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說是這類文化曲藝已經偏向老年化?


有很多啊,正如有很多愛喫烤全羊這種素食的人、有很多愛聽《國際歌》這種中國傳統古風民謠的人一樣

聽京劇的人,不少;聽曲藝的人,不少

「京劇這類曲藝」,哈哈,如果它存在的話,我想聽它的人也許也不會少吧。但是得先存在啊


沒有

別說現在,以前都沒有

是人就聽不了"京劇這類傳統中國曲藝"


京劇要算傳統曲藝,人就能算猴


咱首先弄明白一件事啊,京劇叫戲曲,京評梆越等等這一類的,是戲曲。

戲曲戲曲,首先是戲,屬於戲劇的範疇。

曲藝是啥?首先是曲,相聲算曲藝嗎?算,因為曲藝的定義為說唱藝術。兩門藝術祖師爺都不一樣。

唱戲的祖師爺一般說是唐明皇,曲藝的祖師爺一般說是周莊公,說相聲的單拜東方朔。

再說說現在欣賞傳統藝術的人多不多的問題。

我覺得呢,這類藝術,越來越小眾,單不乏有新人加入。德雲社確實起到了比較大的宣傳作用,但是粉絲們是隻是喜歡某個人,還是真切的喜歡這門藝術,這就不好說了。

而且一旦你進入到這個圈子裡,結交了很多票友和愛好者,你會發現,這個圈子的人還是真不少呢。


我很喜歡聽京劇的,別的戲曲不敢說,但是京劇的話有很多年輕的人聽,現在的京劇可能沒有空前的火爆,但是也沒有想像的那麼沒落。


單以數量來說,很多,但是以比例來說,少得可憐。

戲曲和曲藝在大眾眼裡的邊界逐漸模糊就是佐證之一。

有些人總會喜歡拿北京xxx,天津xxx等大都市的戲曲演出火爆來證明戲曲依舊受人喜愛。

也不能說不對,只能說他們在對比的過程中忽略了其他變數,如城市規模,大都市虹吸效應的規模,通行所佔用的時間成本,戲曲教育在新時代的特徵等等,就跟某些吹少林寺一毛錢一張票如果「只」算通貨膨脹的話,票房秒殺絕大部分電影一樣。

太多傳統藝術的從業者還沒做到面向市場,他們面對的只是一個個的小圈子。

歐美日這麼做沒問題,因為他們在世界範圍內有文化輸出的主動權。隨便一個不入流的團,在中國貼個亂七八糟的「皇家」「宮廷」的標籤就能賣票。

問題是中國有這個底氣嗎?或者說中國對發達國家有這個底氣嗎?

前一陣有個國企的帶一個援建的非洲老哥過來買國畫,挑了半天挑了一副列印的走。弄得我很尷尬。(錢真不是問題,問題是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我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在覺得自己已經足夠好的那一刻,怕是就要走下坡路了,更別說不管戲曲還是曲藝,目前的儲備人才都不容樂觀。

PS:戲曲和曲藝是不一樣的,搞混了的話會讓一些人覺得自己被侮辱了。比如諸葛宏圖老劍客,所以他選擇了偷偷的侮辱回去。

也是很可愛了


90後,讀研時開始高頻率看戲,自此看戲成了一生所愛,現在在一個小城市工作,但是每隔一段時間必得去省會聽個戲,聊以續命。而且慢慢也發現了身邊有很多同齡朋友也非常愛看戲,每次在劇院裏看戲時也會看到很多年輕的觀眾。其實,傳統戲曲的推廣只是缺一個平臺,它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愛的。


雖然受眾不多但還是不斷有年輕人加入~

可以去b站或者網易雲感受一下!


多吧我十來歲小時候就跟著聽了


就我在深圳觀察到的現象,恰恰相反,12年進戲院的時候,滿眼望去確實都是白髮蒼蒼的老爺爺老奶奶,近幾年戲院的年齡比例變化明顯,年輕人(90後居多)開始跟老年人對半分了。


90後,會聽點京劇,豫劇,比如《四郎探母》《智取威虎山》等

有些戲曲唱的跟rap一樣,帶勁,


京劇算戲曲,和曲藝還不一樣


有,你可以去劇場裏看看,挺多人的,年輕人也多


可以去b站搜一下同光十三絕,彈幕真的嚇人


感謝郭德綱讓我喜歡上了中國傳統曲藝,一曲《探清水河》讓我欲罷不能,後來又喜歡聽太平歌詞,京劇,蘇州彈評等等。


有啊,,,很多00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