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推薦以前寫的一篇文章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秒書公文請黨政機關的年輕筆杆子請進來看一下

我願意花時間寫文字,是因為我在乎你;

我願意告訴你這些,是用我的時間在投資你;

有時候,花點時間寫點文字,是為了記錄自己的心情;而有時候是為了整理過往的經驗,幫助自己亦幫助更多像我一樣的文祕工作者。

「流浪地球」裏的有句臺詞,「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我想說的是在當下的今時今日裏,希望在每個人的心中也像鑽石一樣的珍貴。希望我以下的幾點建議、總結能幫助文祕同仁們提高公文寫作的水平,提高工作的效率,幫助到每個筆耕不輟的老祕、小祕就是我最大的樂趣。

寫好公文,可以說得從兩個方面來思考,從宏觀上來講,文祕要寫好公文必須要有紮實的綜合素質,比如自身的思想素質、文化素質、理論素質、業務素質等,從寫作本身來講,一般說的就是寫作的技巧了,涉及到公文寫作的構思、內容材料的運用恰到好處、遣詞造句的基本功。今天主要從狹義的角度談一下我的心得體會,以期幫助到大家提高公文寫作技巧。

一、輸入為主

作為多年文祕工作的我,被大家戲稱為老祕,我有一個公文寫作的基本原理,那就是堅信「輸入+內化=輸出」,這個基本的公式就是我學習生涯和工作經歷中最簡單、最實用的一個總結,公文寫作亦然,要想寫出彩,要想省時間,那就得先做好輸入和內化的功課,作為年輕筆杆子,學好公文寫作的首要任務就是多讀多看,多研究他人公文的材料,就比如我,前前後後寫了近十四年的公文,我到現在堅持不懈的就是每天在各種網站和公眾號賬號仔細閱讀幾篇,有時候看到特別好的就下載下來保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二、從易到難

作為年輕的文祕工作者,公文的寫作首先不能苛求快準狠,因為公文的寫作本身就是一個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大家可以從通知、公告、大事記等相對比較簡單一些的公文開始,因為這些材料相對來說結構比較簡單、篇幅短小一些,學會這些之後,就可以向工作意見、工作規劃、工作彙報等常寫的較為複雜的文體嘗試。你也可以從自身所熟悉的文體開始,向著自己不熟悉的文體不斷練習。另外作為新手的話,你也可以先從規範性較強、模式化程度較高的辦法、規定、條例開始,再逐步過渡到經驗材料、總結報告、領導講話、調查報告等這些規範性不強、模式不固定的文體。

三、模仿套寫

套寫和模仿是年輕文祕工作者的必經階段,模仿和套寫本就是將他人經驗內化為自身方法的一個有效途徑。模仿和套寫最適合的就是模式化、規範性強的辦法、條例等,其次就是內容高度相似的材料,比如黨建學習材料的製作。模仿和套寫首要任務就是搭建文章的框架結構,其次就是直接引用人家的理論、觀點甚至案例,最後一定要結合實際工作結合語言習慣做進一步的精雕細琢。但這種方法只能做為年輕文祕們應急或者學寫階段使用。

四、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的作者安德斯·埃裏克森,研究了許多被稱為」天才「的人,發現這些人並沒有所謂的生來的「天賦」,這些「天才」也是普通人,並不像我們熟知的那樣不用功就可以取得很大成就。相反,每個領域最傑出的人,往往是練習時間最久的那個人。有目的的練習,比通常的練習更有效,這就是前面那個公式中內化的真諦所在,不是說你寫得多就能夠寫得好,寫的時間長就代表你公文寫作水平高,要想成為單位裏的老祕、老筆頭、筆杆子,你就得刻意練習,我在這裡強調四點:第一、有明確的文體;第二、有目的的專註練習;第三、有標準的檢查和結果反饋的閉環;第四、適時地走出舒適區走向下一個文體。

文祕的成長,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刻意練習階段,明確練習的文體異常重要,單點打透才能最終全面開花,切記急功近利,想三兩天就喫個胖子,今天寫寫這個文體,明天寫寫那個文體。所以我個人在練習寫作某個文體的時候,首先就是在快搜公文網站、公文素材大全、公文輕鬆寫、黨建公文、文祕辦公室公眾號這些平臺搜尋這一階段計劃好要訓練的文體同類型材料,然後再開始模仿套寫的刻意練習。

五、向上學習

現在好好想想,為什麼你的領導能成為你的領導,他或她的過人之處什麼?不想不知道,一想嚇一跳,人家之所以在上,就有其過人之處,很多領導幹部的公文寫作能力非常的強,你寫的東西提交上去之後,不要認為自己的寫作工作已經結束了,而應該待領導批改之後、使用之後,再拿回來好好研究一下,領導修改了什麼地方,修改了哪些遣詞造句,琢磨一下為什麼會做這樣的修改,這樣修改之後有什麼好處,修改的高明之處什麼?

六、向他人學習

不是每一篇練習或公文都能有幸得到上級領導的修改,所以,我們做更多的應該是向他人學習。每當我寫完某一文體的專項練習後,就上快搜公文網站、公文素材大全、公文輕鬆寫、黨建公文、文祕辦公室公眾號這些平臺再多搜尋幾篇同類型材料,然後再比較對比我們寫作上的差別,看一看我們同一主題下的寫作差別,各有什麼特色、長短,找出自己的不足,找到他人可學習借鑒的地方,哪些是自己今後要規避的,從而博採眾家之長。有時候,在單位裏,也可以把其他同事寫的同類文稿拿來對比較學習一下。只有不斷研究,不斷總結,日積月累,孜孜以求,才能逐步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需要公文資料、範文、金句,可以來【秒書公文】公眾號獲取


經驗就是:

第一,自己上手寫,寫的過程是蒐集材料、熟悉背景、謀篇佈局、細化內容、潤色加工,交給高手修改完善。

第二,注重積累。看到好的材料、素材和框架要注意積累,電子學習資料,紙質學習資料。

第三,學習政策理論,把指導思想融匯貫通,才能寫出有高度的好材料。

第四,和材料大拿一起「磨」材料,體會什麼是「拈斷數莖須」。寫一年,就上道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NDU3NDIwNw==mid=2247483847idx=1sn=c5437f48a70e753b7818b1979aefaf4bchksm=e9c26ad7deb5e3c157fe56b0b6ea7c28fb467f83b6c67391e1d300dd714baed0d9ec7c5d1ff8token=1641748813lang=zh_CN#rd?

mp.weixin.qq.com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NDU3NDIwNw==mid=2247483842idx=1sn=10d5d30cd2ea5d795c043125d2d0ba13chksm=e9c26ad2deb5e3c425f85847545ef75d1c8d13a3c93875f75ccf5d72ca2553e21fd003fe21f1token=1641748813lang=zh_CN#rd?

mp.weixin.qq.com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1NDU3NDIwNw==mid=2247483858idx=1sn=8342607f8dd1164199411a55d36d25a2chksm=e9c26ac2deb5e3d4503d9832c8e37d81e276c8bd6e1f162736150433aa9746b538e95a921338token=1641748813lang=zh_CN#rd?

mp.weixin.qq.com

還有,就是關注「一一講」,聯繫寫公文,複習遴選一舉兩得。

歡迎指正。


在體制內寫公文,你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感覺,這篇文章我已經有想法了,提綱已經列好,也掌握了相關的素材,但是一下筆,第一句話就寫了好久。


有這樣的感覺,是因為你沒有掌握公文寫作的核心公式。我曾見過很多剛入職的同學,寫的公文材料,往往有兩個極端,要麼像高中時的作文,太學院風;要麼文采飛揚,太藝術風。


破解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掌握了公文寫作的核心公式,再搭配不同的材料反覆練習,就能下筆如有神了。


一、公文寫作的核心公式


公文內容=思路+動作+效果


這是公文寫作的元公式。這裡根據公文的不同類型,在這個公式上進行拓展、衍生和創新。公文裏的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意羣,都是用這個公式寫出來的。思路,動作,效果,寫齊這三個要素,就形成了完整閉合的公文迴路。

下面分別看一下這三個要素。


1. 思路,就是理念和想法


依靠什麼,圍繞什麼,根據什麼,聚焦什麼,這些就是思路。寫思路要用這幾個詞來引領:堅持、圍繞、聚焦、立足、適應、著眼、緊盯、對標、把握、保持、樹立、突出。


2. 動作,就是具體的工作


比如:抓好……、開展……、做好……、研究……、探索……、強化……、完善……,或者「把……搞清楚」、「將……研究透」這樣的句式,具體內容要對接你的工作內容。


3. 效果,就是動作達成的結果


一般用這幾個詞:真正……、確保……、切實……、實現……、不斷……、努力在……上下功夫。


【案例一】


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這是十九大報告中,關於供給側結構改革的一段論述,我們把它拆分成 3 個層次:

「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是思路;


「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是兩個動作;
「實現供需動態平衡」,是效果。

下面,用我給出的那些詞,對接你實際的工作,對接這些詞。


二、不同的公文類型,對應 5 個子公式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鹽選專欄查看完整 23 節內容

鹽選專欄

公文寫作提升:讓你的公文有高度又親民

龍宇 黨政機關文祕部門負責人;十餘年負責黨政機關材料撰寫、辦文辦會工作。

23 小節 | 4 小時

¥69.00 會員免費

發佈於 2019-10-31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木子明木子明央企打工人,體制內10年

