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種姓的女人嫁給高種姓,生的孩子算低種姓還是高種姓?低種姓的人有受教育或出國留學的機會嗎?


低種姓變成高種姓也是有這個渠道的,只不過很難就是了。

莫臥兒王朝奧朗則布統治晚期崛起的馬拉塔人領袖西瓦吉,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種姓躍升」的例子。「馬拉塔」原本代表的就是一些為德干蘇丹國服役的印度教軍隊,一個服役階級。他們不是剎帝利階級,在印度教世界裡沒有成為統治者的資格。

西瓦吉的勢力壯大之後,他決定自立為王,這就需要解決他自己的種姓問題。他的父親沙吉,是一個遊走於個蘇丹國之間的小軍閥;祖父馬洛吉,一個鄉村頭人。根本不是剎帝利。西瓦吉就犯難了:如果這時候說自己其實是剎帝利,那他之前的種種行為都是不符合剎帝利規則的,西瓦吉手下的婆羅門們同樣束手無策。

這個問題解決的突破口在於找到了一位高人——伽賈巴特,這位婆羅門精通寫作和哲學,在他看來,所謂的「名分」問題,只不過是先射箭後畫靶子而已,簡單的很。

首先,伽賈巴特突然「發現」了一份家譜,這份家譜裏表示:西瓦吉的祖先是三百多年前因為穆斯林入侵北印度,被迫南遷到中印度的拉傑普特家族。

接著,伽賈巴特設計一種獨特的加冕儀式:避免了西瓦吉加冕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不和諧聲音。

這些都鋪好了之後,西瓦吉的表演開始:

西瓦吉先要深刻懺悔,自己作為剎帝利竟然按照馬拉塔人的生活方式活了這麼多年。

之後,西瓦吉和他的兒子舉行了聖線儀式,又跟妻妾們補辦了剎帝利式的婚禮。這樣他就有資格以剎帝利的身份成為國王了。

最終,在一整套儀式過後,這位鄉間農民的孫子成為了因陀羅在人間的化身,躍升成功。


首先,不要按教材那種刻板印象的說法去套。看很多人對種姓制的認知還是簡單的「種族隔閡」「貧富」或「門閥」,這種認知本身就是不完整的。種姓制度最初是雅利安人對達羅毗荼人統治而創造,但在歷史的洗刷中,種姓制度早已經不再跟民族(或者膚色)掛鉤。可以看到印度很多不同語言的民族中都存在各自的種姓制度。目前來說,根本不可能從外貌辨別,也不是那樣的區分法。在南印度和達羅毗荼語系族羣裏,種姓觀念倒是最根深蒂固的。

其次,種姓制度不是簡簡單單的5個等級。在不同地方,種姓制度都有不同的細化、區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達利特這些每個裡都有細分的亞種姓,主要是以職業為標準,世代從事那一種職業。在不同地方,每個職業的重要性不同,因此所屬種姓就不同。有可能同一職業在不同地方屬於不同的種姓地位。

  • 本質上,種姓制有一點類似「行會」的性質。(但不是自願加入退出,而是有等級制色彩的標籤伴隨職業,並形成世襲身份)

此外,從名字中也可以體現種姓。

提起種姓制度,不得不提及印度教。

「印度教」並非一個細緻的宗教,而是印度各地一些有基本信條類似的宗教集合,除了基本的,各地還有各地拜的神(以及同一個偶像在不同地方的不同地位),甚至相隔不遠的地方戒律也不一樣。有的不能喫所有牛肉,有的不能喫水牛,有的是不允許食用任何肉。還有些地方會把佛教也視為印度教一個分支。不像很多宗教那樣一致化,內部各派差異很大。

種姓制度和印度教(狹義上的,最基本的)類似,也是零散的,並很大程度上依附於印度教。在印度一些穆斯林中有種姓觀念留存殘餘,但即使有也不是那麼嚴苛,主要在離印度斯坦近的地方(印度斯坦人、邁索爾人、泰盧固人、孟加拉人、旁遮普人、馬拉地人等)。穆斯林中的「種姓制」嚴格來說算不上種姓制,只能說是一種「部族」+「族內婚姻」或「教派分支」,而很多是完全沒有種姓觀唸的,例如普什圖人壓根都沒有姓。南亞的宗教和文化不怎麼掛鉤,這些族羣很多都是兼有各種信仰。在印度尼西亞一些印度教地區也有種姓制度,尼泊爾同樣有。當然,在佛教的斯里蘭卡也有,只是非常輕微。

