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如果早點殺了小丑,什麼事情也沒有了。他為了不殺人,然後使更多人因此而死,我認為這種原則超級蠢,因此我無法對蝙蝠俠感興趣。

小丑呢?我看到他做了很多事,他可以讓很多手下為他賣命,他可以隨意逃出監獄,他的陰謀經常得逞,但是我不知道,為什麼他能找到很多手下,為什麼他能逃出監獄,他從哪裡知道的許多信息,他明明技術,金錢全都沒有,這是不可能做到的,他不愛錢,別人憑什麼為他賣命?他之所以做到了,是因為導演編劇強行開掛,而不是小丑這個人很強。

由於我看不到小丑怎麼做到的,這讓我感覺小丑這個人物很假,全靠開掛,我也無法對小丑這種人物感興趣。

感覺整部電影完全沒有邏輯,就是小丑做到了各種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過程全都不講,就是小丑做到了。


蝙蝠俠黑暗騎士里蝙蝠俠沒有嚴格的不殺原則啊,只有最後沒選擇殺小丑。

在此之前蝙蝠俠沒有殺小丑的機會和理由,唯一一次抓到小丑必須從小丑嘴中掏出瑞秋和哈維的下落。

你說的小丑開掛問題,電影里小丑是第一次出現,他抓住了人心的原始衝動,知道那些人想要什麼。

第一次搶銀行,利用人的貪心,讓他們狗咬狗,與此同時他搶的黑幫的銀行,被搶了第一時間並不是報警,給了他充足時間逃跑。

後來去黑幫會議也是,他知道這群黑幫想做什麼,想蝙蝠俠死,他給他們這個,而這幫黑幫膽子都被嚇破了,所以小丑要讓他們相信。

接下來小丑搞死了肯定不會相信自己的,開始暗殺人,逼蝙蝠俠摘掉面具。

這時候的黑幫大佬已經相信小丑有搞死蝙蝠俠的實力了,開始和他合作,給他黑幫能給的一切資源。

這時候小丑已經控制了整個黑道。

從這就能看出來,為什麼有人跟著小丑,因為小丑知道這群人想要什麼。

而漫畫中後期的小丑再次出現,幾乎黑幫是不會和他合作的,因為都知道他是瘋子,所以他帶的也都是瘋子。


轉自豆瓣用戶Evarnold2008年10月11日所寫的影評:《當閣下望著深淵時,深淵也在望著閣下

當閣下望著深淵時,深淵也在望著閣下?

movie.douban.com圖標

文章很長,是不可多得的好文章,各方面的評析很專業,也有評者自己的理解。對大佬膜拜再三,望讀完

原文轉載如下(侵刪)

當閣下望著深淵時,深淵也在望著閣下

老師從小教育我們,要開展批評,先要先開展自我批評。於是在剖析《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之前,我先剖析我為什麼看槍版。

——————我是自我剖析線——————對於很多大陸影迷來說,等待《黑暗騎士》的到來(不論以何種形式)或許是2008年最主要的功課。DVD貌似要等到12月上旬,而院線放映更如浮雲,從網民到媒體,幾乎都認定引進無望。我至今仍然妄想此片的意識形態問題可以通過不傷筋動骨的方式解決——如果你看過6年前的《天鷹戰士》,你就一定知道我們引進方的滔滔膽略和無影剪刀都是世界一流的,沒有之一——《黑暗騎士》進不了,那可以翻身變成《黑鷹戰士》嘛;今年名額滿了進不了,明年還有希望嘛。然而,「漫長等待」會產生一個比「無法引進」更可怕的問題。爆炸的資訊不斷地讓劇透侵蝕著我們的眼睛,誇張的好評率更無限堆高了我們的期待。我真的害怕重蹈幾個月前的覆轍:經過整整8個月的漫長等待,當我憋到真正的《EVA新劇場版》DVD入手時,卻早已知道電影所有細節和驚喜了。古人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不斷的小規模的劇透,最終會讓人泄氣。於是,我決定不等年底的什麼DVD版藍光版雙碟版終極版了,也不等明年如同浮雲的《黑鷹戰士》了,望穿秋水,就看槍版!!!

很幸運,事實證明,TDK(我堅信這部電影值得用3個字母替代,如同T2)不是一部需要靠藍光碟或D9來彰顯自己價值的電影。

——————我是數據線——————請先坐好並系好安全帶,讓我們看看TDK在今年夏天創造了哪些影史紀錄:最高午夜場票房(18.48m);最高首日票房(67.16m);最高周日票房(43.59m);最高首周末票房(158m);最快破億(2天);最快破兩億;

最快破三億;

最快破四億;最高四天票房(182m);最高IMAX巨幕影院首周末票房;最大開畫放映規模(4366家影院);最大放映規模(4366家影院);IMDB一度長時間排名第一(現第三,其實這才是最轟動的紀錄);爛番茄網站好評率95%;雅虎網站用戶評分A……

……

……以上是我整理的資料,是不是看得眼花了呢?不要緊,最新的數據是:TDK北美票房以5億美元收官,這意味著,如果僅以北美票房論英雄的話,有史以來能壓住TDK的電影就只有一部了:那就是神話般的《泰坦尼克號》。什麼蜘蛛俠、加勒比海盜、史瑞克、星戰、指環王,統統由大象成了螞蟻!而《泰坦尼克號》收6億神話用了整整10個月,TDK收5億隻用了2個月不到!況且一定要考慮到時代的變化,十年前《泰坦尼克號》一片獨大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在21世紀,電影無論如何堅挺、度過首周就會不舉,而TDK又選擇暑期檔上映,意味著面臨的都是航空母艦級別的競爭,在《功夫熊貓》、《WALL-E》、《漢考克》、《鋼鐵俠》、《通緝令》等暑期超級巨片重重的夾擊下仍能如此唯我獨尊、強姦群雄,這已經不能用「成功」或者「火爆」這些常見的辭彙來形容了,這簡直是「逆天」,簡直是「瘟疫」!就連小布希,來參加咱中國奧運會開幕式時,下飛機的第一句話竟然是「你看了蝙蝠俠了嗎」,弄得我方接待官員一時反應不過來(這個細節隨後再談)。所以,如果身在大陸的你還沒看TDK,那麼趕緊買張槍版嘗個鮮吧,只有一個要求:要買封底有「優秀中文字幕」字樣的槍版。等你看好了,咱們再回來聊。——————我是劇透線——————本文的題目是尼采說的:「與魔鬼搏鬥者要小心自己在搏鬥中也變成魔鬼。當閣下往深淵裡看時,深淵也在注視著閣下。」這著實是TDK最好的註解。【動機·代價】我們從小被灌輸的堅定信念是:正義終究會戰勝邪惡,但是我們從來不知道動機為甚、代價幾何。同樣地,縱然電影世界塑造了那麼多正義的英雄,但也鮮有電影能好好探討英雄的立體面。我們大陸電視劇一度是這樣理解立體角色的塑造的:好人,那麼寫一點缺點副線,比如粗心、衝動;壞人,那麼寫一點優點副線,比如優雅、孝順……很多電視劇的所謂的立體角色都是這樣來塑造的。其實這種破壞故事節奏的做法有些舍本求末,這當然比以往單純塑造高大全的人物要進步,但也並沒有高明多少。真正一流的角色,不害怕被寫得高大全,因為編劇不是簡單地組織故事寫他的優點和缺點,而是把他放在一個同樣真正一流的故事裡面,讓他受制於故事的前因,讓他承擔起故事的後果。一句話兩個詞:「動機」和「代價」。