目錄

一、重視事前調研,把情況瞭解透徹

二、用妥善的方式方法收集材料

三、建立自己的公文彈藥庫

四、掌握條理與邏輯

五、避免低級錯誤,尤其是錯別字

六、掌握公文六步法的寫作套路

七、公文要寫得實,不能為寫而寫

在體制內工作了十年,每天一來到辦公室,不是在寫公文,就是在看公文,要麼就是在批公文。回想剛剛工作的時候,一點兒公文寫作的基礎也沒有,每天就像個無頭蒼蠅一樣,摸不著頭腦,對著電腦苦思冥想,幾個小時過去了,屏幕上也沒敲幾個字。費勁洪荒之力,好不容易吭哧完了,趕緊發給領導,回到座位上喝杯水,杯子還沒到嘴邊,就被領導叫過去訓了一番,什麼結構不合理、內容太空洞、缺乏邏輯感、錯別字滿地,BLABLA。最後來來回回寫了七八遍,才勉強過關。那時候每天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啊。

不過呢,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逐漸地,寫得多了,被批評的多了,自己也跌跌撞撞地找到了門路,慢慢成長為一名筆杆子。現在接到任務後,立馬靈光乍現、文思如尿崩,很快就有清晰的思路,寫起來也更加順暢,基本上交到領導手中就不太修改了。我呢也用這些年積累的經驗培養了一些年輕人。看著他們,我時常回想起自己當年為寫個報告抓耳撓腮的時光,相信很多剛踏入職場的朋友都有這麼一段苦逼的掙扎史。

我自己覺得,要寫好公文,要做好以下幾點(以下內容,八成以上原創

一、重視事前調研,把情況瞭解透徹

公文寫作如果沒有未雨綢繆,僅僅是臨陣磨槍,必然會寫的很辛苦,並且也很難寫出好文章。

我們寫公文的目的是為了建言獻策、部署工作、落實任務,最終都落腳在具體的事上。公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內涵。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開始寫文章前,最重要的就是把事情搞清楚,把問題弄明白,把指示理解透。無論是寫什麼公文,碼字之前都要給自己來個連環三問,一是為什麼寫,二是要解決什麼問題,三是怎麼解決。

很多年前,我們要投資搞一個項目,處長讓我寫個關於項目立項建議的簽報,重點寫一下項目大致情況及投資方式。這個項目能夠享受當地的稅收優惠政策,所以投資方式和普通項目不太一樣。當時比較緊急,我就去找財務處負責稅務的同事溝通了一下,那位同事告訴我了項目投資的資金方案建議。由於我所在的屬於業務部門,平時財務專業知識積累的不多,所以就把財務處那位同事的建議原原本本寫在簽報上交給處長了。處長看了後,針對資金撥付的方案連問了我好幾個問題,這時候我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搞清楚,簡直是一問三不知。後來我們處長又帶著我親自去和財務處溝通,經過一下午的討論,才把資金撥付的事搞明白。最後,我們在簽報了寫了三種資金撥付方案,逐一分析了利弊,向大領導建議選擇其中一種。經過這件事之後,我但凡寫公文前,都會經過認真的調研,該打電話的打電話,該拜訪的拜訪。只有事前把工作搞清楚,纔能夠讓自己的思路夠清晰,下起筆來纔能夠從容不迫。

二、用妥善的方式方法收集材料

在寫綜合性公文的時候,經常需要向其他部門、或下屬單位要材料、要數據。但凡涉及到跨部門溝通,就一定要多動腦,多費心,在溝通的技巧與方式上多下功夫。日常工作中,表報報告多如牛毛,每次你向別人要數據、要材料,別人可能都要辛苦很久,而且這種辛苦,對他來說又顯現不出什麼業績,雖然迫於上下級關係都會按時報送,但是如果溝通不講求藝術,很可能會被人揹後罵娘。

有一次,一位同事中午接到上級單位緊急通知當天下班前要報送扶貧工作統計表,於是就趕緊給各下屬單位佈置,結果到了下午四點半,各個單位把報表報過來了,這位同事突然接到上級單位臨時通知,中午發的通知報表模板裏漏了幾項,又重新發來一套新報表,要求晚上8點前反饋,我這位同事差點當場暈倒,硬著頭皮又把工作佈置了一遍,不用說,下面的單位自然也是怨聲載道。

這種情況想必工作中都會碰到,一項工作的部署,有時候牽扯麵很廣,涉及到的人也很多,所以在行動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謀劃,搞清楚該怎麼辦,如果稀里糊塗地就把工作佈置了,通知發完才意識到有不周之處,這時候就很尷尬了。

三、建立自己的公文彈藥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剛開始,每當工作中接觸到一個新話題要寫,構思的時候總是會抓耳撓腮,不知從何切入。其實,每個優秀的寫手都有自己的彈藥庫,平時遇到好文章,就偷偷把它收藏起來。平時閑下來的時候,拿出來品一品,這樣長此以往,你的就變成了我的,提筆寫材料時,大腦就像搜索引擎一樣,小金庫裏的藏貨立馬就跳了出來。

這就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抄」是一個道理。可能很多人對「抄」這個字比較忌諱,我覺得單純的抄肯定是不行,而是需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學習、借鑒。

毛主席有句詩「天 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其實這句詩就是「抄」的,從哪抄的呢?正是宋代詩人石曼卿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常圓」,而石曼卿這兩句又是從唐代詩人李賀的「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借鑒來的。同樣一句話,經過兩次轉手,兩次嫁接,卻分別在不同意境下發揮出獨特的效果。

那麼,怎麼打造自己的彈藥庫呢?下面就分享五種渠道和四類內容。

1.五種渠道

(1)單位內網

第一種渠道是單位內網。一般的公文,單位的內網是收集素材的首要渠道,內網上有系統內各單位的工作動態、新聞簡報、領導會晤、講話稿、以及一些專題活動的報道等等,許多業務的信息都能從單位內網找到,而且內網的信息比較貼近實際,把涉及到自身工作的內網新聞保存起來,寫文章時如果需要用到相應的案例,就可以快速成稿。

(2)辦公系統

第二種渠道是辦公系統。一般各業務線條都有辦公系統、像OA、財務系統、法律系統、經營管理系統等等,這些系統內具有豐富的業務信息。OA裏有許多收文,主要是上級單位或系統內其他單位的發文,還能查詢到一項工作歷史上曾經發過的文,對平時寫文章十分有參考意義。其他的一些業務系統,主要是調用數據,我們可以定期登陸這些系統,把一些常用的數據保存下來,這樣的話,遇到臨時要使用的情況,就不用再手忙腳亂地上各類系統查找。

(3)搜索引擎

第三種渠道是搜索引擎。一些通用型的公文,比如黨團建方面的總結,百度一下,就能找到很多類似的文章。但是對於專業性比較強的任務,搜索引擎基本就無濟於事了。

(4)專業資料庫

第四種渠道是專業資料庫。有的單位由於業務需要,或是比較慷慨,會給員工購買一些專業資料庫,比如萬德、知網、萬方、中宏,或是一些特定行業的資料庫。如果公文的內容涉及到一些行業分析或是宏觀數據,這些專業資料庫一定能幫到你。

(5)黨政官媒

第五種渠道是黨政官媒。像新華網、人民網、學習強國、國務院、各部委、各級政府部門的官網,這上面能夠找到最新的政策、精神、思想。寫公文的時候,如果涉及到要寫一些工作依據、黨中央最新要求,或是要把文章拔高層次,這些網站的內容很有參考意義。

2.四類內容

說完了五種渠道,再來講講彈藥庫裏的四類內容。

(1)思想與觀點

第一類內容是思想與觀點。有思想、有內涵,是出好文章的最高級的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平時多年的日積月累,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斷思考、不斷體悟。思想與觀點的積累,除了通過看別人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學習無字之書。假如身邊有水平比較高的領導,你就要注意多觀察,看他平時怎麼待人接物、怎麼講話做事,面對同一個問題,你怎麼想,他怎麼想,他是如何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

(2)案例與數據

第二類內容是案例與數據。寫文章時,當需要用到案例與數據時,你可以去內網搜索、可以問相關單位的同事要材料,不過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平時工作中遇到事情要多調研、多瞭解,把一些有典型價值的故事和關鍵的數據刻意地保存下來,長期已久,不光是寫文章,對工作中的全面提升都有好處。

(3)優秀的公文

第三類內容是優秀的公文。多看優秀的公文,能夠耳濡目染地汲取精華,讓你站在巨人的額肩膀上,從好的公文中,學習行文邏輯、框架結構、思想內涵和表達方式,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別人的也就成了自己的。

(4)金句金詞

第四類內容是金句金詞。每個時代,寫文章都有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詞句,看了之後感覺耳目一新,意思又恰到好處,現在公文流行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用語貼近生活,很多金句金詞都是源於生活場景的比喻。我們平時看到好的詞句,不妨找個習慣的方式記錄下來,自己寫文章時,手到擒來地靈活運用,可以實現畫龍點睛的作用。

從菜鳥、小白,到筆杆子,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武林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在不斷摔打中,可能鼻青臉腫,甚至滿身傷痕,但只要堅定信念,咬定目標,勤於學習,不怕喫苦,紮實練功,武藝自然會日益精進,甚至一飛衝天,成為絕頂高手。

四、掌握條理與邏輯

一盤珠子,如果沒有一根線穿起來,就無法成為精美的項鏈。一篇公文,即便是文采飛揚,缺少了邏輯的引線,也只是一地散落的珍珠,沒法展現出整體的美。

(一)用邏輯思維搭建文章的框架結構

方法一,是用邏輯思維搭建文章的框架結構。一篇公文,尤其是篇幅較長的公文,最主要的邏輯就是文章的框架。就好比一顆大樹,主旨思想就是它的樹榦,文章結構則是他的分支,文字表述就是樹葉,只有邏輯清晰,樹的養分才能流暢地灌輸到每一串枝葉。公文的結構邏輯有很多種,下面分享3種:

1.第一種是因果結構,這種結構常用於請示、報告、通知、決定和意見,這類公文遵的結構邏輯就是三連問:WHY、WHAT、HOW。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開頭的通用寫法是「為了什麼什麼」、「根據什麼什麼」,把工作的原因或依據引出來,一般是依據某某文件要求,貫徹領導關於某項工作的指示,或是落實某某會議精神,等等。中間「是什麼」的部分常用「現就某某事項請示如下」、「現就某某事項報告如下」等句式,然後描述具體的工作事項,講清楚來龍去脈。最後,「怎麼辦」的部分,提出具體的工作措施或是工作要求。

比如一個關於火電機組脫硫脫硝技術改造的培訓通知,不能直接說何時何地在哪開某某會,一定是在開頭交代清楚開會的原因,是根據黨中央關於生態環保的的要求,加強電廠有關人員對於環保政策、脫硫脫硝最新技術的認識,中間交代清楚會議的內容,接下來說明白會議的時間、地點、人員和參會要求。

2.第二種是並列結構,是以互不關聯、相互獨立的若干自然段闡述同一個主題,這種結構常用於工作報告或總結等一些略長的公文,其他類型公文的局部結構也常常會採取這種並列式的邏輯。

比如某一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年度工作回顧的部分,從各個方面總結了上年度取得的成績,每個部分單獨成段,比如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新動能快速成長、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內容涉及宏觀經濟、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民生福祉等,每一段的內容互相獨立,但都是在說一年來取得的成績。

每一段的內容並不直接關聯,單拎出來每一段都是獨立描述某一方面的工作,是一個聚焦的點,但不同的點都隸屬於同一個大的主題,這樣由點到面的描述方式,能夠較好地反映出某件工作的全貌。

3.第三種是遞進結構,這種結構是按照事物發展規律,或人的常規思維習慣,來推演遞進。這種遞進方式也有很多種:

(1)一是按照問題分析思路遞進。比如一篇關於機構改革的請示,首先要發現問題,由於近年公司國際業務開展迅猛,監管機構對海外業務有專門的監管要求,公司的在國際業務方面的管理較為薄弱,存在漏洞。然後再進一步剖析問題,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公司總部缺乏專業的國際業務管理處室,導致下屬單位在自行開展國際業務的工程中缺乏統籌,甚至造成惡性競爭。分析完問題,下一步就是提出解決措施,建議在公司總部企管部設立國際處,統籌管理公司海外業務。

這也是當下比較流行的思維方式,就是以問題為導向,首先發現問題、找到問題,然後分析問題,追本溯源,剖析原因,最後提出解決措施。在體制內工作,經常要寫一些查擺問題、建言獻策的公文,遵循的基本就是這種套路。

(2)二是按照主次關係遞進。一般把重要的事放前面,影響面最大最廣的放前面,次要的和細分的放後面。這就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再舉個例子,為了加強環保管理,國資委下文要重點類排放企業加強環保管理,要求設置專門的部門。我們收到文件後,要落實這些要求,就給領導寫簽報,簽報最後提了3條建議,首先是加強組織保障,增設專門負責環保管理的處室與編製;第二是加強制度建設,計劃新編製幾項環保管理有關的制度;第三是加強排放數據監測,要求下屬單位及時報送數據。這三條建議中,增設處室,這種事體制內的朋友都心知肚明,屬於是創造晉陞機遇的好事,也最重要,所以放在最前面說;制度建設次之,放在第二位;數據監測則屬於日程管理,顯然沒有前兩項重要,就放在第三位。

(3)三是按照時間或空間遞進,比如時間上從遠及近,空間上從國際、國內,到本地區、本領域。企業在編製「十四五」發展規劃的時候,有一部分內容是外部環境分析,通常的寫法是先分析國際情況、再分析國內情況、然後分析重點區域情況和相關行業的情況。再比如彙報某個建設項目的進展情況時,可以按照時間邏輯來描述,什麼時間獲批建設,什麼時間成立籌備組,什麼時間完成設計,什麼時間完成施工,什麼時間投產使用,用時間線的方式描述,可以讓人一目瞭然的瞭解項目的整個生命週期。

(二)用邏輯思維來闡述觀點

方法二是用邏輯思維來闡述觀點,如果說文章的框架結構屬於宏觀層面的話,那麼微觀層面的邏輯思維,也就是表達方式的邏輯性同樣重要。我看過這樣一個小段子:

一位局長的祕書請假了,辦公室的另一位剛畢業的同事臨時頂替,局長發微信問他今天的中管領導碰頭會議安排在什麼時間,他給領導回微信說:

「上午九點半基建處的趙處長要去市政府開會,下午四點要去上海出差,辦公室的李主任下午一點到兩點要用會議室接待督察組,哦,對了!趙處長大概是中午12點回來。局長,我把碰頭會給大家安排在下午兩點到三點了,你看怎麼樣?」

局長收到微信後,看了半天才回復,好吧。局長祕書第二天上班後,看了他發的微信,幫他調整了一下:

「局長,我把會議給大家安排在下午兩點到三點了,是這樣的,上午九點半基建處的趙處長要去市政府開會,大概中午12點纔回來,然後下午四點要去上海出差,中間一點到兩點辦公室李主任還用會議室接待督察組,所以,安排下午兩點到三點是最合適的。」

第二種表述是不是要好很多呢?這就是邏輯感,我發現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無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都不太注重邏輯,這也是之所以人與人溝通時經常產生誤會。缺乏邏輯,你的本意就很難讓人理解。通過公文寫作來養成邏輯思維能力,對個人提升也十分有益。

在文字表述方面,我們可以遵循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有三項基本原則:

一是結論先行,一般把中心思想,核心觀點擺在前面,也可把各類觀點作為自然段的標題。

二是歸類分組,合併同類項,把零散的事情歸類,按類別放在一起,再通過合理的邏輯順序把不同類別的內容串聯起來。

三是邏輯遞進,每個局部自然段,按照一定邏輯,展開描述。

結合上面那個例子,後來祕書調整後的彙報,就遵循金字塔原理,首先說結論,建議兩點到三點開會,然後按人物進行分類,最後將趙處長的安排以時間順序展開描述,闡述選擇兩點到三點開會的原因。大家也可以想一想,是不是日常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去彙報呢?

五、避免低級錯誤,尤其是錯別字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想必大家都有因為錯別字被領導訓的經歷,我自己當初總是因為各種低級錯誤被罵得狗血噴頭,辛辛苦苦寫了一篇文章,自我感覺良好地遞上去,本想接受幾句讚美,突然看見領導眉心一緊,嘴角一瞥,就預料到大事不妙,於是趕緊喝口水去上個廁所壓壓驚,回來準備接受刑罰。想起來,在公文寫作的道路上,自己也是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在訓斥與痛苦中掙扎著取到真經。

用盡了洪荒之力,好不容易寫出的公文,出現錯別字,確實是讓人很懊惱。就好比一道菜,無論是做的再好的滿漢全席,只要菜裏有一根頭髮,就立馬從天堂墜入地獄,無論色香味再怎麼好,都無法上桌。

我摸索了幾條消除錯別字的技巧:

第一,找同事幫忙審

我之前的一位同事,每次寫完稿子都會發給我一份,一份他自己審;另一份讓我幫忙審。自己寫的稿子,看多了總會有審美疲勞,哪哪看著都順眼,不忍心增刪一句,更別提發現錯別字了。但是往往到了領導那卻被一眼識破,讓人懊惱不已。多一個人看稿子,就相當於多了一道安全關卡,出錯的概率就會大幅下降。有了大家幫助把關,再把稿子拿給領導,心裡可以踏實了不少。

第二,讀出聲

寫完以後,讀出來對檢查很有幫助。這是一位在報社校稿多年老前輩的經驗。大多數人在檢查文稿時,習慣掃視,用目光一行一行地在文字上掃過去,這樣速度雖快,其實很難發現錯別字,因為目光具有跳躍性,一不注意就從第二行掃到了第五行,直接跳過去兩行。如果把文章大聲讀出來效果完全不同,一方面一字一句不可能有遺漏;另一方面調動了嘴巴,注意力會更加集中,更關鍵的是,朗讀還能把書面文字放到口語的框框中去調試,不少書面文字看是看不出問題的,但一讀就會發現諸如不通順、不符合語言習慣等問題,這樣一來不但能發現錯別字,還能順便矯正語病。

第三,放一陣

稿子寫完了,早日交差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我建議,自己念過了,別人也看過了,還是再放一放,假如時間允許,隔一天再檢查一遍,之後提交成果,這樣可能更有把握。之所以要放一放,是考慮到前期寫稿核稿,已經耗費了大量精力,往往頭昏腦漲,同時,反覆校看同一篇稿件,基本已經沉浸到文章的語言和邏輯中去了,在這種情況下發現錯字的難度極高。好比同一個小孩,自家人天天見往往沒覺得長高了胖了,抱回老家一看,親戚們卻異口同聲地驚嘆:「啊呀,長高了這麼多!」找錯別字是個耐心活,也是個耗氣力的活,所以千萬別在心急火燎或是昏昏欲睡的時候幹。寫完之後好好睡一覺,待到隔天神清氣爽的時候再認真核稿,才能最大限度收到實效。

