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正在計劃,但很難。很難很難。


這個難度不低,但是也不是不可能,只是大多數人考慮科幻,更多的是寫作門檻,如果換種說法,比如奇幻,玄幻,大家反而就沒有那麼多顧慮了。

科幻小說不一定是重艦巨炮,三體和2001太空漫遊也不是靠科技元素堆砌成就的。

簡單的故事更能打動人,比如內斂的人類文明,人類到處都在自己獨立的虛擬世界中,兩個人如何相處的故事。這樣的故事並非沒有看點。


寫出來你能支付多少稿酬?


別想了,現在是科幻沒落的年代。

沒人看,更加沒人寫。

或者換個方式說,一個不適合科幻作品的娛樂環境下,哪怕有人寫了一部比肩乃至超越三體的科幻小說,也沒辦法大多數人看到。

如果你不信,我給你舉個例子:《太陽的距離》,這部硬科幻小說先不說好不好,有幾個人知道?


謝邀。這個問題之前看到過幾次,本沒有打算寫,既然你又邀請我了,我就來好好談談個人之愚見:

我個人的觀點是,雖說中國的科幻作家還不算太多,但多少還是有一部分,再加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科幻寫作,寫出一部像《三體》那樣水平的小說,雖然有難度,也非不可能。但即便寫出了,影響力也很難達到那樣的程度。為什麼我把小說本身的水平和最終的影響力分開來說?請看我下面的具體分析。

要想寫一部具有《三體》那樣水平且最終有這樣影響力的科幻小說總共有三步。

第一步,當然就是寫一部像《三體》那樣優秀的小說。《三體》火了以後,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以為要寫出一部有影響力的科幻小說,就必須要是《三體》那樣宏大的太空故事。其實不然,《三體》的成功,是因為大劉把此類型的科幻寫好了,而並非一定要寫此類型的才能成功,將其他類型寫成功的大師一樣也有。判斷一部作品好不好,不是看它有多麼宏大,而是要看它是否具有廣泛和持久的影響力,無論是宏大的還是普通的小故事,都有這種可能。我舉三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科幻文學的,阿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都是一些機器人的小故事,H.G.威爾斯的代表作《時間機器》也算不上什麼宏大的故事,篇幅也不長,照樣都成為了經典,對科幻領域產生了持久的影響力;反過來說,你寫一篇宏大的故事,即便一時火爆,時間久了也不見得一定有那麼大的影響。第二個例子,純文學的,我看到網上有人用《老人與海》與《約翰克利斯朵夫》打了個比方,十分恰當。《約翰克利斯朵夫》構思宏偉、人物複雜,總共有上百萬字;《老人與海》不過是區區幾萬字的小故事,兩個都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難道你能說《老人與海》就比不過《約翰克利斯朵夫》嗎?第三個例子,打個科學家的比方,研究宇宙、提出宇宙大爆炸的伽莫夫就一定比研究量子、發現普朗克常數的普朗克厲害?所以說,我現在倒認為,要寫出下一步有影響力的作品,反倒應該避免《三體》這種類型的,很容易受其影響和變得同質化,而且即便在這個題材上寫得很出色,也難免會被《三體》掩蓋住光芒。因為,畢竟人家是第一個走向世界的此類中國科幻小說,還是大長篇。

第二步,你得能夠得到編輯的識貨。可能你會反問,寫得好編輯還能不識貨?我隨便舉點例子,你就會覺得這種事情實在是太常見太常見了,反倒是真正有非凡眼光的編輯可遇不可求。簡單地羅列一些被退過稿的大師作品吧:首先當然說科幻上的,「科幻小說之父」凡爾納的成名作《氣球上的五星期》、H.G.威爾斯的代表作《時間機器》、喬治·奧威爾的的《動物農場》都被退過稿,但這些作品最後都成為了跨越時代的經典;再舉個奇幻的,最有影響力和代表性之一的《哈利波特》,一開始也是被拒稿了十幾次;不夠是吧?再給你列一列其他的:海明威的《太陽照常升起》、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赫爾曼的《白鯨》、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約瑟夫的《第二十二條軍規》、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柯南·道爾的《血字的研究》、簡·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賽珍珠的《大地》、斯蒂芬·金的《魔女嘉莉》、路遙的《平凡的世界》、阿來的《塵埃落定》、麥家的《解密》、蘇童的《妻妾成羣》......這些都被退過稿,有的被退了一次又一次,還被編輯各種羞辱與諷刺。是不是還覺得不夠?不夠沒關係,我只是列舉了我所知道的其中一部分,還有很多沒寫上,感興趣可以自己去網上搜一搜。而且,這些都還是我所瞭解的,可能還有更多我所不瞭解的,加起來那就多了去了。相比之下,《三體》的出版,相對還是比較幸運的,一方面,大劉當時已經寫短篇寫出名氣了;另一方面,前面有了錢莉芳《天意》的成功,讓出版社對出版科幻長篇有了信心,否則的話,如果他還沒名氣,第一篇投稿作品就是《三體》,指不定照樣有退稿的可能。就連大劉自己都承認,一開始沒報那麼高的期望。

