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論上,平民確有所陳,准許由都察院代為上奏;
  • 實際上,都察院執行代奏職能時有很多限制,言路並不很暢通。

據《清會典事例》載,順治十八年定例,「官民果有冤枉,許赴院辯明。除大事奏聞外,小事立予裁斷,或行令該督撫覆審昭雪。」這裡的「院」指的是都察院。換言之,民人如有「冤枉」,可到京向都察院呈控,如果案情重大,都察院應將民人所奏案情上奏。

當然,上述記載只是代奏制度的源頭。從《事例》正文來看,這項制度本來涵蓋範圍是所謂「京控」,或者說白了,「告御狀」,距離各位讀者想像中的平民上奏摺的情景尚非一致。事實上,上述流程也只是清代「京控」數種渠道之一,其他如通政使司(清初)和步軍都統衙門(嘉慶以後)也對民人控訴冤情有一定受理權。不過和這些衙門相比,都察院受理冤詞的職能在清中葉得到了意外的發展,也就是受理民人在冤情以外的呈詞,這就是所謂的民人上奏摺了。

具體而言,都察院何時發展出代奏民人冤情以外的呈詞的職能,目前尚無明確證據,我推測這是嘉慶年間疏通言路的措施之一。

在嘉慶以前,民人陳奏政事,並無明確投書之所。一些人會試圖直接向高級官員如大學士等投書,請其代奏。例如乾隆四十一年曾任都察院書吏的嚴譄私擬奏摺請立正宮的著名文字獄案件,該案中嚴譄身為前任書吏,想要陳奏政事,採取的方式是將寫好的奏摺封緘後交予大學士舒赫德,求其代奏。嘉慶四年,仁宗親政後意欲整頓事務,乃下詔廣開言路,後來皇帝回顧這一過程,提到「數月以來,候補捐納微員以及平民俱有自具封章,于軍機處及部院大臣前投遞者」。顯然直到嘉慶四年,民人進奏渠道仍未制度化。

而在嘉慶時期,陸續出現一些案例,證明此時都察院在收理民人奏陳政事的文書。例如嘉慶八年給事中汪鏞奏「據捐職照磨金庾嶺呈遞封口折件懇求轉奏,當將原封進呈」,嘉慶帝認為「該給事中職司言事,於此等呈遞封折,即行奏明呈覽,使草野敷陳不致壅於上聞,所奏尚是」。這位繕折人金庾嶺是捐納候補的「照磨」,其必為下級士人或無功名之人,而據嘉慶帝所述,其所奏之折件並非冤抑,而是「與時務有裨」的正式奏摺。顯然這就符合我們對平民上折的想像了。

自此以後,都察院代奏士子和民人的奏摺,成為《會典》無明文記載的慣例,最終到清末公車上書、戊戌變法之際發揮了巨大作用。


從制度上講,允許平民直接上折,且維持了一個世紀未予停止,當然是清廷「明目達聰」的政治理念的體現。不過我們也不要把這件事想得過於美好。一方面,清朝歷來有強烈的道德政治原則,上奏權很大程度上與具奏人的道德品質聯繫在一起;而平民具奏人的道德品質幾何,是「妄誕瀆奏」還是「小民赤誠」,必須要由皇帝看過奏摺才能判定。當然這種片面權利為威權提供了巨大的空間。所幸的是嘉慶以後清廷已經不再大興文字獄,很少有具奏人像乾隆朝的嚴譄一樣,因上奏以後被判定為妄誕而罹難。

另一方面,雖然都察院有代奏職能,但並不是所有的奏摺都能得到呈奏。嘉慶帝一直樂於展示自己勤於納言,但也曾抱怨下級和候補官員以及平民的奏摺瑣碎無稽,「累牘連篇,不過首列頌揚虛語,後述干乞私情,於公事毫無裨益」,不過是「望恩幸澤者遂視為干進之階」而已。今天我們在社交網路上經常見到嘩眾取寵之人,揆情度理,嘉慶皇帝所述大約也未必沒有道理。為了避免煩擾聖聽,都察院會將一些看起來不討人喜歡的奏疏或具奏人斥退不奏。同樣是嘉慶八年,有江南上元縣民人龐大椿到都察院呈遞「策語」,便為值日的堂上官員斥去;這幾名值日官員後來自辯:「從前在該衙門具呈者甚多,凡有呈詞,俱各公商,分別應奏、應咨辦理。如或有鈔襲膚詞、尚無違悖字句者,當即將原呈發還。」可知此時都察院將一些奏疏屏去不奏,已是官員之間非正式的共識。此案還提到,龐大椿數年前就曾被都察院斥退過一次,當時值日官員對他頗為無禮,「發司坊官看守三日,將原呈擲還」,並譏諷他:「還是遵旨、還是遵你?」這些描述非常寫實,可以想見這些都察院的「門神」,大概默認上奏者都是刁民,對平民上折的事情的確沒有什麼同情心。在這一背景下,平民上折的渠道到底暢通與否,大概也就沒法細究了。

上面提到的史料大部分出自《清會典事例》,具體卷次從略。


清朝的奏摺不能理解為政府公文,它是一種專給皇帝奏事的文書(所以才會有雍正那些放飛自我的回復)。

並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有資格上奏摺,更別說平民了


這麼簡單的問題你也問?你去上個訪不就知道了?


我看過的史料中(我保證是正規史料不過名字確實想不起來了),有一例,應該是清中葉以後,有一位士紳自稱出於愛國熱情 上奏天聽,表達了他對國家當時一些弊端的看法 請求改革。皇帝看後,批複將其家族諸男丁斬首及流放,女眷充為奴。原因貌似是因為他妄議朝政。

實在記不起來他是怎麼上達天聽的,不過猜測應該是通過什麼官方渠道,因為如果是托相熟的官員代投,官員估計也會拒絕的。

可見清朝應該有相應平民通道,這有待於各位清史專家回答了,我只是貢獻一點兒自己知道的東西。


能 廣開言路 兮達天聽嗎

不過一般遇上權力穩固的 都沒什麼好結果

印象中乾隆朝有個人上書求上面幫他相親 乾隆家裡人自己看了一圈 笑的不行 最後發配西北還是東北了 至少還能活 結果不錯


當然可以,但前提是你得先滾釘板。

楊乃武的姐姐,不就是滾釘板告御狀的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