第四,查一查

檢查檢查,有檢更要有查。前面說的三種挑錯方式,都是檢索這一層面的工作,但是,就算檢索得再詳細,你壓根就不知道某個字是個錯別字,不知道正確的詞語和成語是什麼,那即使念一百遍也發現不了錯字。比如有許多易用錯易混淆的詞,「宣洩」(用宣傳的宣,還是用渲的渲染),「部署」(用部隊的部,還是用織布的布),「坐鎮」(用城鎮的鎮,還是布陣的陣)。還有一些成語來自典故,用字特別,如「山清水秀、青山綠水、直截了當、再接再厲」,等等。遇到這些詞句,一旦有疑慮就要馬上確認,隨手備一本現代漢語詞典翻查,或者直接百度一下,都可以,一定要確認寫在紙上的就是標準、規範的用法。一直覺得辦公室人和錯別字的戰爭就像是壓彈簧,你認真了、細緻了、嚴肅了,錯別字就被壓得緊緊的,你一旦鬆懈,它立馬就彈得老高。

六、掌握公文六步法的寫作套路

公文的起草,大體可分為受命、會意、破題、搭框架、繪事、潤色6個階段。做足這6個階段的功夫,就不難寫出一篇好文章。

第一步:受命,也就是接受任務

這一步要解決的問題是主動接受還是被動接受。實際上,每年的公文任務,是有規可循的。總結起來無非三種:週期性文章、常規性文章、隨機性文章。週期性文章是每隔固定時段必然要開展的重大工作,比如每年都要召開地方性大會,這些「大事」伴生的文章是可以預見的。常規性文章是每年必有的重要工作,比如每年都要寫的一些固定性的工作總結。隨機性文章,是根據工作需要,臨時出現的文章。

如果要從容應對各種寫作任務,就必須對週期性、常規性的文章提前作好謀劃,不能等著領導派活兒才開始幹;具體起草者也不能等著方案下來才考慮。這方面,不妨搞一張「工作任務表」,讓大家知道每年要幹什麼,早思考、早謀劃、早部署、早動手。

第二步:會意,也就是領會領導意圖

領導有明確指示好辦,領導沒有指示怎麼辦?那就要學會揣摩領導的意圖,這是個硬功夫。寫好一篇文章,要轉換三次角色:

首先,把自己擺在領導的位置上,思考這項工作應該怎麼幹,話應該怎麼說。

其次,把自己擺在讀者的位置上,設身處地琢磨讀者想看什麼。

再次,把領導擺在自己的位置上,假定領導自己捉筆,這篇文章會怎麼寫。如此這般,起草者就會和領導心有靈犀,真正領會好領導意圖。

第三步:破題,也就是確定文章主題

起草好一篇文章,先要立好題。立好題首先要破好題。怎麼破題?起草文章必須樹立問題導向,善於找準主要問題,特別是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為什麼有的領導講話能夠引起廣泛而又強烈的反響,就在於這些講話都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了鮮明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舉措。把主要矛盾抓住了,把主要問題找準了,講話的主旨、文章的題目自然就出來了。

第四步:搭框架,也就是形成提綱和觀點

寫材料,要避免匆忙動筆,在內容沒有悟透、結構沒有理順的情況下埋頭去寫;也要避免堆砌材料,從網上下載大量資料,東抄西摘,拼拼湊湊,看起來滿篇好話,實際上不知所云;還要避免平均用力,什麼都想寫,結果什麼都寫不透。所以呀,在動筆前要捨得花時間和精力去琢磨框架、擬定提綱、理順邏輯、提煉觀點。

第五步:繪事,就是增強文章針對性

寫文章要實打實闡述政策、解決問題、推動工作。如果一篇文章面面俱到,期望解決所有問題,勢必不痛不癢,最終任何問題都解決不了。所以,提高針對性至關重要。

一是抓住問題「刨根底」。在大的問題之下,緊扣工作領域,抓住幾個具體問題,喫透上情,摸準下情,搞清內情,深入分析背景、成因,提出解決問題的主張、措施和要求。

二是抓住過程「打七寸」。事物都有發展過程,開始前、進行中、結束時各有階段性特點。文章要符合這個特點,根據不同階段提出不同要求。俗話說,「打蛇打七寸」。要針對某項工作的不同發展階段,提出有針對性的要求。

三是抓住受眾「對焦距」。在寫講話稿時,到不同地方,在不同場合,講話有不同要求。我們必須身臨其境,注意照應當時的氣氛,注意聽眾的感受,使講話貼切得體,這樣領導纔能夠講得出口,聽眾纔能夠找到感覺,上下才有互動。

第六步:潤色,就是錘鍊文章風格

「潤色」文章要注意處理好主次、詳略、點面、虛實的關係。該簡寫的要高度概括;該詳寫的要濃墨重彩。文章的詳略安排很有講究,需要下功夫琢磨,特別是要做好「加法」和「減法」。對重要觀點和富有新意的內容,要拿出來多講幾句,使之更為突出鮮明,就像一點火花要把它撥亮,使其光芒四射。對那些枝杈蕪雜的內容,則要捨得割愛,大刀闊斧地刪削,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到枝幹。

文章的「潤色」要注意四個問題:

一是「排比」。語言的整齊是必要的,但要慎用排比,尤其不能為排比而排比。排比不宜過多,否則就成了「順口溜」,顯出輕浮之感。

二是「引文」。適當引用古文、警句、諺語是有益的,但不能滿篇都是引文,「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那樣會有「賣弄」之嫌。

三是「套路」。有一段時間,文風的一大問題就是「套路」太多太濫。「幾個著力」「幾個注重」「幾個突出」「幾個下功夫」,如此等等,生生地拼、硬硬地湊,其結果是因文害義。「套路」可以用,但要恰如其分。

四是「創新」。把過去的東西、別人的東西重新排列組合,給舊有的思想、過去的做法飾以華麗的語言,不是真正的創新,而是新瓶裝舊酒,捨本逐末。決定文章高度的是思想的深度。思想觀點的創新纔是根本的創新。

七、公文要寫得實,不能為寫而寫

剛入職時,自尊心、好勝心特強,寫的材料不被領導認可,經常為此而氣惱嘆息,心裡老大不服氣,心想本人乃堂堂高才生,寫過小說、發表過散文,還寫不來機關這些文件呀、講話呀、調研報告呀之類的官樣文章嗎?怕是你們這些當領導的水平有限不識貨吧?

對於寫材料的人來說,每一個句子都浸染著心血,每一個段落都凝結著辛勞,每一篇文稿也許都來自節假日的默默耕耘和不眠之夜的苦思冥想,可是,好不容易得來的勞動果實卻不被承認和愛惜,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答案是隨著崗位磨鍊而慢慢悟出來的,特別是自己擔任領導職務之後,才明白自己當初的「不服氣」是多麼幼稚,才明白那答案原本很簡單,那就是:「為文而文」難成文。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機關公文的性質和作用是什麼。不言而喻,它不同於文學作品、理論文章、新聞報道等任何其他文體,它的功能就是直接為決策服務的,為領導工作服務的,為治國理政服務的,換言之,它是決策的載體,是執政的工具,是上傳下達的紐帶,是解決問題、促進發展的依據和指南。

比如領導講話,要體現領導的意見和主張,做什麼,怎麼做,目的都是為瞭解決實際問題;又比如政策性文件,無論部署哪方面的工作,提什麼目標任務,訂什麼政策措施,體現的都是決策意圖,目的也都是為瞭解決實際問題。一句話,離開以文輔政,公文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和作用,再漂亮的文字也只能成為一堆廢紙。

對這一點,或許無需多說,稍有常識的人都懂。問題出在哪呢?一旦進入構思或寫作狀態,有些朋友就自覺不自覺地走入了「為文而文」的誤區:

有的朋友寫材料輕內容而重結構

首先不是考慮文稿要解決什麼問題,要怎樣表達思想和觀點,而是考慮結構要搞得多麼緊密、有序、完整。而不少文稿特別是領導講話、工作彙報、調研報告等,往往被那種陳舊的「三段式」所套牢,大三段套小三段,小三段套三層次,從頭至尾都是「三」,似乎無「三」不成文,令人不忍卒讀,甚至看了就生厭。當然,如果內容和結構能達到完美結合的話,「三段式」不是不可以,但有些同志對這個可愛的「三」簡直到了癡迷的地步,明明兩個部分可以寫完,也非要七拼八湊拉長為「三」,或者明明要分作四部分,也要削足適履壓縮為「三」。這樣,不僅使文稿成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格式化、八股調文章,更嚴重的是掩蓋或者割裂、淡化了內容,導致重點不突出、指向不集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有的朋友寫材料輕實用而重文字

文字是文稿的細胞,重視遣詞造句,講究語法修辭,力求文句通順,當然都是正確和必需的。就機關文字而言,其實也沒有多麼神祕多麼複雜,能夠把話說清楚、說準確、說到位,清清爽爽、乾脆明白,不含糊其辭,不出明顯語病,就可以了。但有的同志偏偏對文字過於「較真」,不惜把大量時間和精力花在咬文嚼字、斟詞酌句上,或文縐縐書生氣,軟綿綿娘娘腔,彎彎繞歐式句,讓人覺著彆扭,看了半天弄不清什麼意思;或華章麗句,辭藻堆砌,動不動來上幾句「春意盎然,桃李芬芳」「春華秋實,碩果累累」

「讓改革的犁鏵呼嘯著穿過陳舊思想觀唸的僵土」之類的「佳句」,把文稿差不多寫成了散文詩;或刻意追求句式整齊、對仗,不僅標題非排比句不可,連文字敘述也到處出現排比句,而且大多是為了排比而排比,生拼硬湊,牽強附會,看似氣勢宏大,實則文字遊戲,對實際工作又有何益處呢?

