原环境下,一等到回京,现实的压力袭来,若曦被迫去面对老八的身份与野心之后,才看清眼前的这个人并不真的理解或信任她。若曦内心对自由的执著,在老八看来不过是一种情趣,是锦上添花之物,她若真嫁了老八,就该收起这些心思,做个「明事理」的侧福晋。(这个论调是不是很熟悉,即使是现代大部分女子结婚之后,是不是也是被如此要求的,做一个持家的贤惠妻子?)

若曦当时未必全都明白,(她真的彻底理解要等到还了手镯之后),但她敏锐地察觉到这不是她要的生活。所以她借著「皇位」这件事来考验老八,这个「要我还是要皇位」的问题,其实本质上不是个单选题,而是个简答题(23333)若曦从头至尾都清楚,老八不可能要美人不要江山,她问的是她在老八心中的位置(你想要什么?你又愿意为此牺牲什么?我们的爱在利益面前是不是无足轻重的?)老八此时比较恰当的回答应该是坦诚皇位对他的意义,再说清楚若曦之于他的意义(然而他自己其实也弄不清楚他对若曦的情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给一些虚妄的承诺。倘若老八对若曦当真是一片诚心,我认为若曦是可以奋不顾身的,那句「我是个贪生怕死之人,不值得挽留」只是借口罢了。

我觉得很多人耿耿于怀的是若曦在与老八的感情中懦弱逃避,可为什么在与老四的感情中就可以掏心掏肺,「将心生死以之」,甚至不惜抗旨不嫁在外人看来什么都好的十四,忍受浣衣局十年的清苦生活。其实很简单,因为若曦老四的关系是建立在真实且相知的基础上的。若曦在对老四动心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解并且欣赏老四的处世态度,所以有了两人泛舟荷塘,有了若曦主动关心老四在贪污一事上的处境。太子求亲一事,不过是逼著若曦立刻做个决断,她没办法再逃避自己的婚事了。若曦选了老四那一番心理活动,看著全都是理性的计较,本质上说明的是若曦一旦碰到了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感到无助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去求老四,因为她潜意识里一直觉得老四是「救命稻草」,是「唯一有办法的人」。当然若曦和老四定了口头婚约的时候,仍然是现实的算计大过于真情的。

而真正地彻底交出了心,是在老四坦诚「想要」皇位的时候。老四先是主动答应了若曦永远不和她说假话,若曦神思恍惚,于是想到了那个她想问的问题。我觉得若曦此时应该觉得老四会选择不回答,毕竟她自己的身份实在太特殊了(康熙身边人,八阿哥侧福晋的亲妹妹),老八对她都没那么信任,更何况一向城府森严的老四?但我猜以若曦对老四个性的了解,她心里恐怕觉得老四不会对她说谎,若是此时说谎,老四在她心中也不过是个不把她当回事的伪君子罢了。但她想都没想到,老四竟然说了实话。这句「想要」背后的深意非常复杂,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一是老四对若曦个性的了解,知道她不可能对别人说,这是无与伦比彻彻底底的信任(还是来自于老四这个城府颇深,疑心颇重的人,若曦的震撼可想而知),二是对若曦的重视,老四没有把她当作随便可以糊弄的小姑娘,也知道她问这个问题是极其认真的,是一场赌博,而她与他之间是平等的,是被尊重的,这是核心。

如果说那句轻描淡写的「想要」拿走了若曦的心,那之后的雨中罚跪是坚定了两个人相守的心。老四扔掉了伞,陪若曦在雨中淋雨,老八和十四是为若曦撑伞,这其中微妙的差别和深意,对其他人而言可能懵懂,若曦却立刻就明白了。前者是「我与你同甘共苦,共患难」,「你的痛苦也是我的痛苦」,「你即是我」,后者是「只要我有能力,我会尽力保护你」,这两者之间的感情的深度已是差了很远。


其实若曦应该是知道,八爷不是真的爱她。

八爷的玉镯,最先是送给姐姐的,他最初的意中人也是姐姐。八爷喜欢的是在戈壁滩上骑马、笑声爽朗的姐姐。于是他去向皇阿玛求婚,这件事却无意间让姐姐的心上人被派去战场,最终献身疆场。但他娶姐姐进门的时候,见到的却是一个哀怨的、对他充满仇恨的姐姐。

