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且把智商看為工作能力很強

情商看為和人打交道很圓滑有眼色比如新人入職後 或者去了新的環境後

有些人說自身能力強 技術高超就會有人來主動和你交朋友 和你交流

還有些人說 情商高很會打交道且很得人喜歡所以別人願意教你 學東西會很容易你更喜歡偏向於那種?


中國人對智商和情商一直有個比較深的誤解——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首先現代科學實驗已經證明,一個人智商與情商是成正相關的,也就說一個人,往往是越聰明,就越會處理人際關係。那些頭腦天才,社交一塌糊塗的人都是個例,並不普遍存在。(智商是可以後天培養的)

如果你一定要說情商重於智商,那我也可以告訴你,現在如谷歌 騰訊的大公司,從來都是以實力工作硬能力招收人才,從來沒有那家大企業會因為你的社交能力就用人。

越是站的高,對智商的要求就越硬。如果你想在職業生涯上走的更遠,就應該更注重後天提升智商。想用所謂的情商來打敗高智商精英,就當成是個典型的雞湯式笑話聽聽就好了。

本文作者:科學有聲音汪詰

我之所以想回答這個問題,是因為現在朋友圈中雞湯文真的很盛行。說實話,我並不反對勵志類的文章,偶爾也會看這類文章,至少我覺得也沒什麼太大的害處。有些人問我,你說的雞湯文有沒有定義,這個我還真沒有定義過,有點像美國的一位大法官說的,我不知道色情的定義,但我一看就知道是不是色情。

心靈雞湯文也是這樣,定義不出來,但是看了就知道。如果一定要說一個標準的話,那麼我認為,就是如果這篇文章強調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那麼就能夠算是一篇心靈雞湯文。但是,有一類雞湯文我是非常反對的,就是通過謊言或者篡改和誇大某些心理學或者社會學實驗來佐證自己的觀點。有一個被雞湯文引用率相當高的例子是這樣的:1981 年,美國的心理學家做了一次跟蹤調研。他們挑選了伊利諾伊州某中學的 81 位畢業生演講代表,這些人的綜合成績是全校最高的。研究發現,這些學生進入大學後,學習期間成績大多優異,但有四人輟學。而大學畢業進入社會,大部分學生雖然依舊錶現優異,但無法找到能燃燒自己熱情的職業。而五名女性,其中兩名取得了碩士學位,兩名取得了博士學位,卻選擇了放棄職業在家撫養孩子。波士頓大學的凱倫·阿諾德教授參與了調研,調研報告 1995 年才發表,他總結說:「並不是所有的畢業生代表都是聰明過人的。對於學業成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智商,而是堅持和專註。美國人習慣把成就歸因於天賦,而亞洲人則歸因於努力。這個研究告訴我們,持之以恆的努力是獲得成功的一種方式。當然,你也需要有天賦,但除了天賦之外,長期來說,只有努力和堅持纔能有收穫。

這個故事經過我的考證,是確有其事的,不是虛構的故事,我上面的描述能比較客觀地還原這個故事,阿諾德教授的總結我也是翻譯的英文原文,沒有夾帶任何自己的私貨。但是,有一些雞湯的作者就不一樣了,比如,在一篇文章中我看到作者硬把它改為這些畢業生只有 1/4 取得了成功,其餘連平均水平都夠不上。改動後的說法流傳得更廣。實際上這 81 名優秀畢業生絕大多數依然是社會中的佼佼者,只不過他們不是自己行業中的頂尖者。從概率上來說,頂尖者本身就是這個社會中極少數人才能達到的,否則也就不叫頂尖了,81名的樣本實在太少。這個調查最多隻能說明,要想成為行業的頂尖者,情商和智商都重要。建議大家以後看到心靈雞湯的故事,都需要謹慎,如果要當真,請用關鍵詞的英語去必應或谷歌搜索一下,或許你會發現不一樣,甚至完全相反的結論。

