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有些槓了,主要是你不當好人也不長命啊,做個自私的人容易被排擠抵制,做壞人容易被抓,做個好人盡量每天是開心的過完挺好的。


不長命,但心安


且看以下因果輪迴事例

在記載當中,文昌帝君他最早是生在周武王的朝代,即周朝的第一任皇帝,是一位聖人。當時帝君他是輔助周武王的一位官員,周武王的兒子是周成王繼位,當時周公輔助周成王。因為武王去世的時候成王年紀還很小,所以周公去幫助成王,等到成王長大之後把政權回歸給成王。這個就是歷史上很著名的周公攝政,周公他雖然幫助自己的侄子,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兩位都是周文王的兒子,文王武王周公三位都是聖人。所以周公表現出對自己兄長的那種恭敬悌度孝悌,雖然自己掌握政權,但是絕對沒有說想貪這個政權,等到成王長大還是把政權交還給他。文昌帝君當時在裡面做一個官員,他曾經幫助調解朝廷當中的關係,因為朝廷裡面有很多的閑言蜚語,說周公是不是想把政權都奪走。特別周公是在帶兵平定叛亂的時候,朝廷還有內亂,帝君當時他的名字叫張善勛,有名有姓的。他是幫助把流言蜚語平復,所以積累了很大的陰德,使國家朝廷都能夠安定。他本人也是很通醫道的,他用他的醫術救濟人民。之後在周朝歷代皇帝當中他都有現身,他就是輪迴啊。 有一世還是周朝的時候,我們知道古印度釋迦摩尼佛他出生的年代是周朝,當時他出生的時候中國中原地區有聽聞說西方有一位大聖人出生,所以這位帝君生起了仰慕之心想去學習。

有一次,他這一世去世之後,魂離開了身體在佛教裡面講是中陰身,中陰身他當時的願是去西方拜見釋迦摩尼佛。當時他正是向西方飄去的時候,路經洞庭君山,這個是在洞庭湖裡面的一個小島。見到風景很美就心動了,就想在這裡住一下。結果念頭一起就有山神來接引他,希望他做洞庭君山的山神,所以我們真正想去西方去見佛往往就有很多誘惑出來,這些誘惑有是一般來看是很好的,但是呢你受到動搖了,這樣就阻礙了你的前程。所以他做了洞庭君山山神之後,結果有一次見到了一位女子,三十多歲在這裡哭,哭什麼呢,原來他的丈夫,這個女的就是帝君下一世的母親,這位先生就是他的父親。這位女子已經懷孕了在這裡求山神,希望能夠為夫家留下骨肉,因為他的先生是給周厲王流放,周厲王是一位暴君,先生死在了他鄉。所以這個女子就求山神保佑讓她平安生產,結果哭的很悽涼。山神心就動了,情一動就入胎了就變成了女子的兒子了。所以輪迴怎麼來的,古人說的好啊,【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凈土。】我們想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定要有清凈的信願不能夠受這些外界的影響,外界都是夢幻泡影。往往是我們修道的過程當中有很多很多的誘惑,使我們動心,一動心我們的凈念,凈念一失去往生就沒份。帝君的過程我們看的很清楚,所以他情動入胎之後很難得成為了一位大孝子,孝順他的母親而且對他鄉裏即同鄉同家族的這些兄弟姐妹都非常的友愛。 後來到了周幽王時代他曾經是周幽王的一位大臣,這位大臣也是很忠義,古人說文死諫,他是文臣文官,對周幽王進諫提意見,結果激怒了周幽王,所以周幽王賜毒酒給他服毒酒而死。死了之後他的魂還繞著周幽王的宮殿3天都不散,在這裡哭,後來周幽王叫人射箭軀走這個陰魂,這個時候他才離開宮殿,到了一個雪山去做了大仙,做了仙人。

