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讀書?有的人讀書是為了擺脫生活的平庸,遠離低俗,也有人讀書是為了更清晰的認識自己,擺正做人做事的態度,同時更好的融入現實世界的生活,讀書也可以提高智商,豐富情商,情商是什麼?智商可以不高,情商卻是可以後天培養的,如果讀書,改變不了你的情商提高不了你生活質量,你還是原來的你,那你讀書就是在給學校交學費,最多只是個書獃子…


每個階段讀書的目的是不一樣的。我認為主要分兩個階段,一個是學生時代的讀書;一個是走入社會後的讀書。

學生時代,讀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升學。(不過我現在認為,比起升學最好能提前了解自己最擅長和最優天賦的領域,這樣在該領域深根的時間就比其他長很多,能更早做出一番事業)。沒想到現在依然有不少人會認為讀好書、考個好大學沒有意義,不如早早來到社會工作。要知道大學,特別是好大學,它能給你帶來非常多的社會資源和人脈資源。大學以外的人如果想做某個行業,基本從零做起;但是如果在學校內學習相關行業,基本一畢業就能獲得很高的起點和資源,不過前提是:你讀大學選擇的專業就是你以後想深耕的,那大學裡有很多與你專業相關的資源能助你一臂之力,是你個人事業的加速器。其實,即使未來的工作與所選專業不對口,但是學校足夠有名,且不說是好企業的敲門磚,你的同學、校友有發達的,說不定你能坐上他們的順風車。

而走入社會後的讀書,則是為了擴大自己的認知,不斷擴寬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現在的學習不再是簡單知識的記憶和積累,這類工作搜索工具已經可以取代了。現在讀書,更多的是要學習經典書籍,學習歷史,經濟、哲學、心理學等等,要學習各個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幫自己更好的了解世界,最重要的是通過已有的知識、信息,找到很多事物的底層規律,以此能預測未來。現在社會發展非常快,而且是極速發展的階段,我們大學入學學習的知識,很可能畢業時就過時了,所以預測未來的能力非常重要,這樣自己才能提前規劃和布局,不然「這個社會淘汰自己時,連一聲招呼也不打。

我認為,看書、學習,現在已經不再是一個普通家庭出生的人想不想做的問題了,而是如果你不做,未來一定註定被淘汰。因為未來靠運氣、靠投機發家致富的機會將越來越少,未來越來越依靠認知去套利,依靠創新去開拓。

想利用自己的認知去套利,首先自己得有高認知,高認知怎麼來?暴力讀書。

想靠創新去開拓,首先你得有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怎麼來?依然是暴力讀書、學習、輸入後,不同學科知識交叉,你發現了知識存在真空的地方,就是你可以創新的地方。

過去是「努力奔跑可以超越大多數人。」但是未來卻是「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讀書為了什麼?很殘酷的說,努力讀書能做到不被社會淘汰,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加油,新的一年,暴力讀書。


說到讀書,我想到「紙上談兵」的趙括,趙括與父親趙奢(名將)論兵法,趙括談得頭頭是道,連父親趙奢都說不過趙括,但趙奢對趙括母親說戰爭是殘酷,咱們兒子趙括竟然把兵法談得這麼輕鬆,把戰爭不當回事,不適合帶兵打仗,如果讓趙括帶兵打仗,以後敗的是我兒子趙括。趙奢死後,到後來長平之戰,「紙上談兵」趙括遇到身經百戰以及天才的白起(號稱人屠、殺神)。結果40多萬趙軍在「紙上談兵」趙括帶領下被殺(也包括趙括被殺)。


這個問題描述裡面,怎麼講著講著就從「讀書」講到「上學」了……「讀書」和「上學」還是挺不一樣的吧。

問題描述裡面提到

讀書是為了更清晰的認識自己,擺正做人做事的態度

我倒是挺認同這一點的,但除了這句話之外,問題描述里的其他部分我不是很贊同。

我們這個時代有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在人們的印象里,事物的整體性,總是很容易被某個特殊事件給取代。這和「倖存者偏差」還不太一樣,更像是群體範圍上的「掩耳盜鈴」。

我先拋自己的觀點:

我覺得「讀書」這件小事,被社會上強烈的「成功氛圍」放大了。而「上學」這件大事,卻被「娛樂氛圍」帶跑偏了。

下面我來解釋一下上面提到的掩耳盜鈴這件事:

比如,前段時間知乎熱榜上的一個「中年男人自殺」的新聞;

一位中年男人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瞬間就成了「中年」這一整個群體出現了問題?甚至不惜造了個新詞「新中年」。

你知道人在什麼情況下不會掩飾真實的自己嗎?

