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葯神》口碑炸裂,讓我寫影評時有一點猶豫。我以為,這確實是一部好片,卻不值豆瓣給的9分。電影講述白血病人服不起天價葯、因而違法購買便宜仿製葯的故事,將矛頭對準一外國醫藥公司,遭到某些有識之士的詬病,以為這是明顯的敗筆。我部分同意這個觀點,再次登錄豆瓣卻發現,那「等了16年的華語片9分」硬硬地還在,精英理性質疑不敵大眾觀感,這是為什麼?


從每個人的角度不同,你會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電影從病者角度入手,說了天價葯和仿製葯之間的矛盾,說了活命與守法之間的矛盾,說了樸素道德和知識產權之間的矛盾。說的鮮血淋漓,都這樣了不值9分?你非得把電影拍成辯論賽了才能叫好嗎?


8分以上是肯定的有的,我個人看來。但是9分完全達不到,這部電影最開始被過譽了,各種影評人和大V都說屌屌屌帶了波節奏,讓所有人待著期待進到電影院享受一場期待享受一場完美的視聽盛宴。但是總有人會從電影的藝術角度,鏡頭調度,用色和布景來看。電影很優秀,但達不驚艷,我覺得能達到9分的電影起碼得讓我驚喜吧。


單從藝術性上來看,這部電影是不值九分的。

但是如果把這部電影放到中國國情裡面,我覺得九分綽綽有餘,俗話說會鬧的孩子有奶喝,按照中國國情,越是弱勢群體越應該引起社會關注。

現在社會上還有很多很多吃不起葯的人,這部電影出來前沒有人關注或者理他們,希望這部電影引起的社會反響會讓他們生活得到改變,如果真是如此,那這部電影就值九分


8.6日更新。關注了許久葯神的票房,本來期望能創造票房新神話,耐何後續力不夠,看來戰狼二還能在榜首待許久,倘若周星馳的《美人魚2》能捨棄流量,認真拍好,也是有望衝擊戰狼二的。然後,恭喜葯神評分重回9分,評分人數65萬。年度最佳片子,看來是沒跑了

我是分割線---------------------------

最新的分數已經8.9了。第一天上映9分一直到第六天,都是一直九分。直到今天,才掉下9分,我曾經在豆瓣說過,這部電影,就算後期去除一些五星水評,也是8.5甚至更高的分數。毫無疑問,這是一部很好的片子。評價該片的人數也已多達45萬人。無論所謂的精英人士怎麼不解,怎麼不願意相信,這部片子都是好片子。其次,九成的人都認為該片四星或以上,也就是說,有九成人都覺得這片值八分以上,那麼,這九成里就沒有精英人士么?說白了。只是這片子,不符合題主這樣的人而已。


這個問題就好像問格列寧到底值不值那個價錢一樣。評價一個產品的標準不一樣,並且評分本身就是一個定性指標,各有各的道理。從電影中,有人在電影中看到現實,有人看到正義,有人看到責任…就電影引起的反響和大討論就證明了他的價值,票房從一定層面上定量的反應她的價值。


值得。雖然手法借鑒了《辯護人》但是開闢了中國電影人學會從主題上講故事的能力。值得褒獎。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值得被討論,人啊,在某些並不那麼要緊的事情上,還是要感性一點的


從電影本身反映的價值觀可能會不值這個分數。但是看電影的大部分是普通人,或許家裡都有這麼一兩個人接觸過癌症之類的病,需要長期吃天價藥物的,即使不是天價藥物,也是長期需要藥物維持的,這就會產生共鳴。

中國能夠反映現實的問題確實是太少了,少到出現一部,人們爭先口口相傳。再加上催淚點,大部分人就會覺得這是一部好電影。因為我們看的是內容,看的是共鳴點,看的是反映我們生活現實的部分。至於其他的不重要,和普通人不相干。

在這樣的背景下,部分人的評分是無法拉低大眾的評分的,因為大眾的這個基數太大了。


在每年幾百部的國產電影里,90%+的爛片,過10億的不到2%,因此若用一句話來回答,任何6天就收穫17億票房的影片,是觀眾的投票,都值9+。


它就是個電影而已。

忍不住還是想說說這個問題。

隨著票房過分的高漲,前期過高的口碑效應帶來的副作用開始加劇。如果進電影院的人都像我一樣之前對這部片子完全沒有任何預期,一定明白我當時那種「驚喜」的感覺。

然而不是,過高的預期必然帶來失落。這都是可以推斷出來的,也是可以理解的。這樣龐大的觀眾群的口味一定是複雜的,評價也是不一的,都可以理解。

但我想說的是,理解這部影片「效應」的正確途徑,不該是所謂的「完美電影」追求,這種電影評論體系不適合這部電影。另外,豆瓣評分也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神聖。

正如看到網上的一篇文章所評價的,我不是葯神復活了中國電影的傳統——現實主義+敘事情節劇。

中國電影的歷史,如左翼電影、謝晉模式一直走到這個路子,現實主義題材和倫理敘事的結合,這個路子我們拋棄很多年了,終於在這部電影上重新連接了起來。這就是它的價值和意義。

說它套路,說它簡單,說它道德綁架,都是它因為它把故事做通俗化做大眾化的必要途徑。

其實現在很多對它的批評,像極了當年對謝晉模式的批判。總之就是你不敢懟體制你就是慫,你敘事模式化了你就是水平低,你沒有更深的哲理思考你就是簡單。然而自莎士比亞之後所有的故事都成了抄襲,大眾化必然帶來套路化,美國電影也在全世界找對手,苛責這樣一部電影能做出多大突破也是妄想。

現實主義題材要做批判太簡單了,有人看到對葯企的污名,然而也有人認為這污名並不冤,這些都是需要討論的。就連滅霸那奇葩的腦迴路還有那麼多人認同。這部電影能提供了一個話語場,大家交流交流,這就挺好的。希望一部電影改變什麼,真的太想當然了。

至於豆瓣評分,真的沒必要看的太重。豆瓣NO1的肖申克的救贖在影史里也排不上,而許多影史留名的電影在豆瓣也沒多少會看。它只是大眾口味的一個評分,更現實一些,它只是上豆瓣的那麼網友的評價而已。它不可能不包含歷史因素,現實因素,國別,與價值觀等等「額外」因素。

我記得徐浩峰說過一句話,電影只呈現困境,不負責解決困境。同理,電影只有兩個小時,只負責呈現這個世界的一角。這部電影就是站在病者的角度來看的,這個視角是人道主義視角,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與其聲討什麼「大眾」口味多low,不如去思考為什麼它能贏得「大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