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無論哪個劇種,翻來覆去就是講古代那些東西,聽戲聽老戲聽味我理解,但內容無法吸引年輕人,沒有繼承,目前全靠國家扶持才能生存。

相聲也很類似,在曲協不懈努力下幾近消亡,但某些人的創新讓這個行業煥發了活力,不少新人輩出,商演也能成功。

戲曲工作者怎麼看待這個現象的?


不請自來,說說我知道的底層戲曲工作者。

印象最深是經常來家附近巡演的戲班子。給錢就能演,約定出演時間和場次,一般老人家作壽,廟院行善事,都會邀請戲班來熱鬧一場。

小時候經常被爺爺奶奶帶去聽,那個時候連板凳都得自己帶。演員都是清一色的大老爺們,五大三粗的也有,扮上女相,嗓門一轉立馬能唱。那時候偏俗的東西也有,仗著小孩聽不懂,沒有家長會去在意。

但是最終還是沒落了。政府開始注意對於戲曲的保護,各種賽事層出不窮,出了好些名人。然而對於鄉下謀口飯吃的戲班,已經走到了盡頭。年紀大,嗓門不佳,缺乏資金也缺乏去闖一闖的勇氣,與賽無。班主要對整個戲班負責,就需要有人能把一整套傳承下去,但是如今又有多少家長願意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我知道的那個戲班,老班主不唱了,新班主只負責管理。隨著班子年紀越發大了,散了人徹底不唱了。餘下的人,投奔他處也好,回家退休也好。長大了以後漸漸覺得,怎麼如今沒人喊我們去聽戲了。

非常懷念那段時間,看人家搭戲檯子,撒糖在台下撿糖吃,跑去後台跟相熟的師傅玩。鄉戲雖土,但是有它特殊的韻味。


新編京劇每年每個劇團都有

但是人家編完了就演一次就完事了

哦對了,各種晚會上可能會再拿出來演一次。

以我所在城市的大京為例,今年3月2日全國首演新編京劇《公儀休》,然後就沒然後了

生書熟戲,你好歹多演兩遍,我現在就想不起來《公儀休》演的啥內容了。包龍圖、大探二這些倒是每年都演,新編戲就不能多演兩次, 也不知道怎麼想的

而且大京這十來年所有新編戲都是古裝戲。能不能有個近現代題材的?評劇能有《貧嘴張大民》京劇就不能拍個亮劍?從實際情況來看好像還真不能。

當然了,可能是因為大京本身水平差,但是不能要求觀眾滿中國跑吧?大京每月一星,就是從外地請演員來唱,怎麼也是老戲啊,不是說有好的新編戲么,拿來唱啊。實在不行其它有水平的院團出視頻啊,我們花錢看還不行么。從實際情況看,好像還是不行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說戲曲沒有創新,我猜你是不知道茅威濤。

對,獲得梅花大獎的茅威濤,越劇尹派小生。沒錯,演東方不敗的那個。

至於為什麼沒像相聲那樣,我猜可能是因為戲曲工作者沒法在台上撒嬌賣腐說黃段子裝嫩吧。


蟹葯。

我不是戲曲工作者。我只是一個小小的愛好戲曲的社團的參與者。

知乎慣例,先答「是不是沒有創新」,再說「為什麼」。

容我指出,近幾年(就十年內吧)中國的戲曲並不是沒有創新的劇目。您了解過嗎?您看過近幾年的新編戲嗎?(雖然必須承認,這裡面有不少算不上成功的作品,也有不少舊瓶裝新酒的產品。)

我列舉一點點我知道的 近幾年越劇的新編戲。(再加一點限定吧,和流行相結合的古代戲;以及新編現代戲)

2013年,上海越劇院推出新編戲 《甄嬛》(2013年上本;14年下本中生代版本;15年下本新生代版本;16-17年有持續的巡演)

2013年,浙江小百花越劇團推出新編戲《步步驚心》;2013年,浙百推出新概念越劇《江南好人》。2013年12月,茅威濤帶領《步步驚心》的主演參與天天向上(該節目 2014年1月11日播出)(節目中 演唱《江南好人》片段;展示《步步驚心》片段)

2015年1月,杭州越劇院的《鹿鼎記》首演。

《甄嬛》、《步步》和《鹿鼎記》雖然還是講古代的故事,但是都是曾經火爆過的大IP。這,得算創新吧?

