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徒步能看到一望無際的戈壁和一羣徒步的人!

編輯於 2020-03-26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翩翩一書生翩翩一書生世界很大,之乎者也!我在行走,也在運營,更在生活。

敦煌」一詞的由來,東漢應劭最早的解釋是:「敦,大也;煌,盛也。」唐李吉甫:「敦,大也,以其廣大西域,故以盛名。」近來學術界認為是建郡以前居住在當地的少數民族對本地所起的名字的音譯。

戈壁

  戈 壁,來源於蒙古語,意為「難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種粗砂、礫石覆蓋在硬土層上的荒漠地域。英文Gobi,專指位於中國北部和蒙古東南部的沙漠,主要由一系 列淺平的鹼性盆地構成。按成因差異,可分為風化的礫質戈壁和風成的砂質戈壁。當地老百姓按其顏色劃分,習慣地稱為「白戈壁」「黑戈壁」。

黑戈壁

  說起「黑戈壁」,那種閃動著暗色玻璃光澤的黑礫石最為神奇。當你敲開這些礫石,會發現裡面的顏色與表皮一點也不一樣,原來它表面那層油黑髮亮的「漆」皮,就像被油漆匠塗上去的,只有薄薄一層,於是學者就把這些「巖」色稱為「荒漠漆」,所以荒漠漆是一個地質學名詞。

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俗稱「人頭疙瘩」。維吾爾語,意為具有陡壁的土丘。由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考察羅布泊時命名。

  戈壁乾旱少雨,可一旦下雨,尤其是下暴雨,就極易形成猛烈的地表徑流,滔滔洪水剝蝕地面,造成明顯地溝谷,進而又沖刷切割成若干孤立的土崗土丘;強 風如同鋒利地刀鏟,不斷地在它們周圍剝蝕,將它們風化雕琢成一件件粗獷而又奇特的工藝品。

鹽鹼地(白戈壁)

  老百姓口中的白戈壁有兩種,一種由銀灰色的鵝卵石鋪成的,主要指新疆的戈壁。而在瓜州的荒涼戈壁裏,白戈壁則是指終日凝結著一層白霜的鹽鹼地。這種土壤中含 有超過0.3%的可溶性鹽類,如氯化鈉、碳酸鈉等,影響到了作物生長,只有少量特殊的植物才能在這裡生存。所以無法供人們耕種,但由於鹽鹼地一般有地下水 供應,生態環境比黑戈壁要好很多,因此往往形成戈壁裡面的一片片「綠洲」,也是駱駝、黃羊、野兔的樂園。

疏勒河

  「疏 勒」一詞,起源於西域的疏勒國,含有水濁之意。疏勒河發源於祁連山脈西段的疏勒南山和託來南山,高山的融雪給了它豐沛的水源,一路向西,向北奔流,經過昌 馬盆地,經過瓜州全境,也經過敦煌,最終消沒於新疆與甘肅交界的茫茫鹽沼之中。它流出一個大大的「Z」字。它流經玉門、瓜州至敦煌的一段,就是「Z」字上 面的一橫。 疏勒河流域的古城都曾經幾度繁榮,幾度凋敝,這都緣於疏勒河的幾番改道、幾次斷流。它可以讓城池興盛,也能讓城池衰亡,例如鎖陽城,例如瓜州 城,又比如玉門關……可以說,要想認識這片戈壁上的古城、古蹟,疏勒河是你永遠不能忽視的線索。

鎖陽城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登上高大的城垣,整座古城及百里山川一覽無餘。鎖陽城的主城近似正方形,南北長470米,東西寬430米,附有4座甕城。城內的建築大部 分為侵入的流沙所掩沒,基本已蕩然無存,只有城垣西北角有一座圓形的高大建築物,並有拱形門洞,東西貫通,在城內還曾發現開元通寶錢幣、唐代磚瓦文物。

  有專家考證,鎖陽城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是當時的敦煌郡冥安縣治所,唐代大規模修建,並作為瓜州(又名晉昌縣)的治所而興盛起來。在城西有一 口深約1.56米的水井,水深達1米左右。據說這口井是唐代薛仁貴西征途中被困在此城時挖的,井旁有兩棵老柳樹,傳說為唐人所栽。據說當時唐將和士兵們 曾以鎖陽為食,得以存活,因而有了鎖陽城的名字。

大墓子母闕

  闕, 是古代建築中的「貴族」,常常立在城門、宮殿、祠廟、陵墓之前,用以標記主人的官爵和功績。假如相對而立的兩闕等高,就稱雙闕,如果大闕旁建造小闕,就被 稱為「子母闕」。『闕』內的部分又通『缺』,可見闕是兩門中間有空間的形象,不僅現實的建築如此,古人還據此勵志:「人臣至此則思其所缺」, 警示後人、 關照自心、正視自身的缺陷,這是中國建築文化深刻的一面。

  鎖陽城鎮東南的戈壁灘上的這對子母闕,孤零零地立在那裡,闕身由蘆葦和土坯相間砌成,闕頂為截尖四面坡式,闕體表面以草拌泥。人站在闕基的位置,顯 得相對渺小,只能仰望這兩塊泥塑的巨大土「塔」。在目前國內已知的子母闕遺存中,大多為石頭、磚塊壘制而成,而瓜州踏實大墓的子母闕,卻是東漢時期土坯壘 制的子母闕遺存,雖然歷經2000來年的風雨侵蝕,但依然高大雄偉,是目前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東漢至魏晉時期的子母闕。由此也反映出漢時夯土建築的建造水 平。

  兩闕的中間,應該是一條寬闊的神路,只是如今各種遺跡都已消失,實際已無法考證墓葬的尊貴主人,高闕無言,成為唯一的紀念。

六工城(崑崙障)

  南岔鎮六工村這個村名,即由古城得來,在村莊西南3公里的荒漠中,一座特別的古城默默佇立著。它的特別首先體現在位置上。它西南與小火焰山烽燧相望,西北與漢長城宜禾侯障(8號烽隧)相望,南臨古廣至縣、郡大道,在漢代時,是扼守當時的東西交通咽喉的鎖鑰。

  它的特別之處,更在城池的規模和建築格局,與其它戈壁裏的各處古城格局都不同。首先,它分為大城和小障兩部分,大城東西就有280米,南北更長達360米,南、西、北三面各有城門及甕城。

  專家考察證實,六工城全城共有角墩7個,其中東城牆5個,西城牆2個,馬面8個,可見城池建築的複雜程度。而更突出的是,城池南、西、北三面城牆呈 直線,東牆卻連續4次內折,折角處各有角墩,構成一種罕見的多折角結複雜構,這多出來的折角線,可以有效擴大攻擊兵力,演繹出頗不尋常的軍事防禦設計。

  六工城另有別名——「宜禾古城」,天生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它在漢代成為「崑崙障」,曹魏時作為宜禾縣治所,北魏設常樂郡,隋時為常樂鎮治所,城內 不斷發現散落的陶片、瓷片,形成厚厚的文化層堆積,包括灰陶片、漢五株錢、唐開元通寶錢、明清花瓷片等等,它們都在訴說著上下兩千年的歷史故事。