有的朋友寫材料輕質量而重篇幅

毫無疑問,機關公文首先必須注重質量,注重實在、管用,內容與篇幅必須「尺寸相符」,宜長則長,宜短則短。而有的同志則不管內容多少、質量好差,首先考慮的是要把篇幅搞得多長,似乎不寫長點兒就不像文章,就顯示不出自己有水平,於是動輒五六千字,甚至一兩萬字,本來講一個問題就行非要拆成兩三個問題,本來一句話可以說清楚非要分成兩三句來說,實在沒詞就從報刊上、網上大段大段地「拿來」,有時連一個短短的通知也要嘮嘮叨叨地拉成一兩千字。實際上,太長的文章沒人喜歡看,太婆婆媽媽的話反而讓人記不住,倒不如那些簡潔、明快、樸實的文稿,一是一,二是二,單刀直入,板上釘釘,句句說到點子上,讓人印象深刻、容易記住,也便於貫徹執行。

有的朋友寫材料輕效果而重形式

務實是文稿的生命,效果是文稿的價值,真話實話最中聽,空話套話惹人嫌。長期以來,由於機關文風積弊較深,公文寫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也屢見不鮮,甚至習以為常。比如廢話連篇,拖泥帶水,動筆就是「在……正確領導下,在……大力支持下,在……共同努力下」,似乎不這麼寫就不符合公文格式;比如空話成堆,空洞說教,開篇就是理論,凡事必談認識,似乎不這麼寫就缺乏思想性;比如套話迭出,曲意恭維,對領導講話的評價必定是「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求真務實」「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之類的漂亮話,似乎不這麼寫就是對領導不恭;比如大話滿紙,脫離實際,熱衷於照抄照搬上級文件和領導講話,似乎不這麼寫就是不與上級保持一致。這樣的文稿,看似周到全面,無懈可擊,但又能有什麼實用價值呢?

凡此種種,究其原因,還是觀念上、動機上有問題,即:不是為解決問題而寫文章,而是為寫文章而寫文章。卻不知,拘泥於「文章」反而寫不出好文章,執著於解決問題才能寫出真文章。

總之,要將為寫而寫的態度轉變成為事而寫。


目錄

一、重視事前調研,把情況瞭解透徹

二、用妥善的方式方法收集材料

三、建立自己的公文彈藥庫

四、掌握條理與邏輯

五、避免低級錯誤,尤其是錯別字

六、掌握公文六步法的寫作套路

七、公文要寫得實,不能為寫而寫

在體制內工作了十年,每天一來到辦公室,不是在寫公文,就是在看公文,要麼就是在批公文。回想剛剛工作的時候,一點兒公文寫作的基礎也沒有,每天就像個無頭蒼蠅一樣,摸不著頭腦,對著電腦苦思冥想,幾個小時過去了,屏幕上也沒敲幾個字。費勁洪荒之力,好不容易吭哧完了,趕緊發給領導,回到座位上喝杯水,杯子還沒到嘴邊,就被領導叫過去訓了一番,什麼結構不合理、內容太空洞、缺乏邏輯感、錯別字滿地,BLABLA。最後來來回回寫了七八遍,才勉強過關。那時候每天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啊。

不過呢,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逐漸地,寫得多了,被批評的多了,自己也跌跌撞撞地找到了門路,慢慢成長為一名筆杆子。現在接到任務後,立馬靈光乍現、文思如尿崩,很快就有清晰的思路,寫起來也更加順暢,基本上交到領導手中就不太修改了。我呢也用這些年積累的經驗培養了一些年輕人。看著他們,我時常回想起自己當年為寫個報告抓耳撓腮的時光,相信很多剛踏入職場的朋友都有這麼一段苦逼的掙扎史。

我自己覺得,要寫好公文,要做好以下幾點(以下內容,八成以上原創

一、重視事前調研,把情況瞭解透徹

公文寫作如果沒有未雨綢繆,僅僅是臨陣磨槍,必然會寫的很辛苦,並且也很難寫出好文章。

我們寫公文的目的是為了建言獻策、部署工作、落實任務,最終都落腳在具體的事上。公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內涵。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開始寫文章前,最重要的就是把事情搞清楚,把問題弄明白,把指示理解透。無論是寫什麼公文,碼字之前都要給自己來個連環三問,一是為什麼寫,二是要解決什麼問題,三是怎麼解決。

很多年前,我們要投資搞一個項目,處長讓我寫個關於項目立項建議的簽報,重點寫一下項目大致情況及投資方式。這個項目能夠享受當地的稅收優惠政策,所以投資方式和普通項目不太一樣。當時比較緊急,我就去找財務處負責稅務的同事溝通了一下,那位同事告訴我了項目投資的資金方案建議。由於我所在的屬於業務部門,平時財務專業知識積累的不多,所以就把財務處那位同事的建議原原本本寫在簽報上交給處長了。處長看了後,針對資金撥付的方案連問了我好幾個問題,這時候我才發現自己根本沒搞清楚,簡直是一問三不知。後來我們處長又帶著我親自去和財務處溝通,經過一下午的討論,才把資金撥付的事搞明白。最後,我們在簽報了寫了三種資金撥付方案,逐一分析了利弊,向大領導建議選擇其中一種。經過這件事之後,我但凡寫公文前,都會經過認真的調研,該打電話的打電話,該拜訪的拜訪。只有事前把工作搞清楚,纔能夠讓自己的思路夠清晰,下起筆來纔能夠從容不迫。

二、用妥善的方式方法收集材料

在寫綜合性公文的時候,經常需要向其他部門、或下屬單位要材料、要數據。但凡涉及到跨部門溝通,就一定要多動腦,多費心,在溝通的技巧與方式上多下功夫。日常工作中,表報報告多如牛毛,每次你向別人要數據、要材料,別人可能都要辛苦很久,而且這種辛苦,對他來說又顯現不出什麼業績,雖然迫於上下級關係都會按時報送,但是如果溝通不講求藝術,很可能會被人揹後罵娘。

有一次,一位同事中午接到上級單位緊急通知當天下班前要報送扶貧工作統計表,於是就趕緊給各下屬單位佈置,結果到了下午四點半,各個單位把報表報過來了,這位同事突然接到上級單位臨時通知,中午發的通知報表模板裏漏了幾項,又重新發來一套新報表,要求晚上8點前反饋,我這位同事差點當場暈倒,硬著頭皮又把工作佈置了一遍,不用說,下面的單位自然也是怨聲載道。

這種情況想必工作中都會碰到,一項工作的部署,有時候牽扯麵很廣,涉及到的人也很多,所以在行動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謀劃,搞清楚該怎麼辦,如果稀里糊塗地就把工作佈置了,通知發完才意識到有不周之處,這時候就很尷尬了。

三、建立自己的公文彈藥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剛開始,每當工作中接觸到一個新話題要寫,構思的時候總是會抓耳撓腮,不知從何切入。其實,每個優秀的寫手都有自己的彈藥庫,平時遇到好文章,就偷偷把它收藏起來。平時閑下來的時候,拿出來品一品,這樣長此以往,你的就變成了我的,提筆寫材料時,大腦就像搜索引擎一樣,小金庫裏的藏貨立馬就跳了出來。

這就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抄」是一個道理。可能很多人對「抄」這個字比較忌諱,我覺得單純的抄肯定是不行,而是需要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學習、借鑒。

毛主席有句詩「天 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其實這句詩就是「抄」的,從哪抄的呢?正是宋代詩人石曼卿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無恨月常圓」,而石曼卿這兩句又是從唐代詩人李賀的「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借鑒來的。同樣一句話,經過兩次轉手,兩次嫁接,卻分別在不同意境下發揮出獨特的效果。

那麼,怎麼打造自己的彈藥庫呢?下面就分享五種渠道和四類內容。

1.五種渠道

(1)單位內網

第一種渠道是單位內網。一般的公文,單位的內網是收集素材的首要渠道,內網上有系統內各單位的工作動態、新聞簡報、領導會晤、講話稿、以及一些專題活動的報道等等,許多業務的信息都能從單位內網找到,而且內網的信息比較貼近實際,把涉及到自身工作的內網新聞保存起來,寫文章時如果需要用到相應的案例,就可以快速成稿。

(2)辦公系統

第二種渠道是辦公系統。一般各業務線條都有辦公系統、像OA、財務系統、法律系統、經營管理系統等等,這些系統內具有豐富的業務信息。OA裏有許多收文,主要是上級單位或系統內其他單位的發文,還能查詢到一項工作歷史上曾經發過的文,對平時寫文章十分有參考意義。其他的一些業務系統,主要是調用數據,我們可以定期登陸這些系統,把一些常用的數據保存下來,這樣的話,遇到臨時要使用的情況,就不用再手忙腳亂地上各類系統查找。

(3)搜索引擎

第三種渠道是搜索引擎。一些通用型的公文,比如黨團建方面的總結,百度一下,就能找到很多類似的文章。但是對於專業性比較強的任務,搜索引擎基本就無濟於事了。

(4)專業資料庫

第四種渠道是專業資料庫。有的單位由於業務需要,或是比較慷慨,會給員工購買一些專業資料庫,比如萬德、知網、萬方、中宏,或是一些特定行業的資料庫。如果公文的內容涉及到一些行業分析或是宏觀數據,這些專業資料庫一定能幫到你。

(5)黨政官媒

第五種渠道是黨政官媒。像新華網、人民網、學習強國、國務院、各部委、各級政府部門的官網,這上面能夠找到最新的政策、精神、思想。寫公文的時候,如果涉及到要寫一些工作依據、黨中央最新要求,或是要把文章拔高層次,這些網站的內容很有參考意義。

