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唐宋元明清 把宋朝說成一個朝代

可是既然現在民族平等 宋朝時期 為什麼不被說成三國 南北朝 五代十國那樣的割據時期


這種說法是有的,例如李治安先生曾發表過一篇論文《兩個南北朝與中古以來的歷史發展線索》(《文史哲》,2009.6),在本文中李先生對「第二個南北朝」是否存在和這種說法是否成立進行了討論。

李治安先生首先根據《宋史》和《遼史》的記載,證明瞭當時宋與遼有過互稱南朝和北朝的情況(宋史卷二四二;三一零;遼史卷九);根據《三朝北盟會編》和《宋史》的記載,發現在宋金對峙時期,也有互稱南北朝的情況(《三朝北盟彙編》卷四;《宋史》卷三六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五);根據《宋史》、《元文類》等材料,發現了宋蒙、宋元對峙期間,也是互稱南北朝的(《元文類》卷三十七;《宋史》卷二八五),因此可見在宋遼、宋金、宋蒙對峙的三百餘年中,一直存在著當時正處於南北朝對峙的認識。而區別於「第一個南北朝」,此時的南北朝對峙認識,不是一種歷史回憶,而是一種「當代史」的認識。因此「第二個南北朝」的概念實際上是成立的。接下來,李治安先生指出第二個南北朝對峙在元統一後結束,但是文化上、政治上、經濟上的分歧依舊保持有慣性,元以及明代中前期雖然有一定層次的整合,但是其影響的消除是一段相對長的時間。與「第一個南北朝」不同的是,第二個南北朝結束後,並沒有出現「南朝化」的結果,而是北朝制度大量的注入。北朝制度中不僅有遊牧民族、半遊牧民族自生的制度因素,還有相當一部分唐宋變革之前的隋唐制度遺存。關於這個問題蕭啟慶先生在《中國近世前期南北發展的歧異和統合》一文中稱為「中古、近世質素的並陳」。這種趨勢延續到了明朝中後期才開始發生變化。同時,第二南北朝結束後,雖然經濟上恢復了全國統一的交通網、貨幣體系和度量衡,南北貿易逐漸恢復,但是南北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並未能縫合反而繼續擴大了。


謝邀,用爪機隨便寫幾句。

某種意義上也不是不可以,完全看你屁股坐哪邊。畢竟遼金兩朝都是與宋爭過「正統」的。例如泰和二年金章宗選擇了土德說,宣稱金滅北宋,趙宋火德已絕,故本朝當承宋統為土德。遼國還拿著一個假玉璽一本正經的說自己繼承唐朝正統。到元代修宋遼金史時,題主的問題就爭論過,一種觀點是獨尊宋為正統。另一種觀點就是將宋與金遼視為南北朝。主張依據金人修端《辯遼宋金正統》提出的南、北史說。後來兩派觀點爭執不下,都各自有各自的道理,於是有個叫虞集的人跑出來和稀泥「間與同列議三史之不得成,蓋互以分合論正統,莫克有定。今當三家各為書,各盡其言而覈實之,使其事不廢可也,乃若議論則以俟來者。諸公頗以為然。」這個觀點被各方認可。《庚申外史》雲:「先是諸儒議論三國正統,久不決。至是脫脫獨斷曰:『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議者遂息。」時任中書右丞相的脫脫纂修三史採納了這個和稀泥的觀點,給三國都立了正統。等下,三國都正統?正統還能分裂的說?

這種和稀泥的方式顯然不能讓人滿意,尤其是後人滿意。明人周敘就這麼罵過「

竊觀宋遼金三史成於前元至正間,當時秉國大臣皆遼金族類,不以正統歸宋,遂分裂為三,而以遼金加於宋首,不愜人心,不協公論。」元朝把遼金宋直接變三國(孫劉曹表示握草)了,還不如南北朝。

至於宋朝能被列為正統還是感謝重開大宋天的明朝吧。

有明一代,明朝文人一直希望重修宋史。正是明人基於華夷之辯才將宋朝重新列為正統,將遼金列為夷。明朝王洙《宋史質》說「元人合遼、金、宋為三史,且以外國名,非制也,茲黜之」,將遼金入夷服。但是這本書因為「明太祖之高祖追稱德祖元皇帝者承宋統」,不尊元朝被清朝修四庫時給列入禁毀。四庫館臣評語「自有史籍以來,未有病狂喪心如此人者。其書可焚,其板可斧。」可見…究竟是南北朝,還是誰是正統,真的要看你屁股坐哪邊。

《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十八 景德元年(甲辰,1004)辛丑,錄契丹誓書,頒河北、河東諸州軍。始,通和所致書,皆以南、北朝冠國號之上。將作監丞王曾言:「是與之亢立,失孰甚焉,願如其國號契丹足矣【四六】。」上嘉納之,然事已行,不果改。

誓書共有兩份,第一份是宋朝給遼國的誓書:

  維景德元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皇帝謹致誓書於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成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至於隴畝稼穡,南北勿縱驚騷.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獻,慎守封陲,質於天地神只,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監,當共殛之.遠具披陳,專俟報復,不宣,謹白.

