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孫中山為國民黨的建黨元老,但是為什麼共產黨也稱之為國父呢?


將孫中山稱為「國父」,最早是在1924年7月20日的國民黨廣州青年黨員大會上。次年3月12日,盧紹稷發表《東西兩國父》一文,稱:「華盛頓血戰七年,贏得美國獨立,被美國民眾尊為國父。孫中山與華盛頓同為革命領袖,華盛頓為獨立而鬥,孫先生為三民主義而鬥。四十年如一日,幾死者十餘次,其精神毅力、功績,較之華氏有過之而無不及,理所當然應為國父。」這是「國父」稱號第一次出現在報紙上。孫中山逝世後,靈柩安放在北京中央公園,僅收到的輓聯就多達五萬九千幅之多,其中很多輓聯都把孫中山稱為「國父」。比如《民國週刊》輓聯:「國父雲亡,白叟黃童齊下淚;邦人多難,悽風慘雨浩傷情。」自此以後,不論是口頭還是文字,尊稱孫中山為「國父」者越來越多。

第一次在公開場合將孫中山稱為「國父」的人,則是樊鍾秀。1925年3月19日,樊鍾秀在建國豫軍司令部所在地河南臨潁縣城內西北廣場舉行公祭大會,祭臺前橫幅為黑布白字,大書:「沉痛悼念國父孫中山逝世大會。」祭臺兩邊豎著兩幅白布輓聯,其中一幅寫道:「繼承國父遺志」、「北伐尚未成功」。20日,北京中央公園社稷壇公祭時,樊鍾秀送來一素花橫額,中間大書「國父」二字,他的唁電等均稱孫中山為「國父」。自此,「國父」一詞逐漸成為民間對孫中山的通稱。

1929年5月,國民黨中央黨部舉行盛大的奉安大典,在《公祭總理文》中稱:「民國之國父兮,人類之導師……功烈炳然兮久長,與日月兮齊光。千祀萬世兮,祚軒轅苗裔於無疆。」相較在北京香山碧雲寺的那場祭告來說,這次大典規格更高。國民黨試圖蓋棺定論,將孫中山塑造為融匯古今中外文明精華、指引中國和世界人類拯救之途、至高無上至大無私的現代救世主。當時的宣傳口號大都是這樣的:「總理是艱苦卓絕崇高偉大的革命導師。」「總理是三民主義的創造者、中華民國的創造者。」「總理是中華民族的救星、世界弱小民族的救星。」「總理是中華民國的國父」。

令人感到奇怪的是,1930年的報紙,卻突然不再使用這一稱呼,個中情由至今無人知曉,有待考察。

四年以後,孫中山「國父」稱號被賦予了更高的地位,即與孔子並列。1934年6月,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批准了蔣介石等幾人的提議,「以八月二十七日為先師孔子誕辰紀念日」,並很快制定了相關紀念辦法,其中就明確規定,孔子誕辰紀念日的宣傳內容,還應包括「講述國父孫中山革命思想與孔子之關係」。這是將孫中山納入傳統「聖人」序列。

1939年11月,時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在國民黨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聯合12人共同提議,將孫中山尊為中華民國國父,理由如下:「(孫中山)領導國民革命,興中華,建民國,改革五千年專制政體為共和國家,解放全民不自由之束縛,復興民族,躋中華民國在國際上有自由平等地位。吾人通令各省市,此後應尊稱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以表崇敬。」他們還列出「總理誕辰、總理忌辰、總理遺囑、總理遺像、總理遺教、總理陵墓、總理故鄉」等專有名詞。1940年3月,國民政府中央常務委員會做出決議:「中央以總理孫先生倡導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所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披四表,功高萬世,凡在國民,報本追遠,宜表尊崇,爰經常務委員會一致決議,尊稱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由國民政府通令全國,一體遵行。」

對於這一政令,人們一時間不知所措,所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又為此事發了專函,制定三項原則:「一,在政府機關、民眾團體一律改稱國父;二、在黨內稱國父或總理均可;三,民間已印就之圖書文字不必強令改易。」