在面對服務人員的時候,尤其是在面對一種社會風評極差的服務行業,比如房產中介時。人們似乎能在這些服務人員面前找到久違的自在一樣,不但不會掩飾真實的自己,甚至要變本加厲。

我做過幾年房產中介。說實話這個職業確實不太招人待見,但正是因為不招人待見,且事關「房子」這樣特殊商品,所以著實能見識到很多人真真正正的生活。

徵信不良、負債纍纍,還要打腫臉撐胖子的太多太多了;兢兢業業、節衣縮食,卻因為市場波動一旦夢碎,這種事也不稀罕。

「買房」這件事,從念頭生起開始,準備、挑選、比較、討論、決策、取捨……這中間何止是錢的問題,老人與年輕人之間觀念的矛盾;夫、妻背後兩個家庭之間的矛盾;養老、育兒、夫妻關係,三者間錯綜複雜的矛盾;整個家庭的未來發展,與當下生活質量之間的矛盾……

這些重重矛盾幾乎都會壓在男人,這個當家人的肩膀上,幾乎沒有例外。我真是太知道「中年危機」是怎麼回事了,也很能理解大家口中的壓力。比如那位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大哥(稱您一聲大哥!您比我歲數大!)

但是這能說明我們社會裡「中年男人」這一整個群體,都不堪重負了?

事實上很多不屑在網路上發聲的那些人,最常被網民忽略掉的那些人,同時也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人——

人家喜歡在抖音、快手上刷刷「小姐姐」,沒事吹吹牛皮、扯扯淡,不關心美國總統和新發布的電子遊戲,也不在乎諾貝爾文學獎給了誰,東野圭吾好看那就看兩眼,《鬼吹燈》有趣就翻一翻,什麼文學巨匠、藝術家,什麼協會主席、大獎得主……寫出來的東西看著頭疼,那就不看。什麼自律、內省、高俗、低俗的,什麼冥想、極簡,怎麼認識自己啊、充實自己啊、發光發熱啊……不好意思,人家不在乎這些!

安於現狀,平淡、穩定、但很真實。

再比如,「知乎特色」,985、211、剛下飛機、人在美國、年薪30萬月月光。

這個有點老生常談了,有可能就在這些條目下面緊挨著,就有很多人羅列著各種各樣數據,告訴大家社會裡不止有一線城市,還有普通城市,還有鄉鎮、農村。而985、211的畢業人數,在整個青年群體里只佔少數,大多數人只是普通大學畢業,甚至更多人也許上大學的機會都沒有(我就沒上過大學……)。

還有,前段時間突然火起來的那個藏族男孩;

一位山區男孩突然爆火,只因為用了幾樣還都不上奢侈品的東西,就很值得大家懷疑,議論紛紛。而富二代們動輒一整層車庫停滿豪車,或者一線城市裡數百、上千萬,幾億、幾十億的豪宅,大家反而覺得習以為常。

窮人用了」貧窮之上「的東西,就要質疑、討論、調查,是否名不副實;(後來聽說人家本來也不窮是嗎?)

富人的舉動再離奇,也只是戲謔、自嘲、調侃、檸檬,」奮鬥方向「。

這些事真是魔幻到極點,同時又真實到極點。

就像「掩耳盜鈴」那個故事裡的主人公,即便蓋上自己的耳朵,別人依然是可以聽到鈴鐺在響的。他不知道這麼簡單的道理嗎?還是說,他故意假裝不知道呢?再陰謀論一點,是不是有人惡意製造了一種假象,導致主人公不知道的?

上面幾件事里,在網上,大多數人都把個例當作了情緒宣洩的口子,而且一發不可收拾。聲勢到達一定程度以後,甚至讓許多還沒來得及用口子宣洩的人,將大家宣洩出來的情緒當成事件本身了。然後也不分先來後到,大家就一起掩耳盜鈴了起來了。

再比如,「讀書」。

既然問題描述里說了「讀書」和「上學」這兩件事,那我分別就我個人經歷,來說一下自己的感受。

先說「上學」。

我沒上過大學,準確來說高中我也沒有念完。這件事對我有什麼影響呢?

第一、我喜歡寫作;

但是因為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訓練,導致整個過程像是盲人摸象:

不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不知道對在哪裡錯在哪裡,不知道該怎麼才能對怎麼出的錯。

第二、我的生活一直很窮苦;

因為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學歷,或者技能,只能從事一些體力方向的工作,直白點說就是只能選擇「賣力氣」。

因為不甘心一輩子只賣力氣,導致賣的也不徹底,而不賣又無路可去,所以就只能在中間這麼晃蕩著,窮且苦;

第三、有時候會很遺憾;

有時候會覺得自己這一生,已經確定有這樣一個遺憾在了,而且永遠也彌補不回來。尤其是在別人懷念大學生活,或者是在抱怨大學生活時,這種感覺會特彆強烈。

我當初選擇離開學校的原因,和題主描述的差不多:

如果讀書,改變不了你的情商提高不了你生活質量,你還是原來的你,那你讀書就是在給學校交學費,最多只是個書獃子

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代價是以上三點。

儘管到了現在,我可以用

「上學只是一個達成目標的過程,初此之外還有別的過程可以選擇」

來安慰自己,但上面那三點代價,於我而言卻是十分沉重、十分痛苦的現實。如果可以再選一次,我一定會好好上完大學,非要說一個「為了什麼?」的話,我會說:

讓自己有一個可以選擇的資本。

這是我認為「上學」是一件大事的原因。

反觀題主問題描述里提到的「情商」、「智商」這一類的辭彙,我不知道這些辭彙是誰發明出來,又是怎樣傳達到題主耳中的,而題主你又是為什麼篤信,上學是為了這兩樣東西呢?

