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名著增加底蘊與修養,可是我總是覺得讀了以後沒有什麼收貨,是我的方法不對嗎?


楊絳先生有一句話名言,犀利地指出了問題所在。

「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讀懂經典,需要一定的閱歷。


第一,也許是你讀了不適合你的名著——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書,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名著!

漢高祖劉邦,「無賴」一個,照樣開創漢氏200年江山(個人以為,東漢和西漢硬扯上關係只是一種政治口號而已。)西楚霸王也不喜歡讀兵法,可是3萬楚軍打的劉邦聯軍50 60萬滿地找牙!當然我們不唯成功學是論!只是說並不是所有人都要通過讀書而有所收穫!有些人看到一隻廁所裡面的老鼠,就能最終有一番成就!所以,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讀書的。(第一次寫回答,可能有點偏題)

有些名著,因為語言差異(國外的名著,翻譯太重要了,有的讓人拍案叫絕,有的讓人問候對方伯父),文化差異歷史背景差異(農耕社會和現代社會的差異真的無法忽視,封建理教的各種認知真的和現代人大為不同)我們沒有辦法理解他們說的內容!這很正常,不要覺得都是自己的問題。

名著只是大部分人覺得很好,但我們每一個人都很有可能是那一小部分人啊!就和你愛吃香菜,我不喜歡一樣,因人而異,你可能只是湊巧讀了對自己沒有營養的名著罷了!

第二,我覺得你可能有些急躁了,名著對人的影響是日積月累的,不可能靠讀了一本兩本就整個人耳聰目明,認知飛躍了!需要不斷的讀,不斷的思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後才會有所表現!

古人說十年磨一劍,讀書也是這麼個事兒!

第三,我覺得要想讀書有很收穫,首先要做的,就是忘記收穫這個事兒!忘記各種目的,只是單純的去讀!等到量變引起質變的時候,你會覺得收穫的遠比想像的要多!

第四,讀書這事兒,不用那麼多的條條框框,喜歡讀什麼讀什麼,喜歡看哪個類型看哪個類型,不是非名著不可!

先寫這麼多啦!


謝邀,看到這個問題也算緣分吧,我想推薦你看看林語堂先生的兩篇隨筆:《讀書的藝術》《論讀書》,耐心看完,林語堂的語言真的很犀利獨到,希望對你深有啟發。

一、《讀書的藝術》

二、《論讀書》


小老弟都往後稍稍,容老夫放個大。


首先祭出我的flag:每個人所認為的世界,即他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世界部分,而非世界的全部.

這個flag是怎麼來的呢,源於觀察人是怎麼認知世界的,人是怎麼認知世界的呢,通過感官,即眼看五色,耳聽五音,口嘗五味等等,既所謂的五感,這就是為什麼神乎其神的直覺被稱為第六感的原因啦.

但是,眼睛所能看見的,是可見光所反射到眼睛視網膜產生的信號,通過大腦進行還原,或者說是處理成我們所能理解的樣子,而可見光以外的部分是怎樣的呢,如果我們能看見紅外光和紫外光,那麼世界給我們展示的樣子肯定是另一番模樣.

同樣,耳朵所能聽見的聲音頻率是20HZ-20000HZ,而人所能發出的聲音頻率在100Hz-10000Hz之間,如果人能聽見和發出跟蝙蝠一樣超聲波,無疑也能像蝙蝠一樣聽聲辯位.

另一方面,在人類文明發源之初,我們只知道天圓地方,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科學研究的發展,我們已經漸漸能描繪宇宙大概是個什麼樣子了.這些都是建立在原有的認知世界的基礎和認知世界途徑的升級,就如現在我們對宇宙的了解,大多是通過像哈雷望遠鏡等等儀器設備,這些儀器設備又是基於人類對電學光學的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所以,題主覺得讀名著沒有收穫,並不是名著本身的原因,而是自身的知識儲備量太少,或者說題主並不擅於解讀名著.

