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书难,难在客观和主观条件上

客观:国家对书籍出版把控严格,而且所有书籍如果想正规出版的话,就必须要有正规的书号。面对需求广大的出版市场,现有的书号基本上很难满足需求。那么对书籍内容和出版的把控就会更严格,所以图书出版很困难。

主观:书籍出版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完成书稿,先不说书稿质量,字数上就是很大的挑战;其次是书籍内容是否完全可以出版;如果需要自己出版,那么费用也是一个问题,动辄上万的出版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

所以,图书出版相对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不过只要做好准备,有所了解,还是可以把自己的书稿成功出版的。


不难啊,信息不对等而已


一、国家政策。

2018年3月之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划归中宣部管理,由之前每年国家下放30万个书号直接缩减了10万个。相当于三分之一的出版量被取消,出版社本版图书的出版都受到影响,更不要说很多自费书了。书号缩减直接导致资源紧张,出版费大幅上扬。

二、品质提升。

国家出版改革后,对图书出版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书稿的选题方向更注重书稿的文字品质要达标,同时对校队、印刷装订等都有严格的标准提升,样书申报,抽检等任何一方面有问题都均将被重罚,同时会影响后期书号下发。因此,很多书被挡在了门槛之外。

三、成本费用。

我们都知道,这些年人工费用不断上涨,出版社编审费,排版设计费,图书编校费,印刷装订费等层层提价,导致一本书平均涨幅至少在50%;同时随著国家环保管控的加大,纸张费上涨压力巨大,很多造纸企业月月调高出厂价,印刷企业苦不堪言。出书费用自然水涨船高。

四、专业知识。

不同的出版机构对应的是不同的选题方向,很多作者不懂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认为只要是出版社任何书都可以出,大错特错。你的书稿不符合出版社的选题策划,即使等的再久,都不可能出。有的出版社为增加收入,会多少出一些选题外的内容,但是相比于同等费用肯定要多花不少。

五、业务压缩。

大多出版社近些年不仅一直在裁员更在压缩出版业务,这里面有个大的趋势就是电子阅读对出版的冲击还是相当大,出版社为了生存只有缩减成本,同时要力争做一些高收益的图书,不能把紧张的书号资源和大量的人力财力用在很多很普通的图书上,优胜劣汰是永远的自然法则。

六、程序复杂。出版图书有20多个环节,必须环环相扣,任何一个项目出问题都会一损俱损。就是在申报选题这个程序上,很多作者就直接被出版社挡在了门外,更不要说申报书稿了。

发布于 03-08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琦郁出版社编辑琦郁出版社编辑长期征专著出版书稿;书稿选题砸向编辑我吧

对于作者来说,出书是否难,取决于作者的目的。若是想出一本,在市场上销量不错的图书,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但若是想出版学术专著,用来评职等,难度其实没有很大。


对于作者来说,出书是否难,取决于作者的目的。若是想出一本,在市场上销量不错的图书,的确有一定的难度。但若是想出版学术专著,用来评职等,难度其实没有很大。


在中国图书是特殊商品,重要的意识形态领域,受国家控制和检查。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书拿到大陆就被定义为非法出版物。在中国出书的权力被政府、出版社、书店及市场共同来钳制,他们的出版服务的不是作者与读者,而是大众市场。大众是促成出书的真正金主,《丁真的世界》就是一个例子。出版社是金主大门外审查邀请函的小弟。如果你没收到邀请函,就不会有机会见到金主。由出版社决定谁能出书的模式,长期以来也让作者产生一种错觉:能被出版社邀请出书,是一种光荣。那表示你的作品已通过「审核」,符合某种出版社不会真正告诉你的「标准」;但是,若你的作品没被出版社选上,而你决定自费出书,那表示你的作品水平上不了台面,别人若问起,最好别让人知道你是自费出版。出版社把出书的权力抓在手上,也让作者相信他们眼光独到,对作品有生杀大权。但在整个出版史上,有太多的名著都不是经过出版社的编辑之手出书的,如 J.K.罗琳的《哈利波特》、莫泊桑的《羊脂球》、高斯的《算术研究》。

在国外,出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你今天想要出小说,写完自己去找印刷厂印就好,即使是找出版社也没有什么要拿到书号才能合法出版这种事。书号的目的只是用来帮助辨识和管理书籍,是否申请ISBN完全取决于出书的人要不要申请,即使不申请也无所谓,并不会因为没有申请ISBN就被视为非法。


现在每个出版社都书号紧张,一般的书市场销量又不好,而出版社现在是自负盈亏的企业单位,so…


让个人自费出书搞的。


因为现在国家对图书管理把控很严,国家为了提高书的质量,国家管控之后,书号少了,需求量大,各个出版社现在对书稿要求高,所以出书很难现在


卡书号,印刷厂成本提升,导致总成本上升,电子书和短视频冲击,导致总销量降低。所以出版社策划一本书,要考虑怎样才能确保狭缝中取得不赔本的销量呢?什么是销量的保证呢?

作者知名度,IP价值度等等。

新人和普通作者完全没办法保证销量,所以就是最末尾的考虑了,除非真是一看就觉得能大卖的书,太少了。


现在书号控制的很严格,需求量大,号却少


(1)要交的钱变多了,一天一个价,人为制造书号短缺,生成个序号又有什么成本呢,比卖地更狠,卖地还要费很大工夫搬迁、平整;(2)审批的环节有增无减,要跑十几个办公室,时间成本、用人成本高昂,层层刁难,众口难调,对某些有权的人来说,最优选择是将几乎所有的书枪毙,这样不用承担把关失误的责任;(3)管理观念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认为图书是精神原子弹,怕这怕那,争当计划经济最顽强的堡垒,其实大众极少看书,一些极小众的作品要花天量的人力去把关,这是不可思议的,这个成本其实是让整个社会来负担;(4)管理者实行疑罪从有的工作方式,看书名怀疑书稿有导向问题就要别人不断举证来证明有问题,不举证不放行,举证了更加说明不能放行,他自己不用举证,这就造成把关的口子越缩越小,大量的书胎死腹中。(5)以拖代禁,不答复书稿能不能出,拖个几年,返回去修改几个地方,再上交材料,又拖个几年,让申请人知难而退。


你好,我是出版社内编辑,

现在就是会有很多人有这样的困扰,先不说出书,就说是一篇文章现在也没有以前好发了,在2020年之前,也没有人一个人说发一篇普刊是一个难题,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到了2020年,普刊因为经过知网、万方整改的洗礼,要求越来越高,对于文章的要求、方向是否符合期刊要求都是很至关重要的,经常会有已经录用,却临时通知不能用的的

所以出书也是一个道理,首先,书稿的方向,专业,重复率,字元数,图片,还有就是现在国内书号的紧缺,你这边出书是有没有合作的权威出版社,有没有相关手续,这些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你这边需要出书呢,建议还是找正规的出版社合作帮助你,希望能有帮助吧


一是,国家对出版行业进行整顿,书号缩减,目的就是要净化图书出版市场。随随便便什么稿子都出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二是出版社盈利性的企业,对于作者投稿,也是要综合考量的,要预估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并且出版后能给出版社带来名气。出版一本书的费用至少在三万(编辑费,校对费,排版费,印刷费等),如果您作品质量不过关,而且作者没有名气,哪有几家出版社愿意给您掏这笔钱呀。


往后会越来越难

所以要趁早

找对人很重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