2.四類內容

說完了五種渠道,再來講講彈藥庫裏的四類內容。

(1)思想與觀點

第一類內容是思想與觀點。有思想、有內涵,是出好文章的最高級的能力,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平時多年的日積月累,在工作中、生活中不斷思考、不斷體悟。思想與觀點的積累,除了通過看別人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學習無字之書。假如身邊有水平比較高的領導,你就要注意多觀察,看他平時怎麼待人接物、怎麼講話做事,面對同一個問題,你怎麼想,他怎麼想,他是如何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

(2)案例與數據

第二類內容是案例與數據。寫文章時,當需要用到案例與數據時,你可以去內網搜索、可以問相關單位的同事要材料,不過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平時工作中遇到事情要多調研、多瞭解,把一些有典型價值的故事和關鍵的數據刻意地保存下來,長期已久,不光是寫文章,對工作中的全面提升都有好處。

(3)優秀的公文

第三類內容是優秀的公文。多看優秀的公文,能夠耳濡目染地汲取精華,讓你站在巨人的額肩膀上,從好的公文中,學習行文邏輯、框架結構、思想內涵和表達方式,看得多了,自然而然,別人的也就成了自己的。

(4)金句金詞

第四類內容是金句金詞。每個時代,寫文章都有一些讓人眼前一亮的詞句,看了之後感覺耳目一新,意思又恰到好處,現在公文流行短小精悍,通俗易懂,用語貼近生活,很多金句金詞都是源於生活場景的比喻。我們平時看到好的詞句,不妨找個習慣的方式記錄下來,自己寫文章時,手到擒來地靈活運用,可以實現畫龍點睛的作用。

從菜鳥、小白,到筆杆子,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過程。就像武林一個初出茅廬的青年,在不斷摔打中,可能鼻青臉腫,甚至滿身傷痕,但只要堅定信念,咬定目標,勤於學習,不怕喫苦,紮實練功,武藝自然會日益精進,甚至一飛衝天,成為絕頂高手。

四、掌握條理與邏輯

一盤珠子,如果沒有一根線穿起來,就無法成為精美的項鏈。一篇公文,即便是文采飛揚,缺少了邏輯的引線,也只是一地散落的珍珠,沒法展現出整體的美。

(一)用邏輯思維搭建文章的框架結構

方法一,是用邏輯思維搭建文章的框架結構。一篇公文,尤其是篇幅較長的公文,最主要的邏輯就是文章的框架。就好比一顆大樹,主旨思想就是它的樹榦,文章結構則是他的分支,文字表述就是樹葉,只有邏輯清晰,樹的養分才能流暢地灌輸到每一串枝葉。公文的結構邏輯有很多種,下面分享3種:

1.第一種是因果結構,這種結構常用於請示、報告、通知、決定和意見,這類公文遵的結構邏輯就是三連問:WHY、WHAT、HOW。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開頭的通用寫法是「為了什麼什麼」、「根據什麼什麼」,把工作的原因或依據引出來,一般是依據某某文件要求,貫徹領導關於某項工作的指示,或是落實某某會議精神,等等。中間「是什麼」的部分常用「現就某某事項請示如下」、「現就某某事項報告如下」等句式,然後描述具體的工作事項,講清楚來龍去脈。最後,「怎麼辦」的部分,提出具體的工作措施或是工作要求。

比如一個關於火電機組脫硫脫硝技術改造的培訓通知,不能直接說何時何地在哪開某某會,一定是在開頭交代清楚開會的原因,是根據黨中央關於生態環保的的要求,加強電廠有關人員對於環保政策、脫硫脫硝最新技術的認識,中間交代清楚會議的內容,接下來說明白會議的時間、地點、人員和參會要求。

2.第二種是並列結構,是以互不關聯、相互獨立的若干自然段闡述同一個主題,這種結構常用於工作報告或總結等一些略長的公文,其他類型公文的局部結構也常常會採取這種並列式的邏輯。

比如某一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關於年度工作回顧的部分,從各個方面總結了上年度取得的成績,每個部分單獨成段,比如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新動能快速成長、改革開放取得新突破、人民生活持續改善。內容涉及宏觀經濟、科技創新、體制改革、民生福祉等,每一段的內容互相獨立,但都是在說一年來取得的成績。

每一段的內容並不直接關聯,單拎出來每一段都是獨立描述某一方面的工作,是一個聚焦的點,但不同的點都隸屬於同一個大的主題,這樣由點到面的描述方式,能夠較好地反映出某件工作的全貌。

3.第三種是遞進結構,這種結構是按照事物發展規律,或人的常規思維習慣,來推演遞進。這種遞進方式也有很多種:

(1)一是按照問題分析思路遞進。比如一篇關於機構改革的請示,首先要發現問題,由於近年公司國際業務開展迅猛,監管機構對海外業務有專門的監管要求,公司的在國際業務方面的管理較為薄弱,存在漏洞。然後再進一步剖析問題,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公司總部缺乏專業的國際業務管理處室,導致下屬單位在自行開展國際業務的工程中缺乏統籌,甚至造成惡性競爭。分析完問題,下一步就是提出解決措施,建議在公司總部企管部設立國際處,統籌管理公司海外業務。

這也是當下比較流行的思維方式,就是以問題為導向,首先發現問題、找到問題,然後分析問題,追本溯源,剖析原因,最後提出解決措施。在體制內工作,經常要寫一些查擺問題、建言獻策的公文,遵循的基本就是這種套路。

(2)二是按照主次關係遞進。一般把重要的事放前面,影響面最大最廣的放前面,次要的和細分的放後面。這就是一個從大到小的過程。再舉個例子,為了加強環保管理,國資委下文要重點類排放企業加強環保管理,要求設置專門的部門。我們收到文件後,要落實這些要求,就給領導寫簽報,簽報最後提了3條建議,首先是加強組織保障,增設專門負責環保管理的處室與編製;第二是加強制度建設,計劃新編製幾項環保管理有關的制度;第三是加強排放數據監測,要求下屬單位及時報送數據。這三條建議中,增設處室,這種事體制內的朋友都心知肚明,屬於是創造晉陞機遇的好事,也最重要,所以放在最前面說;制度建設次之,放在第二位;數據監測則屬於日程管理,顯然沒有前兩項重要,就放在第三位。

(3)三是按照時間或空間遞進,比如時間上從遠及近,空間上從國際、國內,到本地區、本領域。企業在編製「十四五」發展規劃的時候,有一部分內容是外部環境分析,通常的寫法是先分析國際情況、再分析國內情況、然後分析重點區域情況和相關行業的情況。再比如彙報某個建設項目的進展情況時,可以按照時間邏輯來描述,什麼時間獲批建設,什麼時間成立籌備組,什麼時間完成設計,什麼時間完成施工,什麼時間投產使用,用時間線的方式描述,可以讓人一目瞭然的瞭解項目的整個生命週期。

(二)用邏輯思維來闡述觀點

方法二是用邏輯思維來闡述觀點,如果說文章的框架結構屬於宏觀層面的話,那麼微觀層面的邏輯思維,也就是表達方式的邏輯性同樣重要。我看過這樣一個小段子:

一位局長的祕書請假了,辦公室的另一位剛畢業的同事臨時頂替,局長發微信問他今天的中管領導碰頭會議安排在什麼時間,他給領導回微信說:

「上午九點半基建處的趙處長要去市政府開會,下午四點要去上海出差,辦公室的李主任下午一點到兩點要用會議室接待督察組,哦,對了!趙處長大概是中午12點回來。局長,我把碰頭會給大家安排在下午兩點到三點了,你看怎麼樣?」

局長收到微信後,看了半天才回復,好吧。局長祕書第二天上班後,看了他發的微信,幫他調整了一下:

「局長,我把會議給大家安排在下午兩點到三點了,是這樣的,上午九點半基建處的趙處長要去市政府開會,大概中午12點纔回來,然後下午四點要去上海出差,中間一點到兩點辦公室李主任還用會議室接待督察組,所以,安排下午兩點到三點是最合適的。」

第二種表述是不是要好很多呢?這就是邏輯感,我發現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無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都不太注重邏輯,這也是之所以人與人溝通時經常產生誤會。缺乏邏輯,你的本意就很難讓人理解。通過公文寫作來養成邏輯思維能力,對個人提升也十分有益。

在文字表述方面,我們可以遵循金字塔原理,金字塔原理有三項基本原則:

一是結論先行,一般把中心思想,核心觀點擺在前面,也可把各類觀點作為自然段的標題。

二是歸類分組,合併同類項,把零散的事情歸類,按類別放在一起,再通過合理的邏輯順序把不同類別的內容串聯起來。

三是邏輯遞進,每個局部自然段,按照一定邏輯,展開描述。

結合上面那個例子,後來祕書調整後的彙報,就遵循金字塔原理,首先說結論,建議兩點到三點開會,然後按人物進行分類,最後將趙處長的安排以時間順序展開描述,闡述選擇兩點到三點開會的原因。大家也可以想一想,是不是日常很多事情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去彙報呢?

