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都5nm了,intel還是14nm++++,手機才發展了幾年,而pc都發展了不下20年了


這是個錯覺

並非手機晶元的製作工藝超過了電腦上的CPU和顯卡,而是曾經工藝最先進半導體廠商Intel的工藝落後於臺積電和三星。但同是臺積電,最先進的5nm工藝成本還是比7nm要高的,而且新工藝產能有限,目前只有財大氣粗的蘋果用得上(本來還有個華為的),事實上,蘋果的M1就是電腦用的5nm SoC。

之所以臺積電和三星超越了Intel,很多回答提到了這幾年手機的銷量比PC高得多,因此有資金優勢。我這裡再補充一下就是,手機基本就一個SoC,但PC中的半導體晶元主要有三大廠商:Intel、AMD和nVIDIA,雖然說AMD和NV加起來都沒有Intel一家體量大,但這兩家基本都是臺積電的重量級客戶,沒少給臺積電貢獻利潤。

此外,三大PC半導體廠商基本都僅僅是零部件供應商,為了避免和主要客戶——整機、板卡供應商直接競爭,面向最終用戶的整體產品,只有Intel自己小打小鬧的NUC和NV的DGX系列。雖然是上游企業,競爭對手不多,但作為零部件供應商,主要客戶都是體量也不小的幾家整機供應商,產品銷售價格、利潤其實還是很受限制的。舉例來說,10000檔次的整機CPU價格2000的話,新CPU你想賣2500幾乎是不可能的。反過來手機廠商方面,雖然高通、聯發科的商業模式也類似PC,但還有三家體量最大的公司:蘋果、三星、華為都是自研晶元,整機價格稍微提高一點利潤並且向SoC傾斜一下,SoC部門就能喫的滿嘴油。例如4000檔次手機,上一代SoC佔800塊,新品手機賣4200,SoC佔1000幾乎沒有難度——其實都是漲價25%而已。所及哪怕不算三星要麼用高通要麼自己有晶元廠可以生產SoC,光是蘋果和華為這兩家,體量大又能承受更高的SoC價格,就能把臺積電喂得飽飽的——這也是前面說的5nm客戶只有這兩家的原因。

除了資金支持外,也有Intel自己的因素。具體原因很多,哪個原因影響多大不好說,我所知道的幾個原因包括:

  1. Intel的10nm工藝技術路線過於超前,技術難度過高
  2. 2016年的大裁員,流失了很多骨幹工程師
  3. 現在說是前前CEO的意外離職,臨時換上的CEO是財務出身並非技術出身


@MebiuW 提到了PC市場的萎靡,說的很有道理。

我覺得可以再換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

現在的手機,其實和電腦沒有本質的區別,同樣的 CPU + GPU + RAM + ROM。

這樣說可能不太直觀,我上個圖:

這個電腦像不像個大號的手機或者說平板?

再看看現在摺疊屏電腦和摺疊屏手機有多相似了:

電腦其實也一直在向小型化做努力,比如ITX,NUC,如果你接觸到工業場景多一些的話,還能看見做成千奇百怪形狀的小工控機。

高製程=小體積*高性能,高製程≠高性能。

晶元製程提高意味著可以在更小的晶元上做出更大的性能,而不意味著在體積足夠下有很高的性能優勢。

如果電腦要做到像手機一樣小,那電腦廠商同樣會追求製程。

但是電腦做到像手機一樣小,並且想要賣出去,意味著他面對的是有便攜需求的用戶。

這類用戶還能忍受額外帶一個顯示器嗎?不能的話,顯示器也要做到電腦上。

這類用戶還能忍受額外帶一個鍵盤嗎?不能的話,乾脆就用觸屏吧。

這類用戶能忍受磚頭一樣的電源嗎?不能的話,乾脆也用GaN吧。

……

最後這臺電腦會被做成手機一樣的東西——實際上很多手機廠商也在做電腦,很多電腦廠商也在做手機,他們做的也都不錯。

手機發展的時間不長,其實是智能手機的發展時間不長,電話這個通信設備可比電腦要古老多了——而引爆了智能手機時代的那個人,當時其實是個電腦公司老闆。

在未來,對大多數用戶來說,手機和電腦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手機廠商的摺疊屏手機、電腦廠商的摺疊屏電腦,手機晶元廠商的M1晶元和有生產力的平板、電腦晶元廠商的10nm TigerLake、NUC還有7nm(其實7nm用在pc上也沒出現手機廠商那種吊打一代的優勢)。

