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上說 如果要達到如來的境界 般若波羅蜜 要先破除我執 與法執 。不著我相 人相 眾生相 壽者相 。也不能執著於法 。 非法非非法 。 但是所謂 普通人的我 不知道 如何修行才能破除我執?

我們生活在俗世間 每天要工作 要接觸很多人 。 普通人都有 貪嗔痴慢疑 。 如果普通人在家修行 應當如何去做呢 ; 佛經里講的 無我 。 我聽了總是似懂非懂 ,我理解的意思是 佛要大家破除分別心 。 但如何能夠做得到 破除呢 ?

金剛經上又說 須陀洹能做是念 我得須陀洹果不,不也 是尊 須陀洹 名為入流 實無所入 不入色 聲香味觸法 是名須陀洹 。 這個 我理解的事說 到了 須陀洹這個境界 不認為自己到了須陀洹 須陀洹的意思是 入流 。 我理解是 聖人 智者 雖然在世間修行 但並不被世間的污穢所侵染 , 實際上與普通人 是不一樣的 。 但最後一句 還是不能理解的很好。 不入 色 聲 香味觸法 。 是如何做到的 不入? 人每天生活就是看見 感知 吃飯 心有所想的 。 如何能不入? 你在凡塵 接觸的 也是凡塵 , 雖然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但如何修行 才可以達到 相不入,實不入呢 ?

想跟各位交流 感謝


佛說五蘊皆空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凈 奉 制譯

如是我聞。

一時薄伽梵。在婆羅痆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

爾時世尊。告五苾芻曰。

汝等當知。色不是我。若是我者。色不應病及受苦惱。我欲如是色。我不欲如是色。

既不如是。隨情所欲。是故當知。色不是我。

受 想 行 識。亦復如是

複次苾芻。於汝意云何。色為是常為是無常。

白言

大德。色是無常。

佛言。

色既無常。此即是苦。或苦苦。壞苦。行苦。

然我聲聞。多聞弟子。執有我不。色即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不

不爾 世尊。

應知受 想 行 識。常與無常。亦復如是。

凡所有色。若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若勝若劣 若遠若近。悉皆無我

汝等當知。應以正智而善觀察。如是所有受 想 行 識。過去未來現在。悉應如前正智觀察

若我聲聞聖弟子眾。觀此五取蘊。知無有我及以我所如是觀已。即知世間。無能取所取。亦非轉變。但由自悟而證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說此法時。五苾芻等。於諸煩惱。心得解脫。信受奉行。


題主的問題描述得很詳細啊

說一點自己的經驗之談,長篇大段,也算是個人的經驗總結吧!希望對題主有所貢獻??

一,原動力

首先,除了金剛經,建議你對於佛教的基礎理論做一個系統的了解,也就是,世界觀、生命觀、價值觀,統稱為「世界觀」體系吧。

我個人是因為對於現實世界的很多悖論無解,所以求助於各類哲學、宗教,後來遇到了佛教。在學習過程中,是學習其「世界觀」體系,同時學習傳統的佛經。

現在看起來,恰恰是「世界觀」體系的重構,才提供了最基本的「動力」——破除我執。

因為「我執」是一種本能,在潛意識裡,我們是不願意去破除的。誰不愛自己,誰不重視自我呢?

而佛教的世界觀,給予了一種全新的、系統的,關於生命的存在狀態,輪迴到底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我執」是需要破除的——你得先從心理上徹徹底底被說服:這種執念是和真相背離的,是不明智的,只是一種被賦予的「觀念」,是痛苦的根源,也是完全可以被破除的。

貪嗔痴慢疑,五毒,為什麼叫五毒?最根本的是,反觀自己的種種痛苦情緒來源,居然逃不出其中;再看人類的各種作死迷惑行為,居然也逃不出這五個字。而五毒的起源在何處,就在於「我」的觀念,執著,放任,無度。

做任何事,首先需要原動力,不欺騙自己,百分百認可的緣故。

這個部分,或也可稱為一個過程,大概可以屬於「聞」、「思」階段:破除「我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實修。

破除我執,這件事,真正做起來,有點類似「行為心理學」的套路。

你必須修正「潛意識」,而不是僅僅獲得知識。知識是不會改變你的,除非它進入你的「潛意識」。

如何做呢?三個維度,身,口,意。

這三個維度,就是佛教告知修行人的修行落腳點。

不可否認,禪宗的經典是很美妙的,心經,金剛經,等等,文字高度精鍊,讀來唇齒留香,但免不了大腦懵逼。因為他們所描述的境界,不是我們的「意識心」若能理解的高度。所以試圖在現階段去理解,到底什麼是無我的境界,然後試圖通過想像、理解,去實現破除我執……那還是在獲取「知識」,而非修改「潛意識」。

個人的建議,實修(身,口,意)+聽經聞法(聽權威大德講佛經),知行合一,從量變到質變,在漸悟中頓悟。

再回到實修,為什麼身,口,意,三者的順序是如此的呢?這是按照到心識的距離來排列的。行動最遠,言語次之,念頭最近。我們可以體會一下,你控制行為是最容易的,控制自己不說某些話,難一些,尤其是情緒上來的時候,最難的,甚至都無法覺察的,就是控制念頭。

