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書難,難在客觀和主觀條件上

客觀:國家對書籍出版把控嚴格,而且所有書籍如果想正規出版的話,就必須要有正規的書號。面對需求廣大的出版市場,現有的書號基本上很難滿足需求。那麼對書籍內容和出版的把控就會更嚴格,所以圖書出版很困難。

主觀:書籍出版的首要條件就是要完成書稿,先不說書稿質量,字數上就是很大的挑戰;其次是書籍內容是否完全可以出版;如果需要自己出版,那麼費用也是一個問題,動輒上萬的出版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的。

所以,圖書出版相對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不過只要做好準備,有所瞭解,還是可以把自己的書稿成功出版的。


不難啊,信息不對等而已


一、國家政策。

2018年3月之後,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劃歸中宣部管理,由之前每年國家下放30萬個書號直接縮減了10萬個。相當於三分之一的出版量被取消,出版社本版圖書的出版都受到影響,更不要說很多自費書了。書號縮減直接導致資源緊張,出版費大幅上揚。

二、品質提升。

國家出版改革後,對圖書出版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不僅是書稿的選題方向更注重書稿的文字品質要達標,同時對校隊、印刷裝訂等都有嚴格的標準提升,樣書申報,抽檢等任何一方面有問題都均將被重罰,同時會影響後期書號下發。因此,很多書被擋在了門檻之外。

三、成本費用。

我們都知道,這些年人工費用不斷上漲,出版社編審費,排版設計費,圖書編校費,印刷裝訂費等層層提價,導致一本書平均漲幅至少在50%;同時隨著國家環保管控的加大,紙張費上漲壓力巨大,很多造紙企業月月調高出廠價,印刷企業苦不堪言。出書費用自然水漲船高。

四、專業知識。

不同的出版機構對應的是不同的選題方向,很多作者不懂這方面的專業知識,認為只要是出版社任何書都可以出,大錯特錯。你的書稿不符合出版社的選題策劃,即使等的再久,都不可能出。有的出版社為增加收入,會多少出一些選題外的內容,但是相比於同等費用肯定要多花不少。

五、業務壓縮。

大多出版社近些年不僅一直在裁員更在壓縮出版業務,這裡面有個大的趨勢就是電子閱讀對出版的衝擊還是相當大,出版社為了生存只有縮減成本,同時要力爭做一些高收益的圖書,不能把緊張的書號資源和大量的人力財力用在很多很普通的圖書上,優勝劣汰是永遠的自然法則。

六、程序複雜。出版圖書有20多個環節,必須環環相扣,任何一個項目出問題都會一損俱損。就是在申報選題這個程序上,很多作者就直接被出版社擋在了門外,更不要說申報書稿了。

發佈於 03-08繼續瀏覽內容知乎發現更大的世界打開Chrome繼續琦鬱出版社編輯琦鬱出版社編輯長期徵專著出版書稿;書稿選題砸向編輯我吧

對於作者來說,出書是否難,取決於作者的目的。若是想出一本,在市場上銷量不錯的圖書,的確有一定的難度。但若是想出版學術專著,用來評職等,難度其實沒有很大。


對於作者來說,出書是否難,取決於作者的目的。若是想出一本,在市場上銷量不錯的圖書,的確有一定的難度。但若是想出版學術專著,用來評職等,難度其實沒有很大。


在中國圖書是特殊商品,重要的意識形態領域,受國家控制和檢查。在新加坡國家圖書館收藏的書拿到大陸就被定義為非法出版物。在中國出書的權力被政府、出版社、書店及市場共同來鉗制,他們的出版服務的不是作者與讀者,而是大眾市場。大眾是促成出書的真正金主,《丁真的世界》就是一個例子。出版社是金主大門外審查邀請函的小弟。如果你沒收到邀請函,就不會有機會見到金主。由出版社決定誰能出書的模式,長期以來也讓作者產生一種錯覺:能被出版社邀請出書,是一種光榮。那表示你的作品已通過「審核」,符合某種出版社不會真正告訴你的「標準」;但是,若你的作品沒被出版社選上,而你決定自費出書,那表示你的作品水平上不了檯面,別人若問起,最好別讓人知道你是自費出版。出版社把出書的權力抓在手上,也讓作者相信他們眼光獨到,對作品有生殺大權。但在整個出版史上,有太多的名著都不是經過出版社的編輯之手出書的,如 J.K.羅琳的《哈利波特》、莫泊桑的《羊脂球》、高斯的《算術研究》。