2014年12月,鄒碧華先生去世;2015年12月,上海越劇院根據鄒碧華先生生平的新編現代戲《燃燈者》上演。(不過這個比較紅一點兒,可能不太能吸引年輕人)

那,再說一點兒我知道的其他劇種吧。

2019年,上海京劇院推出《北平無戰事》。

2019年4月30日,即將上演京劇《新龍門客棧》。這都是曾經火爆過的IP。


再答「為什麼」。說實在的,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特別複雜,行業內部和外部都有「涉及」。我僅能給出一丟丟我片面的、不成熟的看法。(無順序,想到什麼寫什麼)

1. 存在保守思想。也即,有部分不太願意結合流行的東西。

2. 缺乏優秀的專業編劇。有些戲的編導更熟悉話劇or舞台劇or音樂劇一些,出來的本子就會「水土不服」。再者,缺乏優秀的專業編劇也意味著對某些題材「有心無力。

3. 俗的東西。德雲社有一部分相聲內容不太適宜兒童聽。目前的舞台上,粉戲幾乎絕跡。如有民間劇團大膽恢復(得先防止被查水表)或許情況會不大一樣。

4. 大環境不太景氣引起的惡性循環。沒人看戲-沒演出-小演員水平不夠好不會多少戲-更沒人看(大環境不太景氣的原因就更複雜了…我也沒弄明白。我的感覺過於單一片面,就不說了)以及,不太景氣-不能自己養自己-靠國家-部分演員沒動力。

………等等等等


謝邀。

首先,戲曲是有創新的,就說我們江蘇省崑劇院,近年來先後創作了《醉心花》、《幽閨記》、《春江花月夜》等一大批新編劇目,包括新編版《牡丹亭》等改編美化過的老戲,從舞美、妝容、劇本、唱腔、服裝等方面進行了極大的嘗試與創新,其他各大劇種、各大院團也進行了不同的改革,效果參差不齊,但總歸來說也在努力。

其次,戲曲作為中國最古老的藝術體系之一,它是有很多條件來限制它的創新的,戲曲最大的特點就是程式化,不能沒有這些東西,當年樣板戲的改革,結果看來,其實已經不太像戲曲了,有一些像西方的歌劇、話劇,那這樣中國戲曲的意義又在哪裡呢?倒不如看歌劇什麼的來的直接。

其實戲曲的受眾群很小,變來變去也就那麼些人,喜歡戲曲的老戲新戲都喜歡,不喜歡的都不是很喜歡,再看看那些所謂「創新」劇目,有多少人真的去花錢買票看的?

至於繼承,別的劇種我不知道,但是京昆,年輕人還是有很多人喜歡的,而也有很多年輕人去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實際上,我覺得暫時斷不了傳承,反而欣欣向榮,真正喜歡它的人,也不會追求一些無謂的創新。

一點拙見,輕噴,謝謝。


在幹嘛你自己去看。

還「我發現」,你都發現什麼了你?懶得噴你。

不就是想聽吹你們神社的彩虹屁嗎?別拿戲曲說事。

一句話,京劇最大的問題就是沒事瞎獵豹創新。


以下回答,僅針對京劇,別的劇種不了解,不瞎說。

說句難聽的話,那十年傳統戲不讓演,直接造成建國後培養起來的兩代演員,缺乏傳統戲的根基。

而傳統戲是什麼,不僅是幾百年來集大成的優秀劇目(當然也有糟粕,這個不用抬杠),更是一種繼往和傳承。很可惜,這些演員沒有這些根基,也不具備創新的能耐。

看看當年馬連良裘盛戎,這些名角兒演的現代戲,但是現在傳下來了嗎?票房裡唱的,各大演唱會上演的,頂多是《白毛女》父女的對唱,這是當年李少春先生的作品(樣板戲也甭抬杠,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十年就聽八個戲,不會的也會了)。

現在戲曲工作者也搞創新,但基本都是去程式化、話劇化,步子邁得太大,經常扯著蛋,光棍台放的一些新編的戲,多是這種看了想罵娘的。


謝沒邀

實不相瞞,在找飯轍

這年頭正經白面都沒人愛吃了,何況我們這觀音土?

