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結論:如果你是一個追求畫質的攝影用戶,這三顆鏡頭現在就可以拉出去槍斃了,降價幅度不到一半以上可以拉出去來回槍斃。但如果你是一個需要經常使用穩定器的視頻用戶,那麼這三枚鏡頭還是有一定的購買價值。

超緊湊定焦的背景:當全畫幅微單能做進 APS-C 機身

索尼(SONY)Alpha 7C 全畫幅微單數碼相機 輕便小巧京東¥ 12499.00去購買?

去年索尼發布了本質是 α7 III 換殼的 α7C,將一台搭載全畫幅 CMOS 的機身做到了主流 APS-C 機身的尺寸,雖然發布時我吐槽這台機器本質是 2018 年 α7 III 的換殼,在操控,EVF 等領域甚至還不如 α7 III。

但是,它有外翻屏,它輕巧,它多彩,它賣的比我想像的要好得多

事實證明,市場對於緊湊的全畫幅攝影和攝像系統還是有著相當高的需求——即使你這台機器只有 4:2:0 8bit,即使你這台機器沒有 4K60p,只要它夠小,靜態畫質不錯,對焦優秀,它就會有很多人買。

但是,對於這樣的一台機器來說,索尼原廠鏡頭群卻顯得有些尷尬——很顯然你不能指望一個買 1 萬塊錢機身的人去配好幾個 G Master 鏡頭對不對?或許有人會這麼配,但很少。

買一萬塊錢機身的消費者,一般在未來幾年內投入的鏡頭追加預算也就是一兩萬,尤其對買 α7C 而不是 α7III 的用戶來說,他們顯然是不會喜歡又大又沉的鏡頭的.

在這張圖裡,你覺得有哪些鏡頭搭配 α7C 比較合適?

對於標準鏡頭:

大家都喜歡的 24-105mm f/4,或許預算不夠的會選 28-70mm 和 28-60mm。

索尼(SONY)FE 24-105mm F4 全畫幅標準變焦微單相機京東¥ 7899.00去購買?

定焦的話:

20mm f/1.8,28mm f/2,35mm f/1.8,35mm f/2.8 ZA,50mm f/1.8,55mm f/1.8 ZA,85mm f/1.8。

適馬 I 系列那幾個,還有騰龍幾個 f/2.8 定焦,還有三陽的幾個,維卓仕的。

這些裡面用來拍照還是有不錯的鏡頭的,但是,對於視頻和上穩定器的需求,如果想多一些操控的能力,這些鏡頭都是無法滿足的。

所以,索尼需要幾個規格不高,畫質過得去,操控良好,對焦快速,體積控制優秀的,較為廉價的鏡頭。

現在看來,可能除了較為廉價和畫質過得去(對攝影來說)沒做到以外,其它的都還完成得不錯。

從 EF-M 和適馬三劍客聊緊湊型定焦

EF-M 和適馬三劍客搭配佳能和索尼的 APS-C 系統應該是最受歡迎的緊湊型拍攝配置。

它們的等效規格分別為:

  • EF-M 22/2,等效 35/3.2
  • EF-M 28/3.5,等效 45/5.6
  • EF-M 32/1.4,等效 50/2.2
  • 適馬 16/1.4,等效 24/2.1
  • 適馬 30/1.4,等效 45/2.1
  • 適馬 56/1.4,等效 85/2.1

本質是一批對標全畫幅 f/1.8 的鏡頭,非常成功。

那無論是適馬 I 系列,騰龍幾個 f/2.8 定焦,還是索尼這幾個 G 系列,其實從等效性能上都比不過 APS-C 搭配上述鏡頭——也就是說你能看到 APS-C 高感暴揍全幅。

那這些鏡頭的意義在哪裡?