第二份是遼國給宋朝的誓書:

  維統和二十二年,歲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十二日辛卯,大契丹皇帝謹致誓書於大宋皇帝闕下:共議戢兵,復論通好,兼承惠顧,特示誓書,雲「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至於隴畝稼穡,南北勿縱驚騷.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誓書之外,各無所求,必務協同,庶存悠久.自此保安黎獻,慎守封陲,質於天地神只,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監,當共殛之.」孤雖不才,敢遵此約,謹當告於天地,誓之子孫,苟渝此盟,神明是殛.專具諮述,不宣,謹白.

之後,遼宋雙方交涉時就是以南北朝互稱的,隨便找幾段

國主無言,徐曰:「元昊稱藩尚主,南朝伐之,不先告我,何也?」弼曰:「北朝向伐高麗、黑水,豈嘗報南朝乎?天子令臣致意於陛下曰:『向不知元昊與弟通姻,以其負恩擾邊,故討之,而弟有煩言,今擊之則傷兄弟之情,不擊則不忍坐視吏民之死,不知弟何以處之?』」國主顧其臣胡語良久一七,乃曰:「元昊為寇,豈可使南朝不擊乎!」

穎又云:「且容問天池神堂到了是北朝地土,是南朝地土?」臣括答曰:「是南朝地土,學士何故不知?」穎雲:「既是南朝地土,因甚卻要北朝行牒修葺?」臣評答雲:「昨日已曾諮聞,既是北朝地土,因甚卻牒南朝修葺?」

丙辰,遼國泛使左金吾衛上將軍、簽書樞密院事蕭德崇,副使樞密直學士、尚書禮部侍郎李儼見於紫宸,曲宴垂拱殿,其遣泛使止為夏國遊說息兵及還故地也。德崇等見上遂言北朝皇帝告南朝皇帝,西夏事早與休得,即甚好。上顧張宗□,令答之曰:「西人累年犯順,理須討伐,何煩北朝遣使。」德崇等唯唯而退。

卷一百三十七 慶曆二年(壬午,1042)

弼曰:「晉高祖以盧龍一道賂契丹,周世宗復伐取關南,皆異代事。宋興已九十年,若各欲求異代故地,豈北朝之利乎?」國主無言,徐曰:「元昊稱藩尚主,南朝伐之,不先告我,何也?」弼曰:「北朝向伐高麗、黑水,豈嘗報南朝乎?天子令臣致意於陛下曰:『向不知元昊與弟通姻,以其負恩擾邊,故討之,而弟有煩言,今擊之則傷兄弟之情,不擊則不忍坐視吏民之死,不知弟何以處之?』」國主顧其臣胡語良久【一七】,乃曰:「元昊為寇,豈可使南朝不擊乎!」

既退,六符謂弼曰:「昔太宗既平河東,遂襲幽燕,今雖雲用兵西夏,無乃復欲謀燕薊乎?」弼曰:「太宗時,北朝先遣拽剌梅里來聘,既而出兵石嶺以助河東,太宗怒其反覆,遂伐燕薊,蓋北朝自取之也。」六符又曰:「吾主恥受金帛,堅欲十縣,如何?」弼曰:「南朝皇帝嘗言:『朕為人子孫,豈敢妄以祖宗故地與人。昔澶淵白刃相向,章聖尚不與昭聖關南,豈今日而可割地乎?且北朝欲得十縣,不過利其租賦耳,今以金帛代之,亦足坐資國用。朕念兩國生民,不欲使之肝腦塗地,不愛金帛以徇北朝之慾。若北朝必欲得地,是志在背盟棄好,朕獨能避用兵乎?且澶淵之盟,天地神祇,實共臨之。今北朝先發兵端,朕不愧於心,亦不愧天地神祇矣。』」六符謂其介曰:「南朝皇帝存心如此【一八】,大善。當共奏,使兩主意通。」

