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明月在《明朝》還沒寫完的時候,去我讀書的大學作過一次演講,離現在已經十多年了。

當時明月好像是從廣東調到了北京,不過《明朝》還沒寫完,在同學之中還沒有那麼火,演講途中居然有不少同學退場。

但這次演講,是我覺得大學期間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我校是重點院校,來演講的高官、院士、藝術家也不少。

印象深的第一點,是他在互動環節,對待學生非常非常的真誠,每一個問題,都認真的回答。當時同學們的歷史修養一般般,甚至提了一些娛記般的土樣土森婆的問題,但明月仍然耐心、細緻、認真的回答,並且還要引申開去,教導同學們要好好讀書。

我記得一個同學拿當時的網紅芙蓉姐姐、鳳姐、于丹來舉例,問他會不會像那些人一樣紅一陣就沒落了。我當時就覺得很尷尬,怎麼能拿明月跟那些人對比。

但明月沒有生氣,也沒有糊弄似的回答,而是從自己小時候講起,說他從小就跟其他孩子不一樣,不喜歡小孩的玩具,就喜歡讀書。他能走到今天,能寫出明朝,就是二十多年的積累,所以他跟那些網紅不一樣。

他同時還說,當年他博覽羣書也沒有想到今天能出名,但同學們一定要好好讀書,多讀書,「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報,但只要你持續不斷的付出,就一定有回報」!

還有一個同學問他:你的書裏為什麼只寫官場鬥爭,不寫其他的?你這麼擅長寫權謀,你又是公務員,你覺得自己的權謀水平怎麼樣?你會不會把權謀之術帶到工作中去?

明月先是一笑,然後回答:慚愧啊,我不寫這個寫什麼呢?一部二十四史,就充斥著鬥爭和權謀,我們不應該迴避,而是需要正視它。

至於我自己,你知道嗎?韓非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權謀家,他寫的書是當時和歷代君王的教材,但他自己呢?李斯一個計謀,就很輕鬆的把他搞死了。書上的權謀和實際中的運用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印象深的第二點,是他的大格局。

他在演講中提到,當時有一家網站,出十萬塊買《明朝》的首發權,僅僅是首發權,但明月沒有同意,他對同學們說:我要讓大家相信,這個世界上還有免費的東西!

話音剛落,場上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明月言出必行,要知道當時很多網路作家像明月一樣,最初在天涯上發連載。但很多人寫著寫著就斷更了,「太監」了,原來是被出版社招安,讀者們再想看他們寫的東西,就行掏錢買書了。

但明月的《明朝》從來沒有停更,先有網文再有書,網友們不用買書,在網上就可以免費閱讀。

後來明月靠《明朝》拿了四千萬的版稅,但如果他早早停更出書,可能賺得更多。

明月不但對錢看得開,而且在完成著作之後就功成身退,一點也不迷戀巔峯的感覺。

據說明月2018年升任山東zf辦公廳綜合處處長,仕途一片光明。


(PS:首先祝大家新年快樂!)《明朝那些事》這本書,對我而言,可以算是一本歷史的啟蒙書。在看了這本書之前,我對於歷史其實是沒什麼興趣的。但是,只是在看了一點以後,我就深深的被這本書吸引了。一開始是在圖書館裡面看的,然後沒過多久,我的母親就給了我一個人驚喜,直接把全套的給我買了回來。(媽媽,我太愛你了。(笑))而且,這套書還是我書架上面最貴的一套,僅此於《論中國》和《三國志》。

從我個人感覺而言,這套書的文筆非常好,寫作風格也是非常的幽默風趣。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對明朝的300年間的十六個皇帝,王宮權貴,以及一些其他的小人物進行了非常豐富的命運和經歷描寫。除此以外,他對官場,戰爭和帝王心術的描寫是最多的。而在他的描寫下,一些段段原本非常枯燥無味的歷史,在他的描寫下,變成了一段段活生生的生活故事。