後來周朝之後我們歷史上都知道,東周西周以後是春秋戰國,春秋戰國以後是漢朝建立,漢朝是劉邦建立的朝代。當時帝君是做天仙,他看見戰國之後秦朝秦始王秦二世統治下對人民很虐待,所以他生起了慈悲心想為人間來幫助世人。結果上帝命他要下凡做劉邦的兒子,上帝就派遣了一位神明把他推了下去。到了凡間這時候看到了劉邦和戚夫人兩位在這裡很恩愛不知不覺就入了戚夫人的胎。生出來之後就是劉邦和戚夫人的兒子叫趙王如意,這個在歷史上很有名的故事。戚夫人不是正室,劉邦的正夫人是呂氏,呂氏是心狠手辣。結果因為嫉妒戚夫人,所以劉邦死了以後將戚夫人手腳統統砍掉,眼睛挖掉後把她裝進一個壇裡面,就是隻有一個身體,放在豬圈裡面這樣來侮辱戚夫人。因為戚夫人是一個非常能歌善舞的女子,而且長得很漂亮,深受劉邦的喜愛。但是呂氏因為嫉妒她所以等劉邦死了以後就來發泄她的仇恨,而且把戚夫人的兒子如意毒死了。這段故事是歷史上很著名的,這個如意就是文昌帝君,他死了之後他就非常的憤怒,當時他還是凡夫貪嗔癡沒斷。遇到呂氏對他這樣的折磨殘害和對他母親的殘害。所以他發這個毒誓,我將來要變成大蛇要吞食呂氏和呂氏的家族。

到了後來又過了很多年,還是在漢朝,結果戚夫人輪迴到了一個地方叫邛池縣,嫁了一位姓張的人家。帝君可能也是姻緣常常投到姓張的家族,當時戚夫人她投到了這個地方嫁給了姓張的人家,家境很貧窮而且多年都沒有子女。夫妻兩人都很希望有一個骨肉,所以有一天兩人上山就向天發誓,願自己兩人有骨肉留下來。把自己手臂上的血滴出來,兩個人的血溶在一起,滴在了石頭的孔裡面。然後發願說假如我們真的是有骨肉的話,希望第二天早上來看這個血的時候形成一個生命,即使是什麼生命都好也是我們的骨肉。結果第二天夫妻兩人來看,這個石頭的孔裡面已經形成了一條金色的蛇。因為當時帝君他是被呂氏殘害了之後他的魂跟著戚夫人,因緣聚在了一起,然後當他聽到夫妻兩人的這個誓願他生起了感情,他的神識就投到了血裡面就變成了金蛇。夫妻兩人一看這個是一個金蛇都很高興,終於有了骨肉就帶回去養,越養越大,大了之後就變成了一條龍。這條龍很厲害可以呼風喚雨,這個龍呢有宿命通,他知道縣的縣長就是呂氏她投胎來的。呂氏投胎的這個縣長,他的家裡有一匹很喜歡的寶馬,這匹寶馬是呂夫人的一個侄子變的,都是輪迴變成了畜生。這條龍有一天就把縣長的這匹寶馬喫掉,喫掉了以後縣長就非常生氣就要懲罰這對夫妻。結果這條龍就很生氣,就引大海海水灌注整個縣城,結果把整個城都淹沒了。他是為了報復呂氏,但是一引用海水就淹死了很多無辜的百姓,所以死了有差不多2000人,結果上帝就判處這條龍下地獄。邛池是一個湖,海水退後湖就乾枯了,這條龍就隱伏在這個池底下面不能動,全身都長滿了蛆蟲咬它,非常的痛苦,就這樣的地獄裡受苦受了很多年。終於見到佛了,有一天他見到釋迦摩尼佛在空中現身為他說法,讓他心開意解,把那些怨恨和對呂氏家族的仇恨和對立統統放下了,宿世的善根又現前了,所以當時就開悟了。 所以文昌帝君他之後有時化身為人有時化身為神去幫助世間的苦難眾生,而且他還要去嘗命債。

記錄裡面講到,三國時代漢朝之後,司馬昭掌握大權,當時司馬昭來攻打蜀國,我們知道蜀國是劉備諸葛亮當時都已經去世了,剩下的是姜維輔助劉禪。司馬昭當時帶兵攻打蜀國,有一位將軍叫鄧艾,他有一個行軍司馬,帝君做了鄧艾將軍的行軍司馬。結果在和蜀國的戰鬥當中,有一場戰役是很著名的。當時捉拿了當時蜀國的大將諸葛瞻,當時和諸葛瞻作戰的時候諸葛瞻是寡不敵眾,司馬昭的軍隊已經基本可以把蜀軍團團圍住,所以行軍司馬就勸諸葛瞻投降,但是諸葛瞻不肯投降,就命令自己的士兵亂箭射向行軍司馬,所以行軍司馬死於亂箭當中,後來諸葛瞻被捉住處死了。這場戰役司馬昭的軍隊打贏了,蜀國大敗。但是行軍司馬死於亂箭當中,文昌帝君他看見這是他的一世,文昌帝君看到自己這一世被蜀國的軍隊射死自己,射死自己的是什麼人呢,原來都是上一世用海水淹死的那些百姓,因果報應啊。