雷墩子:玄奘夜遇守烽人

  雷墩子是漢代長城烽燧。在長城的防禦體系裏,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烽火臺歷史悠久,它們又被稱為烽燧、烽堠、煙墩等,至晚在春秋時代已經習 用。唐代的瓜州戈壁裏,除了佈置了密集的古城之外,也設有五座這樣的烽火臺——「五烽」。遇有敵情發生,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消息。

  就是這些為防患敵人入侵而建的連鎖建築,成了正被通緝的玄奘,西行路上巨大的威脅。他既怕被守烽的士兵發現而被遣返,卻又非常依賴這些烽墩作為指路的標記,他還亟需找到烽墩下面的水源,才能繼續走下去。所以,深夜闖五烽,是通過這裡的唯一辦法。

  從史料分析,五烽中的第一烽就在附近,但考古發掘卻一直沒有確定其地址。因此,也有人認為雷墩子就是第一烽。白天潛伏在沙溝裏的玄奘,果然在「五 烽」中的第一烽——雷墩子西面看見了水,但當他跑去用皮囊盛水的時候,一隻響箭射向他,他被發現了。幸運的是,這座墩臺上的守烽人王祥對玄奘頗有好感,勸 阻失敗後,次晨「使人盛水及麨餅」並送行十餘裏,囑「徑向第四烽」,告以第四烽烽官王伯隴亦有善心,且是王氏宗親,必會給予幫助。藉助他們的幫助,外加一 些運氣,玄奘才順利過了五烽,到達莫賀延磧,也就是後來小說中所說的八百里流沙河。

白墩子

  雷墩子的守烽人王祥囑咐玄奘直奔五烽中的第四烽,尋找王姓本家,其中繞過的第二烽即為——白墩子,後又改稱廣顯驛、白虎關。從雷墩子到白墩子的距離約為 35 公里。

  白墩子與雷墩子的外形結構都略似,高約6米。專家在考察中將唐代的土坯層剝開,發現它是用麥草泥填縫、外抹草泥而成,因烽北有片水草地,所以就地取 材。中層由東漢至魏晉時期的草皮組成,每3層草皮夾1層蘆葦,這種磚坯當地人至今仍有使用,被稱為「草垡子」。墩臺的最內層可見西漢初建造時的夯土結構, 由此可見,五烽大約始建於西漢,東漢、魏晉、唐則屢有修補。

  在墩臺周圍還連接有保護性的牆體,和烽墩一起構成「塢障」, 面積在300平米左右。障內外山坡上被發現有漢繩紋、水波紋陶片、唐素麵灰陶片,水波紋白陶片,褐釉瓷碗片,宋黑釉瓷影青瓷片,明、清青花瓷碗片,開元通寶錢等,正好與對建築的考察契合。

  在歷史記載中,玄奘繞過白墩子抵達第四烽,果然得到烽官王伯隴的好意指點,離開官道、避過第五烽,西趨野馬泉取水前進,最終越過唐朝邊界,進入伊吾國境。

截山廟:失去的梵音

  有人說,在嚴酷的環境裏,信仰往往被賦予不同尋常的意義,這就是戈壁裏留下如此之多古代寺院、廟宇的原因。在北距縣城17公里的南岔鎮南截山頂,一座小小的寺廟羣守望著古道夕陽。這座寺院建於雍正十三年間,當地人慣稱「截山廟」。

  截山廟各個殿宇或大或小,形狀各異,頗有因地制宜的味道。以觀音閣(玉皇頂)為中心至高點,向東西兩面各三座山頂幅射延伸,分佈廟宇兩面各3座,共計7座,紛紛座北向南,土坯牆上抹著白灰漿,歇山頂、單飛檐、前廊柱……建築得一絲不苟。

  這座清代的寺廟,如今仍供有彩塑佛像、壁畫。雖然今天的截山廟已經香火稀疏,不再有繞樑的梵音。但民國以前,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至五月初五,這裡都有盛況空前的宗教活動,截山廟廟會是五里八鄉最歡樂的節日。

  鎖陽:戈壁蟲草

  鎖陽,一種寄生植物,也是一種中草藥材。

  鎖陽的寄主通常是白刺,它的地下莖非常粗壯,大部分埋於沙中,地面也可以見到披滿「鱗甲」的一部分,通常顏色為深深的紅褐色,幾根並生。鎖陽又名「地毛球」、「銹鐵棒」、「鎖嚴子」,其中「銹鐵棒」這個名字最名如其物。

  漢代時,鎖陽開始入葯,它也是補腎藥材中最常使用的一味,還可以強筋健骨、補充鈣質、增強免疫功能。

  鎖陽與其它沙生植物最有趣的不同點是它的繁衍過程,因為這種方式不像植物,更像動物。每年五、六月份,鎖陽開始露出地面,至七、八月份開始成熟。同 株的雄性和雌性部分相互授粉、結籽。由於鎖陽頭部布滿鱗甲,因而種籽被包裹的十分嚴實,無法脫落。這時,從鎖陽根部會生出一種白色的小蟲——鎖陽蟲,小蟲從鎖陽的底部開始咬噬,一點點喫空鎖陽,形成空洞後,頂部的鎖陽種子就掉落到底部了。

駱駝刺

  名字總是給我們重要的啟示。戈壁裏叫駱駝刺的這種植物尤其如此。它極為耐旱,原因是根系發達,達到地表莖葉半徑的2倍到3倍。據說它還有個特殊之處,在多雨 季節,駱駝刺能夠飽吸大量水分,然後儲藏在小而肥厚的葉片裏,以供乾旱時之需,這項本領是不是和駱駝那了不起的駝峯有些相似之處呢。關於它得名的另外一種 說法是,駱駝刺是駱駝優質的牧草,也有人稱它駱駝草。駱駝角質化的口腔可以忍受這種植物的硬刺,它會用舌頭順著刺的方向把葉子都送進嘴裡,讓駱駝刺成為幾 乎是自己獨享的食物。

  怎樣辨認駱駝刺?它一米來高,整叢成半球狀,低矮的枝幹上,生長著許長針刺。葉子長圓形,在枝頂的小葉,葉柄也是刺狀的。駱駝刺在夏季開花,花朵粉紅色,花期有 20 多天,然後就結出一種豆莢一樣的果實。

  駱駝刺是瓜州地區的戈壁裏最常見的植物,號稱戈壁灘的士兵,它耐寒、抗旱、耐鹽,不懼風沙。駱駝刺的花具有內外兩種蜜腺,花外蜜腺泌汁能夠凝成糖粒,稱為刺糖,被少數民族用於治療腹痛腹脹、痢疾腹瀉、平衡體液的民間用藥。

  駱駝刺常常成羣結隊的生長,成為最不起眼,又是最打動人的戈壁風景。

胡楊

  胡楊,又稱胡桐,楊柳科落葉喬木。樹高15~30米,能從根部萌生幼苗,能忍受荒漠中乾旱的環境,對鹽鹼有極強的忍耐力。胡楊的根可以扎到地下10米深處吸 收水分,其細胞還有特殊的功能,不受鹼水的傷害。胡楊系第三世紀殘餘的古老樹種,在6000多萬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在第四紀早、中期,胡楊逐漸演變成荒 漠河岸林最主要的建羣種。主要分佈在新疆南部、柴達木盆地西部,河西走廊等地。生在我國塔里木盆地的胡楊樹,剛冒出幼芽就拚命的紮根,在極其炎熱乾旱的環 境中,能長到30多米高。當樹齡開始老化時,它會逐漸自行斷脫樹頂的枝杈和樹榦,最後降低到三、四米高,依然枝繁葉茂,直到老死枯乾,仍舊站立不倒。被人 讚譽胡楊是「長著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腐」的英雄樹。並且在額濟納旗,胡楊有另一種說法「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 年,三千年的胡楊,一億年的歷史」