這條法則放之四海而皆準,看看漫畫英雄電影更是這樣。《超人歸來》為何屢受詬病,因為超人在故事裡沒有受制,沒有承擔,更沒有付出代價,他就是去做他該做的事情而已,所以這種老派電影翻拍到現在仍不革新的話,就顯得平淡無味。《蜘蛛俠1》被罵很傻,因為小蜘蛛硬是為了體現「能力越大責任越大」而承擔失去叔叔的代價,其實叔叔死亡的情節和故事主線沒有關係。《蜘蛛俠2》口碑有所上升,也就是因為在續集里小蜘蛛失去能力後有所擔當,並把這個作為了故事的情感主線。《鋼鐵俠》為大家製造了如此大的驚喜,也是因為編劇讓托尼斯塔克這人的性格決定了故事的命運,而不是用多餘的故事來展現托尼的性格,而托尼這唧唧歪歪的人為何如此討人喜歡,就是因為一開始他就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復仇的動機驅使著觀眾恨不得親自幫托尼一把。

動機,和代價,是電影征服觀眾的不三法寶。所以,在講TDK的代價前,還是有必要把BB(即前一部《蝙蝠俠誕生BATMAN BEGINS》)的動機講清楚。BB的突破在於,它不是在講蝙蝠俠的故事,而是在講布魯斯韋恩的故事。所以,BB在新世紀成功了。其實,蝙蝠俠在美國諸多英雄中是最與眾不同的——他不像超人那樣能打飛機,他不像蜘蛛俠這樣能四處亂射,他甚至沒有鋼鐵俠的造人才華……但是,在漫畫英雄大亂斗里,蝙蝠俠是最強的,甚至能打敗超人,憑什麼?他贏在意志!贏在技巧!贏在黑暗!蜘蛛俠還只是個小屁孩兒,超人也不過是個嬌貴的理想主義者,鋼鐵俠更是喜歡任著性子胡來。唯有蝙蝠俠,用肉身去抵擋子彈,用意志去抵抗傷痛,用大義去對抗邪惡。君不見,蝙蝠俠與對手搏鬥的常用技巧之一,是抱著對方一起跳樓啊(他痛恨槍支,自己從不用槍,奪來的槍也迅速拆解,這些細節在TDK里都有充分的展示)!如果說他有什麼超能力,那就是忍受疼痛的能力天下第一了。這位天底下最帥、最富、最善的公子,每一天晚上都是賭著自己的命啊!他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以往的舊版四部蝙蝠俠電影(兩部蒂姆伯頓,兩部喬舒馬赫),從不在動機上給予答案。這就是為什麼諾蘭拍的BB讓我那麼愛不釋手的原因:BB成功回答了這個「動機」,因為蝙蝠俠首先不是蝙蝠俠,而是布魯斯韋恩。身為一個平凡的人,年紀尚小的他目睹雙親被強盜槍殺,當時的他心裡只有恐懼和憎恨。他發現,害死自己雙親的不僅僅是那兩顆子彈,也不僅僅是那個開槍的兇手,而是逼迫那兇手棄善從惡的黑暗社會。他單刀赴會直面哥譚市黑社會老大,卻被侮辱得狗血淋頭,於是明白:黑暗勢力是他這種從小在溫室長大的公子所無法理解的另一個世界。於是,布魯斯韋恩做了一件我認為非常有種的事情:隱姓埋名,雲遊四方,融入黑社會,一方面切身體驗當一個惡人是什麼感覺(這使他看待善惡更透徹),一方面四處學習對外搏擊、對內修心的技術(BB中是忍術)。當他學成歸來,回到哥譚市,看到百姓仍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深知自己億萬富翁的身份或許可以讓窮人有所溫飽,卻無法給予他們希望。一個凡人,一個肉身,其作為是有限的;哥譚市需要的是一個圖騰,一個希望。於是,蝙蝠俠誕生!布魯斯韋恩有他的理想和抱負。他的初級目標,是為了避免他父母的悲劇在百姓身上重演;而他的終極目標,就是為哥譚市帶來長久的和平,不再需要蝙蝠俠行俠仗義。BB的故事,基本就講了初級目標的達成:警匪不再狼狽為奸,人們生活有了希望。看到這裡,BB為新的蝙蝠俠電影系列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讓我們鬆了口氣,覺得這樣一個圓滿的結局,恐怕讓續集沒有什麼新意可供探討了。我當然錯了:與舊版的四部浪漫主義蝙蝠俠比較來說,BB的確已經相當現實主義了,但是對於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來說,BB離他心目中的那個蝙蝠俠還是很遠。或許他認為現實中真的有蝙蝠俠這樣的存在。這一點稍後再表。往細里想,BB只把把蝙蝠俠的問題探討了一半。它只說明了動機,卻未說明代價——當然,如果你硬要說先前的修行和雙重生活就是代價的話,那還是去看蜘蛛俠之流的兒童片。蝙蝠俠的光明屬性在於動機,而黑暗屬性在於代價,所以諾蘭把探討代價的重任移交到了TDK的手上。「黑暗騎士」的題中應有之意,便是「黑暗代價」。很顯然,蝙蝠俠的故事如果放在現實社會,那就遠遠沒有BB那麼簡單。《十萬個為什麼》說,蝙蝠一旦被打在地上,就沒有辦法再飛起來。諾蘭就很樂意把做這個實驗。為了達到強烈的現實感,諾蘭將TDK里哥譚市的取景都在放現實都市中拍攝,甚至指名道姓地把一條支線放在了香港。哥譚市褪盡哥特的光芒,哪怕是BB中的輕軌線都了無蹤跡。在這個完全寫實的城市環境里,用完全現實的眼光去考察的話,蝙蝠俠這一存在就顯得尤其荒唐可笑——我們不就整天笑話他把內褲套在頭上么——所以,讓他付出代價就更順理成章。在這部偽現實主義電影里,市民們不再是簡單的群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圈子和立場。有人認同蝙蝠俠,有人COSPLAY蝙蝠俠,有人詛咒蝙蝠俠是藐視法律的私刑者,就剩人肉搜索蝙蝠俠了。當小丑聲稱蝙蝠俠不自首的話,每天都會殺一個無辜的市民時,每一個市民都抓狂了,不去詛咒小丑,而將矛頭指向蝙蝠俠。當無能的個體遇到無奈的命運時,往往就會將憤怒轉嫁到無辜的第三方。小丑實在是社會心理學的大家!是的,蝙蝠俠付出的代價是什麼?是被狗咬,是被忠臣質疑(福克斯),是被戰友追殺(高登),是被愛情傷害(瑞秋),是被正直背叛(哈維鄧特),是被邪惡玩弄(小丑)!天啊,要我是他,早絕望死了!到了影片的最後,布魯斯韋恩對高登說:「你來追捕我,你來詛咒我,你來放狗咬我,這些都是必須的。因為有時候真相是醜陋的,人們喜歡童話,所以必須要隱瞞。這樣才不至於讓人們失去信心。」說完這句話後,他將被萬夫所指,他將一無所有。