五、避免低級錯誤,尤其是錯別字

常在河邊走,哪能不濕鞋,想必大家都有因為錯別字被領導訓的經歷,我自己當初總是因為各種低級錯誤被罵得狗血噴頭,辛辛苦苦寫了一篇文章,自我感覺良好地遞上去,本想接受幾句讚美,突然看見領導眉心一緊,嘴角一瞥,就預料到大事不妙,於是趕緊喝口水去上個廁所壓壓驚,回來準備接受刑罰。想起來,在公文寫作的道路上,自己也是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在訓斥與痛苦中掙扎著取到真經。

用盡了洪荒之力,好不容易寫出的公文,出現錯別字,確實是讓人很懊惱。就好比一道菜,無論是做的再好的滿漢全席,只要菜裏有一根頭髮,就立馬從天堂墜入地獄,無論色香味再怎麼好,都無法上桌。

我摸索了幾條消除錯別字的技巧:

第一,找同事幫忙審

我之前的一位同事,每次寫完稿子都會發給我一份,一份他自己審;另一份讓我幫忙審。自己寫的稿子,看多了總會有審美疲勞,哪哪看著都順眼,不忍心增刪一句,更別提發現錯別字了。但是往往到了領導那卻被一眼識破,讓人懊惱不已。多一個人看稿子,就相當於多了一道安全關卡,出錯的概率就會大幅下降。有了大家幫助把關,再把稿子拿給領導,心裡可以踏實了不少。

第二,讀出聲

寫完以後,讀出來對檢查很有幫助。這是一位在報社校稿多年老前輩的經驗。大多數人在檢查文稿時,習慣掃視,用目光一行一行地在文字上掃過去,這樣速度雖快,其實很難發現錯別字,因為目光具有跳躍性,一不注意就從第二行掃到了第五行,直接跳過去兩行。如果把文章大聲讀出來效果完全不同,一方面一字一句不可能有遺漏;另一方面調動了嘴巴,注意力會更加集中,更關鍵的是,朗讀還能把書面文字放到口語的框框中去調試,不少書面文字看是看不出問題的,但一讀就會發現諸如不通順、不符合語言習慣等問題,這樣一來不但能發現錯別字,還能順便矯正語病。

第三,放一陣

稿子寫完了,早日交差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我建議,自己念過了,別人也看過了,還是再放一放,假如時間允許,隔一天再檢查一遍,之後提交成果,這樣可能更有把握。之所以要放一放,是考慮到前期寫稿核稿,已經耗費了大量精力,往往頭昏腦漲,同時,反覆校看同一篇稿件,基本已經沉浸到文章的語言和邏輯中去了,在這種情況下發現錯字的難度極高。好比同一個小孩,自家人天天見往往沒覺得長高了胖了,抱回老家一看,親戚們卻異口同聲地驚嘆:「啊呀,長高了這麼多!」找錯別字是個耐心活,也是個耗氣力的活,所以千萬別在心急火燎或是昏昏欲睡的時候幹。寫完之後好好睡一覺,待到隔天神清氣爽的時候再認真核稿,才能最大限度收到實效。

第四,查一查

檢查檢查,有檢更要有查。前面說的三種挑錯方式,都是檢索這一層面的工作,但是,就算檢索得再詳細,你壓根就不知道某個字是個錯別字,不知道正確的詞語和成語是什麼,那即使念一百遍也發現不了錯字。比如有許多易用錯易混淆的詞,「宣洩」(用宣傳的宣,還是用渲的渲染),「部署」(用部隊的部,還是用織布的布),「坐鎮」(用城鎮的鎮,還是布陣的陣)。還有一些成語來自典故,用字特別,如「山清水秀、青山綠水、直截了當、再接再厲」,等等。遇到這些詞句,一旦有疑慮就要馬上確認,隨手備一本現代漢語詞典翻查,或者直接百度一下,都可以,一定要確認寫在紙上的就是標準、規範的用法。一直覺得辦公室人和錯別字的戰爭就像是壓彈簧,你認真了、細緻了、嚴肅了,錯別字就被壓得緊緊的,你一旦鬆懈,它立馬就彈得老高。

六、掌握公文六步法的寫作套路

公文的起草,大體可分為受命、會意、破題、搭框架、繪事、潤色6個階段。做足這6個階段的功夫,就不難寫出一篇好文章。

第一步:受命,也就是接受任務

這一步要解決的問題是主動接受還是被動接受。實際上,每年的公文任務,是有規可循的。總結起來無非三種:週期性文章、常規性文章、隨機性文章。週期性文章是每隔固定時段必然要開展的重大工作,比如每年都要召開地方性大會,這些「大事」伴生的文章是可以預見的。常規性文章是每年必有的重要工作,比如每年都要寫的一些固定性的工作總結。隨機性文章,是根據工作需要,臨時出現的文章。

如果要從容應對各種寫作任務,就必須對週期性、常規性的文章提前作好謀劃,不能等著領導派活兒才開始幹;具體起草者也不能等著方案下來才考慮。這方面,不妨搞一張「工作任務表」,讓大家知道每年要幹什麼,早思考、早謀劃、早部署、早動手。

第二步:會意,也就是領會領導意圖

領導有明確指示好辦,領導沒有指示怎麼辦?那就要學會揣摩領導的意圖,這是個硬功夫。寫好一篇文章,要轉換三次角色:

首先,把自己擺在領導的位置上,思考這項工作應該怎麼幹,話應該怎麼說。

其次,把自己擺在讀者的位置上,設身處地琢磨讀者想看什麼。

再次,把領導擺在自己的位置上,假定領導自己捉筆,這篇文章會怎麼寫。如此這般,起草者就會和領導心有靈犀,真正領會好領導意圖。

第三步:破題,也就是確定文章主題

起草好一篇文章,先要立好題。立好題首先要破好題。怎麼破題?起草文章必須樹立問題導向,善於找準主要問題,特別是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為什麼有的領導講話能夠引起廣泛而又強烈的反響,就在於這些講話都具有鮮明的問題導向,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提出了鮮明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舉措。把主要矛盾抓住了,把主要問題找準了,講話的主旨、文章的題目自然就出來了。

第四步:搭框架,也就是形成提綱和觀點

寫材料,要避免匆忙動筆,在內容沒有悟透、結構沒有理順的情況下埋頭去寫;也要避免堆砌材料,從網上下載大量資料,東抄西摘,拼拼湊湊,看起來滿篇好話,實際上不知所云;還要避免平均用力,什麼都想寫,結果什麼都寫不透。所以呀,在動筆前要捨得花時間和精力去琢磨框架、擬定提綱、理順邏輯、提煉觀點。

第五步:繪事,就是增強文章針對性

寫文章要實打實闡述政策、解決問題、推動工作。如果一篇文章面面俱到,期望解決所有問題,勢必不痛不癢,最終任何問題都解決不了。所以,提高針對性至關重要。

一是抓住問題「刨根底」。在大的問題之下,緊扣工作領域,抓住幾個具體問題,喫透上情,摸準下情,搞清內情,深入分析背景、成因,提出解決問題的主張、措施和要求。

二是抓住過程「打七寸」。事物都有發展過程,開始前、進行中、結束時各有階段性特點。文章要符合這個特點,根據不同階段提出不同要求。俗話說,「打蛇打七寸」。要針對某項工作的不同發展階段,提出有針對性的要求。

三是抓住受眾「對焦距」。在寫講話稿時,到不同地方,在不同場合,講話有不同要求。我們必須身臨其境,注意照應當時的氣氛,注意聽眾的感受,使講話貼切得體,這樣領導纔能夠講得出口,聽眾纔能夠找到感覺,上下才有互動。

第六步:潤色,就是錘鍊文章風格

「潤色」文章要注意處理好主次、詳略、點面、虛實的關係。該簡寫的要高度概括;該詳寫的要濃墨重彩。文章的詳略安排很有講究,需要下功夫琢磨,特別是要做好「加法」和「減法」。對重要觀點和富有新意的內容,要拿出來多講幾句,使之更為突出鮮明,就像一點火花要把它撥亮,使其光芒四射。對那些枝杈蕪雜的內容,則要捨得割愛,大刀闊斧地刪削,讓人一眼就可以看到枝幹。

文章的「潤色」要注意四個問題:

一是「排比」。語言的整齊是必要的,但要慎用排比,尤其不能為排比而排比。排比不宜過多,否則就成了「順口溜」,顯出輕浮之感。

二是「引文」。適當引用古文、警句、諺語是有益的,但不能滿篇都是引文,「一閃一閃亮晶晶,滿天都是小星星」,那樣會有「賣弄」之嫌。

三是「套路」。有一段時間,文風的一大問題就是「套路」太多太濫。「幾個著力」「幾個注重」「幾個突出」「幾個下功夫」,如此等等,生生地拼、硬硬地湊,其結果是因文害義。「套路」可以用,但要恰如其分。

四是「創新」。把過去的東西、別人的東西重新排列組合,給舊有的思想、過去的做法飾以華麗的語言,不是真正的創新,而是新瓶裝舊酒,捨本逐末。決定文章高度的是思想的深度。思想觀點的創新纔是根本的創新。

七、公文要寫得實,不能為寫而寫

剛入職時,自尊心、好勝心特強,寫的材料不被領導認可,經常為此而氣惱嘆息,心裡老大不服氣,心想本人乃堂堂高才生,寫過小說、發表過散文,還寫不來機關這些文件呀、講話呀、調研報告呀之類的官樣文章嗎?怕是你們這些當領導的水平有限不識貨吧?

