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 11 月 3 日,科技部會同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在北京組織召開 6G 技術研發工作啟動會。會議宣佈成立國家6G技術研發推進工作組和總體專家組,其中,推進工作組由相關政府部門組成,職責是推動6G技術研發工作實施;總體專家組由來自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共37位專家組成,主要負責提出6G技術研究佈局建議與技術論證,為重大決策提供諮詢與建議。科技部表示,6G技術研發推進工作組和總體專家組的成立,標誌著我國6G技術研發工作正式啟動。

這些組織的研究成果大部分以行業報告的形式定期公佈,IMT-2020(5G)推進組曾向ITU提交5G需求與願景的研究成果,並最終得到了 ITU 的認可;一種說法是mMTC和URLLC兩大場景的設立和具體指標是IMT-2020推進組的研究成果。

中國的IMT系列推進組和國外的鬆散架構不同,它有國家權力支持,可以直接引導產業結構和組織大規模試驗:

IMT-2020(5G)推進組於2013年2月由工信部、發改委和科技部聯合推動成立

而今年的6G推進組:

科技部會同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在北京組織召開 6G 技術研發工作啟動會。

可以看到組織者突然多了中科院、自然基金委、教育部這幾個相關(不那麼相關?)的部門,總的來說推進組權力更大也更複雜了;此外從時間節點來看,相比5G時期,6G工作組算是成立的非常非常早了(早了3年),可見國家層面的重視。

此外在中國,IMT推進組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職能是組織推動大規模外場,驗證方案設計,比如5G外場試驗曾經進行過三輪,在北京懷柔構建了當時全球最大的5G試驗場,開展5G實驗。

正如我之前所說,6G會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需要類似IMT-2030(6G)推進組這種區域組織去建議和討論,所以目前只能從某些大方向上做些泛泛而談,比如更廣的覆蓋「空天地一體化」、「泛在連接」,更快的傳輸速度「太赫茲」,更簡單的網路維護「智慧網路」,更好的能量利用「Energy harvesting」等等。目前這些實驗室都不太完善,離實現還很遠,而且一些研究人員的腦洞看起來有點玄幻,但是未來十年具體有什麼樣的技術會入選,我想可能需要更詳細的論證。

不過有一點肯定能反駁,就是所謂的「5G已經耗盡了數十年通信技術進展,6G沒什麼用」。

一句話,有新的通信需求,就需要有新的通信標準;技術是一方面,但不是全部。移動通信系統和標準是為了設計和維護全球通用的民用通信網,它的指標也不僅僅是速度和時延,費率、能量消耗、環保性等等等等都是一個系統設計需要考慮的問題,未來也會浮現很多類似AR/VR之類新的業務場景,需要對這些做出有針對性的設計。

所以,有新的民用通信問題就可能會有新的標準,僅此而已。

完。


6G研發早已經不是新鮮事情,通信技術作為未來的信息基礎建設,隨著5G的商用,預研6G成了情理之中的事情,幾個部委能夠高調啟動,說明瞭國家層面對未來通信技術的重視,6G技術與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相結合,將成為搶佔第四次工業革命潮頭的基礎。

國際方面來看:全球首屆6G峯會在芬蘭舉辦,主辦方芬蘭奧盧大學峯會邀請了70位來自各國的頂尖通信專家,召開了一次閉門會議,主要內容就是羣策羣力、擬定全球首份6G白皮書,明確6G發展的基本方向。

白皮書給出了幾個衡量6G技術的關鍵指標:峯值傳輸速度達到100Gbps-1Tbps,而5G僅為10Gpbs;室內定位精度10釐米,室外1米,相比5G提高10倍;通信時延0.1毫秒,是5G的十分之一;超高可靠性,中斷幾率小於百萬分之一;超高密度,連接設備密度達到每立方米過百個。此外,6G將採用太赫茲頻段通信,網路容量大幅提升。從覆蓋範圍來看將實現地面、衛星和機載網路的無縫連接。