若評選2008年最悲情角色,非蝙蝠俠莫屬。別以為超級英雄這麼好當,這就是代價,這就是犧牲。在西方,「犧牲」一詞具有極強烈的宗教意味。一人犧牲,必得眾人救贖。不必談基督受難,哪怕是中世紀普通的騎士,都要遵守嚴格的戒律,才能有資格拯救世人,絕非遊戲里騎馬泡妞殺人那麼簡單。這就是「黑暗騎士」的真正含義:黑暗的代價,黑暗的救贖。

【陣營·世界】這個世界是由不同觀點、立場組成的混沌體。各種力量相互制約、牽扯、生滅。看罷TDK,第一時間想起的竟然是吳淼繪著單色漫畫《塔希里亞故事集》(強烈推薦,DD或魔幻愛好者恐怕無人不知吧)中《世界》那一章的故事,大意為:「在某一片虛無的空白中,有三個意識同時想到了世界:一號意識信奉自由,二號意識信奉平衡,三號意識信奉秩序……一號認為世界必須由自己完成,另兩個意識是敵人,必須消滅;二號認為其它兩個意識都能配合他撞擊出世界,必須選擇;三號認為其它兩個都是他用來創造世界的工具,必須利用……一號因為無奈而學會憤怒,二號因為彷徨而學會痛苦,三號則學會了欺騙……最後,二號自我犧牲而爆炸,形成了第一世界;一號與三號在決鬥中撞擊,形成了第二世界,緊緊圍繞著第一世界……後世的人們將這三個意識的殘骸分別稱為:天堂、人間、地獄。」三個意識就能編織出這樣有活力的故事!而在TDK這個故事中,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數一數,竟有五個陣營之多:蝙蝠俠,哈維鄧特,小丑,黑幫,市民。蝙蝠俠的陣營還包括管家阿爾福、董事長福克斯、重案組組長高登。他們相信平衡,相信黑暗的公正,相信在特殊的時期,必須要用特殊的方法,不能教條,不能理想主義。我堅信阿爾福在當韋恩家族大管家前並非是等閑之輩,至少是私家偵探或者僱傭兵。他對世間冷暖的判斷遠遠比布魯斯更一針見血,而對韋恩家族的忠誠度又證明了他熱血的內心。這是一個進退自如的性格,完美地擔當了蝙蝠俠的後盾。而董事長福克斯有著精明的頭腦和極為深厚的工程技術功底,沒有他的支持,蝙蝠俠不出一晚就會殘廢。然而,福克斯雖然也對韋恩家族忠貞不渝,但並非是像阿爾福那樣因感恩而死忠。他對布魯斯少爺的支持,是基於對韋恩家族道德的信念。所以當看到布魯斯為了抓小丑而研製了可以監控整個哥譚市的監視裝置時,他毫不猶豫地提出了辭呈,因為這超越了他所認為的正義。但他是極端理性的智者,在混亂當前還是站在了蝙蝠俠的身後,並最終認可了蝙蝠俠的道德底線。當他最後輸入了自己的名字,啟動了監控裝置的自爆程序時,我想他以後對韋恩的信任將更加堅定。而高登雖然是此陣營中唯一不知道蝙蝠俠真實身份的人,但我卻以為是離蝙蝠俠最近的一個人,也是我最欣賞的一個配角。這個警察是個凡人,有家庭煩惱,有性格弱點,特別是有懦弱和妥協的一面,但正因為如此,他懂得以柔克剛的中庸道理,所以才能夠在以前警匪一家的邪惡環境中明哲保身卻不滅心中正義之火,所以才能夠在手中有了些許權利後更加懂得正義的代價和友情的珍貴。自從蝙蝠俠出現之後,他以「碩果僅存的好警察」的身份得到了蝙蝠俠的信任,他與蝙蝠俠的關係是相互認同、欣賞、扶持的戰友。然而他所在的警察局卻仍然危機重重,先前的惡警察無非是有所顧忌而收斂惡行,並不能讓高登的隊伍更好帶。在這樣極端殘酷的與惡勢力作鬥爭的背景中,他與蝙蝠俠的這種英雄相惜的戰友情才尤其溫暖和可貴。特別是最後,由高登遵守約定,不得不犧牲蝙蝠俠時,才把後者的悲情推到極致。哈維鄧特正營有兩個人:哈維鄧特和瑞秋。兩人都是正義凌然的檢察官,相信秩序,相信法律的公正,相信有一個理想的社會模型存在。在哥譚市的眾多社會利益階層中,他們才是真正的希望所在:不僅是哥譚市民的希望,更是蝙蝠俠的希望,是蝙蝠俠的後繼者。他們與蝙蝠俠是相互依存的關係:沒有蝙蝠俠,就沒有哈維鄧特這樣熱血好青年的生存環境;而沒有哈維鄧特的後繼支持,蝙蝠俠永無退休之日,不可能通過體制內的渠道去維繫住人們的希望,更不可能在一日之間藉助法律程序掃蕩一半黑幫分子——這就是光明體制的力量!體制外的蝙蝠俠永遠做不到。然而,無論是瑞秋還是哈維鄧特,他們的缺點也是致命的:所謂光越強,影越深。他們對邪惡的仇恨,並非是像布魯斯韋恩這樣親身的體驗,而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結果——按小丑的思路,所謂的文明人,若不威脅到自身的利益,誰不想正義凌然!這就是這對情侶的致命弱點:他們不了解黑暗,因為他們從未深入過黑暗。瑞秋作為布魯斯韋恩的紅顏知己和身份知情人,卻不可避免地與行走黑暗的他漸行漸遠;而鄧特更是防線脆弱,他相信正義是因為他相信正義的公平,而一旦這個信仰隨著瑞秋的死亡而崩離解析時,他的崩潰和墮落竟然比誰都快,改去相信量子力學了!