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都有,而且會越來越多。

之前的文獻已經表明,一個學者一生中的任何一個工作都有均等的概率成為他最好的工作[1]。這也意味著總是有不小的概率,一個科學家在他學術生涯的晚年才做出舉世震驚的工作。John B Fenn的諾貝爾獎工作就在他退休以後才做出來。2019諾貝爾獎得主John B Goodenough (John B真的應該翻譯成「裝逼=。=),也稱得上大器晚成。

這樣的大器晚成,以後只會更多而不是更少---這是因為隨著全人類科學知識的積累,現在要培養一個走在前沿的學者,所需要的訓練時間越來越長。這方面的實證工作,可參考Ben Jones的」Age and Great invention「[2]。相比20世紀初,現在的諾貝爾獎得主,做出他們諾貝爾獎工作的年紀,平均起來要大6歲。

[1]Sinatra, Roberta, et al. "Quantifying the evolution of individual scientific impact." Science 354.6312 (2016).

[2]Jones, Benjamin F. Age and great invention. No. w11359.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05.


謝邀 @崔老師談青少科研

一位百歲科研前輩說,早知道能活這麼久,應該多做一點事情。


通過不斷的積累,開始做出更高層次的成果,是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現在的世界科研領域,還有大器晚成嗎?

誰說沒有?人工控制氣候,人工控制天氣,屬於不屬於大器晚成?


現在越來越少了,以後會更少。過高的考核指標,非升即走的人事體制,要是大器晚成,在學術圈根本待不下去


世界科研領域,越晚越成大器;中國科研領域,晚了你就別想成。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