八爷心里一直留著初恋的位置。

后来八爷见了若曦。若曦当时只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热情似火。她和当年的姐姐年龄相仿,性格相似,长相也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这样一个灵动美丽的小姑娘,简直就长在了八爷的审美上。

记得八爷给若曦讲完他和姐姐的故事时,若曦想要挣脱那个镯子。

「这是给姐姐的。」她说。

「不,这是给我的心上人的。」八爷抓住若曦挣脱镯子的手说。

若曦对八爷来说,就是姐姐的手办。就像甄嬛是纯元手办一样。八爷喜欢的只是「若兰若曦那种类型的小姑娘」,而不是她们本人。

若曦那么聪明,怎么会不知道?「在草原上,只有你我,但是在宫里,我们之间有你的老婆你的孩子,还有你的过去。」若曦这样回答八爷,她很清醒的。

我想若曦对八爷问「要皇位还是要我」的问题时,不是不清楚答案是什么。只是给自己一个理由离开八爷吧。


首先若曦不够爱八爷。

其次,八爷是九龙夺嫡的败者之一,最后的结局很惨,若曦是知道的。

那么换成是你,知道一个人的结局已定,自己跟他能在一起的时间只有十六年。

你会怎么做?

要么劝他别再争皇位了。你们能一辈子好好在一起。

要么就只有十六年,最后跟著他灭亡。

你愿意吗?

一个未来人,曾经在现代长大,活了二十几年,有二十几年记忆的人,让她跟著一个历史人物葬送在一段历史里。

就像本来你是在一条长河走的,让你进入一个短暂的小圆点里消失。

你愿意吗?

再说为何不走上计,帮他夺皇位。

想想夺皇位需要什么?

1.改变历史的胆魄 2.惊人的权谋智慧

3.宁愿和后宫佳丽三千分享一个男人

首先说一,在若曦第一次见到康熙时,问了她几句话,她吓得站不起来。

这里可以表现她并不是真正的拚命三妹,在历史上威严的皇权面前也是会有惧怕。

所以说,她并没有改变历史需要的控制力和胆量。她对于历史只能保持一种敬畏。

其次,说到惊人的权谋智慧。她本身是个聪明人,但论权谋,肯定不及阿哥。这一点毋庸置疑。

若曦不是没有想过改变下历史,在太子被废,几位阿哥力荐八阿哥鼓动各位大臣推荐他上位时,若曦曾写过一封书信,犹豫了几次后终于要寄过去,但是却没能来得及。

这终于知道历史就是历史,她只能做旁观者,做个小小的提醒而已。然而时间走的太快,每个人都在迅速走向他们该有的结局。

在改变历史不可能,爱人又不愿意收手只能毁灭时,若曦宁可跟著最后的胜者,跟著时间走下去,不让自己葬送在历史中。


最近重温了步步惊心,答案很简单,因为不够爱。

  • 若曦和八爷的感情像一夜情,一夜之后各回各家。草原上不问世事的几个月就好像放纵的「一夜」,天明回到现实,现实有八爷未来的结局有八爷的孩子福晋,这一切像阻挡在他们之间的一堵墙,不够爱没有勇气和力量打破这堵墙,所以只能分开。
  • 或许更恰当的说法是他们在一起像学生时代的恋爱,懵懂美好的初恋,在一起的时候什么也不管不问只为了纯粹的美好爱情,毕业就要各奔东西。你愿意放弃去北上广的机会和我回家乡小县城过小日子吗?不愿意,好,拜拜!更何况她已经知道他在北上广混不出头来。

  • 若曦不够爱八爷,她也是有些怕死的,这是人的本性,她做不到明明清楚结局只能在一起十六年下场悲惨还义无反顾。
  • 八爷不愿意为她放弃争夺皇位,这一点很重要,或许若曦并不一定非要八爷放弃皇位,更重要的是借这个选择想看清楚她在八爷心里的地位,她对八爷来说更像锦上添花的生活调剂而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她会觉得八爷不够爱她,两个人的感情应该是对等的,八爷做不到若曦自然也不会义无反顾。
  • 若曦难做到和八爷的妻妾儿子和平相处,从弘旺欺负若兰后两人的争吵可以窥得一二,她一嫁进去必然更加激起和八福晋的矛盾,八爷夹在中间为难,一开始会向著若曦,难说以后会不会厌烦她,这就是两人之间的定时炸弹。(和四福晋对比鲜明,四福晋不会成为两人之间的阻碍)