雖然「光明騎士」墮落成「雙面人」看似不合常理,但是卻符合鄧特的終極思想:公平。一貫信奉理想主義的他只是稍稍修正了自己追逐公平的道路:之前是通過法律,現在是通過硬幣。硬幣正反面決定個人命運看似很荒謬,但是在現實中何不是俯拾皆是!我家小時候某一初中是當地最NB的名牌民辦初中,畢業生升市重點率極高,引得無數孩子報考,無奈名額有限,一度決定隨機抽號入取——這個和哈維鄧特的雙面人有何區別?但是眾家長無不認為此舉公平。雙面人的誕生,並非是小丑一手造成的,而是鄧特本人的「Dark side」由隱轉顯、集中爆發。由此不得不佩服小丑看人之敏感、論事之深刻,投出的匕首,刀刀致命啊!於是就談小丑了——這個TDK的第三主角,或者說是TDK的唯一主角。小丑的陣營只有小丑一人。是啊,怎麼可能還會有第二個呢?希斯萊傑演技出色絕對毋庸置疑,更不可否認的是小丑的這個角色設定基礎打得太好!這個存在,只相信混亂,相信混亂的公正,相信混亂的活力。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待這個人?他之所以可以料事如神佔盡先機,之所以能夠處處四兩撥千斤,就是因為他是TDK里唯一看透「皇帝的新裝」的智者,唯一參透這無窮宇宙得以運行的至高原則——「熵」,推導到政治社會學,那就是「無政府主義」。是啊,一切都將歸於混沌和虛無,世界本身就是一個超級笑話!!!而在這笑話中求知求歡求生求死的芸芸眾生,莫不是萬億億個小丑,穿著皇帝的新裝,跳著滑稽的死亡之舞?「Why so serious?」這句必將成為影史經典的台詞,難道是從一個瘋子、一個怪物口中吐出來的嗎?不!這是只有從一個絕頂智慧的哲學家腦中才能蹦出的想法,小丑大徹大悟,所以遊戲人間!遵循熵的理論,世間一切運行都是向死寂、黑暗、混沌的方向發展,「如同地心引力」,「我所需要做的就是輕輕一推」!能在如此透徹的高度思考問題,蝙蝠俠、鄧特和高登怎麼可能是小丑的對手?縱觀整個故事,小丑如同催化劑,自身不參加化學反應,但是加速了整個病態的社會結構崩潰的速度,這個將「勢能」轉化為「動能」的趨勢,是無論誰都難以逆轉的,歷史書上就說這是「歷史的洪流」。TDK之所以讓人感到透涼地絕望,是因為小丑如同物理教師演示引力實驗一般,將社會崩潰的方程式寫在了黑板上。最後兩搜貨輪的人成功互救自保,以及蝙蝠俠與高登演的雙簧苦肉計,也無非是落入無底深淵前最後一絲光明。小丑的無政府主義論調雖然不新鮮,但是表演與劇情結合得完美無缺,使其感染力大大超越了傑克尼克爾森的舊版小丑。如果純粹從電影現象來總結年份的話,我想2008年應該稱為小丑年。膜拜諾蘭兄弟,他們奉獻了影史最經典的反派之一;也悼念希斯萊傑,他果真奉獻出了經典的絕唱。黑幫陣營就比較簡單。他們相信利益,不相信公正,親混亂,厭秩序。所以,一開始他們與小丑有共同利益點。但是,黑幫與小丑的本質不同,已經在電影開篇的銀行家口中吐出了:黑幫有規矩,有原則,有信仰,有敬畏,而小丑什麼都無視。從某種意義上講,黑幫是罪孽更深重的團體,他們是制度的永恆挑戰者,而且今後仍然是蝙蝠俠、高登等人鬥爭的主體。但是在TDK正邪糾結、利益交織的環境中,黑幫也成為了受害者,不是因為他們善良,而是因為他們正常。市民,一切陣營的根基,是以往漫畫英雄電影里最容易被忽視、卻在TDK里得到最大重視的陣營。若把他們比喻成冬天的大海,那麼「終極正義」是浮在表面的孱弱薄冰,「終極混沌」才是薄冰下的深不可測的無底洞!他們首先是暴力承受者,但同時也往往在暴力循環中成為新一輪的施暴者——而一旦暴力循環形成,那麼市民的破壞性比黑幫更強,顛覆性比小丑更大。因為他們才是其他所有陣營的根基:蝙蝠俠等情之所系,黑幫等利之所依。一旦社會選擇自我崩潰,那蝙蝠俠等一眾所堅持的行為邏輯一同崩潰,而黑幫與社會長期博弈形成的權力界限也瞬間消失。所謂的「人民的汪洋大海」,如果沒有正確引導,那將是吞沒一切的毀滅性力量!按小丑邏輯,如果最終小丑完勝,那不是小丑做的,而是整個社會的幫助小丑完成的。所以,TDK的真正高潮,不是小丑的被俘,也不是雙面人的自我毀滅,更不是蝙蝠俠的自我犧牲,而是那兩艘貨輪上「囚徒困境」中百姓與囚犯的博弈勝利。那是無盡黑暗中的最後一絲亮光!也是蝙蝠俠最後不致絕望並自我犧牲的唯一動力!高登曾在小丑第一次被捕後中對兒子說:「這回是我救了蝙蝠俠」。而在結局中,我們應該說,這回是市民僅存的良知拯救了蝙蝠俠。這最後一絲微弱的光明,將蝙蝠俠從與深淵無止盡的對視中拯救。