我在想的是6G要用太赫茲,這麼高的頻段,以後怎麼進行無縫覆蓋。

更新:大家都很感興趣,我再來補充一下

1、目前6G預研,高校、研究所或成最大贏家,未來將有大量科研經費投入,而且很多博士、碩士將靠這個出論文畢業。

2、未來通信收費模式或許會以連接次數、或者應用類型收費,伴隨了幾十年的流量收費將被淘汰

3、6G頻段選擇會更加靈活,實現不同場景下的頻率自動配置,帶寬也會根據業務類型動態調整

4、太赫茲技術可能會用於特殊場景的保密通信

5、隨著頻段越來越高,相控陣,龍伯透鏡天線可能會在民用通信技術中大放異彩

6、應用方面,智能手機終端或許會成為大哥大,智能穿戴設備成為個人應用主流

以上均為個人觀點

再更:

關於上面的第一條,我再說兩句,技術的發展離不開工業界和學術界,對於學術界來說,paper的數量和質量決定了學術地位,啟動6G預研,就如同開闢了新的金礦。白花花的科研經費,你說專家教授喜不喜歡。一鋤頭下去,就可以發篇論文,拯救了多少為畢業抓狂的博士,碩士。如果我是研究通信領域的,我簡直要含淚感謝國家。

關於參與預研自然科學基金委, 對於學術界來說有多重要。我有個小故事,某同學畢業以後去了自然科學基金委工作,某日,接到之前學校的某學院院長電話,態度之客氣,語氣之溫柔,直接讓他懷疑是不是打錯電話了。

以上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算我抄你的!

最近移動通信技術問題頻頻上熱榜,作為從業者,我感覺這個不是好的苗條,還是希望這個行業保持一份冷靜,技術需要積累和沉澱。


10月31日中國5G正式商用,3天後宣佈6G正式啟動研發,這波操作沒毛病。搶跑在通信行業是常規操作,就看誰能先找到突破口。實際上按照央視的採訪,我國在2017年年底就啟動了6G的研究。

簡單回顧一波通信史吧:

1G時代。中國通信業還一片空白,那是BB機的時代,美國的摩托羅拉壟斷全世界,全球向美國交專利費

2G時代,歐洲強勢崛起,聯合起來擺脫了美國的控制,世界被分為GSM和CDMA兩大陣營,世界變為歐洲和美國爭奪市場,我們給歐洲/美國交專利費。

3G時代,我們奮力追趕終於研究出了我們自己的TD-SCDMA,用過移動3G的小夥伴一定很熟悉,又貴又慢就不用說了,能找到可以用中國移動3G卡的手機都很難。當然,好歹我們開始了自己的征途。

4G時代,中國提出並主導TD-LTE國際標準,還將FDD和TDD融合成一個標準的分支,在數十個國家部署了上百張商用網路逐漸從邊緣走向了主流但是大部分核心專利還都在高通手裡,全球任何一家智能手機廠商,每出廠一部4G手機,都必須向高通繳納一定數額的專利技術授權費。知道高通收了多少專利費嗎?高通財報顯示它專利授權的利潤率是驍龍晶元利潤的4倍。

終於到了5G時代,華為在5G相關研發工作上付出了超過20億美元的投資代價,超過了所有歐美5G設備主要供應商的投資總和。

在全球5G標準核心必要專利數量排名上,華為5G專利數量排在全球第一,佔比高達20%,而美國的所有企業的5G核心專利的佔比都不到15%,日本所有企業不到5%。中國,終於揚眉吐氣。

中國5G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因為華為中興在2008年前後就開始預研5G了。要知道我國3G牌照是2009年1月7日才發放。

也就是說,你還沒用上3G的時候,華為中興已經在研發5G了。


本文作者:惠說知產——陽光惠遠?旗下自媒體,聊時事,話財經,透過知識產權看到一個不一樣的世界。

陽光惠遠?以提高科技創新價值、實現知識產權資產化為己任,全力構建高價值知識產權生態系統。提供高價值專利培育、技術轉移轉化、專利預警分析、專利佈局策劃、科技項目諮詢申報等一體化服務。

商務合作可撥打電話0510-85191287,或添加微信248701350

記得提一下是在知乎看到的,給小編加個雞腿?(? ???ω??? ?)?

編輯於 2020-07-28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TopViewTopView?