1943年,重慶北泉議禮會甚至制定了一整套新的總理祭祀儀式,具有濃重的復古色彩,按照這套儀式,中山陵無異於古代的「太廟」,所以,這套祭祀儀式並未獲得廣泛推行。

綜上,孫中山之所以被稱為「國父」,與國民黨的有意推動密不可分。國民黨敗退臺灣後,一直將孫中山尊稱為「國父」(近年來,隨著「臺獨」勢力抬頭,這一稱呼有減弱的趨向),而大陸官方在正式場合或文書上一般稱其為「革命的先行者」。


兩黨都認為自己繼承了孫中山的政治遺產,即奉行新民主主義的中華民國。

國黨繼承的是國號,政府組織架構,地盤,大部分軍隊和幹部。

共黨繼承的是扶助農工的政策,反帝反封建的綱領,小部分幹部和軍隊。

當然這只是一個大致的區分。北伐戰爭時期國共合作,在許多問題上是達成共識的。共黨的領導人如周、毛等,在國黨高層擔任有相當分量的職務。在中下級軍官乃至普通士兵中也有不少影響力。

孫中山死後,蔣介石悍然發動反革命政變。這個反革命,反的可不只是共黨,反的是孫中山。以蔣為代表的江浙買辦勢力,聯合其他軍閥勢力,幾乎徹底否定了孫中山時期的一切政治路線、土地政策和外交政策。

他們要建立一個買辦政府,以維護大大小小家族的利益為己任。何謂買辦政府?就是政要們身在本國心在外。經濟上轉移資產、政治上交投名狀,以期能夠讓自己的既得利益在國外兌現,然後肉身移民。至於這個爛攤子,他們不想理也沒本事管,只要在政權存續期間內最大限度榨取利益即可。


雖然中山先生去世之時,各方弔唁活動中已經不乏「國父」稱謂,然正式成為法律,是1940年3月。28日中央社發表消息如下:

中央以總理孫先生,倡導革命,手創中華民國,更新政體,永奠邦基,謀世界之大同,求國際之平等,光被四表,功高萬世。凡我國民,報本追遠,宜表尊崇、爰經中央常務委員會一致決議、尊稱總理為中華民國國父、已函由國民政府通令全國、一體遵行矣。

該稱謂我黨也認可。其實早在北伐前省港大罷工的時候,罷工委員會提出的訴求之一就是為紀念國父修築廣州至黃埔的公路。鄧中夏在《一年來省港罷工的經過》中寫道:

罷工委員會的眼光,不僅敏銳,而且遠到。認為打倒香港根本辦法,即為黃埔開埠。孫大元帥在時,再三注意及此。故提議修築從廣州至黃埔之馬路,凡長七十五里,定名為中山公路,兼以紀念國父也。築路工人凡三千餘人,有築路委員會管理之。

而在1941年,周恩來在多篇文章中,已經稱中山先生為國父。

如1941年6月15日發表的《民族至上與國家至上》:

次之,應該認清:中華民族解放的任務是什麼?依照國父孫中山先生對民族主義的解釋,"國民黨之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這兩方面的意義,應該成為我們民族解放的任務和目的。

1941年6月29日發表的《論蘇德戰爭及反法西斯的鬥爭》:

只有這樣,我們的抗戰,纔有勝利的前途,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東方堅持反法西斯大纛,團結一切反法西斯的力量。也只有這樣,我們纔能夠與蘇聯成為反法西斯的戰鬥共鳴,才配稱得起偉大的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革命兒女。


因為我黨纔是孫文的正統繼承人

孫文親筆手書--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中央執行委員會,24個中央委員,17個候補委員

其中執委裏有共產黨的代表李大釗,候補委員裏有毛澤東。

這24+17人的名單是國民黨的核心,最後只有毛澤東一個人堅持到最後。

另外:空一格 在哪兒?


因為毛主席早年受孫中山的影響極深,孫中山也極為賞識毛主席。

國父是毛主席叫的,毛主席在中華民國官至正部級,任宣傳部長(經評論區提醒,是副國級),繼承順位在汪精衛之後,在蔣介石之前,完全可以說繼承中華民國正統。

孫中山早年與蘇聯交好。國母宋慶齡的檔案被俄羅斯解密,早在1930年之前宋慶齡就是共產國際祕密黨員,之後也任過新中國的國家主席。裏外裏孫中山就算不是共產黨的元老,國母宋慶齡也是,他這個國父怎麼都說得過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