在國外,出書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你今天想要出小說,寫完自己去找印刷廠印就好,即使是找出版社也沒有什麼要拿到書號才能合法出版這種事。書號的目的只是用來幫助辨識和管理書籍,是否申請ISBN完全取決於出書的人要不要申請,即使不申請也無所謂,並不會因為沒有申請ISBN就被視為非法。


現在每個出版社都書號緊張,一般的書市場銷量又不好,而出版社現在是自負盈虧的企業單位,so…


讓個人自費出書搞的。


因為現在國家對圖書管理把控很嚴,國家為了提高書的質量,國家管控之後,書號少了,需求量大,各個出版社現在對書稿要求高,所以出書很難現在


卡書號,印刷廠成本提升,導致總成本上升,電子書和短視頻衝擊,導致總銷量降低。所以出版社策劃一本書,要考慮怎樣才能確保狹縫中取得不賠本的銷量呢?什麼是銷量的保證呢?

作者知名度,IP價值度等等。

新人和普通作者完全沒辦法保證銷量,所以就是最末尾的考慮了,除非真是一看就覺得能大賣的書,太少了。


現在書號控制的很嚴格,需求量大,號卻少


(1)要交的錢變多了,一天一個價,人為製造書號短缺,生成個序號又有什麼成本呢,比賣地更狠,賣地還要費很大工夫搬遷、平整;(2)審批的環節有增無減,要跑十幾個辦公室,時間成本、用人成本高昂,層層刁難,眾口難調,對某些有權的人來說,最優選擇是將幾乎所有的書槍斃,這樣不用承擔把關失誤的責任;(3)管理觀念仍然停留在幾十年前,認為圖書是精神原子彈,怕這怕那,爭當計劃經濟最頑強的堡壘,其實大眾極少看書,一些極小眾的作品要花天量的人力去把關,這是不可思議的,這個成本其實是讓整個社會來負擔;(4)管理者實行疑罪從有的工作方式,看書名懷疑書稿有導向問題就要別人不斷舉證來證明有問題,不舉證不放行,舉證了更加說明不能放行,他自己不用舉證,這就造成把關的口子越縮越小,大量的書胎死腹中。(5)以拖代禁,不答覆書稿能不能出,拖個幾年,返回去修改幾個地方,再上交材料,又拖個幾年,讓申請人知難而退。


你好,我是出版社內編輯,

現在就是會有很多人有這樣的困擾,先不說出書,就說是一篇文章現在也沒有以前好發了,在2020年之前,也沒有人一個人說發一篇普刊是一個難題,現在完全不一樣了,到了2020年,普刊因為經過知網、萬方整改的洗禮,要求越來越高,對於文章的要求、方向是否符合期刊要求都是很至關重要的,經常會有已經錄用,卻臨時通知不能用的的

所以出書也是一個道理,首先,書稿的方向,專業,重複率,字元數,圖片,還有就是現在國內書號的緊缺,你這邊出書是有沒有合作的權威出版社,有沒有相關手續,這些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你這邊需要出書呢,建議還是找正規的出版社合作幫助你,希望能有幫助吧


一是,國家對出版行業進行整頓,書號縮減,目的就是要凈化圖書出版市場。隨隨便便什麼稿子都出版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二是出版社盈利性的企業,對於作者投稿,也是要綜合考量的,要預估市場價值和經濟效益。並且出版後能給出版社帶來名氣。出版一本書的費用至少在三萬(編輯費,校對費,排版費,印刷費等),如果您作品質量不過關,而且作者沒有名氣,哪有幾家出版社願意給您掏這筆錢呀。


往後會越來越難

所以要趁早

找對人很重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