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談2010年前在步升百代金牌大風時期的事情,這裡主要討論胡彥斌2.0時期的前三專:《who cares?》《大一號》《太歌》

非常優秀的三張專輯,除了六首翻唱經典,其他歌是全創作。旋律優秀,風格多樣,立意深遠,唱功豐滿,藝術水準高;

除了胡彥斌之外,還有吳慶隆,彭飛,谷粟這樣要麼享譽盛名,要麼才華橫溢的編曲大師加盟,讓作品的層次又加深了一層。

這樣成熟的作品,把胡彥斌的天賦完全兌現出來了,可以說是那幾年,甚至至今,華語樂壇最優秀的專輯之三;我個人甚至認為,其品質都是當年的王專所難以企及的,

胡彥斌的演唱才能,創作才能,製作能力,藝術水準,已經向世人展示了20年;我們也知道,金曲獎其實有「補獎」這一說法;

為什麼縱觀胡彥斌從業這近20年,(其他獎項不了解)

可以看出來,這兩張專輯的社會價值(《玫瑰少年》)和文化內涵(《心裡學》)都很深刻並且先鋒新穎,可以看出來金曲獎在意的不只是音樂水平,還有歌曲承載的文化價值。

再說回胡彥斌,我認為這恰巧是他最弱的方面。聽過他所有的專輯,我發現了他在創作時很大的一個共性:他創作的出發點不是專輯,而是歌曲。也就是說,相較於使一整張專輯的概念和表達統一,他只在乎把每首歌做好,並不在意整張專輯的流暢性,這就導致了他的專輯經常有一種拼湊的感覺,好像就是寫夠了十首歌就發張專輯。而在金曲獎的理念里是對專輯的統一性非常看重的(只有發了專輯才能入圍歌王歌后)。

而就題主所說的三張專輯,也不可避免的有這方面的問題。(《太歌》基本上就是一個翻唱專輯,就不討論了)

專輯的統一性來說《who cares》在他的作品裡還好,而《大一號》就是一個太拼湊的專輯了。從專輯概念和各方面來看,《大一號》他是想做成搖滾專輯,但是中間穿插著太多的芭樂情歌了。看他當時的採訪,說是和公司商量把這張專輯做成一半商業的一半自己想做的,但是這樣專輯就不能是一個完整的作品,而是幾首歌拼湊成的一個作品集。

而作品的文化內涵,幾乎在胡彥斌的歌曲里很少能看到,一方面是他好像並不在意這方面,一方面他沒有好的作詞人。就這兩張專輯來看,文化內涵也是很一般,幾乎可以說是沒有,《who cares》也只表現出來了一點對音樂品質在意的態度。

而胡彥斌近幾年的作品來看,《覅忒好》在這方面做得還不錯,只可惜只有一首歌點題了,其它都在跑題。《入目三分》本身就是要做一張情歌專輯,更沒有什麼文化內涵和社會意義存在,而這張專輯的歌曲也是拼湊感極強,《我敢》這首歌明顯的和其他歌在編曲和主題上沒有一點關係。

以上是個人觀點,當然胡彥斌不入圍也很有可能是因為他沒報名,我特意查了一下,胡彥斌在2009年時曾經提過他報了金曲獎,而那年的那張《失業情歌》真的是他演繹生涯的最低谷,充斥著一大堆的無聊芭樂。

從胡彥斌近幾年的創作方向上來看,他更注重於做華語樂壇的開拓者,他「不想別人提起華語歌只能想到那個樣子」,而在這些方面他並沒有在意,也沒很想做好,所以他自然不會得到金曲獎的青睞。


胡彥斌是有在台灣發專輯的

也就是說他滿足報名金曲獎的條件

我個人私以為金曲獎還是偏愛港台歌手的

所以emmmm

無論如何 好的音樂總是會得到認可的


單曲比較好,專輯質量比較一般,宣發也差點意思,但我個人認為,如果他是台灣戶口本,應該至少能拿到一次金曲歌王提名,畢竟有些提名專輯質量也就那樣。

胡彥斌巔峰期在台灣知名度並不低


感覺老胡自己都不care了,看夢聲3,對胡老師有新的認識。他的歌好聽,我十多年前就知道了,但是夢聲讓我看到老胡的另一面,大氣,專業,愛才,他是真的愛音樂的人。也在做學校,盡自己的力量推動中國音樂發展,有社會責任感。看到彈幕總有人diss胡老師的長相,我真無語 。胡老師這麼多優秀的地方看不到,專門挑刺。


很簡單啊,你看看10年以前的金曲獎入圍的都是哪些人。

神仙打架的年代輪得到「低配陶喆」進場玩么?

即便10年以後,樂壇開始衰弱。林宥嘉、蕭敬騰、方大同、吳青峰這幫人,你唱不過,寫的傳唱度也比不過。金曲獎基本上是目前華語的頂級認證,評審都是李宗盛這幫劃時代的大師。你胡彥斌在國內吹吹也就罷了,到金曲獎別人就覺得你是低配陶喆,而且還是RB味道很詭異的那種。要是真的有實力,這幾年得到金曲認證的李榮浩才算有吧。這幾年作品在兩岸三地的傳唱度比胡彥斌當年要強不少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