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

有些科學的發現,是偶然的。微波對食物的加熱現象是做其它實驗時,口袋裡的功克力化成了糊,吃時才發現;炸藥的發現是一塊擦過酸液的棉布在烤乾時一眨眼燒光;不鏽鋼的發現是一堆報廢的廢鋼,半年後在廢鋼堆仍光亮如初。


理論和實踐(理法,知行)都是陰陽共同體,不能截然分開。成功失敗也是陰陽共同體。四象:知成行敗,知成行成,知敗行敗,知敗行成。


鑽木取火的時候,語言未必有足夠的辭彙量吧。


實踐決定認識

實踐 與 認識是相互聯繫, 互相推動的。

認識指導實踐活動,實踐活動的結果(正 、反)更新認識。

積累到一定程度(感性 知性 理性),認識會發生躍遷 、頓悟,上升為理論。

當然這也需要一定的額外條件。

理論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會極大地改變人們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實踐活動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增進認識。

在認識不清的情況下 ,實踐成功是不斷試錯的結果。

從這個角度看,實踐的成功必然有理論支撐是錯的

但是

隨著實踐活動複雜度的極大上升,缺乏相對正確理論支撐的實踐不斷試錯的成本會大為上升甚至成為不可能。

典型例子

商業實踐中由於認知深度的不同,同時起步或者起步晚的公司提前完成商業迭代,實現逆襲。

戰略選擇決定成敗 此種例子 舉不勝舉

從這個角度看,實踐的成功必然有理論支撐 又是對的

整體看 、 局部看 、 階段性看 、 結果不盡相同

其實 ,大家提問的真正目的,還是以最小成本最快的達到相對正確的結果

糾結於原始的非對即錯的簡單的二元思維更容易束縛 自己的手腳,使思維和行動陷於困頓之中


看具體事情具體情況


謝邀。

不一定,甚至恰好相反。

形而上的回答是:

理論(模型)是現實世界的抽象和簡化,現實世界的觀測統計結果無法被已有理論預測或解釋時,需要被修改的是理論而非實踐結果。

歷史上,絕大多數的理論,都是在成功實踐之後被提出的。因此在這些理論被提出之前,你可以認為「成功的實踐還未得到理論的支撐」。

當然我知道你想要比較具體的回答。

以下是例子,比如:

1. 自行車,人們早在認識清楚進動章動模型之前就已經造出類似自行車的工具了。

2. 冷風槍。一種用將高壓氣體按螺旋線高速吹入管子,管子內的空氣會形成內冷外熱的溫度分布,在出口處收窄噴口,可以導出冷風。這個特別簡單實用的玩意兒,至今還在有各路科學家研究並嘗試提出更加完善的理論模型,然而完全不影響工業界應用。

3. 各路物理/化學反應,比如銀針驗毒(砷),高溫淬鋼(寶劍表面形成緻密的四氧化三鐵),這些可是化學學科發展出來之前人們就一直在實踐的。

4. 農曆節氣。搞清楚太陽系模型之前勞動人民就知道怎麼種作物了,而且尼羅河畔人民知道,黃河流域人民也知道。

.......

========

事實上,從已知定律抽象出理論後,再作出的超出當前實踐範疇的預言才是理論的強項。

比如:

1. 廣義相對論:預測引力波 (大質量變化引起空間波動)

2. 波粒二象性:泊松亮斑(把泊松臉都捶腫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