平衡、秩序、混亂、利益、根基——衝來撞去,形成世界。

這五大陣營混戰糾葛使得TDK超越了漫畫英雄電影所能探討的極限,從而更像是一部政論電影。我們也很快就明白了TDK為何在美國如此火爆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成功的營銷策劃,不僅僅是因為希斯萊傑的逝去,更是因為TDK完美迎合了美國市民的政治心態——哪怕是一廂情願的政治心態。老戲骨邁克爾凱恩(管家阿爾福)這樣評價TDK:「蜘蛛俠是美國人眼中的自己,蝙蝠俠是世界人民眼中的美國。」一針見血!小布希如此推崇TDK,也恰恰是TDK低調地、微妙地、巧妙地、恰如其分地對美國的政治生態進行影射(當然,那個全民監視系統顯得比較露骨),講出了美國各支政治力量所面臨的道德困境,也道出了美國民眾在民主大選、反恐戰爭、個人隱私、公共利益等諸多政治議題的深刻反思。【敘事·美劇】近幾年進影院看國產電影貢獻了那麼多銀子後,我以為我總結出了一條黃金定律:爛片一定是從故事開始爛的。如何把故事講得讓人慾罷不能,是電影最迷人的部分。看TDK最強烈的感覺是:不像是在看一部電影,而像是在看《24》精華版。各影評都樂於把「高潮迭起」、「懸念不斷」、「如同過山車一樣從頭爽到尾」這樣的褒獎之詞送給TDK。若更深入地剖析的話,會發現TDK擯棄了好萊塢幾十年來屢試不爽的傳統類型片敘事模式,進而大膽借鑒美劇的敘事節奏。傳統的敘事應該是啥樣的呢?想當初我的畢業論文就是研究好萊塢懸念設置的,在此正好借來一用。一個叫悉德菲爾德的學者曾在多部著作中(其中大部分成為電影編劇專業必讀教材)總結了一個好萊塢體制下成熟的商業劇本所應該具有的基本結構:第一幕建置、第二幕對抗、第三幕結局;在建置一幕即將結束的部分,有情節點I;在對抗一幕即將結束的部分,有情節點II。情節點I和情節點II,分別是劇本在敘事進程中最關鍵的兩個情節點(如下圖一),它們的任務是將情節轉向下一幕,表現形式是「一個事件,它『鉤住』動作,並且把它轉向另外一個方向」。看到這裡,你會想,扯蛋,裝B。OK,我是在裝B,但我絕不是在扯蛋,況且裝B也毫不妨礙我堅持將我最推崇的商業片劇本模式推銷給大家——這的的確確是我見過的最簡單有效的模式。好萊塢本質就是生產線,一個成功的模式是要經過無數的成功或失敗的市場案例才總結出來的,而一旦有效,好萊塢向來不忌諱重複重複再重複地使用它。我不敢說所有好萊塢劇本都是按照悉德菲爾德的教材來寫的,但是極大部分商業和藝術佳作身上都可以看到這個模式發揮的巨大作用,而身為影迷的我們,也一直在免費享用著這個模式帶來的快感。我們可以把這個敘事模式先套在今夏同樣獲得普遍讚譽的《鋼鐵俠IRON MAN》上看看:第一幕是建置,就是展現托尼斯塔克的天才事業與奢華人生;情節點I是托尼斯塔克被恐怖分子抓住;第二幕是對抗,他藉助鐵人一號裝備成功逃脫,回到美國後痛改前非,頂住壓力關閉軍工廠,潛心研究、測試、升級鐵人二號和三號;情節點II是發現長期合作夥伴竟然是真正的幕後黑手,被挖心;第三幕是結局,托尼戰勝了邪惡的鐵怪,也戰勝了自我。你看,《鋼鐵俠》故事之所以那麼引人入勝,就是因為完全按照這樣一個模式來安排的。我們發現悉德菲爾德反覆強調其重要性的情節點I、II,在《鋼鐵俠》中的確起到了關鍵作用:情節點I讓托尼重新做人,而情節點II為整個故事貢獻了一個大BOSS,它們都出色地完成了逆轉故事方向的作用。通篇只安排了3場動作戲,中間穿插文戲若干,講圓故事邏輯,釐清人物關係,不用再設置什麼大懸念,省時省力。

我把悉德菲爾德模式捧得這麼高,目的當然是借梯登高:這就是所謂優秀作品和絕世經典的區別。《鋼鐵俠》是好萊塢這個生產線上造出的特優產品,而TDK是克里斯多夫諾蘭這個文藝悶騷積蓄已久的商業天才大爆發,兩者屬性不同。諾蘭基本無視了一般模式的考量,而是從線索出發組織矛盾衝突,這就是為什麼我總感覺像是在看《24》的原因:美劇的編劇滿腦子想的是衝突製造和解決的密度,他們不太考慮通劇節奏收放的問題;諾蘭和他的編劇兄弟也一樣,從影片的第一分鐘到最後一分鐘,就是不斷地製造衝突、解決衝突、製造更大的衝突、解決更大的衝突……直到最後產生蝴蝶效應,演變為一場波及整個城市的戰爭和社會風暴。

