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蟾蜍先生寫的很好,英國完成對印度的殖民就是百年工程,這還是半直轄半羈縻,境內土邦林立。英國侵佔孟加拉後就開始盯著中國了,但那時實力不足就兩手準備。一手是聯繫藏區,挑撥侵擾,一手是派馬戛爾尼試探合作。

有了印度英國纔有實力跟清朝叫板,無論從經濟還是軍事層面都是如此。但一個印度民族大起義就把英國搞的夠嗆,還要應付其他殖民地暴動,對於另一個大塊頭中國是有心無力。

從世界殖民史的角度看19世紀亞洲殖民史的主角就是英俄大博弈,歐洲其他殖民者已經逐步衰落退場了。所以我們能看到甲午戰爭以前對中國傷害最深的就是英國俄國,後面日本崛起在中國的殖民進程也在大博弈影響。

清朝作為大一統王朝塊頭擺在那兒,嚇唬嚇唬一般國家還是可以做到的,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以前直接瓜分中國的國家必然有英國參與,甲午戰爭自己也有英國影子。

沒有了英國直接幫助,俄國也只能扶持分裂勢力,法國日本也都是因為想要侵吞中國朝貢國而與中國引起了戰爭。

也就是說甲午戰爭以前只有統合了印度的英國有這個實力去殖民中國,但英國又因為印度沒有這個心力去殖民中國。

而到甲午戰爭以後大家發現原來清朝是隻紙老虎,不管老虎還是蚊子都想著過來咬一口,什麼鯨吞中國的大膽方案都出來了,租界也是遍地都是,但這個時候又不具備徹底殖民中國的可能了。

一個原因是列強勢力過於複雜,幾大列強在華都有利益訴求,又不想對方完全獲利,形成了某種平衡。

但肯定有人會說可以各自瓜分中國,事實也確實如此,八國聯軍侵華就是最危險的時候。

很顯然中國太大了,這裡就出現一個主觀原因,拯救中國的小農經濟。小農經濟的自然屬性使得你不管佔領哪個城市都和我沒關係,而八國聯軍顯然不具備滿清入關時的能力和機會。

尤其是面對規模化的小農經濟,清政府不斷地跑,只要抓不住朝廷,就沒辦法實現合法性統治,消耗的精力太大。中國鐵路也不多,還要深入山區,八國聯軍裏有幾個國家能撐住。

而且列強對中國的殖民也集中在城市,他們對農村沒有辦法,中國自己都是皇權不下縣,以華制華有一個聽話的中央政府更划算。

另一個客觀原因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列強逐步進入資本輸出時代,已經瓜分完非洲的老牌列強對於強佔殖民地傾銷商品掠奪原材料已經不再迫切,鞏固殖民地和提防新興勢力是主要目的。

通過對重要港口城市設立租界,使附庸國買辦化,劃分勢力範圍就能夠實現有效經濟控制和掠奪,其效率遠比直接殖民負擔政治成本要高得多。再以西方理論洗腦當地精英,強化殖民合法性,豈不美哉。


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義使得殖民者死傷慘重,再加上為了鎮壓起義花費的大量資源,使得英國認為摧毀清政府,自己去管無政府狀態的中國既不值得也辦不到。

這讓後來英國在二鴉中止步於簽訂不平等條約,也使其在太平天國戰爭中支持清廷。


拋磚引玉~~~~歡迎糾錯

首先,西方殖民者入侵印度和中國,根本就不是同一個時間段發生的。對印度的入侵要遠遠早於對中國的入侵,而且持續時間要更長。

我們都知道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是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彼時印度已經被大英帝國東印度公司管理了。與清帝國的鴉片貿易和走私、戰爭,恰恰是通過印度這個富庶殖民地進行的。

而對印度的殖民要比對中國的侵略早200多年。

除葡萄牙外,西方對印度的殖民普遍開始於1600-1620s。最晚的法國也在1670s就開始了殖民印度

(這裡不考慮葡萄牙在1434年就開始的殖民,理由和我們不把葡萄牙在明朝殖民澳門視為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類似)

到17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正式管理印度時,英國已經持續入侵印度長達145年。而且1757年時,英國能直接控制的殖民統治範圍非常有限,大大小小的土邦、各種民族和宗教的地方豪強仍然是印度各地的實際統治者。直到1858年,英國纔在鎮壓土邦的起義後,建立了對印度徹徹底底的殖民統治。彼時,距離英國征服這片土地的開始,已經過去了246年。