在心理學界還有一個更加著名的實驗,叫「棉花糖實驗」,也是被心靈雞湯引用率超高的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1960 年,斯坦福大學的瓦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教授進行了一個重要的心理學實驗。研究人員先把一羣 4-5 歲的幼兒園孩子帶入一間私人房間,讓他們就坐,然後在他們面前的桌子上擺上一顆棉花軟糖,之後告訴這些孩子:「老師馬上要離開房間了,如果等我回來時,你還沒有把糖喫掉,那麼你就可以再得到一塊軟糖。但是如果你喫掉了,你就不能得到第二塊軟糖了。」然後研究人員會離開房間 15 分鐘,攝像機全程記錄。有些孩子會在研究人員離開後馬上把糖喫掉,還有一些上躥下跳最終沒抵擋住誘惑,還有一些則是默默地等到了最後。這項實驗最早發佈於 1972 年。但使它真正成名的卻是之後的跟蹤調研,並有了一個專業的術語「延遲滿足」(delayed gratification)[1]。那些接受延遲滿足,也就是得到第二顆軟糖的孩子,相比於沒有經受住誘惑的孩子,SAT 分數更高、患肥胖的概率更低、抗壓能力更強、社交技能更佳、藥物濫用更少。這項跟蹤研究持續了整整四十年,結論都是接受延遲滿足的孩子在各個方面表現更優。

這個實驗經過我的考證也是確有其事,不是編造的。但是,通過這樣一個實驗是否就能得出延遲滿足與成功的因果關係了呢?答案是不能,或者說只能得出非常微弱的因果關係的線索。為什麼呢?首先,樣本數量太少。你想,幼兒園中的一羣孩子,多少個?我沒有去詳查準確的數量,但想來也就是幾十個吧,這一點樣本數量根本無法排除隨機性,用統計學的術語講就是置信度太低了。然後,一個實驗要儘可能地排除幹擾因素,你想,之後跟蹤了他們幾十年的生活,生活環境的各種因素都會影響他們未來的成長,我們怎麼能知道是不是那些沒有提前喫糖的孩子恰好都進了一所好的學校,或者他們的父母恰好都是相對素質更高的人等等,我們根本無法排除這些幹擾因素。最後,結論無法量化,假如延遲滿足確實是取得成功的一個正向影響因素,但是他對人的成長到底能佔多大比重呢?如果僅僅只是萬分之一,那就不能通過這個實驗把它捧得很高。當然,我這只是一個假設,真實的情況是我們不知道,或者說僅僅通過這個實驗無法得出靠譜的結論。但是我想說這個棉花糖實驗在心理學研究上依然是非常有價值的,因為它至少提供了一條很有價值的線索和統計相關性。

然而,這個「棉花糖實驗」很容易被一些作者誇大和過分解讀。

心理學的實驗為什麼很難做,關鍵就是很難排除各種幹擾因素,要找到相關性容易,但是要找到因果性就非常非常困難。科學精神要求我們把相關性和因果性的概念區分清楚,統計相關性可以作為線索和參考,但不能作為確定的因果結論。你腦子中有了這樣的概念後,在以後閱讀各種雞湯文的時候,也會有一個比較客觀的態度和判斷,不要輕易相信一些結論。

最後,關於智商和情商哪個更重要,我想說,答案就是還沒有定論。如果只用統計相關性去研究這個問題,那麼正反例子都能找到。在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最好的辦法是,如果你覺得自己的智商不高,那你就相信情商纔是最重要的;反過來,你就相信智商更重要;如果你覺得自己兩樣都不高,那你就相信情商更重要,畢竟鍛煉情商相對論來說更容易操作,方法也多,課程也多。那如果你覺得自己兩樣都很高,但活得還是很失敗,那我告訴你吧,什麼情商、智商的,運氣纔是最重要的,好運這個東西下一秒就可能出現。

解讀《環球科學》:享受最前沿的科普盛宴?

www.zhihu.com圖標


[1]https://jamesclear.com/delayed-gratification


我認為在不同情況下,各有所長。

假如一個人智商極其高,屬於「天之驕子」哪種類型的,那也不需要情商了,他是獨一無二的,坐在家裡就可以有無數人來「送錢」。但是,像韓愈「渴求伯樂」等等就另當別論了。

而這並不符合大多數人的情況。這時候就得輔以情商了。比如你跟同事做同一件事,倘若你完成得跟同事一樣好,這時老闆要提拔一個人,應該選誰呢?我想他會選更符合他心意的人。這時的情商就顯優勢了。

智商可以極端,但情商極端可能就不太好了。就好比明後期把一些城池交給一些皇帝信任的太監把守一樣。他們有關係,卻沒有實力。

當然了,歷史很複雜,全部分析出來也是很麻煩的。在此就不做詳細解了。

總之我認為,智商跟情商一樣重要。智商是實力,情商能是發揮實力的能力。

好啦,時間不多,接著去忙著備中考了。

智商高情商低是種悖論,只是智商高的人還沒到拼情商的地步而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