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百科,「撫順」這個地名來自明成祖。那麼清王朝的時候撫順也叫「撫順」嗎?百度百科到底有沒有錯誤哪?


撫順其實是這樣,我來解釋一下:

撫順也是有滿語名的。愛新國奪取撫順之前,對它的稱呼曾是fuxun,直接音譯漢語,奪取之後,又給它增加了一個滿語名稱fusi。fusi這個詞單拎出來有兩個意思,作為形容詞,fusi的意思是「下賤的,低賤的,賤人」,作為動詞fusimbi的詞根,它意為「剃,剃髮」。早期的命名者從來沒給這個詞的準確釋義做出任何解釋,直到乾隆皇帝東巡祭祖時,才在撫順說,「明朝取撫綏使我順從之義而名之為『撫順』,而我亦取令明人剃髮之義複名之為fusi也」,這才有了他個人給的一種官方解釋。

然而這件事存在兩個比較弔詭的問題。先說第一個——清朝從來沒去改過撫順的漢語名稱,不但它沒有,有些像「寧遠」、「廣寧」這樣的地名,連乾隆這個精神處女座給它欽定的滿語名稱都是直接按照漢語表述的含義去對譯,分別叫「goroki be nikton obure jeu」(把遠方變地安定的州)和「ambula niktongga hiyan」(大大地安定的縣),所以說,類似「撫順」這種地名,究竟能給滿洲統治者帶來多大的精神創傷,我覺得是個薛定諤的問題。

再一個弔詭的問題,就是「fusi」的詞義。乾隆把它解釋成剃頭,但問題是,fusi是fusimbi的動詞命令式形式,用動詞做地名,還是命令式,這在清朝的滿語城市地名中幾乎找不到第二個例子——清朝的地名,要麼把動詞名詞化,比如興京的yenden(旺盛),盛京的mukden(興起),要麼本身就是名詞,比如吉林的girin(臨著江的一帶),遼陽的liyouha antu(遼河的陽坡),再就是形容詞(可以是名詞變形容詞,諸如前面說的廣寧),比如岫岩sehehun hoton(直直的城),最後是漢語或者朝鮮語的音譯,比如瀋陽simiyan(元代漢語的sim yang),鐵嶺的qilin和tiyeliyen,開原的keyen和kiyen等等,這裡面沒有一個是動詞。如果取「剃頭」之意給它命名,咋也得是fusihe hoton或者fusin(雖然詞典里沒這個詞)吧?

我很早之前懷疑fusi沒準真是形容詞「下賤的」的意思,那時候覺得以努爾哈赤的心胸和對漢人的態度,能幹出來這種事情。但後來也覺得不太可能,一是這件事你沒法證明,第二,要是真取「下賤」之意,fusihvn比fusi更好,第三就是沒啥必要,撫順雖然是明朝對女真開展工作的前哨站橋頭堡,但是該城又是第一個主動投降的城市,以正常人的利益取捨的思維來審視,抬手不打笑臉人,努爾哈赤沒必要跟它過意不去嘛。

我個人推測,撫順的fusi,沒準真就是對漢字「撫西」的音譯,你往我這撫,我就給你反彈回去。只不過這個詞雖然造的很早,但出於種種原因,最終沒把漢語的「撫西」一詞頒行出去,之後又出來個乾隆,就真以為這詞跟剃頭有關。

當然,這些都是我的扒瞎,因為我的論斷也沒有任何實證,我能做的僅僅是歸謬法,對前人一一能想到的解釋提出了質疑罷了。

總而言之,對於題主的問題,能給出的解釋就是:

1.清代以來,漢文的城名撫順在事實上一直沒變。

2.撫順有滿語名,但並未替代漢語名,它們是並行共存的關係。

3.滿族人心沒那麼大,它對於「撫順」一詞可能是有情緒的,但心也沒那麼小,沒覺得這個詞有大到破壞臭氧層的罪過。


@野生國學養生上師 先生的解答已經對撫順的滿語稱呼做出了堪稱詳盡的解釋。作為一個撫順土著,我再簡單補充兩句。

一 撫西城與撫西河之關係

撫順人都知道,今天的撫順是一個沿渾河南北兩岸沿東西分布的帶狀城市。撫順有「河北」「河東」之地名稱謂,然,卻一般沒有對應的「河南」「河西」。這是因為,最早,撫順城是在渾河北岸,而河南側,即今天的新撫區是在清末發現煤礦以後,日本人建設的新市區,開發時間很晚。「新撫區」就是日本人取的「新撫順」的意思,那麼可能從那個時候開始,為了對比於現代化的新市街,老城的那個位置就被叫做「河北」了。「河北」的「河」是渾河。