我看現在發表的有些作品,平平無奇甚至幼稚至及,不知道寫的什麼,語氣像小學生作文一般,本還懷疑難道是我自己的偏見或是自己的欣賞水平有問題,跑到豆瓣和一些評論區上看評論,幾乎是一邊倒的類似差評,這才發現不是自己的問題。其實後面想想,也可以理解。第一,編輯也是人、不是神,每天看那麼多作品,又沒有合理的讀者反饋機制,有時候有誤判也正常,而且每個編輯有每個編輯的喜好與判定標準,有時候也要看運氣。第二,對一些投稿者來說,編輯又不欠你的。但是,對一些簽約作家而言,要是不錄取,可能就「欠」了,因為一些雜誌與簽約作者之間是簽訂了合同的,合同對雙方肯定都多少有些約束,所以有的作品只要不是太差甚至不怎麼樣也被選用,這也是人之常情。第三,無論是哪個行業,都需要混圈子,和編輯熟了,當然寫點什麼也容易發表。不然的話,國內的文學圈子這幾年也不會頻頻爆出一些大料來,當然,科幻圈爆大料的可能性還是很小,畢竟是小眾文學;純文學的已經屢見不鮮了。所以,我看到某些人的作品屢屢被讀者噴被差評,卻總是能繼續發表,也可以理解了。換做我是編輯,可能也會這樣。就說我自己的經歷吧,投過期刊論文,寫得好的與寫的不怎麼好的都發表過,寫得好的不用說,寫的不怎麼好的怎麼可以發表?當然是認識編輯,給點面子唄。第四,並不是說所有的編輯都不行,肯定還是有優秀的編輯,有具有眼光的編輯,還是發現了很多新人和好作品的。但關鍵問題是,一些本身有潛力的作者也完全有被埋沒的可能,又舉兩個例子吧,凡爾納的成名作《氣球上的五星期》,曾被十五家出版社拒絕,受到打擊後,將手稿扔進火中,幸虧他妻子眼疾手快,將稿件搶了回來,否則,科幻之父可能就不是凡爾納了。又比如,路遙《驚心動魄的一幕》被多次拒稿後,委託朋友寄給最後一家雜誌——《當代》,並告訴朋友,如果《當代》不刊用,稿子就不必寄回,一燒了之。不過,幸運的是,最終被《當代》採用,還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路遙也一下成名。相比之下,他們還是幸運的,有充分的理由懷疑,曾經有某個甚至多個作者,寫了一本本可以出名的小說,在遭到多家雜誌社或出版社的退稿後,從此決定再也不搞寫作。於是乎,世界上從此便少了一個本可以成為大作家的人。這就是所謂的「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但是,反過來看,正因為如此,才凸顯出堅持和毅力的重要性,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你所需要的,是一份異於常人的執著與不斷的學習提升,很多作家之所以最終能夠成為大作家,除了本身作品優秀外,這點也很重要。否則的話,哪怕寫出了一部優秀的作品,最終也可能被頻頻拒稿,自己就先把作品毀了。當然,如果你首先有了一定的名氣,那這種可能性就要大大減小了。

第三步,那就是需要一個引爆點。炸彈威力再大,不引爆它,也發揮不了作用。如果說第一步需要你自身的實力,第二步需要一些運氣,那麼,第三步則需要一些中獎的概率了。這是最不可控的,不是你自己的水平好和編輯賞識就可以的。首先你的作品至少得在一個特定範圍內比如說科幻圈內引起轟動,至少需要一定的銷量,這個有時候也得看是不是剛好對得上讀者那個時期的口味。哪怕你真的寫出了一部最終影響力超過三體的作品,我不說絕對吧,我覺得99.9%的可能性是,一開始大家會一邊倒地認為你的作品比《三體》差遠了。為什麼我會這樣說,就拿《三體》本身來看,《三體》剛出版那幾年,身邊有人說起這部小說,我就在網上搜了一下,我不記得當時是在貼吧還是哪個評論區裏看到的,裡面有褒有貶,但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哪怕是那些很喜歡的,幾乎都無一例外地認為《三體》比國外大師的作品還是有差距甚至差得遠。然後,眾所周知的引爆點來了,《三體》獲得了雨果獎,大家的評論就完全反過來了,《三體》幾乎成了科幻文學的《聖經》,大家幾乎一邊倒地認為《三體》是世界上最優秀的科幻小說,甚至沒有之一。但凡有人覺得《三體》比不上國外的一些科幻作品的,一定會有一大撥人,恨不得罵你慕洋犬甚至賣國賊!