例如在旁遮普人裏,信仰印度教、伊斯蘭教、錫克教的人都有羣體,後兩者並沒有種姓制。

由於現代社會和教育打破了傳統的世代職業,很多人並不再從事代代相傳的職業(很多達利特都成了富商、教授或政治家),種姓和貧富都不見得掛鉤了,但種姓觀念仍在作祟。

其實種姓制度在很多地方歷史上都有,職業尊卑與等級內部婚姻(往往固化比較嚴重造成「世襲」)。以前的彝族也有。印度不過是這種觀念重了一些而已。例如曾經的西藏,在前伊斯蘭時代的伊朗,都有類似種姓的東西存在,當前西非有些地方也有。中國歷史上,即便早就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事實上卻都在極力追求「上九流」。兩個例子,如朱元璋曾經做過和尚,卻在成為皇帝以後非常極端地迴避那段經歷,而不是提升和尚地位(出身貧寒的成為統治者也依然在社會上尊文人)。印度的孔雀王朝曾經也是低種姓(飼養孔雀),在成為統治者以後養孔雀成了高種姓;通過職業地位提高整個種姓地位的也不少見。這樣說來,種姓制還沒有那麼「妖魔化」。

事實上,在社會化的等級制度下,沒有地方的人不慘,沒有地方的人不像類似種姓的情況。難道酒桌禮儀等「唯尊者」不是嗎?只是中國人現代早就廢除了磕頭、上中下九流這種東西,並在很大程度上清理了這些觀念(也有殘留)。而印度的種姓制現代依然殘留很多需要去清除,並廣為人知。想根除,唯有斬斷膝蓋上的根

印度一方面法律廢除種姓制,一方面又給低種姓貼上標籤給照顧,這怎麼可能消除?

——————

回到問題,在種姓制下,低種姓如何變成高種姓?

除了上文說的孔雀王朝,或者整個職業在社會中重要性的提升,從個人角度來看。

在英屬印度時期,曾經有過種姓的登記,但那是按照人們自己報的登記。當時有些聰明人就報自己是高種姓,得到英屬印度當局承認。顯然這是近代的辦法。

現代來說,個人也有辦法,只是代價和操作上難度大一些。

可以改宗伊斯蘭教/基督教。改宗佛教/錫克教也可以。再或改宗耆那教(錫克教和耆那教要求嚴格,但對神學問題回答不是主要。有很多理念特別超前,高境界,具備普世性)。近年來達利特集體改宗的事不少。但之後應儘可能和正統些(比較虔誠)的人居住在一個地方,避免種姓觀念殘餘,或者大城市裡。要是跑到普什圖人、俾路支人裏也可以,只要語言會了融入當中,或者在那些人佔主體的聚集地,那樣也能徹底擺脫。

要仍然信仰印度教,也要擺脫種姓,那最好去大城市裡,或北印度一些農村,大體上會好些。

改宗、搬家兩個辦法都能帶來改變。

還可以根據其職業,搬到一個其職業社會地位較高的地方居住,那樣種姓也能提升。(像是倒匯率)

由於名字會關聯種姓,若在根深蒂固的地方,低種姓人改個高種姓名字恐怕會被打。但改個高種姓名字然後搬遠一點住也可以。因為南印度和北印度,尤其是印歐語系和達羅毗荼語系是語言不通的,不是所有印度人都能互相暢通交流。因此,學會一個差異大的語言,然後搬過去住(比如泰米爾人搬到拉傑普特),說自己是高種姓應該沒有人會不信。

海外的印度人同理,在海外居住融入當地就可以擺脫種姓制。若在印度人聚集地,但孤身在海外長久居住時,背景之類都是自己掌控的(當然注意不要讓名字暴露身份),可以自圓其說地編,挑身邊人陌生/分不太清而差異不大的東西說(比如拉傑普特人和印度斯坦人互相客串玩)。之前也寫到了,種姓制目前和貧富不一定掛鉤,接受過較好教育的人言行舉止應該不難匹配上。這個難度不大,因為有時候印度每個村可能都不一樣。

——

——

——

掃清種姓觀念餘孽在印度很重要,就像在中國的迷信觀念一樣。衷心希望世界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擺脫腐朽思想並站起來。


古代立過戰功,有過突出貢獻的低種姓,經過婆羅門僧侶的批准可以入高種姓。現代是不可能了,因為名義上種姓是被廢除了,誰來審批?


低種姓獲取高種姓的途徑

一種是達到成為高種姓的條件,婆羅門會冊封,典型的就是馬拉特種姓,前身是馬拉特語的農民種姓羣體坎比種姓,其實也有達不到高種姓條件就冊封,尼泊爾的高種姓爛大街就是低階婆羅門瞎封的,尼泊爾南部的印度人種姓普遍雖然低,但從來就不把尼泊爾高種姓放在眼裡,這種劣質高種姓就是個笑話。

第二種就是與現有高種姓共享種姓,許多低種姓達不到成為高種姓的條件,婆羅門不冊封,那麼共享就行了,印度的古賈爾,kolis,平達裏,多格拉等種姓其實都是雙種姓,真實種姓其實不高,他們是世代為拉傑普特種姓服兵役的農民和部落羣體,作為回報,拉傑普特種姓也樂意與他們共享種姓,一些低種姓的貴族也擁有剎帝利頭銜,比如Jat種姓的王族的剎帝利也是共享的拉傑普特種姓,在拉傑普特官網裡,明確Jat王公即是Jat種姓也是拉傑普特種姓。


可以,不然你沒法解釋,養孔雀的,怎麼會是高種姓……………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