清華大學 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在讀

專業已有 1 人贈與了專業徽章

最近學術界也開始探討6G該往什麼方向發展,並且已經有部分學者開始寫展望6G的paper,最近覺得比較好的兩篇是這個,並且這也是唯二兩篇已經發表的探討6G的論文,第二篇沒招到IEEE的鏈接,所以給了Arxiv的。

[1]K. B. Letaief, W. Chen, Y. Shi, J. Zhang and Y. A. Zhang, "The Roadmap to 6G: AI Empowered Wireless Networks," in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vol. 57, no. 8, pp. 84-90, August 2019.

[2]Saad W, Bennis M, Chen M. A vision of 6G wireless systems: Applications, trends, technologies, and open research problems[J]. arXiv preprint arXiv:1902.10265, 2019.

據可靠消息,第一篇發表後是與HUAWEI討論過的。


最近學術界也開始探討6G該往什麼方向發展,並且已經有部分學者開始寫展望6G的paper,最近覺得比較好的兩篇是這個,並且這也是唯二兩篇已經發表的探討6G的論文,第二篇沒招到IEEE的鏈接,所以給了Arxiv的。

[1]K. B. Letaief, W. Chen, Y. Shi, J. Zhang and Y. A. Zhang, "The Roadmap to 6G: AI Empowered Wireless Networks," in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vol. 57, no. 8, pp. 84-90, August 2019.

[2]Saad W, Bennis M, Chen M. A vision of 6G wireless systems: Applications, trends, technologies, and open research problems[J]. arXiv preprint arXiv:1902.10265, 2019.

據可靠消息,第一篇發表後是與HUAWEI討論過的。


啟動的好啊,感覺自己這輩子都不會失業了。。。

關於6G,現在有哪些期待呢?前陣子參加XXXV Finnish URSI Convention on Radio Science的時候,來自奧盧大學的Aarno P?rssinen給了個題為"Trends and challenges from 5G towards 6G"的keynote,這裡面提到未來的一些暢想和相對應的挑戰:

  • 未來會有更多的流量,相對應的電力消耗和幹擾信號都會增加;
  • 在毫米波段,由於路損過大,phased array是必須要使用的,未來上到THz的時候,phased array更不可少;
  • 目前來講,還是使用的hybrid beamforming,對power,range和steerability的均衡就很重要(題外話,我是堅實的digital beamforming的擁護者!!!而且hybrid太難優化了!!);
  • 波束之間的幹擾,尤其在mMIMO中,要有效的消除。

此外,另外一個會5G TNF(Test Network Finland) 最近也暢想了一些6G,個人認為這個暢想就有一些6G and beyond的意思了,一些有趣的東西分享一下:

  • wetware,某位Nokia的專家給我們講的高層次實現的目標;
  • 在即將放出的3GPP Rel-16中,關於latency和reliability的要求,定義到了小於 [公式] 的reliability和小於0.5 ms的latency;
  • 工業中,做到Ethernet和time sensitve netwroks(TSN)的整合;
  • 還有一些實際些的東西,比如自動駕駛,使用蜂窩網路的時候,切換國家地區時,如何保持安全性?

很著名的三角形。

關於6G呢,個人的一些認識:

  • THz有極大可能是要上的。首先糾正個錯誤,5G不等於毫米波通信。5G是一個涵蓋了釐米波,低頻段毫米波(30+GHz)和高頻段毫米波(可能是50+GHz,甚至更高)的通信,更是一個macro,micro,pico,femto cell的通信。因此呢,THz的使用,雖然極其限制了覆蓋範圍,但是它僅僅是其中一部分。
  • 各種新生的多址技術要用上。最近在研究NOMA,欣慰的地方是3GPP標準裏使用了MUST,不開心的地方是極有可能在Rel-16裡面NOMA仍被邊緣化,OFDMA仍是主流。
  • 其他的通信可能也會有一些發展,比如chaos-based communications;
  • non-terrestrial networks會進一步發展,目前來講,3GPP僅僅提了一下概念,做了一些case study。這裡面有很多山頭還是被專有網路霸佔著,比如航空通信,比如海事通信等等;
  • 進一步強化slicing和virtualization吧,這在5G裏是一大亮點,6G會進一步發揚光大software defined radio吧,基站可能越來越靈活了;
  • 5G實現了機器和機器說話,6G很有可能會進一步加強機器間的通信,從而實現更進一步的智能化。
  • 雷達和通信會大範圍的統一,遠遠看著是個基站,它也是雷達。

目前先這麼多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