  紅柳

  遮天蔽日的黃沙,考驗著戈壁大漠中的任何一種植物,掩埋它們的莖,吹走它們根部可憐的土壤。但有一種植物,它偏偏遍地生根、開花、結果,一天比一天更強壯。甚至成了戈壁大漠的象徵之一,這就是紅柳。

  紅柳有一個龐大的家族,在全世界已知有近100個種,主要分佈在中亞和北非乾旱區。中國的紅柳(桎柳)有20種,在我國西部的新疆、甘肅、內蒙古,你隨處可以見到的紅柳是高原紅柳。

  它們一叢叢生長,3、4 米高。枝幹樹皮通常為紫紅色、黑紫色,上部枝條細軟,常常向下垂著。葉片因為要抗擊乾旱,所以呈現出特殊的形狀,鞘狀緊包在細枝上。花朵呈粉紅色,有著米粒樣毛茸茸的花蕊,每年夏秋,隨著花朵飄落。而它的果實也是如此小小的,做著同樣的旅行。

  西部很多大漠和戈壁深處的城鎮,都因為狂暴的風沙一次次搬遷,為了向荒漠要回耕地,人們開始人工種植紅柳,結果沙漠真的後退了。

  沙丘下的紅柳,根扎得更深,把觸鬚伸得很長,最深、最長的可達十餘米,以汲取水分。即使紅柳的根部土壤,被風颳走,或者被被流沙掩埋,它的枝幹也能變成根須,然後再從沙層的表面冒出來,繼續生長。

  在西部高寒的自然氣候區,人們很容易患上風濕病,而紅柳春天的嫩枝和綠葉是治療這種頑症的良藥,因此,當地老百姓又親切地稱她為「觀音柳」和「菩薩樹」。

  紅柳,它們是大漠的化妝師,是抵禦風蝕的功臣,也是戈壁人心中的守護神。

  沙棗:戈壁裏的氣味公主

  只要有沙棗花開的地方,小小的、黃黃的沙棗花包圍著你,遠遠便能聞到一股特殊的清香,這種香氣讓人如同置身江南桂花樹下,所以,沙棗還有更貼切的名字——香柳、桂香柳。大家要記住,它的花期在5月底至 6 月初開始,通常可以開放 3 周。

  沙棗還有銀柳之稱,這是因為它的嫩葉、枝條和果實上,披著一層銀白色的鱗片及星狀毛,果實到成熟以後會褪去這層銀妝,變成棗紅的顏色。另外,沙棗的主幹閃動著褐紅色的光澤,它比一般的荒漠植物都要高大,從數米到十幾米不等,所以人們說它是大灌木,小喬木。

  它能長得植株高大,是因為它的側根發達,根幅大,還能長出根瘤,有自己固氮和增加土壤肥力的本領。因此被普遍種植來防風固沙。

  每年10月中下旬,總是有一串串沙棗果實掛滿枝頭,這些很像內地小棗的果實,成熟後並不立即脫落,你可以隨手摘取,都是最新鮮的給養。咬一口沙棗絕 對讓你印象深刻,就像咬到了一包味道豐富的糖粉。事實上,當地人非常珍惜沙棗粉,不但可以製成食物,還可以入葯。沙棗又是非常好的蜜源植物,沙棗蜜極為香 甜,這從那沁人心脾的沙棗花香中就可以想像。

  甘草:鹽草甸上的甜蜜植物

  甘草這個名字耳熟能詳,是一味常見的止咳平喘的中藥,西醫又提煉出它消炎、抗菌的成分。甘草入葯的是根莖,從植物學上嚴格說,甘草的名字應該首先指的是整株的植物。

  甘草屬下的植物種並不多,只有大約18類。中國所分的兩大類——東甘草和西甘草是從地域生長來分的,這西甘草,也即西草就生活在中國西北地區的陝甘 寧和青海、新疆。要想見到甘草就辨別出來,並不容易,它的植株只有幾十釐米高,非常不顯眼,可以生長在土壤砂性較大的鹽生草甸上,但鹽漬度又不可太高。

  甘草是典型的草本植物,挺直的莖幹,橢圓形的葉子,當甘草花盛開,每朵小花都有一個花柄與花軸有規律地相連,形成美麗的花朵球。因為它是一種豆科植物,也會長出長圓形的莢果。它和許多沙漠植物一樣,6、7月花開,7、8月結果。

  對於甘草而言,顯為人知的是,除強大的藥用功效以外,它還是一種食品、糕點添加劑,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它甘草的名字就是因此得來,折斷它會有香甜的粉末飄出來,所以它還有「粉草」、「蜜草」的美稱。

  沙虎:暗夜精靈

  蜥蜴族羣中的一種,和壁虎算是同科近親,所以也有著一些和壁虎相似的特徵,比如在危機時刻把尾巴斷掉,伺機逃生。比如喜歡夜晚行動,白天常常會躲藏在自己挖出的,深達 80 公分的地洞裏,您在戈壁上看到的地洞,很多都是沙虎的傑作。

  沙虎有雙水靈靈的大眼睛,一點也想像不到,它們其實都是高度近視。它們聽覺靈敏,但是通常對不動的物體視而不見。它的漂亮的大眼睛給它帶來蛙眼沙虎 的別名。沙虎身體雖小,脾氣可不小,假如它們被騷擾,這些領域意識很強的爬行動物會將身體舉高,並發出嘶嘶的叫聲威嚇對方。不過這些 20 釐米長的小傢伙只以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對人類沒什麼危害。

  它的身形比壁虎更加強壯、艷麗,背部披著黃褐色或淡褐色的斑紋,腹部卻是白色的,仔細觀察它的皮膚,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鱗片,腳趾上還生有硬毛。這是為了保持足部在鬆散土地上不致下陷,又可在挖洞時藉以將土推出洞外。

  沙虎的「沙」字暴露了它的生存環境,在漫長的進化之路上,它們選擇了沙漠和沙地作為自己的生境。在鎖陽城附近的沙化嚴重的地方,沙虎和它的近親漠虎,以及蟲紋麻蜥等爬行動物生活在一起。

  這裡還要說到沙虎與近親漠虎的區別,在身材上更苗條些,通常顏色也較灰暗,但這只是假象,它其實是隻超級「變色龍」,在陽光照射的乾燥地方,身體顏色就會轉紅,也正因此,白天的戈壁沙地裏也能見到漠虎的身影。 沙虎和漠虎如今一同被列入國家有研究和經濟價值的保護動物名單。