適馬 I,騰龍 f/2.8 序列,索尼 G 超緊湊定焦

騰龍主打近攝能力,輕量化和價格,做工不佔優勢,對焦速度也不佔優勢,但如果你只是需要攝影的話,騰龍這幾枚值得考慮。

適馬 I 和索尼這三個超緊湊定焦 G 都是金屬鏡身,做工很好,並且突出一個光圈環,對焦都比較快,索尼比適馬快一點。

畫質,什麼畫質?拍照用戶請繞著走。

首先把 24mm f/2.8 鏡頭拖出去槍斃,來回槍斃,多次槍斃,這種鏡頭就應該斃了再斃。

畸變比 APS-C 套頭 16-50mm f/3.5-5.6 還要大,全畫幅定焦里的魚眼戰士

對焦中間邊角虛,對焦邊角中間虛,典型的場曲。

好傢夥,我正式宣布 16-50mm f/3.5-5.6 就是 16-50mm f/8 GM。

40mm 和 50mm 要陽間一些,但也就是陽間一些而已,適馬 24mm f/3.5,雖然光圈小,但素質真的要比這個好不少。

虛化的話,G 鏡頭沒有 GM 鏡頭極高精度非球面鏡片的待遇(XA 鏡片),所以表面精度不足帶來的效果就是……洋蔥圈!這麼小的前玉口徑口徑蝕肯定也很嚴重啦。

光圈葉片數量也不是很多,一收光圈就開始不圓了,充分體現了做工優秀但是畫質不行的自我修養。

拍照用戶在這幾個鏡頭價格跳水之前,請繞著走,誰的錢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你如果喜歡小巧精緻的鏡頭,去買適馬 I 系列。

但是呢,如果你拍視頻,4K 就 800 萬像素,又不是不能用,對吧?

畢竟拍視頻,你想要一個 Prime set(定焦鏡頭組),你要不撿上古鏡頭自己改齒,但就沒自動對焦了,要自動對焦,那這幾個鏡頭還真的就是沒得選。

反正像差看不太到,體積統一,重心統一,方便上穩定器,原廠對焦速度你放心。

所以你如果主要是拍視頻,且需要輕巧上穩定器的鏡頭的話,這三個,是最親民的入門選擇。


忽然覺得20/1.8值得橙色GayMan的標誌了


這玩意,好傢夥,三根認認真真做出來的狗頭。。。。

搭配7c協調的一批,還是內對焦,三防也安排上,獨立光圈環,鏡身按鍵,高速對焦,該有的都有,看起來還不錯

外形重量基本一致,還有個大大的焦距標識,穩定器上可以直接換鏡頭,有電影頭內味兒了

然而這個素質,這個塑料感爆表的焦外。。。我覺得連丐中丐都不算,就是套玩具版電影頭,純粹圖一樂

再一看售價,我靠,這什麼鬼???要是上市價減一千,最後能穩定在三千出頭,靠著原廠的靠譜對焦欺負一下便宜的副廠2.8和同價位的副廠f2還是很能打的,現在這個價格,直接買1.8系列不好嗎。。。

最後,強烈建議出裸奔銀色版,價格容忍度+500


先看看美國官網標價:三支新定焦599.99;35mm F1.8,699.99;35mm F2.8 ZA,799.99。

再看國行發布價:三支新定焦4699元;35mm F1.8,4700元;35mm F2.8 ZA,5380元。

最後是目前中國官網標價:三支新定焦4699元;35mm F1.8,4199元(二手3500上下);35mm F2.8 ZA,4000元(二手2000上下)。

索氏匯率不斷上漲……中國官網,你和美國價格倒掛了。

感覺大部分的價格只是賣個操控和對焦(說不定還支持α1 30 fps),欺負索蔡和副廠在這方面的劣勢;但是素質嘛,肯定不值這個發布價,還不如去買35mm F1.8或者副廠F2.8標變,加一千多也有20mm F1.8G能充當24mm F2.1。 24mm F2.8可以直接不考慮了,畸變滿滿的騰龍味,校正後視角似乎也不是真正的24mm;近距離下場曲明顯,中心對焦邊緣虛焦,邊緣對焦中心虛焦。結構更加同質化的40、50畸變和場曲控制得還可以。三者都用普通非球面,焦外光斑洋蔥圈或二維碼,哎,真不如加錢20G算了。

還有40、50的遮光罩,我明白索尼是想在35mm F2.8 ZA遮光罩能裝濾鏡的先例上更進一步,讓它們無論用不用遮光罩,使用的濾鏡口徑、鏡頭蓋都一致,但感覺這強迫症沒多大必要,雖然是為了方便,審美也實在太棄療。

懶得多說了,這個定價讓人提不起興趣,40 2.5降到3000出頭以下還能考慮一下換掉35 2.8ZA。


這規格都能叫G

我24-105G、12-24G、200-600G、70-300G、70-200G、20.8G不服(手動狗頭 暫時就想到那麼多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