如果在事先沒有被劇透的情況下,一個影迷先看了TDK開始的6分鐘(這個恐怕很多人都下載過官方HD版了)——小丑的銀行劫案——再直接跳到結尾看雙面人、蝙蝠俠和高登的三方對決,恐怕一是沒想到最終BOSS會換了個人,二是以為這期間的情節逆轉最多3、4次,矛盾衝突也頂多8、9個——正如《鋼鐵俠》一樣。他可能萬萬想不到,TDK大大小小共編織衝突場景32個!是的,我自己一個個數的。反正我已經決定把文章寫得又長又臭了,乾脆把這32個衝突場景和涉及到的衝突陣營、博弈雙方全部寫盡吧!不感興趣的可以跳過這一段。01.銀行劫案——小丑、黑幫、高登02.抓捕稻草人——黑幫、蝙蝠俠、市民03.哈維鄧特法庭辯論——鄧特、瑞秋、黑幫04.高登找鄧特簽搜查令——鄧特、高登、警局內奸05.老劉與韋恩董事會會議——老劉、蝙蝠俠、福克斯、里斯06.餐廳偶遇拼桌——蝙蝠俠、鄧特、瑞秋、市民07.黑幫代表大會——黑幫、老劉、小丑、高登08.小丑木馬計——小丑、黑幫09.香港之行抓捕老劉——蝙蝠俠、福克斯、老劉10.審問老劉——鄧特、高登、老劉、黑幫11.抓捕黑幫大審判——鄧特、高登、黑幫、小丑12.小丑放錄像威脅——小丑、蝙蝠俠、市民13.為鄧特舉辦募款晚宴——蝙蝠俠、鄧特、瑞秋、小丑14.警局局長和法官遭殺——小丑、黑幫、鄧特15.無辜市民被殺——小丑、蝙蝠俠、市民、警局內奸16.里斯勒索——福克斯、里斯、蝙蝠俠17.行刺市長——鄧特、小丑、高登、黑幫18.蝙蝠俠拷問黑幫老大——蝙蝠俠、黑幫、小丑、市民19.鄧特拷問小丑手下——小丑、鄧特、蝙蝠俠20.蝙蝠俠自首——蝙蝠俠、瑞秋、鄧特、市民21.小丑追殺鄧特被捕——鄧特、小丑、蝙蝠俠、高登22.審問小丑——蝙蝠俠、高登、小丑、鄧特、瑞秋23.瑞秋被殺、鄧特被燒、小丑逃脫——蝙蝠俠、鄧特、瑞秋、小丑、老劉、黑幫24.高登看望鄧特,黑老大出賣小丑——鄧特、高登、警局內奸、黑幫25.小丑燒錢黑吃黑——小丑、黑幫26.里斯公開勒索,反被小丑通緝——里斯、市民、蝙蝠俠、小丑27.小丑誘導鄧特墮落為雙面人、炸醫院——鄧特、小丑28.鄧特復仇——鄧特、黑幫、警局內奸29.全市監視裝置——福克斯、蝙蝠俠、市民、小丑30.兩船博弈——市民、小丑31.二捕小丑——警察、蝙蝠俠、小丑、市民32.雙面人之死,大結局——鄧特、高登、蝙蝠俠、小丑、市民看看這麼多、這麼密集的矛盾衝突,竟然只壓縮在兩個半小時中,平均5分鐘要製造一個衝突和解決一個矛盾,分別又要有起承轉合和小高潮,可見節奏有多快!而這32個矛盾有六大特點:一,每個衝突牽扯到的人幾乎都是不一樣的;二,每個衝突都缺一不可,都為下面的一個或若干個衝突埋下伏筆;三,沒有一個衝突能夠涉及到所有的人;四,沒有一個人能夠涉及到所有衝突;五,沒有一個衝突統領全片;六,沒有一個人統領全片。這些人,這些事,都被一張巨大的網罩在其中。每件事都得到了解決,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結局,整個過程又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看過那麼多電影,哪怕是《T2》、《教父》、《盜火線》這樣的殿堂級電影,都無法在那麼短時間內組織那麼龐雜的網。像《指環王》、《黑客帝國》、《星戰》這樣的系列又都只能求助於三部曲的強大包容性(《指環王》完整版一集將近220分鐘啊)。而《24》、《迷失》這樣的美劇,或許能夠組織如此密集而龐雜的矛盾網路——但是美劇一季24集共960分鐘還往往不能把所有矛盾都解決掉,而TDK只有150分鐘……而且,在那麼密集的動作衝突中,我們竟然還被屈指可數的幾場感情戲小小感動一把,更為最後的悲情結局所震撼,我想TDK劇本的NB配合整體效果的完美,恐怕都不需要小金人來作證明了,以後所有的商業片導演和編劇,都會為如何超越這個神話般的巔峰而苦惱異常。【高光·短板】TDK還有一些小亮點尤其值得說一下。一,評級為PG-13。你能相信么?你能相信么???感覺這麼R級的電影!!!不過仔細看,的確全片沒有赤裸裸表現爆頭、刀刺、粗口的鏡頭,說明諾蘭有著超強超強的控制電影的能力和超強超強超強的玩弄審查制度的自信。要知道這個PG-13的評級是創造一切票房神話的前提。不過,雙面人這個極端恐怖的造型讓13歲的孩子看道德嗎?二,狗。狗在片中不經意地多次出現,扮演了一個很微妙的角色。一方面是表現了惡勢力的邪惡(包括黑吃黑)。另一方面,蝙蝠俠最後對高登說:「你來放狗咬我」。狗瞬間變成了國家機器和正義暴力的象徵,變成審時度勢搖擺不定的市民的象徵,變成蝙蝠俠自我犧牲受難逃亡的悲情象徵。妙。三,貓。貓當然沒有出現過。但是當蝙蝠俠找福克斯改良蝙蝠衣時問:「能防狗咬嗎?」福克斯說:「你指吉娃娃?至少能防貓。」妙啊,看來下一集貓女會出場了。四,音樂。漢斯季莫和詹姆斯紐頓霍華德的組合好夢幻,我在BB時就對其中的音樂百聽不厭了。緩慢的鼓點彷彿是蝙蝠的翅膀扇到我腦袋上。小丑的theme就像神經病竭斯底里地鋸木頭。五,結局。和BATMAN BEGINS一樣,TDK的片名也是全片結束後才出現。在這個強有力的結尾,諾蘭終於又拿出了他打破時空按照邏輯剪輯的看家本領,「聲畫對位」效果極好,然後再配合高登對兒子的對話:「老爸,蝙蝠俠怎麼跑了?」「因為我們準備要抓他。」「但他沒做錯事呀。」「因為他不是哥譚市理想中的那種英雄,但哥譚市真的需要他。所以我們要追捕他。因為他承受得了。因為他不是英雄。他是一個沉默的保護者。一個大家的守望者。一個黑暗騎士。」最後,配合那麼激越的鼓點,配合那麼卒章顯志的片名THE DARK KNIGHT亮出,我,我,我不激動不行啊。六,律師里斯。就是那個發現了布魯斯韋恩的秘密後就自作聰明地跑到福克斯那邊勒索巨額封口費的勢利小人。絕的是福克斯處變不驚的回答:「讓我重複一下你的意思。你以為你的客戶——這世上最有錢有勢的人之一——暗地裡卻是個濫用私刑的傢伙,每天晚上赤手空拳地跑出去打擊罪犯,然後你的打算是去勒索這樣一個人?呵呵,祝你好運。」更絕的是里斯的表情,從一開始略帶激動又故作鎮定到聽完福克斯一席話後心理防線徹底崩潰,看著證據說「KEEP THAT(就放你這兒吧)」,把我樂壞了!當然,TDK有一個短板,雖不至於致命,但多少影響了整體的效果:瑞秋的扮演者。演技當然很好,但是比起原來的那個小美女(湯姆克魯斯老婆)來,真的顯得老而丑,這個外觀直接影響了瑞秋犧牲給觀眾造成的心理震動,也直接削弱了哈維鄧特的墮落動機——這麼難看的女人,值得這樣的白馬王子痴情成這樣嗎?當初湯夫人貌似是因為婚後身價大漲(或因懷孕)而拒絕了繼續扮演瑞秋這個角色,如今TDK反而身價狂漲,是不是悔得腸子都青了呢?哈哈哈哈——————我是最後總結的廢話線——————TDK的王者之勢已經形成,在IMDB榜上停至第三名,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會變化了。當然,目前有可能超越諾蘭的TDK的商業片巨人,進入我眼帘的也無非就這麼三個人:詹姆斯卡麥倫、彼得傑克遜、沃卓斯基兄弟。他們都自己寫劇本,都對電影的其它方方面面有著絕對強勢的掌控力,而且有都自己的風格、主見、方法。詹姆斯卡麥倫其實還未被諾蘭打敗,論商業成就《泰坦尼克號》橫亘在TDK之前,論藝術和技術成就《T2》也略高於TDK,但我對他前景不甚樂觀,一是因為他不在商業片領域混有很多年了,明年的《天神下凡》如果失敗將宣判這位天才永遠出局,二是因為他對預算的控制力不像諾蘭那麼討製片廠歡心,三是因為他的劇本雖然很紮實很紮實,但傳統的敘事方式恐怕很難迎合現在以80後、90後為票房中流砥柱的觀眾群。彼得傑克遜是很懂劇本和技術相結合的鬼才,他還有一個更懂劇本的編劇老婆弗蘭克做後盾,但是這胖子對影片的節奏控制能力並不成熟,還需要更多推出更多作品來歷練。沃卓斯基兄弟現在是完完全全地處於低潮期,雖然他們有能力掀起革命,但他們現在似乎更以讓粉絲失望為樂。另外的一線二線人物,我覺得更無望了:斯皮爾伯格和科波拉都老了,老人家權勢當然很大,但是現在處於創作的半退休狀態,造轟動很難了。盧卡斯?別開玩笑了。大衛芬奇至今沒有一部電影能夠用藝術商業雙豐收來證明自己。萊德利斯科特的確佳作不斷,但他身上從來沒有出現過不可一世的王者風範。布萊恩辛格和薩姆雷米在創造力上還稱不上大師。沃夫剛彼得森和羅蘭艾默里奇現在以貢獻爛片為樂。簡德拉邦特和馬丁坎貝爾還是整天混在二線。布萊恩德帕爾瑪處於強弩之末。邁克爾貝的《變形金剛》是他的迴光返照。M沙馬蘭同學今年的《滅頂之災》讓他遭遇了滅頂之災。道格李曼的《越空行者》證明他不再值得期待。對了,約翰邁克蒂爾南是不是退出影壇了?手指扳來扳去,難道諾蘭上位成現在好萊塢的最值得期待的商業片導演,說明好萊塢不再值得期待了嗎?