  跳鼠:荒漠裏的米老鼠

  比頭大三倍的大長耳朵,短短的前肢,乍一看上去,跳鼠可還真有幾分像動畫明星——米老鼠。不過,它們體型不大,不含尾巴的長度只有20釐米左右,但大長腿卻 很強健,總是在寸草難生的沙梁斜坡上小心翼翼地蹦蹦跳跳。它們的帶尾穗的尾巴比身體還長,滴流亂轉的小黑眼睛無比機靈,這個滑稽可愛的小傢伙是中國特有的 沙漠長耳跳鼠。這種小動物非常稀有,具有數百萬年的進化歷史。

  在大戈壁的動物羣裏,演化出更種適生動物,除了小型的爬行動物以外,嚙齒類動物也是很大的家族,種類和數量上都佔絕對優勢。在瓜州附近的戈壁上,除 了可以看到長相滑稽的沙漠跳鼠之外,還可以看到三趾跳鼠、五趾跳鼠、子午沙鼠等,大約15種鼠類,有些和普通老鼠的相貌很接近,但蓬蓬鬆鬆的毛讓它們看起 來更可愛。

  它們的主要食譜是沙生植物,但夏季也捕食昆蟲。行動迅捷、快速,有特殊發育的尾巴是跳鼠們的共同特徵。跳鼠平時的行動基本都是用跳躍的方式來進行 的,除了出色的跳躍能力,長尾巴還可以在空中保持平衡,或者用突然甩尾的方式在空中改變行動的路線,以躲避天敵的襲擊,比如猛禽和蛇類。

  跳鼠也是一羣夜精靈,白天,它們喜歡躲在地下涼爽乾燥的洞穴裏,夜間出來捕食昆蟲。另外,你在冬季的戈壁是看不到跳鼠的,它們都有冬眠的習性。

  隨著全球變暖、沙漠日益擴大和乾燥,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貓這種天敵被大量帶入沙漠中的村莊和金礦,在過去的十年間,沙漠跳鼠的數量減少了 80%,已被列入世界保護聯盟的瀕危動物「紅色名單」。

  胡兀鷲:食譜怪異的山地掠食者

  瓜州戈壁與祁連山相望,所以高地型的鳥類也分佈在這裡,胡禿鷲是其中之一。

  禿鷲是世界上振翅頻率最慢的鳥,胡兀鷲,或稱胡禿鷲,也有這一特徵,所以你總是看到它們出沒海拔 500-4000 米的裸岩地帶,體態宛如一架小小的滑翔傘。

  當它用力的爪子抓附著岩石,四處眺望,你纔可以仔細端詳它。它的體長1米左右,全身披著黑褐色的羽毛,後頭、頸、胸和上腹則是紅褐色的,帶有黑色的斑點,它一頭蒼白的羽毛,眼睛卻像戴著黑色的眼罩。最獨特的是它的下頜,有一撮黑色的鬍鬚,就是它的名字中「胡」的來歷。

  禿鷲是腐食動物,胡禿鷲口中的「美」食更特別,它最愛「裸骨」。那些小型動物死亡以後,胡禿鷲便翱翔在高空,耐心等待其它動物將動物骨骼上的肉全清理乾淨,這纔不慌不忙去叼走屬於自己的美食。

  它不僅腸胃了得,連食管也是為了特殊食物而經過特殊進化的,它的食管非常有彈性,可以吞下整塊巨大的骨頭,比如牛的脊椎骨,羊的大腿骨。如果骨頭實 在太大,胡禿鷲還有一個本領,它會叼起骨頭飛到數十米的高空,然後拋下,讓骨頭摔成可以吞嚥的大小。對胡禿鷲而言,動物裸骨中的骨髓是它們 90% 的食物來源。

  胡兀鷲採用節省能量的飛行方式—翱翔,一天可以翱翔9~10個小時,飛行高度最高可以達到七八千米以上,甚至能飛躍喜馬拉雅山。

  由於翅形較尖,它們鼓動兩翼時,與空氣磨擦常常發出一種尖銳的笛哨聲。它們也可以藉助靈巧地運用尾羽和飛羽,在離地面3~5米的高度,作快速的貼地飛行。這讓它們在食物極為短缺的時候,可以捕捉蜥蜴、昆蟲來充饑。

  黃羊:我姓羊,但我是牛

  黃羊的名字裡帶個羊字,但它其實和牛是近親。它的學名是鵝喉羚,說明它是羚的一種。

  它們體型纖瘦而不失矯健,棲息在半沙漠地區的草原地帶,成羣結隊地活動,有時甚至可以在有經驗的雄性黃羊帶領下形成數千隻的羣落。黃羊善於跳躍,下坡時甚至可以躍出13米遠,還能夠以90公里的時速奔跑,牧區有『黃羊竄一竄,馬跑一身汗』的說法。

  雄性黃羊頭上有一對豎琴狀的骨質角,高高豎起,角的末端尖端相對,即使在遠處也很容易被辨識。而且雄獸在爭奪配偶時,還常會發出「啊卡、啊卡」的嘶叫聲威脅對方,這種聲音十分洪亮,在空曠的原野上可傳播到幾公里遠。

  要吸引黃羊也不太難,它們喜光,對汽車燈也往往會趨之若鶩。人們往往就利用它的這個弱點捕殺它。黃羊的肉味鮮美,角還可以入葯,或做工藝品。過去, 戈壁上會有大羣大羣的黃羊和野驢自由奔跑,但缺乏科學控制的肆意捕獵,讓黃羊數量逐年下降,如今也成為亟待保護的物種之一了。在我們路段上隨處可見的圍 欄,部分功能就是保護黃羊等野生動物。

雙峯駝:戈壁裏的進化典範

  野駱駝,在歷史上曾經存在於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甚至是相對濕潤的沿海地區。但是生境日益惡化,讓它們選擇縮小自己的棲息地。

  中國境內的駱駝多為雙峯駝,它們與中亞的近親單峯駝的區別是更強壯、耐久力更強,而且更耐寒冷。

駱駝身體裏大量的水被貯存在了血液中,它還有著異常強大的腎臟可以將尿液以濃汁的形式排放而避免損失水分,它們厚重的毛髮可以反射陽光,同時隔絕熱 量避免體溫過高而通過排汗來散熱。而且白天高達41℃的體溫,也減少了排汗活動。它們的能量可以被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了駝峯裏,以備沒有食物時的身體消耗。再加上可以封閉的鼻孔和遮擋風沙的長睫毛與耳毛,堪稱環境適應下的進化典範。

駱駝有一種獨特的步態,同側的前後肢同時移動,有點兒像一順邊兒,但看上去並不失協調與優雅。駱駝跑的很快,在駱駝賽中,它們跑上5000米,甚至只用了不到4分鐘,時速可達75公里/小時。瓜州有許多駱駝牧場,但這的駱駝基本都是散養的,所以你在戈壁灘、鹽鹼地上看到成羣自在遊盪的駱駝,千萬不要 以為自己發現了野駱駝。

  駱駝,是人類很早就開始馴養的動物,至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駱駝在瓜州也有數千年的飼養傳統。如今它們已不再被作為騎乘和馱運的工具,但仍為人們提供優質的肉奶和毛皮。駱駝由於有著高大的身形,看上去還有些不脫野性,但你還是可以與這些長睫毛大眼睛的傢伙,做一些近距離的接觸。


敦煌」一詞的由來,東漢應劭最早的解釋是:「敦,大也;煌,盛也。」唐李吉甫:「敦,大也,以其廣大西域,故以盛名。」近來學術界認為是建郡以前居住在當地的少數民族對本地所起的名字的音譯。