小时候看剧跟著女主的感情走,选八爷选四爷都好,后来重温,倒是为八爷感到唏嘘。若曦因为不够爱八爷,因为八爷以后的结局放弃了八爷。然后转脸又要求四爷娶她,一开始仅是因为要自保,后来却因为拒嫁十四被罚入辛者库十年,她对四爷的爱才是可以突破阻碍的,对八爷遇到了阻碍便选择放手了。

实际上和四爷的结局若曦又何尝猜不到,若曦最后和四爷分开有一部分原因是皇家的无情,四爷的狠辣,她难以接受四爷对夺嫡参与者,她从小一起长大的知己好友的百般欺凌赶尽杀绝。可是这些人的结局,她一早也知道了,也知道将来会有这么一天她会在中间左右为难,或许是没有考虑这么多,或许是刻意忽略了这些,但最后还是避无可避必须要面对。

PS:说些题外话,很喜欢玉檀,关于玉檀的结局很感慨。四爷对玉檀的处理很过分,这一事件加速了若曦离开的脚步,由这一事件发酵而来的八福晋事件直接让若曦选择了离开。很多人觉得玉檀犯错应该受到惩罚,若曦是圣母,这种说法真的不敢苟同。玉檀不是个和若曦八竿子打不到一起去的普通宫女间谍,如果是这样若曦去同情一个犯错宫女可能有点圣母。但玉檀是谁,是和她亲如姐妹相识相处了近二十年的挚交,犯了天大的错也绝不该在大庭广众之下用如此酷刑。这个绝不该不是对一个帝王的要求,而是对若曦的四爷的要求。就算真的容忍不了玉檀,大可以把事实真相直接告诉若曦把玉檀赶出宫去,或者狠点把玉檀秘密处死,委婉点的做法可以暗示玉檀自己自杀撇清关系,若曦依旧会伤心但可以理解,因为玉檀确实犯了死罪,偏偏四爷选了一个最伤若曦心的处理方法,毫无预警地把玉檀大庭广众施以酷刑。四爷处理玉檀是为了借此立威警告众人更是发泄对于玉檀挑拨离间的愤怒可能也有为若曦的被欺骗而报仇,但就是完全没有考虑到若曦的感受。玉檀骗过她,但近二十年的情谊不完全是假的,她做不到对玉檀的受刑无动于衷。就像九爷说的,他们受到十分伤害必还回去五分,不用八福晋的挑拨,玉檀的死已经回馈给了若曦五分伤痛。

很多人觉得后面的若曦很圣母,不像八福晋那样一切为了丈夫以夫为天,若曦一直胳膊肘往外拐,为了外人频繁和四爷冲突最后选择离开。但我觉得这是个最好的结局,横贯在两人之间的太多了,一切都回不到从前了。若曦不可能做到眼睁睁看著自己的知己好友被丈夫百般折辱而无动于衷,对皇家的无情害死了对她疼爱有加的李公公也不能完全释怀,也对自己煽动翅膀影响历史进程害了十三爷而愧疚,虽然有她没她结局依旧一样,但她成了历史的参与者推动者就不可能做到无动于衷问心无愧。

离开也是一种逃避,就像当年在草原上和八爷一样,避开紫禁城的一切,可以毫无顾忌地纯粹地去爱去思念。


谢邀

我是这么理解的

1.若曦本是300年后的人,九龙夺嫡的结局怎样她再清楚不过,八爷注定是输家,输得一败涂地。而桐华在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意思,都是若曦想独善其身。

2.若曦和八爷的感情,其实并不是很纯粹,八爷因为得不到若兰的心,便转移目标到了若曦身上,又怕重复若兰的错误,所以他有保留。若曦也有自己的算计,对四爷处处照顾。一个有算计,一个有保留,这样的感情,怎么会长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