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落」只有「lak」一音,今日韩语也是。而在普通话中却有「là」「luò」「lào」诸多读音,其中「lào」之来源尤其不解。


不同历史层次的读音,在文白异读里反映出来了。

落,宕摄铎韵字。中古的演变暂且不说,这里谈一下近古以来的历时和共时的比较。

宕江摄入声字在北京话乃至冀鲁官话中,有3种情况:①读如效摄,au;②读如果摄,如uo、y?等(冀鲁官话大多为u?、y?等形式);③读如假摄二等字,a、ia。当然,这三种读音「落」字都有。

一、根据前人统计,《中原音韵》宕江摄(铎药觉)归类情况如下:

其中,归入萧豪韵的字(类比如今读如效摄)比归入歌戈韵(类比如今读如果摄)的字多。因此,高晓虹(2001)认为,在十三四世纪的大都话里,古铎韵字大多读萧豪韵,读歌戈韵的是少数;古药觉二韵字基本上也读萧豪韵,读歌戈韵的很少。也就是说,读如效摄的读音占优势,这也是比较早期的白读音。

等到了明代的北京话,《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好《合并字学集韵》体现出,宕江摄清入声字已经大部分读如果摄字了。

简言之,元代北京话lao占优势(白),明代北京话luo占优势(文),如今两者都有。

那么,落读la的音怎么来的,我们看一下共时层面的比较。

二、从共时层面来说,我们先做一下冀鲁官话的内部比较。

冀鲁官话中,宕江摄入声字读如效摄的字由北向南逐渐减少。

1.保唐片宕江摄入声字多数有效摄读音。

2.石济片有分化,德州、临清及其以北地区效摄读音占优势,聊城、济南、新泰等地,读如果摄的占优势。另外济南、新泰等地还有读如假摄二等字的读音,比如:雹pa,这些字目前仅限于「落雹剥角」四字。胶辽官话中,莱西、平度等地「雹子」读为pats?。

3.沧惠片与保唐片大体一致,读如效摄的读音占优势。

读如效摄和读如果摄的分界线大体在临清和聊城——博兴和寿光一带

读如假摄二等字的情况较少见,目前仅存在于「落雹剥角」四字,这是更古一层的白读,一般认为在官话中比读如效摄更早。

由于元明以来,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非语言本身的音素(如移民)在推动著读音层次的变化。因此,北京话保有这三类发音可以认为是人口流动和语言接触的结果。

参考文献:高晓虹,2001,北京话入声字文白异读的历史层次[J],语文研究第2期


首先就问题来说,中古不一定只有 lak 这种读音。就日语音读来说,音读是分不开汉语的 ak/auk 的(若两者均存在)。汉音屋三经常用 -iku 表示,吴音也存在此现象,其中 ku 对应的是 uk 。从而 raku 可能对应 lak 或 lauk 。

官话中,中古收 -k 的入声韵在演变中复化是常有的现象(这里举北京话的较早层次):

铎觉药变成 -au ;

屋三变成 -ou ;

陌二麦(及职二)变成 -ai ;

德变成 -ei 。

这些复化发生于何时,以及是否同时发生存在争议。

就 ak/auk 来说,上古两者并存。两晋时一三等的 ak 和 auk 失去对立,成为中古铎药两韵。大概稍晚一些时二等 auk 和 ok 也失去对立,成为中古觉韵。中晚唐时铎觉药三韵基本只有介音区别。

(在更早的时候,二等 ak 的主母音前高化,成为中古陌二韵。而三等 ak 也有部分前高化,并入昔/陌三韵)

至于音值怎么合并仍存争议。我现在想的是宕江阳声合并到 ang ,入声合并到 auk 。但认为完全合并到 ak ,复化是后起的似乎也说得通。


我发现其他答主答得有些深…我大概讲一下三个音的来源。

在中古只有一个音韵地位的字,到了现代某方言有了多种读音,很有可能是由于层次的缘故(也就是形成所谓「文白异读」的原因)

lao应该是北京土音,可能来源于/lɑu/&

luo应该是来自于中原官话的层次,今日洛阳/lu?/(早期可能是/luo/&

la可能来自于江淮官话,今日扬州/la?/。

望诸位知友指正!

另,《汉语方音字汇》中对于北京的「洛」、「落」还记了一个/l?/的层次,并认为/luo/是文读,/l?/是白读。


不要低估中古音的争议程度。

往前看,与「落」中古同音的「乐」上古在宵部入声。宵部入声(的大部分)大概是 *-auk 的样子。

往后看,宕江在中古晚期就合流了,初唐时期的古体诗里宕江通押就是日常。江韵怎么看都不像收 /a?/,否则「双」「幢」的合口成分变不出来。

综上,中古时期「落」读如 /lɑuk/ 的可能性也是不低的,正好也可以跟隔壁的庚清韵或曰梗摄字拉开距离。

往后演变两条路。一条是整个 /uk/ 韵尾一起掉(韵图三四等条件下变化比较复杂,此处不表),变成 /lɑ/(后面可能还挂著个喉塞音之类的没存在感的东西,此处不表),然后因为开音节光环走上 /lɑ/→/l?/→/l?/ 的链变路(当然也有可能一步到位,此处不表),停到哪步算哪步,一般会走完但滞古的也不少。毕竟方言混杂嘛。

另一条就是挂掉 /k/ 但强化 /u/,于是成了 /lɑu/。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晚期中古十四摄图。

1.lào是白读。

2.luò是文读。应该来自中原官话。

3.là是音变构词。(音义都不同)

4.lè也是文读,与luò只是开合口的不同,而且两音相互排斥。比如「落」音luò不音lè,「乐」音lè不音lu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