戈壁

  戈 壁,來源於蒙古語,意為「難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種粗砂、礫石覆蓋在硬土層上的荒漠地域。英文Gobi,專指位於中國北部和蒙古東南部的沙漠,主要由一系 列淺平的鹼性盆地構成。按成因差異,可分為風化的礫質戈壁和風成的砂質戈壁。當地老百姓按其顏色劃分,習慣地稱為「白戈壁」「黑戈壁」。

黑戈壁

  說起「黑戈壁」,那種閃動著暗色玻璃光澤的黑礫石最為神奇。當你敲開這些礫石,會發現裡面的顏色與表皮一點也不一樣,原來它表面那層油黑髮亮的「漆」皮,就像被油漆匠塗上去的,只有薄薄一層,於是學者就把這些「巖」色稱為「荒漠漆」,所以荒漠漆是一個地質學名詞。

雅丹地貌

  雅丹地貌,俗稱「人頭疙瘩」。維吾爾語,意為具有陡壁的土丘。由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考察羅布泊時命名。

  戈壁乾旱少雨,可一旦下雨,尤其是下暴雨,就極易形成猛烈的地表徑流,滔滔洪水剝蝕地面,造成明顯地溝谷,進而又沖刷切割成若干孤立的土崗土丘;強 風如同鋒利地刀鏟,不斷地在它們周圍剝蝕,將它們風化雕琢成一件件粗獷而又奇特的工藝品。

鹽鹼地(白戈壁)

  老百姓口中的白戈壁有兩種,一種由銀灰色的鵝卵石鋪成的,主要指新疆的戈壁。而在瓜州的荒涼戈壁裏,白戈壁則是指終日凝結著一層白霜的鹽鹼地。這種土壤中含 有超過0.3%的可溶性鹽類,如氯化鈉、碳酸鈉等,影響到了作物生長,只有少量特殊的植物才能在這裡生存。所以無法供人們耕種,但由於鹽鹼地一般有地下水 供應,生態環境比黑戈壁要好很多,因此往往形成戈壁裡面的一片片「綠洲」,也是駱駝、黃羊、野兔的樂園。

疏勒河

  「疏 勒」一詞,起源於西域的疏勒國,含有水濁之意。疏勒河發源於祁連山脈西段的疏勒南山和託來南山,高山的融雪給了它豐沛的水源,一路向西,向北奔流,經過昌 馬盆地,經過瓜州全境,也經過敦煌,最終消沒於新疆與甘肅交界的茫茫鹽沼之中。它流出一個大大的「Z」字。它流經玉門、瓜州至敦煌的一段,就是「Z」字上 面的一橫。 疏勒河流域的古城都曾經幾度繁榮,幾度凋敝,這都緣於疏勒河的幾番改道、幾次斷流。它可以讓城池興盛,也能讓城池衰亡,例如鎖陽城,例如瓜州 城,又比如玉門關……可以說,要想認識這片戈壁上的古城、古蹟,疏勒河是你永遠不能忽視的線索。

鎖陽城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登上高大的城垣,整座古城及百里山川一覽無餘。鎖陽城的主城近似正方形,南北長470米,東西寬430米,附有4座甕城。城內的建築大部 分為侵入的流沙所掩沒,基本已蕩然無存,只有城垣西北角有一座圓形的高大建築物,並有拱形門洞,東西貫通,在城內還曾發現開元通寶錢幣、唐代磚瓦文物。

  有專家考證,鎖陽城最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是當時的敦煌郡冥安縣治所,唐代大規模修建,並作為瓜州(又名晉昌縣)的治所而興盛起來。在城西有一 口深約1.56米的水井,水深達1米左右。據說這口井是唐代薛仁貴西征途中被困在此城時挖的,井旁有兩棵老柳樹,傳說為唐人所栽。據說當時唐將和士兵們 曾以鎖陽為食,得以存活,因而有了鎖陽城的名字。

大墓子母闕

  闕, 是古代建築中的「貴族」,常常立在城門、宮殿、祠廟、陵墓之前,用以標記主人的官爵和功績。假如相對而立的兩闕等高,就稱雙闕,如果大闕旁建造小闕,就被 稱為「子母闕」。『闕』內的部分又通『缺』,可見闕是兩門中間有空間的形象,不僅現實的建築如此,古人還據此勵志:「人臣至此則思其所缺」, 警示後人、 關照自心、正視自身的缺陷,這是中國建築文化深刻的一面。

  鎖陽城鎮東南的戈壁灘上的這對子母闕,孤零零地立在那裡,闕身由蘆葦和土坯相間砌成,闕頂為截尖四面坡式,闕體表面以草拌泥。人站在闕基的位置,顯 得相對渺小,只能仰望這兩塊泥塑的巨大土「塔」。在目前國內已知的子母闕遺存中,大多為石頭、磚塊壘制而成,而瓜州踏實大墓的子母闕,卻是東漢時期土坯壘 制的子母闕遺存,雖然歷經2000來年的風雨侵蝕,但依然高大雄偉,是目前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東漢至魏晉時期的子母闕。由此也反映出漢時夯土建築的建造水 平。

  兩闕的中間,應該是一條寬闊的神路,只是如今各種遺跡都已消失,實際已無法考證墓葬的尊貴主人,高闕無言,成為唯一的紀念。

六工城(崑崙障)

  南岔鎮六工村這個村名,即由古城得來,在村莊西南3公里的荒漠中,一座特別的古城默默佇立著。它的特別首先體現在位置上。它西南與小火焰山烽燧相望,西北與漢長城宜禾侯障(8號烽隧)相望,南臨古廣至縣、郡大道,在漢代時,是扼守當時的東西交通咽喉的鎖鑰。

  它的特別之處,更在城池的規模和建築格局,與其它戈壁裏的各處古城格局都不同。首先,它分為大城和小障兩部分,大城東西就有280米,南北更長達360米,南、西、北三面各有城門及甕城。

  專家考察證實,六工城全城共有角墩7個,其中東城牆5個,西城牆2個,馬面8個,可見城池建築的複雜程度。而更突出的是,城池南、西、北三面城牆呈 直線,東牆卻連續4次內折,折角處各有角墩,構成一種罕見的多折角結複雜構,這多出來的折角線,可以有效擴大攻擊兵力,演繹出頗不尋常的軍事防禦設計。

  六工城另有別名——「宜禾古城」,天生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它在漢代成為「崑崙障」,曹魏時作為宜禾縣治所,北魏設常樂郡,隋時為常樂鎮治所,城內 不斷發現散落的陶片、瓷片,形成厚厚的文化層堆積,包括灰陶片、漢五株錢、唐開元通寶錢、明清花瓷片等等,它們都在訴說著上下兩千年的歷史故事。

雷墩子:玄奘夜遇守烽人

  雷墩子是漢代長城烽燧。在長城的防禦體系裏,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烽火臺歷史悠久,它們又被稱為烽燧、烽堠、煙墩等,至晚在春秋時代已經習 用。唐代的瓜州戈壁裏,除了佈置了密集的古城之外,也設有五座這樣的烽火臺——「五烽」。遇有敵情發生,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消息。

