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發達的城邦就在錢幣上打了羊

手工業發達的城邦就在錢幣上打了陶罐

地中海地區物產地域性比較強,比如義大利南部盛產糧食、海產,但是缺乏貴金屬,阿提卡地區盛產銀,糧食產量卻不高,有的城邦手工業相對發達,可以出口陶器,有的城邦主要靠輸出馬匹營收,所以絕大部分城邦都需要依賴對外貿易才能生存。

來看看與古希臘處於同一時期的古波斯錢幣

當時波斯藝術造詣和生產力水平是不低於、甚至高於古希臘地區的,但是錢幣打製並不精美,原因就是古波斯已經是個統一的王朝,幅員遼闊,對外貿易並不興盛,阿契美尼德王朝需要的土地、奴隸基本都靠掠奪,而不是貿易。

我國和古波斯類似,我們不需要從周邊國家進口什麼物產:農業、礦產自給自足、勞動力充足,也不需要通過錢幣向周圍輸出文化(周圍幾乎沒有文化對等的國家)。

所以他們做錢幣比較精緻,我們做錢幣比較務實,其實等歐洲形成了穩定的統一帝國,對外貿易不那麼重要的時期,他們的貨幣圖案也趨於簡單,工藝水平、藝術性直線下降,比如拜占庭時期。

到了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歐洲西部對外貿易又變得興盛,隨著海外殖民地的拓展,和歐洲各國海外貿易的競爭,他們的錢幣藝術性也就開始提高。

至於題主發的英國幣,那是工業革命之後的機制幣了,工藝上的巨大差距,自然顯而易見,並且日不落帝國對外貿易的需求可以說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的頂峯,文化輸出需求強烈,錢幣的設計必須要跟上。

總結的話就是:對外貿易越興盛,錢幣越精緻,對外貿易越消極,錢幣藝術性越低。

我國打開國門之後的錢幣一樣非常精美

為了印證我的想法,可以再看看鄰國日本,他們在閉關鎖國時期的錢幣是這樣的。

打開國門之後的錢幣是這樣的。

錢幣,是對外貿易的「面子工程」,所以我們的錢幣質樸,他們的貨幣繁複,跟兩個地區的工藝水平、藝術造詣關係不大,只是各自對貨幣的理解,以及貨幣所承載的作用略有不同。


主要區別是鑄造和打造。

古羅馬時期較大的銅幣也是鑄造的。

說鑄造還是中國的精美一點。

但是打造幣給更複雜的圖案造就了條件。


打製幣的風格演化路線基本是:

西亞打製幣>希臘神像硬幣>古羅馬君主像硬幣>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設計師的創新(發行金幣的家族的族徽、王室徽章、花紋)(法國、英國)>近代花草紋風格(美國、法國)>現代強調面額(阿拉伯數字)的風格。

(修正一下,花草紋環繞的圖案也是模仿古羅馬銅幣的,例子有現在的瑞士法郎)

波斯銀幣的風格是一面君主像,另一面是與拜火教有關的圖紋。

占拜庭(東羅馬)金幣是一面君主像,一面維多利亞站像,後來西亞很多國家效仿這種金幣風格(中國王朝能接觸到的那些)。

伊朗、阿拉伯國家還有大食風格,就是錢幣面寫幾行字那種。


中國鑄造幣的風格演化路線:

(黃河流域)空首布、平首布>戰國各種錢幣(秦晉等的圓孔圜錢、齊燕等的刀幣、楚國蟻鼻錢、周王國的布幣)>以先秦半兩為代表的方孔圜錢>秦半兩>漢半兩(代表:四銖半兩)>漢五銖(郡國五銖等)(之後一直是方孔無廓或窄廓的圓錢)>開元通寶(開始以元寶、通寶等命名)