希望能幫題主理解TDK這部電影及其中的人物

今年寒假這麼長,不理解的話不妨多看幾遍


首先,我們說這部電影好,並不是因為這部劇的邏輯有多麼完美,更多的是對於演技的讚賞(不過有很些人成天嚷著什麼「萊傑之後再無小丑」就很煩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你為什麼要跟超英講邏輯呢?這部電影本質上就是一部商業片,你看得爽就行了,幹嘛要去鑽牛角尖呢?

至於老爺的不殺原則,大家都有自己的見解。至於我自己的觀點,蝙蝠俠本身就是個黑暗型的英雄,他做的事是給壞人帶去恐懼,在黑暗中守護光明。在哥譚那種大環境下,他本身就已經承受了很重的心理壓力,他想殺反派嗎?當然想,他曾經無數次想過為二筒報仇,但他不能這麼做。一方面,是他覺得哥譚應該靠法律來維護,如果他殺了反派,只會讓人民再也不相信法律,讓這個城市進一步墮落;另一方面,不殺原則是他最後的底線,他害怕自己打破了底線之後就失去了自制力,開始瘋狂殺人,事實證明,沒人能阻止開了殺戒的蝙蝠俠,你可以參考《金屬》中那七個黑化蝙蝠俠和殘酷騎士。

回到小丑的問題,你覺得小丑假,很正常啊,他本來就是個虛構角色,為什麼要覺得他真實?難道你還真指望現實中出現一個全身慘白的瘋子成天噴洒毒氣嗎?

至於最後一點,你可能不知道「Because,I am Batman」這個梗。這世上沒有老爺做不到的事,因為他是蝙蝠俠。小丑作為老爺的宿敵,本身水平就跟老爺差不多,要不然他也不會成為盧瑟對抗狂笑蝠的底牌。


這部作品我覺得實在是很難再超越了,很多人看到的是希斯萊傑的完美演繹,但這評價一部電影的好壞,演員的演技不是唯一的考量標準,希斯萊傑確實演得非常的好,把原著里的小丑完美地搬到了熒幕上,但有一點我要說的是,傑昆菲尼克斯也演得非常的好,還有傑瑞德萊托也演得很不錯,只是自殺小隊整體不夠好而掩埋了,不要再說什麼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沒人規定好的小丑就一定要像漫畫,每個導演跟演員的風格都不一樣,拋開傳統單單去感受演員的表演,是對他們最基本的尊重,因為他們這些方法派演員真的非常非常的敬業與愛業。回歸電影,我個人覺得最大的魅力是導演對英雄身份的反思,只要細心一點就能看出,導演把超級英雄弱化了,老爺的每一拳都很吃力,總會有氣喘吁吁的樣子。很大程度地把老爺平民化,更加的寫實,當然這也是諾蘭大師的風格之一。諾蘭系列的蝙蝠俠,是一次部能讓觀眾走進超級英雄內心世界的電影,裡面有老爺細緻的內心刻畫,有驚慌有猶豫有憤怒,有遠大抱負也有一己私慾。我最喜歡的就是蝙蝠俠希望通過健全的法治來拯救哥譚,這是一個很值得同類型深入思考問題,也是諾蘭對英雄身份的理解與反思,在現實與社會法律中其實蝙蝠俠也是一個罪犯,即使是超級英雄也是不能凌駕法律,大部分的超級英雄電影,殺人都被合理化,一筆帶過,但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健全的社會制度都不可建立在暴力之上。老爺通過對丹特的扶持,希望造就一位能夠在白天也能伸張正義的蝙蝠俠,因為老爺知道能拯救哥譚的並不是蝙蝠俠,而是需要一個健全的法制,這部作品深韻之大由此可見。最後雖然小丑還是成功黑化了丹特,但老爺為了保留這哥譚的希望,選擇了背負罪名,成為千夫所指。我之所以覺得這部電影是同類型超英電影的最高峰,是因為開創了英雄反思的先河,通過劇情的編排完美塑造了英雄與反派的形象,個人更喜歡蝙蝠俠的刻畫,因為最後蝙蝠俠不得不歸於黑暗,受千夫所指,但從續集去看,當哥譚需要他的時候他依舊會挺身而出,全身包裹漆黑,卻又光芒萬丈的超級英雄。 這部電影我看了5遍,領悟得太慢了,除了情節與演技以外,城市構圖也是採用真實的芝加哥取景,爆炸都是真實取景,諾蘭大神的寫實風格真的無處不在,當然也有美中不足的,在部分的鏡頭分鏡中感覺讓人有點匪夷所思,與寫實的風格有相衝突,我就不一一說出出了。這樣說下去估計得寫篇論文。 可能也是諾蘭大神不想完全把超英電影變成警匪片而特意這樣拍攝的。到處都是細節呀,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或指正


好在好的劇本創作,構思巧妙,尤其是希斯萊傑的獨立創造,原本在漫畫中沒有的刀疤,舔嘴動作,參加哈維丹特慶祝活動的時候,他的喝酒 動作,需要注意的是把酒倒掉了很多,但是他還是做了喝酒的動作。