  就是這些為防患敵人入侵而建的連鎖建築,成了正被通緝的玄奘,西行路上巨大的威脅。他既怕被守烽的士兵發現而被遣返,卻又非常依賴這些烽墩作為指路的標記,他還亟需找到烽墩下面的水源,才能繼續走下去。所以,深夜闖五烽,是通過這裡的唯一辦法。

  從史料分析,五烽中的第一烽就在附近,但考古發掘卻一直沒有確定其地址。因此,也有人認為雷墩子就是第一烽。白天潛伏在沙溝裏的玄奘,果然在「五 烽」中的第一烽——雷墩子西面看見了水,但當他跑去用皮囊盛水的時候,一隻響箭射向他,他被發現了。幸運的是,這座墩臺上的守烽人王祥對玄奘頗有好感,勸 阻失敗後,次晨「使人盛水及麨餅」並送行十餘裏,囑「徑向第四烽」,告以第四烽烽官王伯隴亦有善心,且是王氏宗親,必會給予幫助。藉助他們的幫助,外加一 些運氣,玄奘才順利過了五烽,到達莫賀延磧,也就是後來小說中所說的八百里流沙河。

白墩子

  雷墩子的守烽人王祥囑咐玄奘直奔五烽中的第四烽,尋找王姓本家,其中繞過的第二烽即為——白墩子,後又改稱廣顯驛、白虎關。從雷墩子到白墩子的距離約為 35 公里。

  白墩子與雷墩子的外形結構都略似,高約6米。專家在考察中將唐代的土坯層剝開,發現它是用麥草泥填縫、外抹草泥而成,因烽北有片水草地,所以就地取 材。中層由東漢至魏晉時期的草皮組成,每3層草皮夾1層蘆葦,這種磚坯當地人至今仍有使用,被稱為「草垡子」。墩臺的最內層可見西漢初建造時的夯土結構, 由此可見,五烽大約始建於西漢,東漢、魏晉、唐則屢有修補。

  在墩臺周圍還連接有保護性的牆體,和烽墩一起構成「塢障」, 面積在300平米左右。障內外山坡上被發現有漢繩紋、水波紋陶片、唐素麵灰陶片,水波紋白陶片,褐釉瓷碗片,宋黑釉瓷影青瓷片,明、清青花瓷碗片,開元通寶錢等,正好與對建築的考察契合。

  在歷史記載中,玄奘繞過白墩子抵達第四烽,果然得到烽官王伯隴的好意指點,離開官道、避過第五烽,西趨野馬泉取水前進,最終越過唐朝邊界,進入伊吾國境。

截山廟:失去的梵音

  有人說,在嚴酷的環境裏,信仰往往被賦予不同尋常的意義,這就是戈壁裏留下如此之多古代寺院、廟宇的原因。在北距縣城17公里的南岔鎮南截山頂,一座小小的寺廟羣守望著古道夕陽。這座寺院建於雍正十三年間,當地人慣稱「截山廟」。

  截山廟各個殿宇或大或小,形狀各異,頗有因地制宜的味道。以觀音閣(玉皇頂)為中心至高點,向東西兩面各三座山頂幅射延伸,分佈廟宇兩面各3座,共計7座,紛紛座北向南,土坯牆上抹著白灰漿,歇山頂、單飛檐、前廊柱……建築得一絲不苟。

  這座清代的寺廟,如今仍供有彩塑佛像、壁畫。雖然今天的截山廟已經香火稀疏,不再有繞樑的梵音。但民國以前,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至五月初五,這裡都有盛況空前的宗教活動,截山廟廟會是五里八鄉最歡樂的節日。

  鎖陽:戈壁蟲草

  鎖陽,一種寄生植物,也是一種中草藥材。

  鎖陽的寄主通常是白刺,它的地下莖非常粗壯,大部分埋於沙中,地面也可以見到披滿「鱗甲」的一部分,通常顏色為深深的紅褐色,幾根並生。鎖陽又名「地毛球」、「銹鐵棒」、「鎖嚴子」,其中「銹鐵棒」這個名字最名如其物。

  漢代時,鎖陽開始入葯,它也是補腎藥材中最常使用的一味,還可以強筋健骨、補充鈣質、增強免疫功能。

  鎖陽與其它沙生植物最有趣的不同點是它的繁衍過程,因為這種方式不像植物,更像動物。每年五、六月份,鎖陽開始露出地面,至七、八月份開始成熟。同 株的雄性和雌性部分相互授粉、結籽。由於鎖陽頭部布滿鱗甲,因而種籽被包裹的十分嚴實,無法脫落。這時,從鎖陽根部會生出一種白色的小蟲——鎖陽蟲,小蟲從鎖陽的底部開始咬噬,一點點喫空鎖陽,形成空洞後,頂部的鎖陽種子就掉落到底部了。

駱駝刺

  名字總是給我們重要的啟示。戈壁裏叫駱駝刺的這種植物尤其如此。它極為耐旱,原因是根系發達,達到地表莖葉半徑的2倍到3倍。據說它還有個特殊之處,在多雨 季節,駱駝刺能夠飽吸大量水分,然後儲藏在小而肥厚的葉片裏,以供乾旱時之需,這項本領是不是和駱駝那了不起的駝峯有些相似之處呢。關於它得名的另外一種 說法是,駱駝刺是駱駝優質的牧草,也有人稱它駱駝草。駱駝角質化的口腔可以忍受這種植物的硬刺,它會用舌頭順著刺的方向把葉子都送進嘴裡,讓駱駝刺成為幾 乎是自己獨享的食物。

  怎樣辨認駱駝刺?它一米來高,整叢成半球狀,低矮的枝幹上,生長著許長針刺。葉子長圓形,在枝頂的小葉,葉柄也是刺狀的。駱駝刺在夏季開花,花朵粉紅色,花期有 20 多天,然後就結出一種豆莢一樣的果實。

  駱駝刺是瓜州地區的戈壁裏最常見的植物,號稱戈壁灘的士兵,它耐寒、抗旱、耐鹽,不懼風沙。駱駝刺的花具有內外兩種蜜腺,花外蜜腺泌汁能夠凝成糖粒,稱為刺糖,被少數民族用於治療腹痛腹脹、痢疾腹瀉、平衡體液的民間用藥。

  駱駝刺常常成羣結隊的生長,成為最不起眼,又是最打動人的戈壁風景。

胡楊

  胡楊,又稱胡桐,楊柳科落葉喬木。樹高15~30米,能從根部萌生幼苗,能忍受荒漠中乾旱的環境,對鹽鹼有極強的忍耐力。胡楊的根可以扎到地下10米深處吸 收水分,其細胞還有特殊的功能,不受鹼水的傷害。胡楊系第三世紀殘餘的古老樹種,在6000多萬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在第四紀早、中期,胡楊逐漸演變成荒 漠河岸林最主要的建羣種。主要分佈在新疆南部、柴達木盆地西部,河西走廊等地。生在我國塔里木盆地的胡楊樹,剛冒出幼芽就拚命的紮根,在極其炎熱乾旱的環 境中,能長到30多米高。當樹齡開始老化時,它會逐漸自行斷脫樹頂的枝杈和樹榦,最後降低到三、四米高,依然枝繁葉茂,直到老死枯乾,仍舊站立不倒。被人 讚譽胡楊是「長著千年不死,死後千年不倒,倒地千年不腐」的英雄樹。並且在額濟納旗,胡楊有另一種說法「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 年,三千年的胡楊,一億年的歷史」