(先秦時期)(南方)銅貝幣>蟻鼻錢


總結:工藝決定了能精美到什麼程度。

西方打製幣是從天然金銀塊打上圖案而來。

中國古錢是從青銅器(農具)而來。

要說風格,前期是技術不夠,後來東漢、三~國、兩晉時道家思想成為主流,簡約是他們的審美,唐朝時有背雲紋的開元通寶(誒算了,其實鑄造的精製還是高不到哪去)


你的外國錢幣例子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發行的,那時候英國已經差不多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歐洲其它國家也差不多都工業化了。工業文明勝過中國傳統的農業文明相當於德國隊踢中國隊,你當然覺得精緻了。中世紀的歐洲錢幣設計製造工藝和同時期的中國錢幣比那就是垃圾和工藝品的區別

首先,我覺得第一個原因,鑄造量。中國從來都是一個人口大國,鑄造量都是很大的,到了清代的時候,雲南一省支撐著大半個大清朝的銅。我們的銅都哪去了?基本都挖沒了。第二,中國錢幣大多是圓形方孔,空餘的地方很少,也就剩下背面了,開元的背祥雲,同心結,也很漂亮的。從宋代開始,有了年號錢,正面是年號,你刻個花?好像不合適吧。如果是花錢,不管是秦漢的,還是宋遼,明清就更不用說了,都是很精美的。

十二生肖是宋代的,鑄造不精美嗎?花錢種類很多,題材也是相當豐富的。甚至你看漢代那枚花錢,2000多年前,也是非常精美的。再看看漂亮的行用錢


上一個在錢幣上追求精美的皇帝,叫王莽,經濟崩潰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火耗?人工,炭火的費用。工業革命之前,手工製造錢幣,特別是金銀成本很高,銅錢也一樣。同樣重量的金銀,加上火耗費用,就超過了本身的價值,得不償失,而中國本身即不盛產金銀,也不盛產銅,而且市場需求量很大,每一塊錢幣成本那麼高顯然不合適。當然也不是沒有,很多貴族或者皇帝的賞賜就會有製造精美的金銀幣。至於歐洲為什麼金銀幣比較流行,其實在大航海之前,歐洲的錢幣,除了少數,跟中國一樣都是很粗糙的,甚至因為鑄造技術不如中國,論精美比中國差很多。直到後來工業革命,從外掠奪大量的金銀。


因為那時候歐洲是機器打製幣

是用幣胚燒軟咔嚓一下機器一打,出來了

只要你模具造的精緻就成

清朝是澆築幣

把銅燒成銅水往模子裏倒

造的細緻了容易出毛邊,以及銅水流不進去的問題

不過後期清朝也用歐洲的機器打製了


應該是技術發展上的區別,對國外錢幣不太瞭解,但是你所說的那些精美的硬幣,應該是古代羅馬希臘那些打製銀幣,很小,內容豐富。確實是這樣,金屬的雕刻技術,應該一直是國外比較好,可能就是繼承了古代羅馬時候的手工,到近現代大工業機器鑄幣後,西方的雕刻越發精工細膩,這和藝術發展也有關,這些東西其實是美術範疇,近現代那些天才雕刻師,經過西方繪畫的訓練,創造出了無比精美的人像雕刻作品。而西方的繪畫技藝傳到東方者是很晚的時候,應該是朗士寧或者早期一些傳教士帶過來,至多不過幾百年,這之前中國的藝術大家都懂的,工筆寫意這些東西,和油畫素描根本就不是一個路子。所以早期鑄造不出那些精美的人像錢幣。我至今依然認為,中國錢幣鑄造的巔峯,依然是清末民初那些義大利雕刻師喬治的作品,大清銀幣,袁大頭,飛龍共和,七分袁像。真是華美無比。

但是中國人走了另一條路子,中國人在鑄造工藝上,貌似領先了很多年,從唐宋時期開始,母錢翻砂的工藝就開始使用了,宋朝是古代鑄幣的高峯,在天量的需求下,依然做到,書法俊秀,精整劃一。直到明朝還是日本的硬通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