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看法,夠不上。哪個是千古第一文?不知道。文學不是打擂臺,誰砸下別人,誰大爺,誰笑到了最後,誰笑的好。看了一些互相比較的高論,只覺得書生氣味酸。看到有人把納蘭詞和柳永,美城,李清照比……問題是他們無論內容,還是風格,完全不一樣,關公戰秦瓊,誰能互相替代,有你沒我?同樣,你把《滕王閣序》不說別的,單和《嶽陽樓記》,王粲《登樓賦》,宋玉《高唐記》……比一比,他一篇文章,就能道盡人間所有的登樓情感?文學是多麼豐富的存在,給一些酸書生,搞的只有他那些愛豆是大爺,呵呵。


算不上。

至少這裡的「很多人」明顯沒讀過幾篇古文。


他們看的古文太少,駢文也太少,現代文學的種類也太少。千古第一這種排名留給武俠迷,體育地位迷就好了。。。這種爭論頗有買櫝還珠的意味。。

對於滕王閣序全文的介紹及評鑒參見我的另一個回答

《滕王閣序》是文采有餘而內涵不足嗎? - 趙舶良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488997/answer/462082244


說起滕王閣序,相信大家都會想起這麼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多美的意境啊,讀之讓人心馳神往!

雖然我記得這句,是因為高考時候突擊複習的需要,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當我們能夠做到心無旁騖的,真正的靜下心來欣賞這篇美文的時候,我們就能體會到文中意境之美。

這篇滕王閣序到底好在哪?好就好在他徹底摒棄了南北朝時期,有些偏軟,華麗而無風骨的文風,用現在時髦的話說,就是有點「娘炮」,整篇文章有一種盛唐風骨,到處都體現著一種恰到好處的陽剛之美,字裡行間,投射出一種大國國民寬廣的胸懷,體現了一個那個時代人們特有的精神面貌。

王勃的文風也是這個時代的體現,南北朝時期,代表中華正統的南方的世人們偏安一隅,整日清談為樂,整個社會處在一種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的畸形的狀態,這種畸形的風氣,對整個駢文的創作也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整個文壇的文風也處於一種萎靡不振的精神狀態。

而王勃所處的初唐時期,正是我國封建主義時期最欣欣向榮,積極向上的一個時代,大唐帝國迅速在廢墟中成長起來,打敗了一個又一個強勁的對手,成為了天下的霸主,偉大的唐太宗皇帝更是成為了天可汗,大唐的國民見證了一個超級強國從無到有的崛起過程,他們親眼看到了曾經雄據草原讓人們瑟瑟發抖的頡利可汗,在大唐皇帝的天威之下,變得能夠好客善舞。

他們親眼看到了大唐帝國的軍隊所向披靡,他們對自己的國家充滿了信心,他們有著最為開放的胸懷來接受世界各國的文化,最重要的是他們以是唐人為傲!

就是擁有這樣的心態,所以王勃才能寫出這麼大氣磅礴的作品,正是因為有了唐人的驕傲與自信,王勃等初唐四傑才能一掃六朝之萎靡,奏響大唐之最強音!

那麼,滕王閣序是不是作者王勃的即興之作呢?

有人認為這篇文章王勃早就有了腹稿,證據之一就是短短的幾百個字裏居然使用了46個典故。

其實這件事情對於古代讀書人來說並不難做到。古代書生可不學習數理化,他們學來學去還是這些儒家經典,二三十年如一日的學習,他們早就對這些經典中的各種典故爛熟於胸。

尤其在唐朝的時候,由於活字印刷技術還沒有出現,書籍並不算多,這樣一來更是將難度大幅降低。

在紅樓夢元妃省親的橋段中,寶釵見寶玉寫的詩中用了元妃並不喜歡的綠玉一詞,連忙改成綠蠟,並且將綠蠟的典故告訴了寶玉,使他免於出醜。

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在古代每個讀書人胸中都會有許多這樣的典故作為庫存,所以王勃被滕王閣上的風景所感的時候,文思湧動,這些原本就已經爛熟於胸的典故就如同泉水一般噴薄而出,這也是正常的現象。

第二,他有這個文字功底。

王勃出身書香門第,六歲就能夠寫文章,我的天吶,說來慚愧我六歲的時候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這可是超級神童!他的文學功底非常了得,對於文字的駕馭,運用的能力也是從小鍛煉而來的,所以雖然年紀輕輕卻功力非常深厚。

第三,王勃的坎坷仕途讓他有感而發。

古代人講究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學成本領就要出仕做官,王勃也不免俗。可是他的官途坎坷,短短几年,就先後兩次被貶,甚至還連累的父親被貶到越南去做官。這個打擊對於王勃的影響非常的大,他已經對做官失去了興趣。

而此番創作滕王閣序,正是他到越南去探望父親,經過南昌,應邀而來的。他的內心還是比較悲愴的。這可以在他的檻外長江空自流等句子中有所體會。

當他登上滕王閣遠眺風景時,各種複雜的情感一起湧上心頭,王勃頓時文思泉湧,一篇美文脫口而出,有美景,有博大的胸懷,也有壯志未酬的悲愴,讀之讓人回味無窮!


簡答。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


非常贊同這個看法,不過前提是加上之一。


首先,我很想知道這些「很多人」哪來的,其次 是不是第一不好說,但絕對是top級別的了 希望你這個標題不會真的釣到某些帶文學家,惹人發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