而還有一個地方叫「河東」,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河東」是哪條河。實際上,河東地區現在被視為是撫順最有發展,最有前途,醫療、行政、教育、金融資源最集中,房價最貴的一片地區,以前其實就是城鄉結合部。老的市政府在今天的市委,也就是北台山上的那個轉盤中心,這個地方從日本人時代就是撫順的行政中心。為了擴大城市的開發,市政府搬到了現在的位置,大概2005年前後,市政府周邊還都是空地。原先的長春街基本上就是城區的東端,而長春街以東地區大概是從進入21世紀以後,尤其是2005年到2010年左右以後才飛速發展的。

這個新開發的「河東」,是「河北人」的視角往東看的,這個「河」不是渾河,而是渾河的一條支流——「撫西河」。

撫西河之所以叫撫西,不是因為在撫順城的西邊——這條河在撫順城東邊。而是,它是滿語fusi的音譯。關於fusi的來源,上師已經談得很充分了。但是結合上師的觀點,可能會有個小疑問,就是如果fusi的釋義不是乾隆皇帝所解釋的那樣,會不會有可能是先有的撫西河的河名,fusi城的滿語來源是因河而名也不好說。當然目前主流認為是先叫了fusi城,後有的fusi河。但是如果是這樣,那fusi河在叫fusi河之前叫什麼也是個問題。如果不是這樣,先有的fusi河,那fusi河的fusi就肯定不是乾隆解釋的剃髮或者下賤了,那又從何而來,也都是可以繼續探討的問題。

這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撫西這一名字仍然在使用的情況。

二、關於撫順為何還叫撫順

當我們說「為什麼」的時候,其實是在問兩個問題,「為什麼可以做到」以及「為什麼要做」。撫順不是沒有一個滿語的名字,就像迪化、歸綏不是沒有其對應的少數民族語言名字一樣,所以關於「為什麼可以做到」的問題已經解釋的夠充分了,所以關鍵是在「為什麼要做」的問題上。

讓我們簡單梳理一下歷史。

明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下令在渾河以北,高爾山下,原遼、金、元三代之貴德州城一帶建造撫順城,取「撫綏邊疆,順導夷民」之意。

洪武二十一年(1388),設撫順千戶所,隸屬瀋陽中衛。

後金天命三年(1618),清太祖以七大恨告天,圍撫順城,游擊李永芳降。太祖為防明軍復至,拆毀撫順城。而後增加滿語名fusi。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清高宗下令重修撫順城。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提法叫「重修撫順」,而不是「另修撫西」。

光緒二十七年(1901),翁壽開辦撫順煤礦公司。

光緒三十一年(1905),日本設立撫順採礦所。

光緒三十四年(1908),改興仁縣為撫順縣,遷治撫順城。

民國七年(1918),撫順縣由撫順城遷至千金寨。

偽滿康德四年(1937),析撫順縣設撫順市。撫順由此設市至今。

從歷史可見,撫順,這個城市,在明朝,和近代地位非常,可是在整個清代地位似乎沒那麼重要。在明代,撫順城是邊陲重鎮,而在清代的絕大部分時期,撫順城的位置屬於內地,甚至撫順這座城是一直到了乾隆後期才得到了重建的。而且,在清代,撫順城夾在盛京(瀋陽)和興京(赫圖阿拉)兩座陪都之間,自然不如這二處光耀。同時,撫順城規模狹小,發展空間受限,雖處在交通要道,但因為離其不遠即有設有驛站的噶布喇街(即今葛布,似由滿語射箭場一義而來),甚至商業活動也被噶布喇所分去一部分。上師也提到,撫順這個漢語名在整個清代都未曾變化。清末,中外差異已經遠遠大於了滿漢差異,東三省逐漸開放,關內的漢族移民迅速湧入,這時的撫順地區的民族人口結構早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同時,滿語的逐漸衰落也使得撫西的名字被逐漸遺忘。【雖然,上師說撫西沒有作為地名被正式使用過,但是從一些商鋪冠名撫西可以看出,這個名字還是在民間被非正式地使用過的。】而撫順第一次以正式的行政建制的名稱出現都已經是1908年了。

