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2日播出的超級季播劇《盜墓筆記》,剛播出短短几分鐘播放量即突破兩千萬次。然而,劇情出現極大的改動,加入了大量的原創劇情。原著中古董店小老闆,普通大學生吳邪搖身一變,變成了德國留學生兼護寶先鋒,穿著極其時尚,王胖子、阿寧和張起靈提前出場。劇中還加入了原創人物high少(吳邪好友)和陳丞橙(陳文錦侄女),刪掉了原著角色大金牙和大奎。劇情圍繞著保護文物與惡勢力(裘德考)鬥爭展開。試理性評價該劇。


當年是我們不珍惜,麻煩你們接著演吧!!!


沒有辦法客觀評價唉...

================================================

小說改編成影視作品,應該是一部小說成功的標誌;而一部以小說為藍本的電影想要成功,是不易的。即便是在好萊塢,小說改編成電影也並不是其票房的保障,在電影史上,成亦改編、敗亦改編,我看得電影不算多,但是《指環王》《哈利波特》《納尼亞傳奇》《霍比特人》這種份量和級別的電影,應當舉世皆知的成功案例,可以說成為了眾多改編電影的最高標準(對原著的還原程度和在原著基礎上的再創造,導演、演員、特效團隊都堪稱經典);當然還有很多失敗的例子,比如《黃金羅盤》《波西傑克遜》系列,雖然招致一片罵聲,但即便改編得再爛,好萊塢的電影產品也是有下限的 ,一部電影不應失去它對待觀眾最起碼的尊重和對原著文字的謙遜。再來看看電視劇,《權利的遊戲》這種級別的更是不必多談。即便說說國內,1986年版的《西遊記》放在今天這個國產影視作品虛假繁榮的年代,也是毫無爭議的經典,雖然當年的特效和畫質還談不上什麼水準,但是至少依然是國產作品難以逾越的高峰。金庸武俠小說改變的電視劇《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遊戲改編的《仙劍奇俠傳》等等,他們的成功不是靠出彩的特效,《西遊記》師徒四人我只記得六小齡童的名字,當年的胡歌和劉亦菲也不是什麼大牌偶像,可我們真正去正視一部電視劇的時候,想看到的並不是它有什麼明星和噱頭,而想看到它真正通過熒屏想要表達給我們的東西。

今天瀏覽貼吧、微信,吐槽的人中有不少認為,早就預想到真人版不會好看。其實並不是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不好看,而是,我們在對國產劇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中,漸漸失去了對它信任,轉而成為了一種詛咒,而這樣的詛咒一次又一次地兌現,一次又一次地加深了這種失望。難逃眾人譴責的命運之下,我國的影視產業除了瘋狂的造勢、砸錢邀請明星,還能有什麼能夠撥人眼球的計策?一部《何以笙簫默》《闖入者》狠狠按在了排片優先順序的最底層,這樣的計策得以成功,觀眾們也要負起責任。我們一次次的詛咒、然後一次次地抱著希望去埋單、然後再一次次的發現自己上當,乃至絕望過後的再次施咒。

南派三叔憑藉著盜墓筆記,成為了網路紅人,以他為噱頭的動漫《屍兄》《勇者大冒險》我也都看過。畢竟名人效應之下,即便平庸的作品,也能稍稍脫穎而出。很難說,去改編一部文學作品,是製作組出於對它的摯愛,還是出於對它所能帶來的經濟利益的追捧。我很好奇,三叔是如何在眾多製片商中「獨具慧眼」地挑中了他們。無論是從作品的最終水平還是從前期宣傳那些浮誇的元素,這個製片方的主要考慮的是利益為重,品質為輔。這種本末倒置的藝術創作態度,和粗糙的藝術創作過程……我的天,我竟稱之為藝術創作。即便製片方的能力真的只能拍出這種水平,不知能不能就不要利益熏心地承接這部片子,我寧願劇本冷藏幾十年,也不願意看到它今天的樣子。即便特效只能效仿《西遊記》,但請至少給我那樣的質感。《盜墓筆記》中三叔寫到,「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鬼神,而是人心」,看完一集半後,我真的從另一個角度體味到了這句話,利欲熏心真的很可怕。


第一日劇情觀後感:紅牛維生素功能飲料不錯熬夜開車看書不錯的選擇;聯想電腦不錯啟動快,屏幕解析度也可以。
聽說這個劇要播十年,這難道不是這個劇最驚悚的梗么?
嗯…首先呢,最開始知道要拍網劇我是拒絕的,相信很多小說黨和我一樣。但是據說是三叔挑的起靈,剛好那時候看了古劍奇譚比較喜歡李易峰吧。很期待的去看的真的,所以我覺得我應該還是比較客觀的吧,拋去其他什麼特效啊之類的不談。就劇情來說,我當時只看了大概半集先導集,然後就看不下去了。沒有黑,可能是個人原因,我覺得bug多,智商堪憂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