  翌日,國主召弼同獵,引弼馬自近,問所欲言。弼曰:「南朝惟欲歡好之久爾。」國主曰:「我得地則歡好可久。」弼曰:「南朝皇帝遣臣聞於陛下曰:『北朝欲得祖宗故地,南朝亦豈肯失祖宗故地耶?且北朝既以得地為榮,則南朝必以失地為辱矣。兄弟之國,豈可使一榮一辱哉?朕非忘燕薊舊封,亦安可復理此事,正應彼此自喻爾。』」

  退而六符謂弼曰:「皇帝聞公榮辱之言,意甚感悟。然金帛必不欲取,惟結婚可議爾。」弼曰:「結婚易以生釁,況夫婦情好難必,人命修短或異,則所託不堅,不若增金帛之便也。」六符曰:「南朝皇帝必自有女。」弼曰:「帝女才四歲,成婚須在十餘年後,雖允迎女成婚,亦在四五年後。今欲釋目前之疑,豈可待哉?」弼揣敵欲婚,意在多得金帛,因曰:「南朝嫁長公主故事,資送不過十萬緡爾。」由是敵結婚之意緩,且諭弼歸。弼曰:「二論未決,安敢徒還,願留畢議。」國主曰:「竢卿再至,當擇一事授之,宜遂以誓書來也。」弼還奏,復授弼吏部郎中、樞密直學士,又辭不受。

《賜王繼忠詔》中說,「北朝人使回,尋令繼昌同去,備陳書誓,明達誠懷。兩朝既議於歡盟,百姓必期於安堵。遂令諸州放出老小,各遂營生,仍戒諸路部署州軍,不得更出兵馬。……或北朝流散從人,偵知不出軍兵,遂結黨類,恣行騷動,已命署司量出兵甲,剪除賊盜,安撫人民。若遇北界兵,並令具述事意,卿可以此達於北朝。若有探騎遊兵,請即抽取,免令相見,或致難明。仍聞北朝諸寨幕之中,猶帶老小前去,流離愁歎,誠可憫嗟。卿宜細具敷揚,盡令歸複,共守和平之義,免傷南北之情。同蔔歲寒,不渝誓約。(這段是宋帝詔書

明告其使,北朝屢違誓書要求,南朝於誓書未曾小有違也。今北朝又遣使生事,即南朝不免須修守備。修守備緣不敢保北朝信義故耳。若南朝固不肯違誓書,先起事端,如此則彼亦或當知自反。(這段是王安石說的

有興趣的可以去查續資治通鑒長編澶淵之盟之後的記載,可以找到非常非常多


誰是正統,要看人民羣眾認誰,要看後世的思想文化以誰為主。

首先要明白的一點就是,元明清的體制乃至意識形態均發自宋,無論是程朱理還是陸王心,遼金是否為正統暫定,但宋一定是正統,否則元明清都「不正」了。

若不承認宋為正統,不僅元明清,連我們現代也「不正」了,必經我們現代的語言文字文學哲學風俗習慣,皆來自宋。

人民羣眾認誰?現代主流文化以誰為主?民藝方面,全國幾十類劇種,無論京劇川劇越劇豫劇黃梅戲…凡涉及到10-13世紀的故事,均已宋為北京為主角,把遼金當「敵國」。人民羣眾心裡10-13世紀的所能記得的崇拜的人物,均是宋人…等等。

人民羣眾心裡,只認兩宋,不認遼金。

只要中華文明不斷絕,只要中國人還在,宋,永遠不會被踢出正統。

綜:誰是正統,要看中華文明的主線在哪裡傳承,不是說誰強大誰就是正統,也不是說誰能征服中國人誰就是正統。


蟹妖。

這個問題說複雜也複雜,說簡單也簡單。如果今天站在歷史討論總結的前提下,我認為答案很明確:可以這麼看,而且嚴謹嚴格地說,應該這樣看——即類似南北朝或類似三國。

進一步回答下第二個問題,之所以『唐宋元明清』這個形成主要主觀印象,

一是簡稱;

二是漢文化為主體的上層結構作用;

三是立足但不限制於第二點原因,政權順應中原皇權統治要求下,所應注意的規律性因素。某程度上,這一點和所謂『皇朝正統』問題密切相關。

PS:

1、無論就疆域、以軍事力量為代表的綜合實力,雙方關係及後世影響來看,都比較吻合。

2、從繼承各代王朝官方史書(包括現代)來看,排除掉因時勢的政治影響,基本上也與此描述大致無差。


那現在中國和俄羅斯是不是南北朝?中國和美國是不是東西朝?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