對於寫材料的人來說,每一個句子都浸染著心血,每一個段落都凝結著辛勞,每一篇文稿也許都來自節假日的默默耕耘和不眠之夜的苦思冥想,可是,好不容易得來的勞動果實卻不被承認和愛惜,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答案是隨著崗位磨鍊而慢慢悟出來的,特別是自己擔任領導職務之後,才明白自己當初的「不服氣」是多麼幼稚,才明白那答案原本很簡單,那就是:「為文而文」難成文。

我們首先要弄清楚機關公文的性質和作用是什麼。不言而喻,它不同於文學作品、理論文章、新聞報道等任何其他文體,它的功能就是直接為決策服務的,為領導工作服務的,為治國理政服務的,換言之,它是決策的載體,是執政的工具,是上傳下達的紐帶,是解決問題、促進發展的依據和指南。

比如領導講話,要體現領導的意見和主張,做什麼,怎麼做,目的都是為瞭解決實際問題;又比如政策性文件,無論部署哪方面的工作,提什麼目標任務,訂什麼政策措施,體現的都是決策意圖,目的也都是為瞭解決實際問題。一句話,離開以文輔政,公文就失去了它應有的意義和作用,再漂亮的文字也只能成為一堆廢紙。

對這一點,或許無需多說,稍有常識的人都懂。問題出在哪呢?一旦進入構思或寫作狀態,有些朋友就自覺不自覺地走入了「為文而文」的誤區:

有的朋友寫材料輕內容而重結構

首先不是考慮文稿要解決什麼問題,要怎樣表達思想和觀點,而是考慮結構要搞得多麼緊密、有序、完整。而不少文稿特別是領導講話、工作彙報、調研報告等,往往被那種陳舊的「三段式」所套牢,大三段套小三段,小三段套三層次,從頭至尾都是「三」,似乎無「三」不成文,令人不忍卒讀,甚至看了就生厭。當然,如果內容和結構能達到完美結合的話,「三段式」不是不可以,但有些同志對這個可愛的「三」簡直到了癡迷的地步,明明兩個部分可以寫完,也非要七拼八湊拉長為「三」,或者明明要分作四部分,也要削足適履壓縮為「三」。這樣,不僅使文稿成了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格式化、八股調文章,更嚴重的是掩蓋或者割裂、淡化了內容,導致重點不突出、指向不集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有的朋友寫材料輕實用而重文字

文字是文稿的細胞,重視遣詞造句,講究語法修辭,力求文句通順,當然都是正確和必需的。就機關文字而言,其實也沒有多麼神祕多麼複雜,能夠把話說清楚、說準確、說到位,清清爽爽、乾脆明白,不含糊其辭,不出明顯語病,就可以了。但有的同志偏偏對文字過於「較真」,不惜把大量時間和精力花在咬文嚼字、斟詞酌句上,或文縐縐書生氣,軟綿綿娘娘腔,彎彎繞歐式句,讓人覺著彆扭,看了半天弄不清什麼意思;或華章麗句,辭藻堆砌,動不動來上幾句「春意盎然,桃李芬芳」「春華秋實,碩果累累」

「讓改革的犁鏵呼嘯著穿過陳舊思想觀唸的僵土」之類的「佳句」,把文稿差不多寫成了散文詩;或刻意追求句式整齊、對仗,不僅標題非排比句不可,連文字敘述也到處出現排比句,而且大多是為了排比而排比,生拼硬湊,牽強附會,看似氣勢宏大,實則文字遊戲,對實際工作又有何益處呢?

有的朋友寫材料輕質量而重篇幅

毫無疑問,機關公文首先必須注重質量,注重實在、管用,內容與篇幅必須「尺寸相符」,宜長則長,宜短則短。而有的同志則不管內容多少、質量好差,首先考慮的是要把篇幅搞得多長,似乎不寫長點兒就不像文章,就顯示不出自己有水平,於是動輒五六千字,甚至一兩萬字,本來講一個問題就行非要拆成兩三個問題,本來一句話可以說清楚非要分成兩三句來說,實在沒詞就從報刊上、網上大段大段地「拿來」,有時連一個短短的通知也要嘮嘮叨叨地拉成一兩千字。實際上,太長的文章沒人喜歡看,太婆婆媽媽的話反而讓人記不住,倒不如那些簡潔、明快、樸實的文稿,一是一,二是二,單刀直入,板上釘釘,句句說到點子上,讓人印象深刻、容易記住,也便於貫徹執行。

有的朋友寫材料輕效果而重形式

務實是文稿的生命,效果是文稿的價值,真話實話最中聽,空話套話惹人嫌。長期以來,由於機關文風積弊較深,公文寫作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也屢見不鮮,甚至習以為常。比如廢話連篇,拖泥帶水,動筆就是「在……正確領導下,在……大力支持下,在……共同努力下」,似乎不這麼寫就不符合公文格式;比如空話成堆,空洞說教,開篇就是理論,凡事必談認識,似乎不這麼寫就缺乏思想性;比如套話迭出,曲意恭維,對領導講話的評價必定是「高瞻遠矚」「深謀遠慮」「求真務實」「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前瞻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之類的漂亮話,似乎不這麼寫就是對領導不恭;比如大話滿紙,脫離實際,熱衷於照抄照搬上級文件和領導講話,似乎不這麼寫就是不與上級保持一致。這樣的文稿,看似周到全面,無懈可擊,但又能有什麼實用價值呢?

凡此種種,究其原因,還是觀念上、動機上有問題,即:不是為解決問題而寫文章,而是為寫文章而寫文章。卻不知,拘泥於「文章」反而寫不出好文章,執著於解決問題才能寫出真文章。

總之,要將為寫而寫的態度轉變成為事而寫。


關注這個問題的幾天裏,腦子裡一直在回放這十八年來,從雲南山溝的基層團站,到北京的高層機關、再到業務部門;從體制內的技術論文、戰略研究、治J管理、綜合材料等領域,到地方上的高教文祕、企業戰略、項目策劃等領域;從體制內奉命寫作的「運動員」,到跳出體制後、開始探索講授公文寫作的「教練員」。一系列的轉型過程中,幹了什麼?好像一直就在幹兩件事,寫材料、準備寫材料。到今天,已經是第十八個年頭了。

基於這樣的經歷和積澱,似乎可以有底氣來談四個經驗體會:

(一)業務是最本源的基礎,要「站上去、鑽進去」

寫好材料,熟悉業務是前提基礎,沒有這個本源,思想的鋒芒就無以依託,而文字本身只是創造二次價值的過程。這就好比過河,首先要解決船或橋的問題,我們筆下的文字,就是連接業務的船和橋;船和橋只是手段而非目標,千萬不要過於留戀船頭、橋頭的美景,而忘記了「過河」的唯一目標。

我們所輸出的文字,不是為了文字而文字,而是承載著交流傳遞思想、輔佐履職盡責、工作成果宣傳「三項功能」,簡言之「以文輔政」,最終都要落到「輔政」上去,要解決「站上去、鑽進去」的問題。「站上去」,就是要強化自己的戰略意識、全局觀點和辯證思維,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思維層次;「鑽進去」,就是不斷鑽研業務,拓展認識領域,使自己始終處在專業發展的前沿。

(二)案例是最管用的老師,要「多模仿、巧借鑒」

克勞塞維茨有句名言,「光輝的戰例是最好的教員」。打仗如此,寫材料更是如此。那些精彩的範文材料,「抄作業」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千萬不要從零開始自己摸索,精力時間騰不出、勝任崗位等不了、事業發展也不允許,而是要站在前人的成果上,繼承式發展、滾動式迭代。

對初學者來說,要從模仿入門,有樣學樣、照貓畫虎,一直把它畫像為止,這是「抄」的初級形式;對老成者來說,則要從借鑒起步,觸類旁通、見賢思齊,多利用前人的作品「竄」出一個自己的文稿,這是「抄」的升華階段。有人說「祕書、祕書,祕密地抄書」,「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會抄不會抄」,看似戲言,其實有相當的道理,蘊藏著豐富的職場智慧。

當然,「抄」有「抄」的尺度,不可全抄、不可直抄、不可單抄,否則就成了懶政行為、成了官僚主義,還容易擺烏龍、鬧笑話;「抄」有「抄」的段位,小抄者形擬,中抄者神擬,大抄者抄於無形,看起來「似曾相識」,細回想「若有還無」;「抄」有「抄」的技巧,抄一篇是抄襲,抄三篇是借鑒,抄十篇就是創作,就是最為可貴的「原創」了。

(三)任務是最重要的歷練,要「打一仗、進一步」

搞一次材料,就是打一次仗。捷徑是沒有的,主要在於刻苦學習,在於用心,在於滿腔熱情。文字是有生命的、是鮮活的。寫公文材料也像創造文藝作品一樣,充滿激情、全身心投入才能出精品。

要克服完美主義,要知道完成比完美更重要,如果不能馬上行動,並儘快完成初稿,是沒有辦法對你現在思路的對錯,寫作能力的高低進行評估的只有先把它寫出來,才能獲得反思的和比較的參照物,「動手寫」是最最關鍵的,不停寫,寫不停,日久生智,熟能生巧。任何事物,把時間這個變數加進來,把長期主義這個演算法加進去,它的力量就會呈幾何級增長。

(四)素材是最寶貴的沉澱,要「深挖洞、廣積糧」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胡適有言:收集材料要「上天入地、動手動腳」。就是說,所有可能找到材料的地方都要去找,要親自動手收集,多下基層調研,努力掌握第一手材料。要把公文寫好,要重視知識儲備、信息儲備,平時學到的、看到的、聽到的有價值的各種資料、信息,不能漫不經心、看過就丟,「酒肉穿腸過」,而是要當有心人、識貨人,及時用合適的方式和形式記錄下來、集中起來,持續積累、堅持不懈,掌握更多的「活情況」「活材料」。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蒐集素材的好處,或許只有用過了纔有切身體會。其一,需要時查找方便;其二,寫作時引用方便,直接拿來就用;其三,能幫助你思考,從中受到啟發,各種知識點常常會跨界交融、碰撞火花,產生奇妙的「化學變化」;其四,有利於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增大自己的信息儲量。

凡是自己積累的東西,今天用不上,明天就會用上,明天用不上,後天就會用上;寫這篇材料用不上,寫那篇材料也會用得上;寫材料本身用不上,寫授課講義說不定就會用上;即使永遠用不上的那些資料,但是由於整理歸檔,印象加深,實際上對夯實你的知識功底,也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作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