至於生活質量如何提高,老話講的「一技之長」,我個人認為這才是提升生活質量最有效的辦法。

「情商」、「智商」

……也許它們真的挺重要的?

可能我短短的人生經歷畢竟有限,太過於膚淺了點,怎麼看這兩個字都像是江湖騙子用來誑人用的。

再說「讀書」。

我是在離開學校後的第二年才一點點開始讀書的,應該是2007年吧。

那時候在邯鄲一家電腦城工作,租住在城中村一棟二層民宅里,之前在知乎上也有寫過那段時間的經歷。

總之是剛進入社會,新鮮多過迷茫,無知更添無畏。這種小孩子心性生髮出來的積極情緒,來的時候莫名其妙,同樣也會毫無徵兆地消退。

不到一年我就迷茫了,且隨著孤獨、無力,以及別人偶爾的冷言冷語,再加上一場突入起來的疾病,迷茫愈演愈烈,到最後簡直要無地自容了——因為這是自己的選擇,又不願灰溜溜的回去承認自己選錯了。

這時候在城中村的一條窄巷裡發現了一家書店。

那條窄巷真的是讓我印象深刻,可以說是「集我們國家文化里所有糟粕之大成」,算命、洗頭、玩牌……幾乎每家店都是在掛羊頭、賣狗肉。那家書店開在這些店鋪之間,裡面都有些什麼書就可想而知了,基本除了「古龍」、「金庸」之外,就只有「金瓶梅」還能上得了檯面了。

可正是這些書讓我喜歡上了文字。

文字帶來的那種只有自己一個人,卻異乎尋常地沉靜、舒適的感覺,以及想像力在這種感覺里自由馳騁、無拘無束的體驗,是到現在為止無論視頻、音頻還是畫作,甚至這個亂糟糟的現實世界,都替代不了的。

後來我慢慢發現了許多其他不同的書,詩與散文,情感充盈;傳記歷史,別樣人生;雜談隨筆,大千世界;專著專論,專業專精……

如上文所說的,我的生活一直不怎麼穩定,幾乎沒離開過窮、苦二字。甚至通過自己的生活,我能很輕易找到生活過成這樣的原因——就是讀書。

「因為不甘心一輩子只賣力氣,導致賣的也不徹底,不賣又不行,所以就只能在中間這麼晃蕩著,窮且苦;」

讀書首先帶給我的就是「不甘心」。

就像那家書店裡大部分的書,它們在作者動筆之初,幾乎就已經註定了「糟粕」的命運。但我看著書裡面那一個個文字,一段段故事,還有一位位角色,如果它們有生命的話,一定會不甘心吧!不甘心在」糟粕「之地苟活一生!

我的「不甘心」,幾乎從誕生之初就伴隨著厄運,還有揮之不去的強烈的挫敗感。使得自己常常焦慮多過動力,煩鬧多過專心,還有更多如抑鬱這樣的負面情緒,更是日積月累,幾度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這是我認為「讀書」是一件小事的原因。

它不應該被強加上「增強智商、情商」這種功能,很多時候甚至會起到與之相反的作用;或者成為「秘笈」、「仙藥」那樣虛無飄渺的東西,它只是個人的一種習慣,一種感受,僅此而已。

但平心而論,如果你讓我在讀書之前或現在,選一個節點死去,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現在。儘管比起無知無識的過去,現在的生活是一地雞毛,既痛且苦。

onerepublic樂隊的那首歌I Iived唱出了我的心聲——

於我而言,讀書讓我「活過」,而不僅僅是「活著」。

這是我為什麼讀書的原因。


看來你雞湯喝的還不夠多。

我大學以前最喜歡的一句話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就掛在教室牆上,說這話的人最後做到了。

我現在仍然相信這句話。

還有一些類似的話:我們仍然相信,我們努力讀書,是為了擺脫家鄉的貧困,而不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

我的個人觀點是:每個人在生存的同時,也有追尋真理的慾望,讀書可以幫助你追尋真理。


其實吧,不為什麼,你今天能在這裡提這個問題,看這些回答,也算讀書的一種。我在這裡回答,在這裡思考,對我而言也是在讀書。

讀書,我認為是認識世界的方法,不管你看到的,聽到的,都是在認識世界。接收什麼樣的信息,就會形成什麼樣的反射。

如果一定要找一個原因,可以說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存在這個世界上是為了什麼,想做什麼,你以這個根本目的出發,所做的事,就是在讀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