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分析這一層高達 31000 攝氏度。

問題出處:如何看待最近旅行者二號發回的數據顯示人類有可能飛不出太陽系?


首先這個「太陽風頂層」翻譯就非常奇怪…對應的英語單詞應該是Heliopause,正確的翻譯是日球層頂(意思就是日球層的邊界)。

其次,31000攝氏度(其實也就是3萬多開爾文)並不是一個很熱的溫度,要解釋這個,首先我們要正式地定義一下溫度。

回想一下攝氏度是怎麼定義的?攝氏度的定義是一個大氣壓下,水的凝固點是0度,沸點是100度,然後再均勻地平分中間的溫度。但是到了更高的溫度,這樣定義就顯得很無力了。現代科學中,溫度是通過分子動理論(Kinetic Theory)中的能量均分定理來定義的:

[公式]

其中 [公式] 是某個自由度對應的能量平均值(比如分子在x方向運動的動能平均值), [公式] 是玻爾茲曼常數, [公式] 是溫度。

所以實際上,在正式的溫度的物理定義裡面,溫度其實是一個分子能量的度量。那麼現在我們來想想看,我們人體感受到的熱到底是什麼?答案就是:空氣分子的碰撞。

空氣分子的碰撞我們很好理解,溫度高了,空氣分子運動快了,因此以更快的速度撞擊我們的皮膚,我們的皮膚上的溫度感受器就會發出電信號告訴大腦——外面很熱欸!從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看到,讓你感受到熱有兩個重要前提,一是空氣分子運動地夠快,二是要有足夠多的空氣分子來撞擊你的皮膚,你才能感受到熱。

當然還有熱輻射能讓你感受到熱,但這和題目無關,就不多廢話了。

最後,我們來回到題目——31000攝氏度的日球層頂。看到這樣的描述我們應該問兩個問題,一是,這真的很熱嗎?二是,為什麼這麼熱也沒關係

這真的很熱嗎?

在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了溫度其實只是一種對分子動能的度量,這麼高的溫度無非就是告訴你這個地方的太陽風粒子的動能很高。我們再來看看太陽系內別的地方的溫度:

Figure 1.2《Basic Space Plasma Physics》 Wolfgang Baumjohann 1996

這張圖來自一本空間等離子體物理的教科書,我們在圖中可以看到在地球附近各個區域的(電子)溫度分別是:

  1. 等離子體層(Plasmasphere):1000~10000K
  2. 太陽風(Solar Wind):~100000K
  3. 磁尾葉(Tail Lobe,抱歉不知道該怎麼翻譯……):100000K~1000000K
  4. 等離子體片(Plasma Sheet):1000000K~10000000K
  5. 環電流(Ring Current):&>10000000K

這些地方都比題主你提到的31000度熱多了,但是都有一大堆人造衛星在裡邊兢兢業業地為人類工作著。所以你提到的31000度其實並不是一個很高的溫度。

為什麼這麼熱也沒關係?

我們前面提到要有足夠多的氣體分子撞擊你的皮膚你才能感受到熱,那麼在我們上面提到的這麼多溫度這麼高的地方,粒子數足夠嗎?答案當然是不夠的。以太陽風為例,我們可以在圖中看到太陽風(Solar Wind)的電子數密度是 1~10[公式] ,正常空氣中每立方厘米有超過 [公式] 個空氣分子,這差的實在是有點遠。所以就算溫度很高,也並不能對飛船造成什麼實際的傷害。

說了這麼多,最後的最後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旅行者二號就是這麼大搖大擺地飛過日球層頂的。

希望這個答案對題主有幫助。


普通地飛過去的。

星際等離子體的溫度本來就非常高,靠近太陽的地方比那還要熱得多,日冕稀薄的等離子體有百萬攝氏度呢。

那些粒子太稀薄了,旅行者1、2號每秒只碰到約25~50個粒子,不構成任何傷害。而在那外面更減少到每秒碰到約2個粒子。

究其原因,溫度分為有效溫度和運動溫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接觸的熱水、火爐之類物質的密度較大,兩者差不多可以等同,70攝氏度的水都不敢伸手去泡。而太空中的情況很不一樣。地球附近的太陽風是每立方厘米幾十個離子,太陽系附近的太空中星際物質是每立方米約6000個原子。這比地球上的真空機抽出來的低壓狀態要更接近真空狀態。物質密度小到每立方米這麼幾個粒子的時候,運動溫度再高也只是那些粒子的速度快,有效溫度還是非常低,碰到物體幾乎不會造成升溫。

在0攝氏度下1大氣壓的地球大氣中,每立方厘米約有2.68E19個分子。

SPF是世界上最大的真空室,高30米,直徑37米,內部容積約23256立方米,用於模擬太空條件,以便火箭硬體在實際發射前進行測試。它工作時會將腔室中的空氣抽到剩下大約20毫克。20毫克空氣有4.14E20個分子,抽好之後平均每立方厘米有178億個分子。在這個狀態下叫破喉嚨也沒有人聽得見你在叫什麼。而地球附近太空中的太陽風和星際物質比這還要稀疏千萬倍。


上面幾位說的都對

黃澤森:旅行者二號是如何穿過太陽系邊緣高溫的「太陽風頂層」的??

www.zhihu.com圖標趙泠:旅行者二號是如何穿過太陽系邊緣高溫的「太陽風頂層」的??

www.zhihu.com圖標

有人提到為什麼那麼高的溫度燒不壞探測器。你感受到的溫度並不一定是周圍流體(或者任何什麼狀態的物質)的溫度,探測器本身的表面溫度是可能遠低於外界流體的。

我想補充的是,用"宏觀"傳熱學的觀點來看,探測器周圍的稀薄物質溫度是很高、但熱容很小。熱容小的直觀效果就是容易被加熱或冷卻。

雖然這樣講並不精確——但在經典視角上可以理解為探測器周圍存在一個低溫區,越遠離探測器,溫度就越接近於那個幾萬度的環境熱力學溫度。

探測器作為一個閉口系統的能量總賬是:從周圍的稀薄物質中得到微乎其微的熱量(+),自己內部的放射性發動機發熱(+),向周圍發出熱輻射(-),以及接收到來自太陽和宇宙背景的輻射(+)。其綜合效果是探測器維持了一個遠低於周圍物質的溫度。


根據我物理課和物理化學課睡覺的所了解到的情況:溫度和分子平均動能有關;內能是物體分子動能和勢能之和;溫度在絕對零度以上的物質會向外以熱輻射的方式散失熱量,溫度越高,熱輻射越強。

太空中分子的密度很小。所以雖然在太空中溫度可能很高,但是一定體積內的物質的內能也可以很小,一定的時間內飛行器可吸收的熱量也很小。飛行器也沒有在被加熱到一個很高的溫度之前,由於溫度的上升熱輻射增強的部分散失的熱量就會與吸收的熱量平衡,溫度不會繼續上升。


這個問題就跟我如何對抗我被窩裡的上萬度的靜電層差不多,


都邊緣了哪有這麼熱。太陽系邊緣要31000度,地球還不化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