當然,雖然這本書確實很好,但是也只是歷史科普小說,有一些地方在我看來,是有問題的。首先,是明英宗朱祁鎮,在書當中說他「不是一個好皇帝,但是是一個好人。」簡直是可笑到極點,我非常反對這句話,我個人認為,朱祁鎮不但不是一個好皇帝,更不不可能配稱之為一個好人。他被瓦剌俘虜後,出賣民族為瓦剌扣關叫門。複位後冤殺于謙,搞大清洗,為王振平反,為也先立碑。更過分的是,把手下的妻女送給敵人玩弄,後來又聽信讒言流放郭登、袁彬等人,重用門達、逯杲等奸臣,致使弋陽王一家冤死,民間又爆發了數十萬的流民起義,導致明朝自景泰時期恢復的國力再度受創。而且,他的某些行為,也給他的兒子甚至後世留下來了禍端。輕信蒙虜「換道入貢」,河套要地就此丟失,並導致為禍大明百年的「套寇」;容縱建州女真壯大,開設撫順關馬市養虎為患,遺禍後世千秋。(唯一能說的就是廢除宮妃殉葬制度)

其次,是他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在《明朝那些事》中,過於強調了「父子戀」這一事情,而不提他的貢獻 :他成功平定了由他的父親造成的荊襄百萬流民大動亂;徵討建州女真,犁庭掃穴,擒斬包括努爾哈赤之六世祖、建州酋長董山在內的1700餘人,並焚毀屯寨四百座,釋放被其掠奪的漢人奴隸「包衣」千人;召回了被朱祁鎮流放的護駕功臣袁彬,執掌錦衣衛,結束了朱祁鎮復闢期間的特務統治。除此以外,他還為于謙平反,恢復了于謙之子的官職。又不顧明景帝曾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報怨,恢復景帝帝號,追謚「恭仁康定景皇帝」,重修景帝之陵寢,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稱頌之聲。 而這些事情在書當中,好像沒有多大的體現。 雖然可能有一定的問題,但是我依然認為這是本好書。對於作者的評價的話,他的人生經歷一定很豐富,所懂得的知識一定很多。不過好像最近沒什麼消息。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以下是我認為非常棒的一些精彩片段:

無論徐階是否鬥倒了嚴嵩,無論張居正是不是一個傑出的改革家,都不關李時珍的事,他只是一個醫生,他知道,生命很珍貴,也很柔弱,作為一個醫生,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生命的存在。

這就是明代醫生李時珍的覺悟,以及他拋棄榮華富貴,歷經困苦三十年著書救人的唯一動機與目的。

〖在我被吸收為醫學事業中的一員時,我嚴肅地保證將我的一生奉獻於為人類服務。

我將用我的良心和尊嚴來行使我的職業。我的病人的健康將是我首先考慮的。我將尊重病人所交給我的祕密。我將極盡所能來保持醫學職業的榮譽和可貴的傳統。我的同道均是我的兄弟。

 我不允許宗教、國籍、政治派別或地位來幹擾我的職責和我與病人之間的關係。

我對人的生命,從其孕育之始,就保持最高的尊重,即使在威脅下,我決不將我的醫學知識用於違反人道主義規範的事情。我出自內心和以我的榮譽,莊嚴地作此保證。

 ——1948 年醫學日內瓦宣言〗

我知道,李時珍沒有讀過這一段宣言,但他做到了。

他告訴我們,最偉大的人是沒有派系的,最偉大的愛是沒有分別的。

所以,在我國漫長的你死我活鬥爭史中,我寫下了這一節,並以不朽命名,以紀念這個醫生,這個超越信仰與差別,以一己之力挽救無數人生命的偉大人物。

 偉大的李時珍醫生永垂不朽!