舉個栗子,多數人或多或少都讀過三國演義,讀完一遍,就大概記得一些耳熟能詳的小說人物,劉關張之類的,以及大概的劇情.

寫到這裡,該祭出我的第二個神器:認知的發展.即學習的本質是對一個概念作概念擴展和構建聯繫.

這裡說的學習,跟學校沒有絲毫關係,就是最最最本初的學習的意思,即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那種方法.

繼續拿讀三國的栗子說事,相對高效一些的讀三國的方法,是拿出一個課題,比如劉備是如何從白身走向三分天下,又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這樣,我們就會側重的去看劉備在每個歷史時期,都做了哪些決定,從與關張結義到黃巾之亂中建功立業到被迫棄官,每個歷史時期,都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

當然,整個線順下來,肯定有很多我們無法理解的事,比如青梅煮酒那段,比如兵伐東吳那段,又比如白帝託孤那段,以及蜀中稱帝等等,這些都是剛讀三國所無法理解,或者說是年少的我們所無法理解的,所以需要我們不停的從各種其他的領域吸取知識來理解,來認識這些事情背後的利弊權衡.這是一個把書讀厚的過程.

這樣讀下來,肯定收穫滿滿的,而不是說到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就只知道死於關羽刀下的都是誰誰誰,而是能從兄弟情義,倫理道德等等不同的角度去看關羽這一段的所作所為,甚至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曹操如何惜才愛才籠絡人才,到可以跟趙雲七進七出那一段並在一起去分析曹操和劉備對待人才方面的不同.

按照這種方法去讀名著,我相信題主不可能沒有一丟丟收穫.

再補充一下,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往往不是世界給我們的展示,更多的是我們所展現出來的自己.打個比方,窮人在看見富人時,除了心裡的羨慕嫉妒,而一言蔽之的靠關係,奸商等等,展現出來的只是窮人自己對這個世界粗鄙膚淺的看法,而少有人靜下心來琢磨富人時如何跟別人搭上關係,如何在各種交易中權衡,如何處理各種事情以獲得利益乃至資本累積的.


第一次回答有點緊張

首先其實看到這個問題,我有一點點疑惑,個人認為閱讀名著本身其實不一定能獲得什麼實質性的內容,因為名著大多是講故事類型,不是教科書和普及知識類型,所以或許沒辦法感覺到實質的獲得。

那麼我們來看,非得說收穫的話,如果帶著比較明確的目的,按收穫的難度我是這樣排列的

1.談資,和別人聊天時有內容有話可說,自己也懂得名著,看過有名的書顯得有文化。

2.閱歷,我們的生活是有限的,但書可以把沒經歷過的不同時空不同身份不同事情的奇妙經歷。(這個是我覺得超快樂的地方)

3歷史和政治經濟文化地理的學習,如果做些功課了解作者和時代背景,就能體會到社會文化和方方面面,擅長整理縱橫向比較可以了解的更多,我嘗試過用名著了解歷史,感覺體會的和歷史書很不同,比較有趣深刻。

4文學素養,其實坦白講很難,因為大多數優秀名著都是用比較通俗的語言勾勒看似平凡的故事,所以需要看相關的賞析和同期其它作者的作品才能體會到了不起的地方,就好像蒙娜麗莎的微笑,其實很多人不懂的價值連城在哪裡,而且還涉及到是不是原文是不是原版英文版還是翻譯版的問題。對於讀者也有很高的要求(強烈想要get這部分,有那種中英對譯還帶賞析的裝訂本,可以嘗試一下)

5文學素養和氣質,這個不多說了,沒有個十年二十年的培養學不來的,就像再怎麼有錢的暴發戶也沒辦法擁有貴族一樣的氣質叭。

最後,有一句我還蠻喜歡的話分享

你問我"讀過那麼多書,後來大多都不記得了 那為什麼要讀呢?"

我回答說"就好像吃的飯喝的水,都不見了,但是它們融入骨血,成為了我的一部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