1908年,距離清朝滅亡還有三年。這時的清廷,旗人能發揮的影響已遠不如清初,旗人的地位也已遠不如清初。整個大清國,尤其是東三省,尤其是撫順,也已不再是鴉片戰爭時的那個樣子,這個時代,列強入侵,人們已經對這個世界的面貌有了一個基本的印象,清政府也在不斷地嘗試現代化。這時,撫順地區漢族人口已經占多數,同時,撫順煤礦已經漸漸出名,它正在吸引更多的關內移民到此謀生。人們是聽著撫順煤礦的名號來的,自然也就習慣性地管這個地方叫撫順了。

可能有點亂。總結一下。

1.漢語名從來都叫撫順。滿語名有個撫西,撫西在民間的漢語環境中曾被非正式地使用,比如商鋪名。撫西河與此有關。

2.今天的這座現代的撫順市的基礎是撫順煤礦而不是那座明清的撫順城。

3.因為撫順煤礦的出名,人們更習慣於使用撫順這個名字。而近代撫順煤礦的重要地位又反過來確認了這個名字。


清朝的時候,撫順仍然按照明制稱為撫順,這一點可以從《清史稿》的地理志二看出:

撫順沖,繁,疲,難。府東八十里。明,撫順千戶所。天命四年克撫順。光緒二十八年,分承德縣地設興仁縣,附府。三十三年移治撫順城,劃興京西北地入之,更名,仍隸府。東:薩爾滸山、鐵背山,皆天命四年破明兵處。南:渾河南北二源自興京入,合流西,左受章黨、馬郡丹、塔兒峪、拉古河,右受溫道、柳林、金花樓河,入承德。東有營盤市鎮,舊設驛一。薩爾滸南,奉撫運煤鐵路;西南姚千戶屯,安奉鐵路。

那麼之所以「綏遠」和「迪化」改掉,而「撫順」留下來,那麼也就很好理解了——在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們認為相應的少數民族在此地名之命名邏輯下,是要被平定、啟迪、開化的遠方野蠻人。因此這兩個詞仍然有歧視和壓迫的含義。

而在撫順,從清朝開始,滿族群眾就並不將撫順作為一個民族壓迫的辭彙,反而是接受了。此外,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滿語已經式微,再加上和烏魯木齊不同,撫順在歷史上並沒有另一個同樣廣泛通行的滿語名字,所以就沒有必要再改名了。


少數民族占多數的地方基本都廢除了「具有漢民族中心主義的名稱」,漢人佔大多數的地方則基本沿用,比如湖南安化縣、遼寧寧遠縣、四川威遠縣。

撫順恰好在清末開邊之後,漢人佔了大多數,所以沒改名。清朝的大多數時候該地區確實沒被官方定名撫順,但民人管當地叫撫順。

至於迪化,迪化城是甘肅省轄下的民城,烏魯木齊城是伊犁將軍轄下的軍城,後來新疆設省改以迪化為當地總名,自治區成立由於漢人佔少數所以改名,而已。

【奉狗出現】

另外雲南宣威市是反應這個政策沒啥意義的重要標本。當市因為處於有很多少數民族的省,雖然本身漢人占絕大多數還是被要求改名。結果改完名,火腿賣不出去,影響了外匯收入,就又被改回來了哈哈哈哈。


謝邀。

地名, 對於古代的統治階層來說, 不僅是對當地風物景色的描繪, 也是統治階級政治理想的記錄形式, 表達統治者對這一地區所寄予的政治願望和要求。例如迪化(今烏魯木齊)取「開導教化」之意,綏遠取「安定遠方」之意,撫順取「撫綏邊疆,順導夷民」之意,此外,類似的還有安順取「安分順服」之意、歸綏(今呼和浩特)取「歸順平定」之意等等。

新中國成立之後,在借鑒了蘇聯的少數民族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我國在少數民族地區實行了自治區制度,為了加強民族大團結,強調各民族平等,1951年,周總理簽發了《關於處理帶有歧視或侮辱少數民族性質的稱謂、地名、碑揭、匾聯的指示》。1954年,容易引發「教化」歧義的「迪化」作為城市名稱被棄用,重新改回烏魯木齊;同時撤銷綏遠省,併入內蒙古自治區,將「歸綏」改為「呼和浩特」。1986年,國務院發布的《地名管理條例》指出:地名的命名要「有利於人民團結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尊重當地群眾的願望,與有關各方協商一致」。對於帶有民族歧視性質和妨礙民族團結的地名,必須進行更改。

而安順、撫順等均不在自治區之內,且以漢民為主,故未改名。

另外,撫順確實是自明代築城之後一直沿用至今。

以上。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