天啟五年(1625),許顯純接受魏忠賢的指示,審訊汪文言。

  史料反映,許顯純很可能是個心理比較變態的人,他不但喜歡割取犯人的喉骨,還想出了許多花樣繁多的酷刑,比如用鐵鉤扎穿琵琶骨,把人吊起來,或是用沾著鹽水的鐵刷去刷犯人,皮膚會隨著慘叫聲一同脫落。所謂審訊,就是赤裸裸的折磨。

  第一次審訊後,汪文言已經是遍體鱗傷,半死不活。

  但許顯純並不甘休,之後他又進行了第二次、第三次審訊,十幾次審下來,審到他都體力不支,依然樂此不疲。

  因為無論他怎麼毆打、侮辱、拷問汪文言,逼他交代東林黨的罪行,這個不起眼的小人物始終重複一句話:

  「不知道。」

  無論拷打多少次,折磨多少回,窮兇極惡的質問,喪心病狂的酷刑,這就是他唯一的回答。

  當汪文言的侄子買通了看守,在牢中看到不成人形的汪文言時,禁不住痛哭流涕。

 然而汪文言用鎮定地語氣對他說:

 「不要哭,我必死,卻並不怕死!」

 許顯純急眼了,在眾多的龜孫之中,魏公公把如此重要的任務交給他,實在是莫大的信任,為不讓太監爺爺失望,他必須繼續拷打。

 終於有一天,在拷打中,奄奄一息的汪文言用微弱的聲音對許顯純說: 「你要我承認什麼,說吧,我承認就是了。」

 許顯純欣喜萬分,說道:

 「只要你說楊漣收取賄賂,作口供為證,就放了你。」

  在短暫的沉默之後,一個微弱卻堅定的聲音響起:

  「這世上,沒有貪贓的楊漣。」

  六年前,他之所以加入東林黨,不是為了正義,是為了混飯喫。

  混社會的遊民,油滑的縣吏,唯利是圖,狡猾透頂的官僚汪文言,為了在這醜惡的世界上生存下去,他的一生,都在虛偽、圓滑、欺騙中度過,他的每次選擇,都是為了利益,都是妥協的產物。

  但在這人生的最後時刻,他做出了最後的抉擇:面對黑暗,絕不妥協。

  付出生命,亦在所不惜。

  許顯純無計可施,所以他決定,用一種更不要臉的方式解決問題——偽造口供。

 在這個問題上,許顯純再次顯示了他的變態心理,他一邊拷打汪文言,一邊在他的眼前偽造證詞,意思很明白:我就在你的面前,偽造你的口供,你又能怎麼樣呢?

但當他洋洋得意地偽造供詞的時候,對面陰暗的角落裡,那個遍體鱗傷,奄奄一息的人發出了聲音。

 無畏的東林黨人汪文言,用盡他最後的力氣,向這個黑暗的世界,迸發出憤怒的控訴:

「不要亂寫,就算我死了,也要與你對質!」

這是他留在世間的最後一句話。

 這句話告訴我們,追逐權位,利益至上的老油條汪文言,經歷幾十年官場沉浮、爾虞我詐之後,拒絕了誘惑,選擇了理想,並最終成為了一個正直無私的人。

楊漣希望,他的血書能夠在他死後清理遺物時,被親屬發現。

  然而這註定是個破滅的夢想,因為這一點,魏忠賢也想到了。

  為消滅證據,他下令對楊漣的所有遺物進行仔細檢查,絕不能遺漏。

  很明顯,楊漣藏得不好,在檢查中,一位看守輕易地發現了這封血書。

  他十分高興,打算把血書拿去請賞。

  但當他看完這封血跡斑斑的遺言後,便改變了主意。

  他藏起了血書,把它帶回了家,他的妻子知道後,非常恐慌,讓他交出去。

  牢頭並不理會,只是緊握著那份血書,一邊痛哭,一邊重複著這樣一句話:

  「我要留著它,將來,它會贖清我的罪過。」

  三年後,當真相大白時,他拿出了這份血書,並昭示天下。

如下:〖仁義一生,死於詔獄,難言不得死所,何憾於天,何怨於人?唯我身副憲臣,曾受顧命,孔子云: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持此一念終可見先帝於在天,對二祖十宗於皇天后土,天下萬世矣! 大笑大笑還大笑,刀砍東風,於我何有哉!〗

  他不知道自己還能活多久,不知道死後何人知曉,不知道能否平反,也不知道這份血書能否被人看見。

  毫無指望,只有徹底的孤獨和無助。

  這就是陰森恐怖的牢房裡,肋骨盡碎的楊漣,在最為絕望的時刻,寫下的文字,每一個字,都閃爍著希望和光芒。

  拷打、折磨,毫無人性的酷刑,制服了他的身體,卻沒有徵服他的意志。無論何時,他都堅持著自己的信念,那個他寫在絕筆中的信念,那個崇高、光輝、唯一的信念:〖漣即身無完骨,屍供蛆蟻,原所甘心。但願國家強固,聖德剛明,海內長享太平之福。 此癡愚念頭,至死不改。〗

 有人曾質問我,遍讀史書如你,所見皆為帝王將相之家譜,有何意義?

 千年之下,可有一人,不求家財萬貫,不求出將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國家、以百姓為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視死如歸?

我答:曾有一人,不求錢財,不求富貴,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渾之氣,萬刃加身不改之志。

 楊漣,千年之下,終究不朽!

左光斗只比楊漣多活了一天。

 身為都察院高級長官,左光斗也是許顯純拷打的重點對象,楊漣挨過的酷刑,左光斗一樣都沒少。

 而他的態度,也和楊漣一樣,絕不退讓,絕不屈服。

 雖然被打得隨時可能斷氣,左光斗卻毫不在乎,死不低頭。

他不在乎,有人在乎。

先是左光斗家裡的老鄉們開始湊錢,打算把人弄出來,至少保住條命。無效不退款後,他的家屬和學生就準備進去探監,至少再見個面。

但這個要求也被拒絕了。

  最後,他的一位學生費盡渾身解數,才買通了一位看守,進入了監牢。

 他換上了破衣爛衫,化裝成撿垃圾的,在黑不隆冬的詔獄裡摸了半天,才摸到了左光斗的牢房。

 左光斗是坐著的,因為他的腿已經被打沒了(筋骨盡脫)。面對自己學生的到訪,他沒有表現出任何驚訝,因為他根本不知道——臉已被烙鐵烙壞,連眼睛都睜不開。

 他的學生被驚呆了,於是他跪了下來,抱住老師,失聲痛哭。

左光斗聽到了哭聲,他醒了過來,沒有驚喜,沒有哀嘆,只有憤怒,出離的憤怒:

 「蠢人!這是什麼地方,你竟然敢來(此何地也,而汝前來)!

 國家已經到了這個地步,我死就死了,你卻如此輕率,萬一出了事,將來國家的事情誰來管!?」 學生呆住了,呆若木雞。

 左光斗的憤怒似乎越發激烈,他摸索著地上的鐐銬,做出投擲的動作,並說出了最後的話:

 「你還不走?!再不走,無需奸人動手,我自己殺了你(撲殺汝)!」

 面對著世界上最溫暖的威脅,學生眼含著熱淚,快步退了出去。 臨死前,左光斗用自己的行動,給這名學生上了最後一課:

 一個人應該堅持信念,至死也不動搖。

 天啟五年(1625)七月二十五日,左光斗在牢中遇害,年五十一。

 二十年後,揚州。

 南京兵部尚書,內閣大學士,南明政權的頭號重臣史可法,站在城頭眺望城外的清軍,時為南明弘光元年(1645)二月。

 雪很大,史可法卻一直站在外面,安排部署,他的部下幾次勸他進屋躲雪,他的回復總是同一句話:

 「我不能對不起我的老師,我不能對不起我的老師(愧於吾師)!」

 史可法最終做到了,他的行為,足以讓他的老師為之自豪。


兩周之內讀完了《明朝那些事兒》,正如作者當年明月自己所說,這是一本似是而非的小說,也是一本似是而非的歷史。作者按照朝代的時間線和歷史的進程逐漸推進,從朱元璋起義建立明朝,到崇禎知道大勢已去後自殺而死,作者把明朝大事件串得完完整整,讀來清晰過癮。這是一部受爭議的作品,支持者認為作者用簡單直白的語言把明朝故事講清楚了,讓大眾願意去了解歷史,功勞不可謂不大。反對者則認為作者太過主觀,充其量是在講故事,而不是在講歷史。我認為兩種觀點都對,但對我這種普通讀者來說,當年明月確實很牛,《明朝那些事兒》確實值得一看。

可能是被應試教育殘害過深,我上學時歷史成績雖然不錯,但心裡卻不喜歡歷史,對當時的我來說,歷史就是一串串數字年份、一個個拗口人名、一件件類似的大事,要麼就是開明盛世,要麼就是明爭暗鬥,要麼就是奸人當道,實在沒有新意。而學習歷史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能在試捲上答對這些無聊的東西。但很多年沒有再學過歷史的我,打開這本書的第一頁,看到作者對朱元璋出生的介紹,就如獲至寶,一發不可收拾了:當時農民朱四五(朱元璋父)的心情已不像今天我們在醫院產房外看到的那些焦急中帶著喜悅的父親們,作為已經有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的父親而言,首先考慮的是喫飯問題。短短几句話,把當時元朝統治下老百姓的生存狀況講述得明明白白,所謂民不聊生,大抵如此,這也就是後來朱元璋起義的原因。文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描寫,作者用有趣通俗的句子,描述了各種各樣的複雜情境,政治鬥爭也好、貪官污吏也罷,在作者的筆下都變得有趣了起來。最讓我忍俊不禁的兩個場景,一是馬屁精顧秉謙先生,作者原文如下:有一次為了陞官,顧秉謙先生不顧自己七十高齡,帶著兒子登門拜訪魏忠賢,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希望認您做父親,但又怕您覺得我年紀大,不願意,索性讓我的兒子給您做孫子吧」。還有一個場景:於是,在先皇的屍體(估計還熱著)旁,新任皇帝接受了顧命大臣們的齊聲問候:萬歲!萬歲喊完了,就該跑了。具體逃跑方法是,王安開路,劉一璟拉住朱由校的左手,英國公張維賢拉住朱由校的右手,包括方從哲在內的幾個老頭走中間,楊漣斷後。就這樣,朱由校被這羣活像綁匪(實際上也是)的朝廷大臣帶了出去……情急之下,幾位高幹一擁而上,去抬轎子……最年輕的楊漣,當時也已經四十八歲了,看來人急眼了,還真敢拚命。就這樣,朱由校在這幫老幹部的簇擁下,離開了乾清宮,他們的目標,是文華殿,只要到達那裡,完成大禮,朱由校就將成為新一代的皇帝……畢竟老胳膊老腿,走不快,很快,大臣們就發現,他們被人追上了。追趕他們的,是李選侍的太監。一個帶頭的二話不說,惡狠狠地攔住大臣,高聲訓斥:「你們打算把皇長子帶到哪裡去?」一邊說,還一邊動手去拉朱由校,很有點動手的意思。對於這幫大臣而言,搞陰謀、罵罵人是長項,打架是弱項。於是,楊漣先生再次出場了。他大罵了這個太監,並且鼓動朱由校:「天下人都是你的臣子,何須害怕!」當我合上書回顧的時候,還能把這段話記得清清楚楚,當時緊迫的場景,楊漣這位名臣的性格,李選侍的太監後來的魏忠賢的立場,在我的腦子裡不斷重現,於是我對於之後這位木匠皇帝當政時的得過且過、楊漣的寧死不屈、魏忠賢的奸詐毒辣,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很敬佩能把故事講得簡單的作者,當年明月就是這樣一位作者。