《三體》獲雨果獎最主要的作用,在於什麼?在於宣傳推廣!《三體》確實優秀,但無論是哪個類型的文學,都存在頂尖的作品,人們就一定會去買著看?本身不看科幻的人,現在買《三體》看,為什麼?因為它是中國,乃至亞洲第一本獲得雨果獎的科幻作品,這是最大的廣告!於是乎,所有的媒體都在為它歡呼,為它打廣告,而且是免費地、連續多年地打。無論是什麼時候,國內的媒體提到科幻,必然少不了《三體》。任何一部類型小說,如果能夠獲得如此的廣告資源,能不火嗎?想想武俠小說曾經在中國是多麼火爆,也沒有一部作品如此被媒體報道過。從作家來看,除了金庸,還有古龍、梁羽生、溫瑞安、黃易,即使媒體報道一下,其他幾個多多少少還得分一點流量。即便是金庸自己,也不是一部代表作,各部小說都要分一些流量,而且那時候網路媒體還沒這麼發達。現在,只要提到科幻,幾乎全部都要把《三體》拿出來說一下,或者拿來立個目標,或者拿來對比。恐怕還沒有其它任何一部小說,能夠在同類型的文學作品中獲得如此多的免費廣告資源吧?如果中國像美國一樣,有許多可以寫出同等質量的作品的作家,而且頻頻有獲得雨果獎、星雲獎的作品,可能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有人可能要說,奧巴馬不也是《三體》粉絲嗎,還催更了,還有扎克伯格以及國內的一些IT大佬不也喜歡嗎?沒錯啊,我說了《三體》確實優秀,但需要引爆點啊!你覺得《三體》假如沒有獲得雨果獎,這些人就一定會買來看?其實很多人都是因為它是亞洲第一部獲得雨果獎的作品才來看的,我自己也是,雖然曾經在網上搜過別人評論,但那時並沒有看,直到獲獎後,我才買來看一下;身邊看過的,多數都是因為其獲獎才買來看的。普通人是這樣的想法,那些大佬難道就不能是這樣的想法?奧巴馬看《三體》還催更,這個沒錯,但我之前看新聞,說奧巴馬還想法設法抽時間看《星球大戰》,你無法判定他更喜歡《三體》還是更喜歡《星球大戰》,你也無法知道他更喜歡《三體》還是其它美國國內的科幻小說。人都是對新鮮事物更容易感興趣的,山珍海味喫多了也會膩。如果他本身喜歡科幻,本國科幻看多了,突然看到一個居然還有亞洲作品獲得雨果獎的,買來看也不足為奇。名人也是人,難道獲獎效應就只能吸引普通人,不能吸引名人?而且,獲獎也是有機遇的,當時另一個人入圍作家主動退出了,《三體》才得以有入圍機會,《三體》本身仍是一部優秀的作品,但是如果不獲獎,能夠得到這麼巨大的廣告資源嗎?很多時候,廣告和宣傳的作用遠遠勝過小說本身,再舉個例子,成名後的羅琳在2013年以筆名「羅伯特·加爾佈雷斯」出版了長篇小說《布穀鳥的呼喚》,在羅琳承認她是這本書的作者之前,這部小說只賣掉了449本。她是原作者的消息被曝光後,《布穀鳥的呼喚》銷量以幾何倍數激增,亞馬遜銷量陡增5000多倍,一躍登上暢銷書排行榜。同樣一部小說,本身質量沒有變,為什麼前後銷量差別這麼大?因為她自己的名氣和媒體對這件事情的報道,就是最大的宣傳。

我在網上還看到一種說法,說很多人看《三體》,是出於民族自豪感看,這個也有一定的道理,畢竟《三體》第一部成功輸出國外的國產小說,人們看《三體》,從感情上覺得《三體》是最好的科幻,也是正常的。包括大劉自己都說,《三體》火了以後,他自己的其它作品銷量都沒有明顯提升,火的僅僅是《三體》而已。

