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有沒有民族屠殺過,或者民族集體遷移出去。中國如今的56個民族在世界上看,是算多呢還是少呢?


毗舍耶人。南宋年間突然出現在閩南沿海、澎湖列島。面目「漆黑」,語言不通,與中國完全沒有過往來,在海上來去自如,四處劫掠為生,野蠻喫人肉,喜好鐵器(說明未進入鐵器時代)。出現在乾道年(1165年—1173年 )、淳熙年(1174年-1189年),之後突然銷聲匿跡。再往後元朝至正九年(1349年)短暫出現在汪大淵的《島夷志略》中「故東洋聞毗舍耶之名,皆畏避之也」。

一般認為,毗舍耶為呂宋羣島中部的米沙鄢族。南島民族多有航海傳統,且在同時代也有呂宋羣島北部的巴布延族「白蒲延」到福建沿海的模糊記錄,不能簡單用米沙鄢距離中國較遠難以到達就進行否認。該說法的不足之處在於《諸蕃志》記載毗舍耶與澎湖「煙火相望」,但可能作者只是根據劫掠頻發做的簡單判斷。

在周運中《南宋臺灣毗舍耶人與談馬顏人新考》,提到「可能是北遷的米沙鄢人」定居在臺灣島上,現今臺灣原住民的「放索社」可能為米沙鄢人後裔。而在張崇根《毗舍耶-宋代臺灣之別稱》,則認為「毗舍耶作為地名,是宋代臺灣的別稱;其地相當於臺灣北部;毗舍耶作為土著居民,應為高山族的一支-泰雅人的先民。」

另有根據毗舍耶食人的記錄,推斷可能是琉球嶼(小琉球)原住民。根據1622年荷蘭艦隊司令《雷約茲日記》:「荷人至一小島(村上直次郎考證為琉球嶼),欲派數名士兵登陸,漢人譯員不願同行,據說該島住著四百多兇悍的食人者,見人則避匿不見,三年前有三百多漢人被害。」只是小琉球原住民已經被荷蘭人滅族,無從做實地考證。

在《汪大猷行狀》中,提到有將真臘(柬埔寨)商人誤認為毗舍耶人的記錄。因此這個「肌體漆黑」可能不是真的漆黑,而是接近東南亞及臺灣土著的膚色。

「乾道七年(1171年)……四月起 汪(大猷)知泉州海中大洲號平湖,邦人就植粟、麥、麻,有毗舍耶蠻, 揚飄奄至,肌體漆黑,語言不通,種植皆為所獲,調兵逐捕,則入水持其舟而已,俘民為鄉導,劫掠近城赤嶼洲。於是春夏遣戍,秋暮始歸,勞費不貲。公即其地造屋二百區,留屯水軍,蠻不復來。」

記載在周必大《文忠集》所收錄的《神道碑》「乾道七年(1171年)四月,起知泉州,到郡。……郡實濱海,中有沙洲數萬畝,號平湖。忽為島夷號毗舍邪者掩至,盡刈所種。他日又登岸殺略,禽四百餘人,殲其渠魁,餘分配諸郡。初則每遇南風,遣戍為備,更迭勞擾,公即其地造屋二百間, 遣將分屯,軍民分屯,軍民皆以為便,不敢犯境。後左翼軍狃於盜賞,忽又報侵犯,徑捕至庭,自以為功。公曰: 毗舍邪面目如漆,黥涅不辨,此其人服飾俱不類,何耶? 察之, 乃真臘大商,四舟俱行, 其二已到,餘二舟以疑似被誣。記載在樓鑰《攻媿集》收錄的《汪大猷行狀》「永寧寨(地名水澳),去法石七十里。初乾道間,毗舍耶國人,冠殺官民,遂置寨於此。其地頻臨大海,直望東洋,一日一夜可至彭湖。彭湖之人,遇夜不敢舉煙,以為流求國望見,必來作□,以此言之,置城寨得其地。」記載在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公文集》收錄的《申樞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狀》「毗舍耶,語言不通,商販不及,袒裸盱雕,殆畜類也。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與其國密邇,煙火相望,時至寇掠。其來不測,多罹生啖之害,居民苦之。淳熙間,國之酋豪,常率數百輩,猝至泉之水澳、圍頭等村,恣行兇暴,殘人無數,淫其婦女,已而殺之。喜鐵器及匙筋,人閉戶則免,但其門圈而去。擲以匙筋,則俯拾之,可緩數步。官軍擒捕,見鐵騎則競其甲,駢首就戮而不知悔。臨敵用鏢槍,繫繩十餘為操縱,蓋愛其鐵不忍棄也。不架舟楫,惟以竹筏從事,可疊如屏風,意則羣升之浮水而遁。」記載在趙汝適《諸蕃志》