除了故事,這部作品最打動我的是其無處不在的人文情懷,這也是不喜歡這部作品的人批評當年明月的主要原因。誠然,歷史是一樁樁真實發生過的事件,是一個個客觀的事實,但寫歷史的人幾乎沒辦法做到真正客觀,因為但凡是人,就會有情感,但凡有情感,就一定會有傾向,但凡有傾向,就離客觀有距離。所以歷史很難還原,只能無限接近。情感性和傾向性在這部作品裡面尤其明顯,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寫明朝那些名人的事蹟並進行了很多解謎,雖然大部分是基於史料,但還有一部分確實是作者自己的猜測。但我認為這些猜測恰恰是一位渴望瞭解歷史真相的人應該做的事情,在找不到百分百史料記載下給出的歷史,大凡都是結合當時的情境猜測得出的,不是嗎?讀者看到這些猜測的時候,不需要去接受作者的臆想,對此信以為真,只需把這種猜測當成一種可能性去理解即可,這種可能性在找不到百分百證據的情況下不失為一種參考。因為既然想要窺見歷史的冰山一角,判斷力和甄別力是需要自己培養的。除了對於事實的猜測,作者還用了大量的筆墨去對一個人的性格和道德進行了剖析,字裡行間感情溢於言表。比如鄭和,作者寫:鄭和之後再無鄭和。作者還寫:這位掛著冒險家頭銜的殖民者永遠也不會知道,早在60多年前,有一個叫做鄭和的人率領著大明國的龐大艦隊來到過這裡,並樹立了一座代表和平與友好的豐碑。讀來讓我忍不住想要跟著鄭和一起去遊歷河山,讓我想要一睹盛唐風采,也讓我知道什麼叫做大國風範。大國風範不是殖民主義,不是霸權主義,而是強而主和,和而不同。作者也極力痛斥劉瑾、嚴嵩、魏忠賢之流,言語之中全是鄙視,這讓我相信作者是一位有情懷的普通人。作者筆下的明朝皇帝也個性十足,不是個好人但是是個好皇帝的明成祖朱棣、叛逆荒唐卻又追求自由的明武宗朱厚照、看似懶於朝政實則老練通透的明神宗朱翊鈞(萬曆),還有名臣,排除異己卻又勤於政務的張居正,剋扣軍餉卻又極通軍事的毛文傑,自命清高卻又匡扶正義的東林黨人。每一位都有好有壞、有對有錯,我喜歡當年明月筆下的這些人,他們有血有肉,他們不是百分百的好人,也不是絕對的壞人,他們是人。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把讀歷史變成了看小說,它打開了我想要了解歷史的這扇門。通過它,我看到了一些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風骨,他們為了維護道統和正義以死相拼;我也看到了一些奸詐小人在利益和權力面前有多麼不堪一擊,他們無所不用其極、紅著眼爭先恐後往上爬;我還看到了人在歷史長河面前是多麼渺小,無論是權力還是地位最後都是曇花一現,無論是皇帝還是乞丐最後都將歸於塵土。

感謝當年明月,至此我雖然依舊不懂歷史,但我迫切想要去膜拜王聖賢的心學、徐霞客的遊記,以及在歷史長河中被埋沒,卻又終將無法被埋沒的他們。


先說作者。當年明月這種人,挺好,有些學生就是通過他寫的明朝那些事兒才對歷史感興趣,因為相當於給你和晦澀艱深的古代文獻做了嫁接橋樑翻譯者,並且他非常理性,理性到變成旁觀者的境界,06年在天涯的時候,赫連勃勃大王罵過他,並且非常難聽,並且赫連勃勃大王是寫手大神,認識不少其他寫手,所以他聯合其他寫手和讀者粉絲,幾萬人圍攻當年明月,一度把天涯伺服器搞崩潰了,但他沒回擊一個字,如果換做你我,是當年明月,能有人家這樣的承受定力嗎?這就是做人的境界差距,只有這種極度理性的人,才能寫出這種水平的神作,只有把自己變成旁觀者去寫作品的作者,才能寫出神級作品,這種人做其他事情,也會是非常冷靜沉著的人,這就是做到了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深遠也。我很佩服。

