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的到,就是做不到,知道該怎麼做,也知道該怎麼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做的時候做不好,怎麼才能讓自己的想法也能實踐!


真正的知行合一,不是理論聯繫實際。這裡的「」知」指的是」良知」,知行合一的本意是要我們時刻按照「」良知」而行。但是「良知」是什麼?99%的很難見到自己的良知,大部分錯將自己的幻想,慾望做良知 又豈能知行合一?見到自己良知的首要條件是-開悟。


良知

至純至精的心就是良知,不參雜任何人的私慾,良知就是天理,良知是人人固有的。

良知最早一詞出於《孟子.盡心上》,是指人不依賴於環境和教育而自然具有的道德意識、道德感情與是非標準,亦可說是良心、本心、真心、道心、佛性,是人人固有的,人的本心會自發的知仁、知義、知禮、知是非,這就是人的良知。

良知在手,天下我有。


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很難,也很簡單。難得如同登天,簡單得如同掃地。說難如登天,比如在一些私慾橫行的時候,根本很難剋制;說簡單如掃地,比如我看到這個題目,過來回答問題一樣打打字探探體會。知行難合一,是因為人本身在地球的慾望隔斷了本來的自然而然。譬如看到父母臥病在牀,不由得自己心生難過知情,想去端茶送水服侍一二;可轉念一想「這老人在我困難的時候竟然把錢都給弟弟了」,一念之出便萬念擾來,很難再去端茶倒水了。這就是人本身的慾念和人道的分離,造成了知行無法合一。這種無法合一的例子不勝枚舉!故而,真正的修行者是在不斷的生活實踐中正念頭,循著自己的「知」所應該去流露出行為,並且,真正的合一是不會有後悔的。


道,法,術,三者並舉方能奏效。

也就是大原則方向,大戰略思路,在具體到戰術戰法。

因而你在製作計劃時要把握住做事的內在邏輯。

但為何你做不到?

因為常人是困知勉行,在他生活得過且過時,要做出改變要大毅力魄力。

佛家說無願不言修,目標感極其重要。其次你對現在的生活要生出離苦得樂的認知,你要看到當下的枷鎖。

這其實都是趨吉避兇的策略,推演出的方案。

至於做不好,你要考慮的是什麼障礙了你?這個憂患意識要有。且要時常自問。

你要有成長性的策略,這個策略你梳理通順了,慢慢自省改進,反而不用著急。

但你這樣問,顯然你並不完全知道,怎麼做。否則也不用問了。

而且你知道怎麼改變命運,就不會發愁了。因為你知道的當下,命運就已經改變了。

你發愁因為你還不知道。有許多在障礙著你。

雖然你用知行合一這個心學的概念。但我大膽推測你並不懂得王陽明的心學。其實真正的中華文化的精髓的的確確是可以改命的。


很多人從字面上理解知行就會有偏差,單純的認為知是知道,行是去做,這兩者明顯有先後關係,從這個角度理解,知行不可能合一。

知行合一描述的是一種狀態,比如做數學題,知行合一指的是獲得會解題能力的一種狀態,跟你實際動手無關,就像你學會了九九乘法表,你不做題,你也是知道自己是會的。

知行不一,則不是真知。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中,即所謂中正不偏不倚,在七情未發之時,思慮無所私慾摻雜。

和,即所謂合乎天理,所作所為皆順應天理。

已發與未發達成一統即是知行合一。

然後知未應不是先,已應不是後,知行本一體。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