「白蒲延大掠流鵝灣,周巡撫輕戰而潰,君代尉馳往,三日中坐縛其酋二,賊無遣。」

記載於葉適《水心文集·周鎮伯墓誌銘》


唐朝強盛時期為了海洋商稅,允許波斯人和阿拉伯客商居住在廣州城,最多的時候多達十幾萬。

詳情:

匿名用戶:有哪些中國歷史發現於境外史料而未見於中國史籍??

www.zhihu.com圖標

等到安史之亂後,大唐國力衰退,地方官無力管轄當地番商,以至於商人撕掉麵皮開始打造武器組織私人武裝。一度因為廣州官府試圖合理追繳欠稅而發兵攻陷番禺官府衙門,燒殺城內漢族普通商販,當地官員翻牆逃走。

這件事就這麼被輕描淡寫的蓋了過去,此後廣州幾乎淪陷,當地大小事務基本由外來移民把握,形成實際上的割據。

最後唐末大起義,黃巢在北方站不住腳,被朝廷圍剿的兵馬驅趕到嶺南,索性黃巢就把廣州當成自己的目標和落腳點。幾個月內一口氣殺掉十幾萬外來移民後裔,重新奪回廣州市。

這件事被大量倉皇出逃的海外商人記載,多方佐證。黃巢就這件事上,稱呼一句民族英雄絲毫不為過。


大概提幾個有名的……

1、匈奴人

嚴格來講算不上一個民族,是一個部落聯盟。東漢滅亡北匈奴後,少部分殘部往中亞方向遷徙,並消失在史料的記錄中……一部分融入新崛的鮮卑,變成了鮮卑人的一部分。大部分北匈奴人則南遷到河套匯入南匈奴(羌胡)中。南匈奴人最後遷入漢地與當地人融合互化成為「五胡亂華」的濫觴,至南北朝時期已多半漢化為漢人。

2、鮮卑人

崛起於大興安嶺的部落聯盟。由於氣候變冷的因素,少部分留在草原成為「柔然」的伊始,大部分則與匈奴人一道南遷進入西晉……五胡亂華後,鮮卑人建立起了一個個中原政權開始漢化,至北魏滅亡時,已多半漢化為漢人。而北方的柔然鮮卑人被「鍛奴」突厥日翻後融入突厥部落聯盟中……

補充:吐谷渾為慕容鮮卑族建立,大約於五胡亂華時期遷入今青海。隋煬帝滅吐谷渾後部分融入漢人部分融入羌人。

3、突厥人

首先,土耳其對突厥只有部分文化上的傳承,土耳其的祖先並不是突厥人。突厥部早先是柔然人的「鍛奴」(負責打鐵的奴隸),趁柔然衰弱後與鐵勒人推翻柔然建立突厥汗國,後分東西突厥。東突厥被唐滅掉後部分南遷融入漢人,留在草原的融入回紇人。

至於西突厥人則在西突厥汗國滅亡後繼續活躍在中亞,成為今天中亞各民族(維吾爾、哈薩克、土庫曼……)的祖先之一。

4、高句麗人

是東北的扶餘人與濊貊人雜糅後建立的農耕王朝。在被唐朝滅亡後,大部分被遷(俘)到漢地融入漢人,少部分南遷到新羅成為今天部分韓國人的祖先。另有部分留在東北,後建立渤海國,渤海國於十世紀被契丹所滅,其部融入契丹人。

5、党項與契丹

党項是羌胡的一隻,活躍於關隴;契丹與鮮卑同屬東胡後裔活躍於大興安嶺南麓。二者皆在唐宋鼎革的亂局中渾水摸魚不斷壯大……蒙古人崛起後,党項人與契丹人已經相當漢化,於是被蒙古人與女真人、南(宋)人等同視之融入漢人中。

6、女真人

滿清後全部漢化為漢人……(因為太熟悉,我就偷懶不寫了)

至於問:

有沒有民族屠殺性質的歷史事件?

有!前幾年吹的冉閔殺胡令屬於比較典型的。非典型的比如匈奴屠月氏,留在南疆的稱為「小月氏」後被北魏徵服。遷到中亞稱為「大月氏」在與當地人雜處後建立貴霜帝國。

五十六個民族算不算多?

算多。


党項族,在我國古代史上是西夏國的主體民族(西夏國的民族構成主要是党項+漢)。

由於成思吉汗被拖在了西夏戰場,在軍營中得病死了,生前遺恨未能滅了西夏,所以蒙古人特別仇恨西夏,滅夏後大肆屠殺党項人,並對党項人的文化和西夏文的圖書資料進行了有目的銷毀。

現在的西夏帝陵,已經是一片廢墟,推測最有可能就是蒙國帝國乾的。因為蒙古人基本上沒有尊重前代帝王陵的觀念和習慣,南宋帝陵都挖了還會把一個西夏帝陵當回事兒嗎?


百越、鮮卑、契丹。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