這兩張1765-1805年的圖中,只有粉色區域纔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直接管理的
可見1837年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仍沒有完全殖民印度。1857年大起義前,印度仍有一半領土在印度人控制下,他們遂即在大起義中帶兵反抗公司

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僅60餘年(從1842年《南京條約》到八國聯軍侵華後的《辛丑條約》)。殖民者們不僅沒有246年的時間來慢慢把全中國變為殖民地,而且時代也不允許他們這麼做了——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大清離覆滅僅剩10年,第二次工業革命正在徹底改變人類社會,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長達近300年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被凡爾納體系替代只剩不到20年。

其次,中國和印度被殖民時的本土政治局勢也完全不同。中國被統一、集權的大清帝國統治,而印度北方被莫臥兒帝國統治,南方、阿富汗、東部雨林則是各個獨立政權。

EU4的(真實)歷史地圖。很明顯大清是統一的,而印度則是分裂的

比如1757年Plassey之戰被視為東印度公司控制印度的開始,而這場戰役的交戰對象並不是莫臥兒帝國,只是地方政權孟加拉蘇丹國(及其法國盟友)。

最後,印度勢力在被殖民時還一直受到其他亞洲本土強權的挑戰。

比如1761年的第三次Panipat戰役,在這場距離德里不到100公里的戰鬥中,莫臥兒帝國受到了來自伊朗高原的敵人的沉痛打擊。這種失敗毫無疑問會給英國殖民者提供便利。

而大清卻早在1840年前就解決掉了陸上勁敵準格爾汗國。在19世紀,始終沒有中華文化圈之外的亞洲本土強國去做這種給殖民者行方便的事情。類似浩罕國這樣的挑戰者根本無法重創清國的國力。唯一有實力承擔這種角色的日本和俄羅斯,一來本身就是殖民帝國,二來他們在不同時期都是中國的近代化起了促進作用,而非讓重創中國後讓英國人來坐收漁利——前者資助了推翻清朝封建統治的革命,後者則在十月革命之後先後支持中國的大革命(國民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最終幫助中國重新成為世界大國。


時代變了。

中國直到1894年甲午戰爭,才被扒下來老大帝國的皮——而此時大英帝國已經快維持不下去了。

1841年阿富汗戰爭,英國慘敗,1.6萬軍民只有一個人得以生還。之後又經歷了1878年和1919年兩次戰爭,最後在1921年阿富汗獨立。

1857年印度大起義。

1899年布爾戰爭。

這個時候大英帝國的殖民地統治成本已經高於收益,它為什麼還會再想吞掉一個帝國?嫌大英帝國解體的不夠快嗎?

法國在拿破崙之後已經失去了心氣,之後又在1870年普法戰爭中慘敗。之後1883年竟然在中法戰爭中敗給了中國!

美國對殖民地沒興趣,連菲律賓都沒要。美國喜歡的是自由貿易,最痛恨的就是殖民地(因為它的商品進不去啊),二戰結束後立即夥同蘇聯拆了英法的殖民地。

德國1871年才統一,殖民地都沒幾塊,主要精力被牽扯在歐洲,根本無暇顧及到中國。

義大利和奧匈就是湊數的。

真正對中國有威脅的只有兩個國家,沙俄和日本。

沙俄侵佔了中國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又試圖吞併東北,但1904年在日俄戰爭中被日本擊敗。之後不到10年就是一戰,十月革命。

甲午戰爭中日本擊敗了中國,奈何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英美又不希望日本獨霸中國,日本無奈只能退出遼東。

隨後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了沙俄,但依然沒得到東北,這次干涉的對象變成了英法美!

1931年日本雖然侵佔了東北,此時日本也有實力不聽從英美法蘇的「勸告」,但它也知道不擊敗這幾個國家,就不能算得到東北——等這幾個國家騰出手來,還要「干涉還遼」。

日本別無選擇只能綁在了德國的戰車上,之後就算二戰,大家熟悉的劇情。


清粉一直喜歡高估殖民地的戰爭潛力,但是殖民地這種體繫有個不好的地方:

太弱,會失控;太強,會割據。

如果英國真的試圖不惜血本的通過印度為跳板全面進攻中國,那麼大概率會在印度製造出一個超級軍閥。然後軍閥獨立建國,成為美國第二。

近代唯一兼具全面吞併中國能力和意志的只有昭和日本。其他列強只是要錢,而有能力大規模對中國移民的日本纔是來要命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