  紅柳

  遮天蔽日的黃沙,考驗著戈壁大漠中的任何一種植物,掩埋它們的莖,吹走它們根部可憐的土壤。但有一種植物,它偏偏遍地生根、開花、結果,一天比一天更強壯。甚至成了戈壁大漠的象徵之一,這就是紅柳。

  紅柳有一個龐大的家族,在全世界已知有近100個種,主要分佈在中亞和北非乾旱區。中國的紅柳(桎柳)有20種,在我國西部的新疆、甘肅、內蒙古,你隨處可以見到的紅柳是高原紅柳。

  它們一叢叢生長,3、4 米高。枝幹樹皮通常為紫紅色、黑紫色,上部枝條細軟,常常向下垂著。葉片因為要抗擊乾旱,所以呈現出特殊的形狀,鞘狀緊包在細枝上。花朵呈粉紅色,有著米粒樣毛茸茸的花蕊,每年夏秋,隨著花朵飄落。而它的果實也是如此小小的,做著同樣的旅行。

  西部很多大漠和戈壁深處的城鎮,都因為狂暴的風沙一次次搬遷,為了向荒漠要回耕地,人們開始人工種植紅柳,結果沙漠真的後退了。

  沙丘下的紅柳,根扎得更深,把觸鬚伸得很長,最深、最長的可達十餘米,以汲取水分。即使紅柳的根部土壤,被風颳走,或者被被流沙掩埋,它的枝幹也能變成根須,然後再從沙層的表面冒出來,繼續生長。

  在西部高寒的自然氣候區,人們很容易患上風濕病,而紅柳春天的嫩枝和綠葉是治療這種頑症的良藥,因此,當地老百姓又親切地稱她為「觀音柳」和「菩薩樹」。

  紅柳,它們是大漠的化妝師,是抵禦風蝕的功臣,也是戈壁人心中的守護神。

  沙棗:戈壁裏的氣味公主

  只要有沙棗花開的地方,小小的、黃黃的沙棗花包圍著你,遠遠便能聞到一股特殊的清香,這種香氣讓人如同置身江南桂花樹下,所以,沙棗還有更貼切的名字——香柳、桂香柳。大家要記住,它的花期在5月底至 6 月初開始,通常可以開放 3 周。

  沙棗還有銀柳之稱,這是因為它的嫩葉、枝條和果實上,披著一層銀白色的鱗片及星狀毛,果實到成熟以後會褪去這層銀妝,變成棗紅的顏色。另外,沙棗的主幹閃動著褐紅色的光澤,它比一般的荒漠植物都要高大,從數米到十幾米不等,所以人們說它是大灌木,小喬木。

  它能長得植株高大,是因為它的側根發達,根幅大,還能長出根瘤,有自己固氮和增加土壤肥力的本領。因此被普遍種植來防風固沙。

  每年10月中下旬,總是有一串串沙棗果實掛滿枝頭,這些很像內地小棗的果實,成熟後並不立即脫落,你可以隨手摘取,都是最新鮮的給養。咬一口沙棗絕 對讓你印象深刻,就像咬到了一包味道豐富的糖粉。事實上,當地人非常珍惜沙棗粉,不但可以製成食物,還可以入葯。沙棗又是非常好的蜜源植物,沙棗蜜極為香 甜,這從那沁人心脾的沙棗花香中就可以想像。

  甘草:鹽草甸上的甜蜜植物

  甘草這個名字耳熟能詳,是一味常見的止咳平喘的中藥,西醫又提煉出它消炎、抗菌的成分。甘草入葯的是根莖,從植物學上嚴格說,甘草的名字應該首先指的是整株的植物。

  甘草屬下的植物種並不多,只有大約18類。中國所分的兩大類——東甘草和西甘草是從地域生長來分的,這西甘草,也即西草就生活在中國西北地區的陝甘 寧和青海、新疆。要想見到甘草就辨別出來,並不容易,它的植株只有幾十釐米高,非常不顯眼,可以生長在土壤砂性較大的鹽生草甸上,但鹽漬度又不可太高。

  甘草是典型的草本植物,挺直的莖幹,橢圓形的葉子,當甘草花盛開,每朵小花都有一個花柄與花軸有規律地相連,形成美麗的花朵球。因為它是一種豆科植物,也會長出長圓形的莢果。它和許多沙漠植物一樣,6、7月花開,7、8月結果。

  對於甘草而言,顯為人知的是,除強大的藥用功效以外,它還是一種食品、糕點添加劑,它的甜度是蔗糖的百倍。它甘草的名字就是因此得來,折斷它會有香甜的粉末飄出來,所以它還有「粉草」、「蜜草」的美稱。

  沙虎:暗夜精靈

  蜥蜴族羣中的一種,和壁虎算是同科近親,所以也有著一些和壁虎相似的特徵,比如在危機時刻把尾巴斷掉,伺機逃生。比如喜歡夜晚行動,白天常常會躲藏在自己挖出的,深達 80 公分的地洞裏,您在戈壁上看到的地洞,很多都是沙虎的傑作。

  沙虎有雙水靈靈的大眼睛,一點也想像不到,它們其實都是高度近視。它們聽覺靈敏,但是通常對不動的物體視而不見。它的漂亮的大眼睛給它帶來蛙眼沙虎 的別名。沙虎身體雖小,脾氣可不小,假如它們被騷擾,這些領域意識很強的爬行動物會將身體舉高,並發出嘶嘶的叫聲威嚇對方。不過這些 20 釐米長的小傢伙只以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對人類沒什麼危害。

  它的身形比壁虎更加強壯、艷麗,背部披著黃褐色或淡褐色的斑紋,腹部卻是白色的,仔細觀察它的皮膚,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鱗片,腳趾上還生有硬毛。這是為了保持足部在鬆散土地上不致下陷,又可在挖洞時藉以將土推出洞外。

  沙虎的「沙」字暴露了它的生存環境,在漫長的進化之路上,它們選擇了沙漠和沙地作為自己的生境。在鎖陽城附近的沙化嚴重的地方,沙虎和它的近親漠虎,以及蟲紋麻蜥等爬行動物生活在一起。

  這裡還要說到沙虎與近親漠虎的區別,在身材上更苗條些,通常顏色也較灰暗,但這只是假象,它其實是隻超級「變色龍」,在陽光照射的乾燥地方,身體顏色就會轉紅,也正因此,白天的戈壁沙地裏也能見到漠虎的身影。 沙虎和漠虎如今一同被列入國家有研究和經濟價值的保護動物名單。

  跳鼠:荒漠裏的米老鼠

  比頭大三倍的大長耳朵,短短的前肢,乍一看上去,跳鼠可還真有幾分像動畫明星——米老鼠。不過,它們體型不大,不含尾巴的長度只有20釐米左右,但大長腿卻 很強健,總是在寸草難生的沙梁斜坡上小心翼翼地蹦蹦跳跳。它們的帶尾穗的尾巴比身體還長,滴流亂轉的小黑眼睛無比機靈,這個滑稽可愛的小傢伙是中國特有的 沙漠長耳跳鼠。這種小動物非常稀有,具有數百萬年的進化歷史。

