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就西方藝術批評中既定的「優美」和"崇高"的概念談一下中國在這兩個概念上的典型 比如文人 蟹蟹啦

這兩個概念類似宗白華所說的悲劇與幽默的人生態度裏的兩種 但一時想不到特別典型的例子 感覺屈原和漁父還算符合 但又感覺差那麼點 蘇軾又似乎兼有二者再補充一下 並不是想強行套進這兩個概念 只是想探討一下給我們這兩種感覺的人事物之類 也並不一定要分別是兩個個體


起初,在西方文學的開端處,得以建立崇高風格的是史詩和悲劇體詩。在亞裏士多德和朗吉努斯的著作裏,可以窺探到,崇高風格與修辭格的使用有關,西方文學是基於聽覺的文學,而不是基於文字,亞裏士多德所謂悅耳之音,這是很重要的因素,史詩和悲劇體詩所使用的格律不同於抒情詩,崇高感起初是來自於史詩和悲劇中,而優美感主要是來自抒情詩傳統。

崇高的一個重要特徵,可能很多人不大清楚,那就是崇高跟戰鬥有關,這種戰鬥本能並不見得必然出現在戰爭中,而具有一種普遍性,當一個人面對遠比其強大的東西而不畏懼,就會呈現出比那個巨大、強大或宏偉的事物更為強大,這就會產生崇高感。

在悲劇裡面,個體面對強大的力量,例如命運,例如面對死亡,當他為了某個高尚的原則並不畏懼或者戰勝了畏懼,當他被毀滅的時候就會產生崇高感。後來康德把崇高作為美學概念的時候,也指出其他宏偉巨大的事物與崇高的審美聯繫。希臘悲劇通常以男性或男性化的女性為主人公,因為最能體現戰鬥氣質,歐力庇德斯的悲劇曾受亞裏士多德詬病,但是亞裏士多德也讚賞了歐氏在營造悲劇效果上的優點,歐式的某些悲劇採用過柔弱女性為主角,但是即使如此,例如特洛伊婦女,其背景仍然是戰鬥性的。相較而言,喜劇就沒有必要體現戰鬥意志,兩個戰士在喜劇裏打不起來,會攜手講和娛樂,喜劇就不需要崇高感,而是需要解構崇高,喜劇的主旨是表達理性,以諷刺和解構為長。

優美這個審美範疇並不包含戰鬥氣質,宏偉巨大和質樸的事物並非優美,優美是較為女性化的,或者較為柔和敏感與有靈氣的。優美是感性和理性結合的產物,在感性中建立有序化,雖然在宏偉巨大樸素的事物中可能沒有包含優美,相反,往往是在細微柔和與繁富有序中呈現優美,優美的價值並不是崇高能夠覆蓋的。

在中國文化中,我只談開端處的情況,中國文學在周朝堪稱鬱鬱乎文哉,但是文學的分類頗不同於西方,而且,中國文學很重視文字,文字相對於聲音有其獨立性,這和注音文字的西方不同。周朝的文學基本就分為詩與文,史傳之文相當於古希臘的悲劇,是有崇高感的,中國的左傳、史記等可不是西方希羅多德、修昔底德那種歷史散文,西方的歷史散文是史詩的白話變體,地位不高。中國的史傳之文在地位上和古希臘悲劇一樣,是貴族的和關乎信仰的,左傳相當於命運悲劇,後來司馬遷的史記相當於性格悲劇,左傳和史記的審美成就之高,也絲毫不讓於古希臘的命運悲劇和後來伊麗莎白時代的性格悲劇。

除了中國史傳之文裏的崇高風格,詩經和楚辭裏也不乏崇高風格的篇章,戰國末期的楚辭尤其是,不過,總的來說,詩還是偏向於表現優美,詩經和楚辭都有極為優美的情詩和雅詩,另外,崇高與優美相融合,造就了詩經和楚辭裏可能最為出色的篇章。

謝邀。

我想這方面的例子應當是很多的吧。比如《詩經》裏的《風》很多給人以優美感,而《頌》就是給人以崇高感了。另外不知道宋詞中的「婉約派」可否算作優美的代表,「豪放派」可否算作崇高的代表?強答一下,如錯勿怪。


《滕王閣序》代表中國文化的優美

《嶽陽樓記》代表中國文化的崇高

我是建築系的,不謝
說到中國文化中可以用優美與崇高來形容的,個人以為是《楚辭》,當然還有《廣陵散》。

define優美


中國文化真的不能用西方文化來套,「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既優美又崇高。


庖丁解牛之美 可以瞭解一下


這是把視覺感受和道德品性捆綁一起的問題,兩個都是在相對意義上評價高低的領域!優美與噁心未見得像辭彙這般清晰。崇高~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算崇高嘛?這種烈度與優美有關嘛?~答案還是留給每一個自己回答比較好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