所以一十七世當中,這些因因果果為我們說明確實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要把我們的對一切眾生的怨恨和報復的心放下,不要再冤冤相報。帝君有一十七世,這個我們要明白,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十七世啊,人是有輪迴的,有三世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我們想要未來能夠得到福報,必須要現在好好的種善因。所以帝君一開頭就和我們講明白三世輪迴,在這個三世的輪迴基礎上面我們學習的因果這樣才能明瞭,就不會說看見有別人一生做善事都沒有好報,有些人一世人都是作惡的但是他偏偏有福報。這個是我們如果看三世就明白了,他有福是前世修的善啊,這世他是作惡,但是前世的福太大了沒享完,享完就會墮落了。我們看見善人這一世好像沒有什麼好的境遇是因為他前世沒有修福,這一世他修福來世就好了。這個是第一句, 下面有六句【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 】這六句話是文昌帝君說他一十七世當中他是如何做人的,為我們現身說法。他的德行,他的善行,他能夠做到做完再說,這是教化眾生很有說服力。我們想要教化眾生使人信服,必須要自己先做到然後再教化。這個就是儒家所說的【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第一句【未嘗虐民酷吏】這個就是無諸己而後非諸人。自己沒有這樣做纔可以叫人不要這樣做,這個是虐待百姓,特別是做官的不能虐待百姓,不能對自己的下屬殘酷。文昌帝君一十七世都做到了,這個是仁義啊,有仁義之心啊,所以這個就是有福。下面5句是【有諸己而後求諸人】自己做到了纔可以要求其他人做。所以救人之難,救人的災難。人都會有災難的時候,不可能一生都一帆風順,當見到人有難的時候,我們應該好像自己有難一樣,立即去幫助他。或者說幫他出謀劃策,或者用自己的財力去幫助他,甚至能夠捨己為人,要使自己救人的念頭要圓滿而後已。一般我們說救人,都是見到人有難纔去救。這個是什麼呢,這個是救人之難已經發生了,發生了災難才救;這是一種,還有一種救人之難,災難還沒發生之前你就要救啊,救難於未然啊。我們要知道人為什麼有災難,凡是有災難都是業力所致的,因為人有貪嗔癡的這些惡念就會感應得災難。佛在《楞嚴經》裡面說的好啊。貪的念感應水災,好像現在的海嘯,全球的溫度上升使冰融化海水上升,水災怎麼來的,貪心的來的。現在確實全世界的都在貪,所以現在金融風暴我們說金融海嘯,這個名起的很好,海嘯就是貪啊。嗔恚心感應的是火災,如火山爆發,包括我們現在全球變暖統統都是人的嗔恚心啊,現在的人很容易發脾氣,隨便就大發雷霆。嗔恚啊感應火災,全球溫度都升起來了。愚癡感應的是風災,如颱風颶風龍捲風,這些都是愚癡生起來的,所以要求災難要從根本上救,就要教導世人斷貪嗔癡。印光大師在護國息災法會的開示裡面說到,【要拯救現前災難,最快速最有效的莫過於戒殺放生唸佛】戒殺是斷冤業啊, 喫素是不跟眾生結惡緣,唸佛是轉我們貪嗔癡的念頭啊。佛蓮為清凈的蓮,難就沒有了。所以我們大力的推廣弘揚聖賢教育也是救人之難,救難於未然。【濟人之急】這個急和難有一點不同,這個急主要是錢財方面。人往往有急需錢財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你助人一臂之力,可以解囊相助可以幫他度過難關。這個我們不可以吝嗇不捨得自己的財產,當然財產是一個方面,幫助人用財物可以濟人之急。但人之急有多種,譬如說急需飲食你要佈施飲食,如果是疾病的時候你佈施醫藥都是救急啊。種種的情形我們都要有一種樂於助人的這種心理,這個心就是福德的根源啊。【憫人之孤】這個是憐憫那些孤兒,兒女都有母親都有父親。但是由於種種不幸,好像我們看到的今年512四川的大地震,可能頃刻之間就家破人亡,父母可能去世了留下孤兒。我們對這些孤兒要憐憫,就好像自己的兒女一樣對待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有衣喫,能夠生活能夠接受教育,能夠順利成長。這些都是【憫人之孤】如果他們父母有靈,你可以想像得到父母對你是如何感恩。【容人之過】是包容人之過失。孔子說的好啊,【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就是對自己要嚴厲,要求自己要嚴以律己,要求別人呢要寬鬆,寬以待人要有包容人過錯的心量。六祖慧能大師在《六祖壇經》裡面說的好啊,【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真正修道之人怎麼會看人的過失呢。聖賢的教訓千言萬語無非是要我們自己改正過失,不是要我們用聖賢的教訓去要求別人改錯。所以真正修行人改正自己過失都改不過來啊,哪有閑心去理會人家的過失呢。如果經常看到人家的過失啊,肯定對自己的過失不會要求嚴厲改錯。所以責人的心太盛的話責己的心就薄弱了。所以古人要我們用責人之心責己,用恕己之心恕人,就是包容自己過錯的心去包容別人。這個是德行,有德才有福。 下面第7句說【廣行陰騭,上格蒼穹。】陰騭就是陰德,陰德前面是廣行,廣行這2個字的意思非常之深非常之廣。包括我們的日用平常言語做作待人處事接物心心念念都要想到積德行善。所以這個廣行範圍是很廣的,真正有一個願意積德行善的心,那你就無論做什麼都可以積陰德。積的時間久了,自然就能夠感動上天啊,【蒼穹】就是上天,【】就是感動。所以《太上感應篇》說到,如果你一天有三善,哪三善呢。就是心善行善語善,就是你身口意三業都是善,三年就天必定會降福給你。這個天降福他不是故意的是自然的,是你自己修善修福自然感應。這6句是文昌帝君他自己說十七世當中他是這樣做的。 下面第8第9句是以身作證來勸我們要善於學習【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賜汝以福。】這個是勸導我們如果能夠有文昌帝君這樣的存心,這樣我們得的福報啊必定是殊勝圓滿的。【天必賜汝】就是天賜給你福報,其實天在理上講是一種自然之道,修善必定得福,是自然之道啊。儒家都說【作善降之百祥】,【百】是吉祥如意,你想吉祥如意怎麼做呢,要做善要有一個善心好像文昌帝君一樣這樣你的福才會大。這在事上來說呢,天啊上面真的有天人,真的有神明,他們主宰人的吉凶禍福。當我們起心動念是善的時候,天人真的是降福給我們的。

