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有蔡司當年在康泰時時期生產的Y/C口28 2.8一隻,1975年推出的鏡頭,

後來我又買了一隻佳能28 1.8usm,1995年推出的鏡頭。

兩支鏡頭髮售相差20年,你猜怎麼著?

佳能28 1.8收到2.8光圈,跟蔡司康泰時 28 2.8一比,

邊緣渣的沒法看。色彩也單薄。

兩者的價格,蔡司略貴幾百,但畫質完全值!(即使不能自動對焦)

這麼說吧,蔡司做鏡頭,很嚴謹,不會出現最大光圈不可用的情況(50 1.4除外)

即使是2.8的小光圈,依然可以秒殺一票1.8、2的最大光圈,收到2.8的效果。


蔡司貴?蔡司幾乎是高品質鏡頭裡價格最親民的了。光拿解析度什麼的單項比,那總有一款比蔡司這方面強還便宜的鏡頭存在,但是蔡司是典型的優等生類型品牌,門門80分打底的那種。把各種光學硬素質外加色彩反差控制等因素合起來考慮,蔡司這個沒短板的木桶容量可是極大,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覺得蔡司好上手易出片。同等綜合實力下,蔡司真的不貴。更何況,還有康蔡之類偏現代的手動頭,這些可是手動圈裡以高素質低價格出名的,跟貴沾不上邊。


咳咳.........這話水深啊朋友,首先,怎麼定義就是個大問題,例如,日系合作蔡算不算蔡司頭?這個問題首先就會引發爭議和討論,每個人的看法都可能不一樣,索蔡,騰蔡中那些連最核心的光學設計(甚至某些鏡頭的出廠簽名)都不是來自蔡司設計師的小藍標鏡頭到底該不該算蔡司鏡頭?

確蔡算不算蔡司鏡頭?

個人拙見,僅供參考

如果騰索確富蔡,它們都算蔡司頭,那麼它們貴在哪裡?我個人是這麼看的:

  • Batis系列總體來說貴在信仰而非實力,是的,我對Batis大部分的光學素質(相比競品的售價)都比較不感冒...
  • Loxia和Classic系列的做工OK,貴在在產的全新MF鏡頭稀少,外觀我也比較喜歡,貴,但同質的競品素質其實也就那樣......所以覺得貴得還有些道理(個人不喜歡Classic系列的50.4和85.4的表現,其他都覺得OK),畢竟有個騷標。
  • Milvus和OTUS這種么.....算是攝影零售里的高級和頂級混血了,基本上在MF鏡頭裡,我反而認為在做工,手感,畫質,耐用度上做了較好的平衡,同價位的競品鮮有比它們好的,單看售價不便宜,可是零售市場中的全新MF在售品里,真的沒有太多好比較的體系(喜歡買Milvus和Otus的人,我遇過的10個裡有9個不會在意AF頭,所以在這裡沒有作為競爭關係比較)
  • ZM的鏡頭,水比較深,一言難盡,隨便說一個吧,不少人買的ZM 35mm f1.4,它的素質,做工,體積控制,手感,真的不貴,太不貴了,和11663的素質比起來,太TM不貴了。
  • 至於影視頭,CP,UP,MP,這個還用說么........不貴啊,吃這口飯的,這種鏡頭的購置/租賃成本,在整個工業流程中占的比重實在微不足道啊......

如果騰索確富蔡,它們都不算蔡司頭,那麼就看最後一條:

  • 至於影視頭,CP,UP,MP,這個還用說么........不貴啊,吃這口飯的,這種鏡頭的購置/租賃成本,在整個工業流程中占的比重實在微不足道啊......


本來就是產量小成本高的東西,打價格戰不現實,再說蔡司也不太在乎攝影鏡頭賺的那點錢,所以自然是比一般日廠要貴的。當然這種貴跟徠卡那種奢侈品走向的貴肯定是不一樣的,只能說是溢價相對偏高吧。。。

不過蔡司的鏡頭沒有瞎對付的,從設計到製作都蠻到位,不會搞出那種狂塞非球ai造鏡般的沙雕設計,再加上mf,喜歡的人自然會買,路人忍不住會想試試,不喜歡的肯定打死都不買。。。。。


蔡司鏡頭的色彩過渡、影調過渡、高光和暗部細節的保留程度等等一些因素,才是蔡司鏡頭在現代依然能夠屹立於頂級民用鏡頭之巔的根本,而這些東西是很難在後期上得到彌補的。銳度、畸變、暗角這些可以量化的指標,當然會是佳能尼康適馬這類二三流鏡頭廠商去追求的東西,畢竟絕大部分普通用戶和媒體測評也只會去考慮這類指標。以及任何科技產品,都是一分錢一分貨,一毛錢兩分貨的道理。本人僅擁有過4顆蔡司鏡頭,對比我擁有過的其它30多顆非蔡司的二三流鏡頭,理解相當有限,但一定比很多沒有擁有過的人要深刻一些。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