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中國是熟人社會,熟人社會由於來往密切,所以講究情分,因此傳統中國主要依靠道德進行治理。而德治相對法紀,主要側重於內在約束,而不是外部的強力約束,當然發展到後期,鄉規村約也具有了一定的外部約束力,成為了類似英美的習慣法或自然法。

所以在傳統中國,維護秩序依靠的是內在的道德自律,這主要依靠教化,通過尊長、老師的言傳身教做示範,然後心嚮往之,然後亦步亦趨,最終自願自覺的要做好人、要與人為善。

但這種自我約束,由於缺少監督,所以其最大的敵人就是自我的鬆懈,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所以夫子反覆告誡:

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吾日三省吾身

所以反省就是儒者自我奮鬥的基本手段之一,依靠不懈的、觸及靈活的深刻反省,儒者才能保持砥礪奮進的精神,才能持之以恆的堅持到底,才能真正做到擇善固執。

也就是說,要做君子,就要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這種平和其實是一種動態的平衡:一面是緊張,是對自己的警惕,是對自己的鞭策,是對自己的批判,自我提供動力、自我加以約束;另一面則是快樂,人不可能總是緊張、總是苦苦苦的幹,因為君子要保持對自己的鞭策,所以君子更要學會如何的放鬆自己,學會尋找到簡單的快樂,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狀態。

所以,問題來了,趨利避害乃人之天性,任何人,包括君子、包括夫子,都想樂,都不想苦,所以這兩面君子想保持都是奔著快樂去的,即便是經過徹底了的反省,我們都認識到需要保持這種警惕、鞭策和批判,但沒有這種終日乾乾夕惕若的自我施壓,很難堅持下來的,尤其是當獨自一人之時,沒有需要在外人面前保持形象的壓力,更容易把放鬆走向放縱,而放縱一旦成了習慣,反省也就越來越難、越來越流於形式,最終,動力熄火了、約束鬆懈了,君子也就成了人前的偽君子。


慎獨出自四書之中庸。獨可以直接理解為獨處、自處、內心。簡單說慎獨就是獨處而未有人可察見時,仍隨時謹慎自己的言行舉止、內心所思是否良善美好,符合聖人教誨。這是由內而外的修道,修德,修行。


獨處。君子居一室不愧於屋漏,這就是慎獨的極致。


獨是一個人在沒有第二個人在場,獨自面對現實的一種情景,慎獨是在獨處時也要像有人或者神明在監督似的,遵守社會和內心的道德律,做事不逾矩。


「獨」是個什麼詞?也許在不同語境裡所體現的也不同。釋迦牟尼上指天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裡的「獨」和「慎獨」的獨又有什麼關係呢?

獨,以為自己之言不會落入他人之耳,自己之行不會落入他人之眼的心態。

所以謹言慎行,切勿狷狂。


不為他人所知為獨


獨字本意古人想表達的意思是一個桃李杏等水果或其它果實中進入一個蟲子,正在喫果實的肉。由此想想: 1、慎獨就是仔細反省查找自身的缺點。2、古人為健康練習的一種功法,如同中庸,非常不易理解。


字面意思,孔鯉說孔子「嘗獨立」,當此之時,聖人必然是慎其獨的。慎獨之獨同於退藏於密之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