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很多人經常問到的問題,到底銀行理財產品安不安全?

可能多數人是被新聞誤導。其實是那些無良銀行經理說是賣理財產品,而實際上是保險甚至私吞客戶財產的新聞多到不行,好多人被坑還不乏知名企業美的。

基本上,還是要看銀行理財產品的產品信息、收益率、不剛兌、流動性等因素再來判斷。多數理財產品投資的目標都是短期債券以及低風險的投資,風險係數為R1-R2, 流動性最快1個月可贖回,相對來說安全點,接地氣點來說,比國債來的有風險,但收益率也不會高,目前收益率來到3%-4%之間,會隨著央行降息而收益率繼續降低。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巨大,據悉約有3-4萬億元,相對來說沒啥問題,只是別把所有資產全放在銀行理財產品上纔是重點。


1.銀行作為國內最具規模的金融機構,基本職能只有儲蓄與放貸。創新型理財類業務基本都是三方代銷的行為。

2.購買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要了解投資產品的類型,貨幣基金?還是投向債券市場?指數型基金?公募基金等?銀行不會承諾任何保本承諾。

我知道仍有頑固分子不願意相信銀行的理財產品是代銷的!那我建議你,留心一下在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所簽的合同上是否蓋有銀行的公章?

最後評價:銀行購買的理財產品,大多數還是靠譜的,年化回報率僅高於活期儲蓄利息一點(參考2019活期1.95%,銀行理財3%~5%),僅僅適合儲蓄型的人羣!


現在銀行打破剛性對付。不能承諾保本保息了。


凡事都有風險 誰都不能保證


大型國企銀行 比較安全


放在以前吧,可能大家都會認為銀行理財產品非常安全,但是自2018年9月,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其中明確提出,銀行銷售的理財產品不得宣傳或者承諾「保本保收益」。

現在銀行保本理財產品的比例不僅在收縮,而且未來要「取消掉」。

到2020年,各個銀行不得再發售保本保收益產品。現有的保本保收益產品不得再增加。越來越多的銀行理財產品開始轉為凈值計算,而不是收益率計算。

值得說的是,即使國家不允許宣傳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但是這樣的產品還是會存在的,比如結構性存款。結構性存款屬於本金能夠保障收益不能保障的類型。因此,我們也應當加強自己的理財知識學習,這樣纔能夠更好的買到適合自己的產品。

銀行除了自營的產品,還會幫別人賣產品。就是銀行員工為了賺取差價,私自向顧客出售非銀行自營的,而是第三方機構,比如信託、保險、基金等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這類產品的風險要比銀行自營的大得多。而且一旦出問題,銀行往往會認為這是員工個人行為,不承擔相關責任,投資人也只能欲哭無淚。所以千萬不要被銀行工作人員忽悠了。

從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來看,非保本類理財產品要比保本類理財產品大很多,不過前者的收益也要高於後者,融360監測的數據顯示,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3.8%,其中保本類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在3.2%左右,而非保本類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則在4%左右。

雖然現在不讓宣傳「保本保收益」,但個人認為,相對股票、p2p等,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還是比較低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