現在回到引爆點上,就說你假如你寫了一部具有《三體》水平的作品,可以預見的引爆點目前無非三個:獲得雨果獎、獲得星雲獎、同時獲得雨果獎和星雲獎。當然也不排除其它的,因為不可預知,在此不討論。第一種可能,就是你的作品獲得了雨果獎,即便如此,你也難以超越《三體》,人家畢竟排第一,第一個獲獎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人們通常會記得第一個,但第二個、第三個就很難說了。即便媒體以後的報道,兩者都會提到,你至少要被分一半甚至一半多流量。第二種可能,獲得星雲獎,這個意義稍微有點不一樣,畢竟也是另一個大獎的第一,但理論上而言媒體報道也得要分一半的流量,說到科幻肯定還是少不了《三體》,最多把兩者相提並論,而且總的來看走出國門的《三體》還是第一個。第三種可能,同時獲得雨果獎和星雲獎,這個時候,有可能要比三體多一些流量了,畢竟是第一個雙獎的,在媒體的造勢下,大家慢慢的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覺得你的作品超過《三體》了。但也是僅僅有可能而已,還是那句話,總體上走向國際的《三體》還是第一個,而且又有了那麼多死忠粉,即便你得了雙獎,情況也很難說。而且,無論你是上述哪一種情況,你的作品都不可能像《三體》現在這樣獨享免費宣傳流量了,你小說寫出來的時間就已經決定你在這方面具有天然的劣勢了。

本身寫出《三體》那樣的作品就有難度了,即便你寫出了一部,要獲獎也有很多不可控因素,也許,你一輩子都碰不到這樣的運氣。所以,這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即便你寫出了這樣一部有潛力的作品,在影響力上也很難超越《三體》,因為這不是你個人水平可以達到的,需要偶然的外力推動。但是,也有一種例外,如果你沒有獲得雨果、星雲獎,就自行火爆,小說在國內外銷量超過《三體》,那你不用獲獎,也實質上已經超越《三體》了。很簡單的道理,連沒獲獎、沒有這麼多的免費宣傳廣告都能這麼火爆,要是獲獎了,那還得了?很多未獲獎作品也不見得比那些獲獎的差,科幻史上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就拿《三體》本身來說吧,第二、三部普遍被認為比第一部要好,但都沒獲獎,難道就比那些獲獎的差?也許只不過差點運氣而已。再比如,你要是能寫出科幻界的《哈利波特》,得不得獎已經不重要了,沒錯,《哈利波特》其中有一部也獲得了雨果獎,但人家羅琳根本不在乎,都沒去領獎。你的作品要是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那就另外一說了。

最後,放個鏈接,個人新學科幻寫作,練手作品的陪練小作,水平有限,歡迎指點批評。

「知乎 X 中文在線」聯合徵文活動:你覺得真正硬核的科幻作品應該是什麼樣??

www.zhihu.com圖標

這個……需要宏大的思維,思想性價比比較高。激動人心的細節。

振聾發聵的情節。

沉浸其中的代入感。

想去寫和寫成功。

是兩碼事。


科幻題材的小說很小眾,在目前的功利現實主義,市場上當代的科幻長篇小說基本上都很少,短篇小說還是比較多的,但也沒啥人關注。。大部分都是以往美國黃金時期的作品,即使是好評很高的書也沒啥人看過。


你也太小看科幻小說作者的知識邏輯水平了!

一部優秀的科幻鉅著,不僅需要構築龐大的科學幻想,還需要構築龐大的世界觀。

機械革命和基因工程帶來的變革,必然改變社會生產力,改變行業規則,人際交往方式,甚至影響政局變化。

那麼這些方方面面,都將是科幻小說敘事的核心。

真正能把這些都理清的,至少得懂人情,懂政治,懂科學,直達行業頂端的交往規則。

想要把科幻小說寫好,甚至寫一部鉅著,不管在敘事還是感情,都不能有短板。

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可能是大多數作者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如果你想看,我會推薦銀河獎作品《千年回溯》,真的很棒!

你讀過哪些精品科幻小說??

www.zhihu.com圖標

可能吧,但肯定不是我


寫一篇倒是不難,難得在於裡面的人物刻畫,人物邏輯要儘可能的貼近現實。盡量避免小白文裡面智商為零的反派和只會跪舔的主角周圍的配角。即這個世界是複雜的,裡面的人物你讀完要感覺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npc。

物理學天文學要符合客觀事實。最起碼不能有硬傷。走進修仙就是餅畫大了,導致超過了作者知識能夠把握的範圍,使得最後有點假。但又不能太過於科普了,變成了大量論文內容的堆砌,使得文章一點意思都沒有。

劇情要生動形象。否則叫好不叫座。

三者都達標的小說太少了。


我現在腦子裡有個想法,關鍵詞是:冰川融化,諾亞方舟,就假設未來某一年,溫室效應導致南極冰川幾乎全部融化,此時地球上剩下的土地面積已不足以全人類生活,只好用大量資源製造了八百萬艘船(一艘可載6000人),進入海洋文明時代,再加點故事情節,各位覺得呢?(畢竟是科幻,船的壽命,造船材料等方面沒多考慮)。這只是我的一個想法,我還有其他想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