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朋友們在一起的時候都很正常,一般我還是話最多的那個。但是當他們放假都回家,或者我要一個人住機場趕第二天飛機時,就特別焦慮。想出去走走,卻看著別人一波一波的,更焦慮心慌。上述大部分都是在晚上,白天反而覺得一個人更清凈。我也知道畢業後我可能很多年都得一個人過,我也想適應,但是真的不知道怎麼辦?


題主的感受讓我想到「分離焦慮」,還有一個詞叫object constancy。大意就是,與重要的人(通常是早期的主要撫養人)的情感聯結,並沒有很好地內化。所以一旦離開了那個人,孤獨感和焦慮感油然而生)。 與朋友們在一起,可以暫時緩解焦慮、轉移焦慮,但是更深入的原因,也許是在發展過程中與還沒有與主要照顧者建立的很好的情感聯結、或者主要照顧著的影響在當事人的心中比較模糊。

物理上這個人的消失,可能會引起心理上的緊張,但是卻又不知是為何,因為理性上也知道這個人並沒有消失在這個世界上啊~你用理性很難解釋的清楚,因為那只是一種早期經歷的感覺被喚起。


能夠觀察到焦慮的原因是什麼嗎?


謝邀,你可能是個非常非常好動的性格,你也習慣好多朋友聚在一起聊聊天,獨處的時候你是一個人,這時的你沒有朋友就只有你一個。你要清楚一羣人也好一個人也好,前面都是「一」,一你要和朋友一起分享開心,一你要處理好自己的心態一個人就一個人,暫時想到這麼多了哈


獨處焦慮、很慌,很正常。如果我是離開的那個人,我會覺得孤獨、無助、沒有安全感。如果我是看著別人離開的那個人,我會有失落感(這種感覺可能與你的描述的感覺相似)。

一個人總有獨處的時間,比如睡覺、洗澡等等一般不都是一個人嗎,為什麼這個時候會覺得還好呢,因為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比較投入,而且這些是日常活動,習慣了。人是獨立的個體,最終還是會獨處。獨處是休息的時間,沒有別人幹擾和影響,是很快樂的時間。

可能你很需要陪伴,又可能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獨處方式,不太會安排自己的獨處時間。有時間可以培養一下興趣愛好,或者就是簡單的休閑(現在看手機一天就過去了),看書,畫畫,練書法等等都可以啊,獨處的時候投入地去做這些,自然而然就忘記了孤獨。


如果你僅僅心裡想的是自己,獨處時張焦慮,如果你經常多為別人著想,心中坦蕩蕩,內心毫無波瀾!!


我最近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方法是面對自己最真實的內心,傾聽他的聲音。每天記錄自己的生活,然後歸納總結,讓自己個人朝著更好的方向去發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