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所有一切都是隱私。

我隱私感相對來說比較重,很討厭別人碰我東西,問東問西的,有時候避免不了我就不會說實話了,隨意敷衍幾句。

我感覺別人知道太多我的事,讓我非常沒有安全感,就像沒穿衣服在街上裸奔一樣。

今天剛好一個同事問我:「你居然開了網店?我怎麼不知道?為什麼沒聽你提起過?」巴拉巴拉一大堆。我說:沒必要,那是我的私事。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碰到了很多這樣那樣的人問類似的問題。

比如,在一個月前,一天跟客人聊著聊著就說了我男盆友的事,過後一個同事立馬過來問我:你什麼時候有男朋友的?我怎麼沒聽你提起過?我說,沒必要說,那是我的私事,我覺得沒必要提起。

再比如,相隔多年遇見的同學問我,那天看*的朋友圈,你竟然會*語?還考了*證?怎麼沒聽你提起過?我說,沒必要啊,有什麼非要說的嗎。他就一言難盡的樣子,就皺著眉頭說,就是感覺哪裡不對勁,說不出來的感覺。

生活中,不是誰都是,有點什麼事都喜歡到處叨叨叨的,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你為什麼要覺得別人的事你都該知道呢,人家的事又憑什麼非要告訴你呢。

有些人就是喜歡,遇到點破事就到處叨叨叨,生怕別人不知道一樣。有些人卻喜歡默默的努力,默默的過自己的小日子,恨不得誰都注意不到他。他們就是專註自己本身的小日子,其他的他不關心,也不在乎。


自己的所有東西都可以是隱私,你可以不給別人看


分享是一種快樂。

首先自己的書,想給誰看給誰看了,這是我們的權力就像網上有人說的那樣: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

其次,拒絕道德綁架啊,我沒有那個意思我個人認為,僅僅個人認為,書是可以和別人分享的。莎士比亞說過(我記得好像是啊),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莫雷特。每個人的觀點和看到的以及想到的都不一樣,為什麼不把書分享出去?去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呢?感覺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人,你只用了一本書,就獲得了與另一個人交流的機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最後,我給的也是我的一孔之見,個人看法。您接不接受都與我無關,同樣我也不在乎你會不會接受。因為你的人生,是你自己負責的,做與不做,都是由你決定,與我無關,而我也和你一樣,我的人生自己負責。

個人建議,僅供參考。


讀書不多,腆著臉回答一下。

毫無疑問是隱私。而且是級別很高的隱私。

像我們程序狗去啃那種大部頭的專業書,那種隱私性稍微小一點。但是也很難防備有人藉此知道你是搞計算機的,來讓你幫忙換燈泡,畢竟理工科不分家嘛。

除此之外的好多書,小說啊,小眾的文藝作品啊等等,會暴露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個人品味等等。這就具備高度隱私性。願不願意分享完全在於個人意願。

高中的時候男同學們都在熱情的分享《白鹿原》,而即便是這麼優秀的文學作品,大概你看這本書的也不想讓你喜歡的女同學知道。舉個小例子,希望無傷大雅。


(哈羅,我是悄悄)我覺得這個完全是根據自己的個人情況。我覺得是隱私。不過就像年齡,性取向,收入等其他隱私一樣,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暴露一部分給我們想要暴露的人,或者不暴露給任何人。自己買的書,想給別人看的時候,就給別人看;不想給的時候,當然不需要和別人分享。我覺得分享一定要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而不是強制,那樣就不叫分享了。買書的時候,我也不喜歡讓人知道,但是自己的交流欲實在是太強烈了,經常在微博和朋友圈發書上覺得有意思的話,會很期待評論,很認真地看評論。就會有人問看的什麼書。後來,問的人多了,我就發起了一個線上圖書漂流活動,準備把自己今年看過的128本實體書送出去了。我不是一個喜歡囤東西的人,所有的東西,我覺得越少越好,包括書。我覺得它們在我腦海里,現在依然在,所以,除了別人贈送的特別有意義的,我覺得它的實體存在形式已經不重要了。現在也開始看電子書了,就是因為不想「擁有」書,不想要這個物質。我也覺得很奇怪。(附上自己發起的活動海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