所以,從最容易的開始,從控制行為,語言,到即時改變心念。

可以用「貪嗔痴慢疑」為戒來即時調整,也可以用「世間八法」來比照,更細微的時候,用是為「我」還是為「公」來判斷。

三,工具,方法

修行在日常:隨時隨地,反觀自心,保持覺知。一發現「我」這個調皮鬼冒頭,即刻提醒自己「放下」,不讓他繼續主導你的言行,佔據你的思維。取而代之,用相反的:比如,你發現自己起了「貪念」,想佔小便宜,馬上放棄這一系列言行,轉而用「布施」(大方、分享)的言行取而代之。

過程中,體會自己內心的感受和轉變,你會發現,原來快樂是隨著「無我」來的,真的不是靠在乎自己得到的。久而久之,這種不斷的正反饋,會讓你越來越在行,而且會變成一種習慣。

這種「習慣」就表明,你的「潛意識」在調整,它往讓自己真正快樂、自在、喜悅、安心的方向前進,這將是非常美妙的體驗。

這裡說一個重點,不要試圖「批判」自己,保持覺知,發現了即刻放下。放下,就夠了。

我們本不完美,所以修行才有意義,所以也需要給自己耐心,接納自己,相信自己。這才是最高級的「愛自己」。

此修行方法,適合所有人群使用,在家出家,閑的,忙的,都可以。貴在堅持,當作呼吸一樣平常的事去練習。

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的「覺知力」提高了,敏銳度提高了,更加了解自己,更容易捕捉自我的狀況。

而這個過程本身,會讓你逐漸對「無我」有更精深的認知。這完全是你的第一手經驗,無關於任何書本知識。

禪修:一提到禪修,人們往往會認為是「打坐」,其實打坐是一種便於禪修的姿勢,並不等同於禪修。

關鍵是讓自己「靜」下來,盡量把自己從外界塵擾中抽離出來,盡量純粹地面對「自我」。

關於禪修的環境和姿勢,關鍵是找一個讓自己完全放鬆,但又能集中精神的狀態。打坐是前人實踐了最推薦的方式。

各個宗門的傳承方式很多,有集中精神參話頭的,有數息的,有內觀的,涉及到師門傳承的實修,就不展開了。感興趣的可以網上了解,建議跟隨有實修經驗的師父進行。

其實個人感覺,這個方法,類似於「提純」版的,或者稱為高階版的日常修行「保持覺知」。因為日常生活畢竟太紛亂了,很多人跟不上心念的瞬息萬變,而禪修,則幫助摒棄外緣,讓明覺更容易顯現出來。

期間有任何的感受,都不要太當一回事,什麼見光見佛,聞到香味,聽到聲音……都泰然處之,兩個字,放下。

因為即心即佛嘛,我心本來就「能生萬法」!自己坐擁天下而不知道,偶爾撿了塊金子就激動過頭,導致精神失常,就得不償失了。這也就體現有師門傳承,有師父指點的重要性了。

宗門傳承:其實佛教中的各個宗門傳承,都有實修的方便法門來對治「我執」。

「我執」,其實是一種根本業力,通俗一點講,就是一種被你不斷運用著、強化著,又帶來種種結果的根本習慣。而佛教是有很多「消除業力」的方法的。

很多人看到「業力」這兩個字,就不太舒服,一是覺得被冒犯到,二是覺得迷信、神叨叨。

其實不然。我們看別人,總能看出很多毛病,什麼個性不好,情商太低,性格有問題……其實大家都一樣,只是看不見自己而已。

佛教統稱為「業力」,按照帶來的結果是快樂還是痛苦,分為善業,惡業。沒辦法,幾千年前的古文,不都是高度簡練嘛。

比如藏傳佛教,必修「加行」,用完成一定數量的某種修行方法,在具體行動中破除我執,消除惡業,積累善業。

再如有的法門,讓你一心專註,念誦佛菩薩的名號、心咒,凈土法門念阿彌陀佛、觀音法門,藥師法門,等等,是另一種常見的途徑。

有的宗門,可能用苦行的方法,直接和「自我」對著干,也是為了在此過程中逐步消除我執。

……

就不一一例舉了,如果你能進入佛門實修,就看自己的緣法了。

萬法歸宗,最後的終點都在破除我執、明心見性。

而一旦進入到真正的修行,你才會發現,這是一個全新的意想不到的豐富世界,表面上看起來五花八門、光怪陸離的信息,隨著修行的深入,都妥妥地進入了一個自恰圓滿的體系,各歸各位,絲毫不亂。

好了,粗淺知見,就到這裡了。

??


三十七菩提分法。

三解脫門。

八解脫。

九次第定。

四聖諦智。

波羅蜜多。

諸空等智。

菩薩十地。

五眼 六神通。

如來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解。

十八佛不共法。

大慈 大悲 大喜 大舍。

三十二大士相 八十隨好。

一切陀羅尼門。

一切三摩地門。


嚴持五戒,就是修無我執的基礎。

再往深學,就學般若,成就離相智慧。這是離我、法二執的究竟智慧。


學佛不是要先破除我執與法執。而是要先理解佛說的是什麼道理,包括我執法執是什麼含義,理解正確了,按照佛說的方法去操作,可以達到破除我執法執的結果。

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你按照佛說的『觀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去動念操作,這些心念累積到一定的力量,就可以破除我執,從輪迴夢中覺醒,成為真的沒有我執法執的菩薩聖者。

先別搞什麼『不要有分別心』。先好好分別分別佛經說的是什麼含義。

即觀想上班是夢,我是夢,房子是夢,工作是夢,地球是夢,宇宙 是夢。

觀想我們現在所謂的現實人生,就是輪迴夢。

如果還不理解、不認同現在的現實人生世界是夢幻,那就先去理解它為什麼是夢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