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多歲,也認識過不少人了,男女老少,卻還是覺的內心孤獨,在尋尋覓覓,找那個能聊的來的人,希望能談及內心的真情實感,觸及靈魂深處,無關乎年齡性別。可尋找的時候又潛意識裡設定很多限制,但凡覺察到自己可能給不了別人想要的,又打退堂鼓,這是什麼心理,有相同情況的人麼?可否從心理角度分析下


你要知道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相同的,你總覺得因為思想的差異就不可能成為知己,就不是你想要的知己,所以就會在尋覓自己的理想化對象。而對於我來說,我尋覓知己的原因很簡單,只不過想找一個合得來的筆友,於是巧得很,gorkor為我提供了這種機會,它是一個匿名協信軟體,一開始我會覺得可能有不穩定性,當時慢慢的發現有些人會成為過客,但有些人會一直走下去。平時不能對周圍朋友說的祕密,也可以大方地寫給筆友,這也許是心理學上的一種暗示。gorkor上,可以通過書單,找到彼此興趣愛好相同的,喜歡就通信,很簡單,很隨心。可能是寫信的人都比較喜歡文學吧,所以,通過一本書,我相信文如其人,而我第一個的長久的筆友,就是從書單裏找到的,我覺得能夠找到跟自己共鳴的人是一種慰藉,再不能跟周圍人坦白心扉的情況下,跟筆友通信是一種甜蜜。「過客」或許從來都不是過客,或擦肩而遇,或一生相伴,當下就值得歡喜了。


因為一個人心底物質組態的不圓滿,也即,你的本質客觀對應著,就是缺損了東西的。那這些東西可以通過尋找他人來填補嗎?

不能。他人的就是他人的。合不成一個。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一本繪本,叫「失落的一角遇見大圓滿」。講一個坑坑窪窪的圓,因為缺了個三角,一直在尋找。一路上,它唱著歌,尋找它失落的一角。找到了很多,有的比它缺角大,有的比它缺角小。有一天,它真的找到了跟它完美匹配的那一角,它開心極了。他們團在一起剛好是個圓。

但是這個缺了一角的圓,雖然找到了它匹配的一角,但它沒有空間了,它發現它不能歌唱了。

於是它把那一角吐了出來,繼續尋找。

歷盡千山萬水,它磨得越來越小,直到自己變成了一個完整的圓。有一天,它遇見了一個同樣完整的圓,它終於找到了夥伴,一邊唱著歌,一邊快樂地一起滾著。

自我的圓滿纔是問題的答案。


人不可能找到完全瞭解自己的人,即使是伴侶也不可能完完全全瞭解自己,所以人本來就是孤獨的,學會獨處。也許獨處的過程中有一兩個人會闖進你的生活裏,相談勝歡,但是這種感覺並不能長久,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到最後還是剩自己一個人。


呵呵 我來回答下

如果,一出生可以選擇,你是願意做一個是外向的人,還是做一個是內向的人? 其實,做一個外向的人很累,我覺得,總是得說,總得找話題說,多累啊 。

呵呵,說說我自己,我就是那個內向的人,週末可以宅在家裡一個人看電視、做飯、耍手機、讀點書,一點都不覺得寂寞,因為我覺得這樣做,一出門我就是那個帶著光環的人。出來上班也挺多年了,沒啥朋友,幾乎沒有吧,不喜歡深入的交往,有那麼固定幾個朋友,偶爾聯繫下,那也都是十年+的朋友了。這些朋友吧,都可以說心裡話,啥內心孤獨、寂寞啥的這些話,見面後也不聊,看一看眼睛就相互知道缺什麼,哈哈。說的幾乎都是不著邊際的黃段子,相互打趣開心。

很多朋友都說,我這個人,話非常非常的少,但是挺喜歡跟我在一起,有時候我說話能夠點醒他們,一句、兩句就能夠讓他們豁然開朗。我的夢想是做一名渣男,閱女無數,可是就是很挑,當然談過的女朋友也沒有多漂亮,直覺敏感,對別人的喜怒哀樂能夠很直覺的感覺到,但就不喜歡委屈自己去說些自己不喜歡的說的話,不喜歡哄人開心,覺得那樣不夠帶來長久穩定的感情。