就像《太上感應篇》說的,【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我們心起了善念想幫助人,還沒去做那個吉神那個能夠降福的神已經跟著我們了,我們就得福了。如果我們心起惡念【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雖然沒有去做,已經有凶神惡煞跟著我們,我們必定有遭殃啊。這些都是自然感應之理啊,所以文昌帝君他的義理和《太上感應篇》是一貫是同類的。 下面第10句帝君對我們一切眾生的開示教導,他說【於是訓於人曰】這一句是總的提起來,說到下面有這些開示,對我們世人的教訓。 下面就說到4句,都是引用古人的事例跟我們做證明,證明什麼呢,證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啊,一絲一毫都沒有差錯。 第11句說的是【昔於公治獄,大興駟馬之門】昔是往昔過去,這個故事是發生在漢朝的時代,於公是姓於的這個人,我們尊稱他為於公。這位長者他是在監獄裡的一個當差的獄卒,他在工作的時候對於監獄裡面的犯人非常細心的照顧,而且凡是遇到有冤案的都盡心儘力的去幫助他們伸冤平反。其中有一個故事說他們的一個地方有個孝婦,這個孝婦很孝順的。她的先生早死所以這位孝婦在家裡守寡而且孝順她的婆婆,婆媳兩人關係非常之好。因為這位孝婦非常的孝順,所以婆婆甚至想到應該要她要早一點去嫁人,不要耽誤她的前程。有一天,婆婆竟然自己上吊自殺弔死了,目的為了讓這個媳婦能夠早點嫁人不要連累了她,所以婆媳兩人真的很難得。但是這個事情發生了之後,當地的這些人就懷疑是這個孝婦對她婆婆下的毒手,逼她上吊好讓她自己能嫁人。但被誣告了,結果判處她死刑。這位於公千方百計的幫助這位孝婦伸冤但總是沒有辦法成功,結果孝婦最後還是死了。處死了之後這個地方三年大旱,這個是因為有冤情。這個地方的太守不知道為什麼就問於公,於公就說一定是因為孝婦冤情沒有得到申訴,所以三年大旱啊。他就代表政府代表太守去孝婦墳墓上面祭奠她而且為她平反,結果一平反了之後,天就下起了大雨。這個就證明瞭幫她伸冤之後有這個效果,所以於公就是這樣幫助這些受冤枉的人。當然還有很多生人不是死了之後才伸冤的,有很多的人得到了平反。所以這位於公他很自信,他說我現在家裡要建一個大門,這個大門要建的很大能夠讓四匹馬的馬車能通過這個大門,就是四匹馬並排進入的,為什麼呢。我在監獄裡面呢幫助了很多的人積了很多的陰德,所以我的子孫一定興旺。後來果不其然他的兒子成為了國家的宰相,而且他的孫也做了御史大夫,這個是很高的官職。這裡是為我們說明修善得到的善報。

