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像沒問題,的確有頭髮,因為金錢鼠尾只是形容剛剃乾淨那兩天的狀態,多數時間看起來是這樣的:

康熙
義大利畫家傑凡尼·熱拉蒂尼完全用西洋技法所繪的中年康熙
順治

摘掉帽子是這樣:

皇子時代的胤禛

上面都是皇帝皇子,下面是朝鮮人畫的入關前的女真獵戶:

所以明清之交的西洋傳教士描述得較準確,說滿洲人「頭頂無發或短髮」。在清朝前中期,滿洲人與漢人髮型實際並不同,滿洲人的辮子沒有那麼長,而漢人多是頂髻(可以理解為保留了5%的束髮)。清後期那種髮型是相互涵化、靠攏的結果。


下圖這位,頭髮長成這樣也可以在皇帝跟前當差。


士大夫侯岐曾在自己日記裏記載了剃髮令下達後的髮型執行標準。這標準是:

一寸免罪,二寸打罪,三寸戍罪

從清初的人物畫像上看, 當時的髮型是金錢鼠尾小辮+寸長短髮。

由於剃髮令的主旨是「君臣一體」,滿洲統治者自己什麼樣的髮型,被征服的漢人就留什麼髮型,早期滿洲王公留有寸長的短髮,那麼剃髮令中對於漢人「一寸免罪」也是自然而然的。

滿洲王公之所以是寸頭+金錢鼠尾,大致原因是早期女真人生活條件十分簡陋,而那種精修細刮的光凈禿頭,往往是剃頭匠的作品,這一切需要專門的第三產業服務人員,但這又是生活精緻化的產物。你很難指望當年在林子裏刨人蔘、採松子的努爾哈赤能有條件精刮細剃。

有意思的是,這種短髮寸頭,成了清初遺民士大夫對故國的思念寄託。比如松江人蕭詩在剃髮後,寫詩發牢騷道:

白髮一何短,時時見剪痕。

鬘鬖嘗護額,愛護且留根。

剃髮令「一寸免罪」的操作空間,使他可以對頭髮「愛護且留根」、「傲懷存短髮」,而這又是在「尚能遵國法」的前提下。

另外有書生朱銘德,面對剃髮令,「不忍剃髮,剪其髮使短,髮長更剪之」,這也是利用政策的空子,打擦邊球。


因為剃髮是有具體標準的。

清發五等定罪。一寸免罪二寸打罪三寸戍罪留鬢不留耳留髮不留頭,又頂大者與留髮者同罪

《侯岐曾日記》

再看看實例

這是皇帝的頭髮

故宮博物院藏《福臨便服像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玄燁便服像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胤禛讀書圖軸》(局部)

這是滿官的頭髮

故宮博物院藏 繪製於康熙二十四年(1684)的《親藩荷塘消夏桐蔭行獵行樂畫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繪製於康熙二十四年(1684)的《親藩荷塘消夏桐蔭行獵行樂畫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繪製於康熙二十四年(1684)的《親藩荷塘消夏桐蔭行獵行樂畫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繪製於康熙二十四年(1684)的《親藩荷塘消夏桐蔭行獵行樂畫卷》(局部)

這是漢官的頭髮

浙江博物館藏 《劉源像》(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王士禛放白鷳圖卷》(局部)

大部分人想像中的金錢鼠尾

平時紮成小辮

或者盤在頭頂

然而,現實中大部分是這樣的

為什麼呢?

因為頭髮是會生長的,乾乾淨淨的那種情況,只有在剛剃完頭那幾天,之後就變成寸頭了。

現在也有很多上了年紀的老同志,為了省錢剃成光頭,然後買的電剃鬚刀,頭髮一出來就剃掉,這樣就不用去剪頭了····


因為就是為了噁心人,他們自己都知道醜的玩意!我呸!


因為影視劇中那種前半截光頭後半截髮辮的樣子其實是一種理想狀態,人的毛髮時時刻刻都在生長,不可能長時間保持鋥光瓦亮。

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沒條件每天修理頭皮,而且颳得太勤頭皮也喫不消。所以清代男子真實的日常模樣應該是:板寸頭+一根辮子。

其他朝代的僧人日常的樣子也是同理。歷史上的唐玄奘西去萬裏,條件艱苦,憔悴風塵,他的頭髮鬍鬚想來也是蓬勃生長,難得有機會剪一次,絕對不會是小說戲劇裏那種白麪書生乾淨整潔的樣子。


因為審美觀只要是正常人都能看出金錢鼠尾醜爆了。清朝高層人並不傻。

所謂「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