還有他的走路的樣子都是他研究笑丑的心理以及其他瘋人的心理以後自己獨創的。你注意了沒有蝙蝠俠因瑞秋被綁架的時候,蝙蝠俠問希斯萊傑,笑丑不回答,這是他打了兩拳,但希斯萊傑沒有把自己閃後,那是真演,真的挨打,希斯萊傑為了真實首先激怒了蝙蝠俠的演員,然後蝙蝠俠當時真的是特別憤怒的狀態,在那樣的情況下,還狠狠的打了他兩拳,真的太痛,但他就是這樣,很敬業。

然後看那個對希斯萊傑的評價的紀錄片的時候可以知道兩次綁架案是都是希斯萊傑的構思,自己導演的,你可以看紀錄片都知道,這是希斯萊傑的傑作。還有他在監獄的時候,還陰笑,鼓掌 ,這為了後面的逃出監獄做了鋪墊,就是說進監獄就是他的計劃,目的是,把會計師拿出來。進監獄的那個陰笑是希斯萊傑的臨時發揮,很精彩。所以這個劇本是多次改,最後這樣的表現啊。這裡看出希斯萊傑有導演的天分,還有認真演戲的藝術,還有他的智商很高。最重要的還沒說歷史上希斯萊傑般狂笑是沒有的,他為了笑丑的聲音,把自己一個月困在一個酒店,不看電視,把自己孤立無援起來,找到那個笑丑的聲音,反覆練習,最後找到了,真的找到了。

他出來的時候,他給朋友說Why so serious? 的時候,他怕了,朋友感到恐懼,很大的氣場來了。所以在哈維丹特的慶祝會上那個瑞秋的演員因希斯萊傑的眼神,氣場,說話方式,還有他的舔嘴巴的動作,很生怕,不敢說話了,忘了台詞,哭了。還有那個蝙蝠俠的那個管家本來有句台詞要說,但是被希斯萊傑的氣場嚇到了,沒有說,你可以看,那個管家在希斯萊傑笑丑進門的時候還在,但到他的面前忘了重要的台詞沒有說,希斯萊傑還是繼續演,演出了真的他們真的生怕了,那個老頭說我們不會被暴徒嚇倒的那個老頭嚇得慌張了,那是真實的情緒。

所以那是真演。不是開玩笑。他演戲是認真的。然後那個戈登局長的演員說這個希斯萊傑笑丑被構思的壞蛋當中在演員歷史上第一次看見的最噁心,最讓人不安的壞蛋,整個演戲的演員都當真了。所以這就是他成功的地方,他參與了劇本創作合角色的設定的很好的演員啊。他們共同創造了笑丑。可以說這個版本的笑丑更加黑暗,輝煌。這個笑丑顛覆了以前的笑丑形象。創造了新的笑丑,因為這個版本笑丑的衣著打扮是他探索著,怎樣的衣服跟笑丑更合身。他借鑒了一個彈吉他的小夥子的那種混亂不堪的髮型,還有那個魔術師的衣著打扮,他推薦的。還有刀疤的構思獨特。

那個跟希斯萊傑的評價的紀錄片里有李安導演對他演技的評價。這部電影感覺很貼近,很真實,把蝙蝠俠和笑丑現實化了,所以這是諾蘭導演的自豪的傑作。還有啊從此以後漫畫按照這個希斯萊傑的模板來走的。可以看出

那個《小丑》獨立漫畫是由DC公司製作、世界圖書出版社出版於2016年4月出版的一部漫畫,該漫畫屬於獨立故事,由布萊恩·阿扎瑞羅、 李·貝爾梅霍兩人共同創作,本漫畫最大的特點是以小丑的手下——強尼·弗羅斯特為視角展開的故事而不是小丑本人,而在漫畫中小丑的形象則是採用了《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希斯·萊傑版小丑的樣子。所以希斯萊傑笑丑定型了笑丑的黑暗形象,更一部升級。


小丑代表的就是純粹的惡,他反社會,反對至今為止人類建立起來的所有正義與法制,他極端推崇混亂與人性的黑暗。其實在兩條船的實驗那裡,小丑就已經輸了,因為兩條船上的人沒有像他希望的那樣去證明人類的黑暗,所以他只能自己去引爆。從頭至尾小丑的目標就是擊潰哥譚的價值觀念與對人性美好的希望,但他失敗了,即使在哥譚這樣的城市。其實影片的主旨就是:脆弱的正義究竟能否對抗無底線的惡?而不是單單的「英雄」能否戰勝「壞人」。片中哈維的墮落其實就是他放棄了做「光明騎士」,放棄了那樣高的代價,而去選擇用暴力與非正義的手段制裁自己內心的「邪惡」。影片的結尾告訴我們,脆弱的正義是能戰勝無底線的惡的,即使要付出莫大的代價守護這份正義。每年有多少防恐、緝毒警察倒在前線?但恐怖分子被擊斃前總是被給予了生的機會。如果罪犯沒有死去,我們還要盡全力去搶救他們,之後才去用法律審判他們。犯人被捕後可以請律師,可以保障自己的權益,但那些被囚禁的緝毒警察呢?相比之下正義的一方付出了莫大的代價,那我們為什麼要對那些「邪惡」那麼「正義」呢?因為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變得更好,因為這樣人性的光明才得以延續。這部電影,換句話說,是對人類的讚歌,是給每一個當身邊的人墮落了,自己卻仍在堅守那一點點「脆弱的正義」的人的讚歌


其實我是沖著小丑去的,電影也是我朋友推薦我看的,他說小丑演的的特別好。

全劇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兩幕,一個是小丑搶劫銀行,另一個就是官家俠教蝙蝠俠什麼叫瘋子。

其實我看第一幕的時候覺得小丑不怕死,其實他的計劃能完成是有巧合的,比方說殺開保險柜的那個如果不嘀咕直接開槍是有可能殺死小丑的實際上他的整個計劃隨時都有可能失敗,所以他給我一種不找死但是不介意去死的感覺。

第二幕,就是管家俠的話,你說犯罪不為錢我能理解,可你要說犯完罪後隨手把錢扔了,這給人衝擊太大了。

所以小丑給我感覺他就是一個瘋狂的普通人,而一想到這樣一個普通人經歷無數次巧合擁有了巨大的力量,感覺太可怕了。

(不是因為成為小丑才做可怕的事,而是做可怕的事才成為小丑,也就是死了這一個還會有下一個。)


因為名氣太大,前前後後看了三次,最長一次也只看到3分之1,實在看不下去,最開始搶銀行就腦殘劇情,連以前看的偷天換日都節奏邏輯都強他十倍,然後後面就是漫長的對話,看的簡直想睡覺,實在不知道為啥那麼多人說好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