  在大戈壁的動物羣裏,演化出更種適生動物,除了小型的爬行動物以外,嚙齒類動物也是很大的家族,種類和數量上都佔絕對優勢。在瓜州附近的戈壁上,除 了可以看到長相滑稽的沙漠跳鼠之外,還可以看到三趾跳鼠、五趾跳鼠、子午沙鼠等,大約15種鼠類,有些和普通老鼠的相貌很接近,但蓬蓬鬆鬆的毛讓它們看起 來更可愛。

  它們的主要食譜是沙生植物,但夏季也捕食昆蟲。行動迅捷、快速,有特殊發育的尾巴是跳鼠們的共同特徵。跳鼠平時的行動基本都是用跳躍的方式來進行 的,除了出色的跳躍能力,長尾巴還可以在空中保持平衡,或者用突然甩尾的方式在空中改變行動的路線,以躲避天敵的襲擊,比如猛禽和蛇類。

  跳鼠也是一羣夜精靈,白天,它們喜歡躲在地下涼爽乾燥的洞穴裏,夜間出來捕食昆蟲。另外,你在冬季的戈壁是看不到跳鼠的,它們都有冬眠的習性。

  隨著全球變暖、沙漠日益擴大和乾燥,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尤其是貓這種天敵被大量帶入沙漠中的村莊和金礦,在過去的十年間,沙漠跳鼠的數量減少了 80%,已被列入世界保護聯盟的瀕危動物「紅色名單」。

  胡兀鷲:食譜怪異的山地掠食者

  瓜州戈壁與祁連山相望,所以高地型的鳥類也分佈在這裡,胡禿鷲是其中之一。

  禿鷲是世界上振翅頻率最慢的鳥,胡兀鷲,或稱胡禿鷲,也有這一特徵,所以你總是看到它們出沒海拔 500-4000 米的裸岩地帶,體態宛如一架小小的滑翔傘。

  當它用力的爪子抓附著岩石,四處眺望,你纔可以仔細端詳它。它的體長1米左右,全身披著黑褐色的羽毛,後頭、頸、胸和上腹則是紅褐色的,帶有黑色的斑點,它一頭蒼白的羽毛,眼睛卻像戴著黑色的眼罩。最獨特的是它的下頜,有一撮黑色的鬍鬚,就是它的名字中「胡」的來歷。

  禿鷲是腐食動物,胡禿鷲口中的「美」食更特別,它最愛「裸骨」。那些小型動物死亡以後,胡禿鷲便翱翔在高空,耐心等待其它動物將動物骨骼上的肉全清理乾淨,這纔不慌不忙去叼走屬於自己的美食。

  它不僅腸胃了得,連食管也是為了特殊食物而經過特殊進化的,它的食管非常有彈性,可以吞下整塊巨大的骨頭,比如牛的脊椎骨,羊的大腿骨。如果骨頭實 在太大,胡禿鷲還有一個本領,它會叼起骨頭飛到數十米的高空,然後拋下,讓骨頭摔成可以吞嚥的大小。對胡禿鷲而言,動物裸骨中的骨髓是它們 90% 的食物來源。

  胡兀鷲採用節省能量的飛行方式—翱翔,一天可以翱翔9~10個小時,飛行高度最高可以達到七八千米以上,甚至能飛躍喜馬拉雅山。

  由於翅形較尖,它們鼓動兩翼時,與空氣磨擦常常發出一種尖銳的笛哨聲。它們也可以藉助靈巧地運用尾羽和飛羽,在離地面3~5米的高度,作快速的貼地飛行。這讓它們在食物極為短缺的時候,可以捕捉蜥蜴、昆蟲來充饑。

  黃羊:我姓羊,但我是牛

  黃羊的名字裡帶個羊字,但它其實和牛是近親。它的學名是鵝喉羚,說明它是羚的一種。

  它們體型纖瘦而不失矯健,棲息在半沙漠地區的草原地帶,成羣結隊地活動,有時甚至可以在有經驗的雄性黃羊帶領下形成數千隻的羣落。黃羊善於跳躍,下坡時甚至可以躍出13米遠,還能夠以90公里的時速奔跑,牧區有『黃羊竄一竄,馬跑一身汗』的說法。

  雄性黃羊頭上有一對豎琴狀的骨質角,高高豎起,角的末端尖端相對,即使在遠處也很容易被辨識。而且雄獸在爭奪配偶時,還常會發出「啊卡、啊卡」的嘶叫聲威脅對方,這種聲音十分洪亮,在空曠的原野上可傳播到幾公里遠。

  要吸引黃羊也不太難,它們喜光,對汽車燈也往往會趨之若鶩。人們往往就利用它的這個弱點捕殺它。黃羊的肉味鮮美,角還可以入葯,或做工藝品。過去, 戈壁上會有大羣大羣的黃羊和野驢自由奔跑,但缺乏科學控制的肆意捕獵,讓黃羊數量逐年下降,如今也成為亟待保護的物種之一了。在我們路段上隨處可見的圍 欄,部分功能就是保護黃羊等野生動物。

雙峯駝:戈壁裏的進化典範

  野駱駝,在歷史上曾經存在於世界上的很多地方,甚至是相對濕潤的沿海地區。但是生境日益惡化,讓它們選擇縮小自己的棲息地。

  中國境內的駱駝多為雙峯駝,它們與中亞的近親單峯駝的區別是更強壯、耐久力更強,而且更耐寒冷。

駱駝身體裏大量的水被貯存在了血液中,它還有著異常強大的腎臟可以將尿液以濃汁的形式排放而避免損失水分,它們厚重的毛髮可以反射陽光,同時隔絕熱 量避免體溫過高而通過排汗來散熱。而且白天高達41℃的體溫,也減少了排汗活動。它們的能量可以被以脂肪的形式儲存在了駝峯裏,以備沒有食物時的身體消耗。再加上可以封閉的鼻孔和遮擋風沙的長睫毛與耳毛,堪稱環境適應下的進化典範。

駱駝有一種獨特的步態,同側的前後肢同時移動,有點兒像一順邊兒,但看上去並不失協調與優雅。駱駝跑的很快,在駱駝賽中,它們跑上5000米,甚至只用了不到4分鐘,時速可達75公里/小時。瓜州有許多駱駝牧場,但這的駱駝基本都是散養的,所以你在戈壁灘、鹽鹼地上看到成羣自在遊盪的駱駝,千萬不要 以為自己發現了野駱駝。

  駱駝,是人類很早就開始馴養的動物,至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作為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一站,駱駝在瓜州也有數千年的飼養傳統。如今它們已不再被作為騎乘和馱運的工具,但仍為人們提供優質的肉奶和毛皮。駱駝由於有著高大的身形,看上去還有些不脫野性,但你還是可以與這些長睫毛大眼睛的傢伙,做一些近距離的接觸。


看他們走路就算了吧,你跟去看啊?


沒啥好玩的,信我


很多啊。最大的點是看身邊沒有的風景


塞北秋風烈馬的磅礴

碧空萬裏澄澈的寬廣

寄蜉蝣於天地的嚮往

渺滄海之一粟的曠達


沙漠、戈壁、雅丹地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