有人說我是感情裏的理想主義者,這些年,自己漸漸地也明白了,有些事情,做自己喜歡的還真的是挺難得的。也明白了,做別人喜歡的事情得到別人喜歡,也是挺重要的重要的事情,管他以後咋樣呢。理想的生活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我一發小,我逃課他也逃課,每次考試年級全十,神一般的存在。中學時我抽煙,他總是埋汰我,說抽煙咋樣咋樣,會咋樣咋樣。我感覺他就是那種一輩子都不會抽煙的好男人。大一放假回來,相約一起,我抽煙,他跟我說他見過抽煙的肺(對了,他學醫,5年那種),如何如何的恐怖,堅決勸我不要抽。大二放假回家,又相約一起,我抽煙,他偷偷地從兜裏抽出一根經典也點了起來,我說:臥槽~ 你咋抽上了 。他回:寂寞纔是人生裏最痛苦的事情~

聊到未來婚姻生活,他明確說了他一定要找很多很多小三,實際上現在的他做到了,真TM羨慕他,這纔是符合進化心理的生活啊。

現實生活中,越渣的男人,生活得更如意。別在乎什麼給不了人家想要的,不要限定自己去滿足別人的什麼東西,要首先滿足自己,自己!她想要的難道就不是滿足她自己?去滿足一個人,尤其是女人的慾望,你就想錯了也走錯了方向。富婆是可以追的,真的,別去看什麼成功案例,技巧,你得練級,從最好追求的開始,一步步的練級,接觸多了,被你推倒的多了,你自然就能拿下難度高的。

小結下:別自顧哀怨了,多讀讀書,書中自有黃金屋。多跑跑步,下個跑步APP,跟著一起跑,好身體女人才幸福。多撩妹,踏踏實實攀上高峯。


單獨來說這樣的現象本身是很正常的,就如同弗洛伊德認為的,人的歷史就是享樂原則(本我)和現實原則(超我)之間的衝突調和的歷史,調和的結構強度和功能成熟度(自我)上的差別,顯現出從疾病到健康各類情況。

比如調和能力更強、結構更穩固的,可能會以更多個性化、創造性的方式去處理這種衝突,如通過幽默、事業的發展、藝術創作或審美體驗等等。而調和能力相對更弱的,可能這種衝突的劇烈程度就相對個體來說更強,更難以以適應社會和個人生活的方式展現出來,從而變成情緒問題、關係問題或者一些心身癥狀等等。

如果僅僅說針對一個難以尋覓的知己問題,這也可能和多個維度的心理內容有關。比如它可能和俄狄浦斯發展的對於親密關係的欲求有關,這個階段的發展和我們去更主動地探索、追尋一個自己所欲求的「ta」,而不是在還沒有進一步瞭解時就自我中斷、自我限制有關;它也和早期依戀有關,早期安全依戀的建立使得我們可以享受親密,而安全依戀的缺失,那麼親密的感覺可能帶來的就是一種如同條件反射般的焦慮和不安,當然這顯現在人際當中會更複雜;它也和更早期的母嬰撫養關係有關,在早期母親如果無法深度認同嬰兒,供「嬰兒」使用自己,和嬰兒共同遊戲,並且能夠在恰當的時機逐步退出這種深度認同的關係而不過分焦慮,那麼嬰兒便會具有一個充實的內心,反之則有可能會有一種瀰漫性的空虛感受;當然,孤獨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一個個體正常甚至必須的內在體驗,一種真正的「獨孤」的體驗,是自己和自己既相融又有分別的一種體驗,是一種更為真實存在的體驗,區別於和自身之外「ta」相接的體驗,因此孤獨本身也具備正向意義。

以上都是和尋覓知己、孤獨、親密關係相關的內容,因為涉及內容眾多,只能簡略作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