再說作品,以前我朋友的老師還覺得這書不實,其實這種老師就是沒水平,自己知道點皮毛,就覺得自己很懂,玩兒文人相輕那一套。其實當年明月他們的文章,你要說完全沒有瑕疵,這也不可能,再厲害的文人寫出的再厲害的鉅著,也不可能完全沒瑕疵,但是能寫成這水平,真正懂歷史和文學寫作的,都曉得,已經很不容易了,大部分人寫不出這水平,不說別的,讓你去查查浩如煙海的古今中外那麼多歷史文獻,你有這個耐心和精力嗎,而且不僅得查很多資料,歷史文獻,還得會收集,整理,還要會取捨,還得有非常厲害的文筆,這一系列下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今天是2020.4.16

640年前的今天,燕王朱棣的鐵騎兵臨南京

640年後的今天,我讀完了《明朝那些事兒》

讓我最感動的不是冒死守城的于謙

不是明代最偉大的戰略家孫承宗

不是明朝開國大將徐達,常遇春

也不是才子張居正,這個明朝最偉大的政治家

同樣也不是貪得無厭的嚴嵩嚴世蕃父子,不是賣女兒殺恩人趕盡殺絕的魏忠賢。更不是單純又複雜的袁崇煥,不是立有赫赫戰功的孫承宗。

不是那明末苦苦守衛大明江山的曹文詔,盧象昇,洪承疇,左良玉,陳奇瑜,左寬。

不是號稱「傳庭死,而明亡矣。」的孫傳庭。

同樣不是獨自仗劍走天下的徐霞客,不是放棄錦繡前途嘗盡人間草藥的李時珍。

就是明朝第一名嘴沈淮敬,一個小人,一個混混。但我還是為他驕傲,一個普通人,能在國家陷入危難之時救國家於水火之中,義不容辭。前往朝鮮安慰朝鮮國王。又跟日本將軍小西行長談判。他跨出國門那一刻起也許就註定了他的命運。辦成了——死,辦不成更得死。但他還是踏上了這條崎嶇而坎坷的路。僅憑一張嘴,為明朝爭取了大把時間。我覺得他是個偉大的人,可能在浩如煙海的歷史中,他顯得那麼平凡,但我還是認為他很偉大。

看慣了東林黨與三黨的爾虞我詐,看慣了塞外皇太極努爾哈赤那血淋淋的場景,那城樓外的屍體,那被鮮血染紅的翻陽湖,還有于謙冒死守護著的一切。明知上疏必死還堅持的楊繼盛,腦子裡被插進釘子的楊漣,還有為這個朝代做出犧牲的一切手無寸鐵的老百姓。

這個朝代富有過,凋零過。它可能不完美,但不可替代。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度過這一生,就是成功。

我時常在想也許就是所謂的氣節才能使中國在四大文明繼續存在吧,對手換了一批又一批,但中國依舊存在,依舊傲世這一切。

什麼叫氣節,就是此戰必輸,我穿著孝服都要把這戰打完。這就是盧象昇,只有5000兵,去挑戰皇太極的30000兵。戰爭不是兒戲,身中四箭,連殺帶砍又殺幾十人。死的時候才40歲。什麼叫信念,就是這件事辦成——死,辦不成——死,但義不容辭。

清軍入關,孫承宗—— 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帶著自己全家老小20多人,在城門上,英勇赴義,時年76歲。

臣隨手無寸鐵,但萬死不辭,這——就是信念!

無論這世道多麼不公,這世界多麼黑暗,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這樣的人,我真心欽佩。

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你都要充滿希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