第12句是【竇氏濟人,高折五枝之桂】這個是另外一個典故,是說五代的時候,竇氏竇禹鈞是燕山人,所以《三字經》有說到:「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就是說這個故事。竇禹鈞他超過三十歲還沒有後代,有一天夢見他的爺爺,爺爺跟他說是因為前世沒有積德,所以你不單單沒有兒子而且會短命,你要快點積德行善希望能夠轉變你的命運,挽回天意啊。竇禹鈞夢醒之後,因為這個夢很真實,所以他就發心力行善事做了很多事情都是積了很多陰德,譬如說有一次他的家人,因為他的家是比較大的家族。他的家人偷了他家裡200千的錢我們現在說的20萬,留下一封書信和一個幼女,這個女是家人的女兒。書上面說我因為我拿走了錢所以我要把我的女兒賣給你,希望能夠抵償債務。這個古人難得啊,偷了錢以後就把自己的女兒奉獻出來,這個也算是有道義的。竇禹鈞看了這封信之後生起了憐憫之心並不對他責怪,收養了這個幼女養大幫她嫁人。同家族的人凡是出現喪事婚嫁沒錢的竇禹鈞都會解囊相助幫助這些貧苦的人,而且自己家裡非常的樸素,自己的家人不允許用這些金銀珠寶的首飾。把所有自己的財產都拿來佈施那些貧寒的人家,而且興辦義學,請了想讀書的人或者自己沒有錢讀書的。他就召集這些人來他辦的學校裡面讀書,為他免費請來先生教導他們。受他恩惠的人很多,結果後來竇禹鈞連生5子,都是非常之聰明有智慧而且統統都做了大官。他還有8個孫,8個孫都是做了大官,所以他的家族非常之興旺,這個就是【高折五枝之桂】他5個兒子都成為了大官。

第13句是【救蟻,中狀元之選】這個也是一個歷史的故事,是在宋朝有兩兄弟,一個叫宋郊,一個叫宋祁。兩兄弟都是很聰明而且很喜歡讀書,兩個人在上學的路上遇到一個出家人會看相貌,見到兩兄弟就說。這個做弟弟的呢能考上狀元,做哥哥的呢都可以考上功名,都能成為進士。第二年兩兄弟一起去參加考試,臨走之前又去拜見這位出家人,結果出家人看見哥哥即宋郊,說很祝賀他。你最近修了大陰德視乎能救了數萬個生命,所以你能大魁天下,意思是狀元會落到你手上不是你的弟弟了。宋郊聽了之後就笑了,我是一個貧窮的書生哪有能力救數萬個生命呢。出家人說生命不一定是人啊,乃至螞蟻都算是生命啊,你想一想最近救過這些生命呢。宋郊想了下好像是有這麼個事情。有一天下雨,他路上看見有一些螞蟻洞,被雨水沖了進去,那些螞蟻全部飄在雨水上面很有生命危險,這時候宋郊就編了一條竹橋,就是架在了螞蟻的洞口,另一半架到了乾的地方,那些螞蟻全部都沿著竹橋去到乾的地方沒有被雨水淹死,他說是不是這件事情呢。出家人就說正是這件事啊,現在你在你的弟弟之上啊。結果他們兩兄弟去考試,果然同時考上了進士,本來是弟弟考上第一的是狀元。因為狀元是進士的第一,這個是皇帝親自去欽點的。當時宋朝皇帝他沒有主權,是章獻太后拿著主權,當時章獻太后垂簾聽證,比慈溪太后還要先前的,是一個很有能力的女人。章獻太后看見兩位兄弟的名字,弟弟考試狀元,她就說怎麼可以把弟弟放在兄長之上,長幼要有序長者先幼者後,不可以把弟弟放在兄長之前。所以就把他換了過來,做哥哥的就做了狀元,做弟弟的就做了進士。結果被這位出家人言中,宋郊果然是大魁天下。所以他這個有陰德在輔助他啊,讓他能夠有這麼殊勝的福報,人有福報並不是偶然發生的都是有原因的,絕對不是偶然發生的事情。