別來什麼你們寫不出好東西我憑什麼去看那套,你們壓根兒就沒想著來


越劇舞台版甄嬛傳,步步驚心,歡迎您去看。


京劇在清末是皇族喜歡的消遣方式,所以官僚上流階層追風跟捧。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興焉」。之後,知識階層介入創作和改造,加上大款資助。京劇確實在所有劇種當中藝術性最強。引來大量的從業者,演員競爭激烈,藝術上互不服輸。梅蘭芳,程硯秋師徒在台下行師徒之禮,台上就唱過對台戲。那種藝術上競爭出來的展現觀眾能不瘋狂追看嗎?現在的問題是大環境,審美多元化,觀眾群縮小是改變不了的。另一方面演員的功力下滑太大。現在基本沒有文武並重的,武功得天天練,武功特技外行也能看出破綻,相對文戲好糊弄。京劇主要看特技,掌握特技的演員太少了。


粵劇還好吧,近幾年有和網遊合作了決戰天策府,反響還不錯。


創新的基礎是繼承,現在的戲曲演員連繼承都沒做好上哪兒創新去?

等老戲會個二三百出時,無論是藝術上創新還是題材上創新,都是水到渠成,而且怎麼新也不離本

連前人東西都沒吃透那就只有新,沒有創


重在傳承,兼顧創新


謝邀!

今天我來講下戲曲工作者都在做什麼。

1.學戲。學那些經典或不經典的戲曲,包括新戲曲。

2.唱戲。

3.練習。

4.發揚。不僅僅是去演出這種形式的發揚,也會教學生。

5.創新。說戲曲沒有創新的人,請多看看戲曲頻道,雖然唱的不都是新的,但總有新戲播出的。創新還是存在的。


因為創了也不聽啊,先不提質量好不好,你要是有心的話,可以知道這幾年新編劇目還是不少的,京劇的我一下能想起來的就是什麼新龍門客棧、北平無戰事、宋家姐妹、西安事變啥啥的(安國夫人啊帝女花這種「古裝」新編戲/移植戲我不知道題主覺得算不算),雖然我都沒看過。還有越劇的,可能就更多了,可是非戲迷看嗎,不看啊,知乎上偶爾有答主拿著越劇的創新敲打京劇的,這些新編戲那些答主看過嘛?川劇去年還有天衣無縫這種諜戰劇呢,據說是偽裝者作者親自操刀改的,時髦不時髦洋氣不洋氣?你看了嗎,沒有。所以創不創新啥的,我認為創新與否不是啥不吸引戲迷的根本原因。

再者大部分戲迷對新編戲接受度並不高,有嫌棄內容歌功頌德的,有覺得形式像話劇服裝像影視劇的,有覺得唱腔莫名其妙唱完啥也記不住的。所以整體看下來,原本的老戲迷不喜歡新編戲,而不看戲的人並不會主動去看新編戲(龍門客棧和天衣無縫我覺得算很新的了)。

再退一萬步說,京劇樣板戲我覺得算是質量上乘的新編戲(如果有強烈政治傾向,就看不慣這種劇的,那沒辦法當我沒說吧),也沒見吸引人來看啊……

其實我覺得戲曲現在發展一般,主要是大眾審美變遷了,比如我就在知乎見過有人說,為啥花臉要塗成那樣?難看死了。要不各大劇種的花臉都別勾臉了?不了吧這種改革要不得啊。還有各種傳統聲腔,現在人接觸的也少,猛然一聽都覺得彆扭。

題主拿德雲社來舉例子,先不說拿曲藝和戲劇比是怎麼一個比法,有一點我認為各大劇團確實要向德雲社學習,就是「搞營銷」(這裡是個中性詞),很多劇院的宣傳口,常年缺位,或者跟時代脫節,你們請個經濟公司學習一下啊!最基本的,買熱搜會不會啊?


題主提到了相聲,那我就用老郭的一句話回答吧:

「你用痰桶炒菜說是創新,誰他娘的敢吃啊」


憑空想像,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1.沒精力。有時間給傳統段子拿下來,這是見功底的地方,不然這麼有名的段子都不會,憑什麼說你是行內人?考核又怎麼通過?我是傳承人我得強化別被人超越,我不是傳承人爭取超過他!隊長天天攬活分配任務,我們每天都在唱著給人打工,自顧不暇。

2.有壓力。改了創新了,但這屬於那種藝術形式?不倫不類,弄不好還會被同行一頓炮轟糟蹋藝術。

3.心理關難過。自認為都是有身段的人。面對鏡頭裝傻充愣,賣萌耍寶,講個內涵段子,自己拉不下臉,同行也會恥笑。

4.沒有這樣的社會環境。自己做就等於拓野開荒啥時候會有收成啊。說不定先餓死成先烈了。也沒有現成的風氣和消費習慣,老百姓很難認同,開個創新戲曲晚會,搞不好年輕人憑直覺就不喜歡,老年人一去聽這哪是戲曲,罵大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