各個廠家都在探索一種小型的,可快速移動和部署的生產力工具,而不僅僅滿足於手機社交和移動遊戲帶來的繁榮。

也許在兩年後,你會看見Intel和Nvidia也開始追求高製程,讓打工人在更小的尺寸的設備上跑windows和linux;看見手機廠商修改SOC的結構,將顯卡獨立等各種操作,利用手機可摺疊後增大的空間堆疊更高的性能。

既然摺疊手機可以滿足大量的生產需求,出差是不是要再帶個筆記本?或者有沒有商務酒店會在房間裏放一個顯示器?

當然我估計這種東西肯定是看不見了:

TNT萬古流芳!


這個啊,還真不能一概而論。環境大不同。

PC領域,基本上3年以上甚至10年,單位用戶都不一定更換下一個系列的CPU,因為要兼容,要用時間檢驗過的成熟產品。單位用戶幾個知道AMD的?消費慣性會牢牢拖住intel。

理論上x86陣營還有VIA還有兆芯和海光,但是實際上後兩個體量太小,威盛其領域已經縮到工控嵌入式領域了。普通用戶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臺式也不需要產品體積多小巧。革新動力不足。

intel前些年也摸魚,發展方向分散,存儲上和鎂光比劃,網路通信上鬥博通,如今是數據中心業務為主,也是FPGA大廠供應一些專門領域,這麼多領域要貨,停下一部分生產線試驗新製程其實挺虧的,畢竟研發新製程燒錢太多,好幾代沿用(複製)才划算。

手機的通信,歸根到底也是依靠伺服器的相互連接,無線的部分比例不太大。

講到手機了,這個品牌不說多如牛毛,也比PC領域多得多。現在的手機,利潤還是挺可觀的,那麼一個地區十幾家下游廠商,憑什麼選這家的soc呢?當然是性能強,省電,發熱低,最好再小一點,畢竟手機何止寸土寸金。東西強才能宣傳有底氣,才能股價保持,現金流上也能周轉迅速。

結構上,手機soc相當於PC上的CPU+GPU+PCH(晶元組或者俗稱南橋)還要集成固態主控和無線網卡。製程升級縮小面積帶來一個大家不大知曉的好處是~加劇熱損耗。基本上手機散熱靠一張銅箔沒有風扇,高密度積熱會連帶快閃記憶體和內存顆粒,還有電池一起熱,電池熱個N次瞬間輸出功率就達不到以前的高點,CPU和GPU的turbo頻率也因此受限更無法長久,快閃記憶體是為了保持能穩定用全部容量,寫入電壓值降低減速,加上系統要調用虛擬內存,小 運存(這是手機界說法,實際上就是內存,而俗稱內存是快閃記憶體)多app手機都會有一些神祕的「其他」(或者包在系統裏)容量佔用。

好像瞎大實了點,看了後會有業界內幕真黑的想法。希望沒影響各位換手機的念頭。閃了


PC的工藝落後手機,根本原因不是說Intel自己工藝出問題,或者說Intel/Nvdia帶頭擠牙膏。

而是說現在PC市場比起手機來說,真的小太多了。先進工藝越來越貴,提升越來越小。PC沒有手機那樣強勁的市場需求,自然就沒對先進工藝的那麼渴望了(沒錢)。

如果PC和手機一樣,人手一臺以上,換機頻率平均保持1-2年一臺,那麼PC的晶元也自然有動力去追求新工藝。

而且嚴格說也並不是所有手機晶元都那麼領先。領先的是蘋果的晶元,現如今只剩蘋果有能力去推動臺積電了。

【1+3+4大小核】小米11 5G 驍龍888 2K京東¥ 4299.00去購買?

Redmi K40 全網通 8GB 幻境 128GB【PLUS會員專用】京東¥ 2199.00去購買?


廠商多,競爭更激烈,

市場更大,人手一個且更新頻率高

對散熱、能效比要求,電池供電,被動散熱。

頭部廠商利潤夠高,能去分攤研發成本。

這種情況對工藝要求自然更高。

但是,蘋果M1也是5nm,算不算CPU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