第14句【埋蛇,享宰相之榮】這裡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叫孫叔敖,他在年輕的時候有一次出遊的時候,看到一條兩頭蛇。傳說凡是看見兩頭蛇的人必定要死,這個蛇可能是劇毒不需要咬你看見它你就要死的了。孫叔敖知道自己看見了兩頭蛇自己必死無疑,所以他拿刀把這個蛇砍死了,然後把蛇埋葬了。埋葬了之後回到家就很憂愁,他的母親就問他發生了什麼事情啊,他就跟他母親說,我今天出去看見了兩頭蛇所以自己知道必定要死的了,沒辦法孝順你老人家所以很憂愁。他的母親就問,那現在那條蛇在哪裡啊。孫叔敖就說我已經把他砍死埋葬了,如果不把它埋了給其他人看見了他又會去害另外一個人。他的母親聽到之後就安慰他說,兒子啊你無需害怕無需憂愁你不會死的,因為你這一種存心積累了很大的陰德啊,凡是修善的必定有善報所以你啊不但不會死將來一定可以做到宰相啊。後來孫叔敖真的出任了楚國的宰相,是一位很賢能的宰相。所以這個故事跟我們證明啊,你是存心為人不但能改變你的命運而且你會得到很大的福報,不但不會死你的壽命可以延長而且可以榮登上位。這個是文昌帝君引用歷史上的真事為我們做證明,善有善報啊。

下面第15句是說明福德的根本在於我們的心地【欲廣福田,須憑心地。】這一句話可以說是整篇《文昌帝君陰騭文》的總綱領。剛剛說的那4句是為我們舉出因果的事,這一句呢是說因果的理,因果是什麼理啊,心地是因,福田是果。所以想要有廣大的福報必須要在心地上面種啊,起心動念是為人為眾生的這個就是善。種善必定得到善果,你如果起心動念是為自己自私自利甚至是損人利己,這就是種惡因得惡果啊。所以心地裡面種什麼種子將來就得什麼果報,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啊,絕對不會搞差錯的。能夠深信因果,人的心就會謹慎就有畏懼之心不敢作惡,他知道作惡必定有惡報。如果人不信因果啊,他的心是放蕩的,他無所忌憚所謂天不怕地不怕的那種人,可以無惡不作的。因果的教育太重要了,人明白有因果不敢作惡,一個人明白因果就一個人不會作惡啊,有千萬人都明白因果千萬人都不敢作惡,那社會必定安定太平。所以安士先生說的一句話說的好,他說【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亂之道也】如果人人都明白這個因果報應,就會天下太平了。如果人人都不信因果呢就麻煩了,天下大亂啊。所以這一句話【欲廣福田,須憑心地。】是整個《文昌帝君陰騭文》的核心。福要在我們心裏面種啊,所以明白這個道理,起心動念就知道要防範要謹慎,那怕是一個很微小的念頭必定都會有因果。


我覺得吧..有時候當好人是種本能

就是本能的去做一些世觀上的「好事」

第一反應吧因為家教因為成長環境因為心理本能的在第一時間做出的事情。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事也沒有絕對的好人。

做選擇前盡量問心無愧就好,不管好人壞人,做自己就好。


你的問題只要讀了《了凡四訓》或者《俞凈意公遇竈神記》,哪怕一本都會解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