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就有直播平臺互相挖主播,簽約費用一度高達幾個億,頭條和微博也在挖大v,近幾年各大短視頻平臺更是頻繁的互相挖優質的視頻創作者,例如西瓜視頻和b站的搶人大戰。大家如何看待這個現象,是好事還是壞事?


平臺之間爭搶內容創作者,在我看來其實就是教科書一般的反壟斷。無論對於內容創作者還是對於平臺本身的發展和優化,都是有好處的。

平臺本身並不生產內容,必須要靠吸引內容創作者來獲得內容。一個內容創作者就相當於一座城堡、城市或教區,獲得一個內容創作者,就可以獲得每月軍隊、金幣或名譽+1。內容創作者並非平臺的僱員,二者更類似於一種「合作」的關係。

然而,內容創作者的數量遠遠多於平臺,這就使得二者之間的關係不可能是絕對平等的,平臺相比起內容創作者而言擁有更強的市場勢力,這就很容易形成一種事實上的壟斷。如果一個領域,或者叫生態位,上面只有一個平臺,那它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利益和喜好來擺弄內容創作者;而內容創作者則沒有選擇,為了自身的存在,就算平臺在經濟上有所壓榨,或者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對內容創作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打壓,他們也仍然只能選擇繼續使用這個平臺;即使被平臺封殺,內容創作者也只能認栽。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標準的壟斷過程。就如同市場上只有一家餅乾廠,無論它生產的餅乾有多難喫,除非你決心以後乾脆不喫餅乾了,否則你都不得不喫這個廠的餅乾。

但如果在同一個生態位上有多於一家平臺的存在,內容創作者的生存環境就會得到極大的改善。吸引更多的內容創作者對平臺有利,因此平臺之間為了爭奪內容創作者,就會將利益向內容創作者的方向傾斜,包括而不限於經濟分成上的優惠,以及對創作者的創作內容和價值觀上的包容。平臺之間相互「搶人」,相當於變相提高了內容創作者的收益和「地位」。「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錢不錢的先不說,至少號沒有那麼容易炸了。

視頻製作領域尤其如此。還不像我們這些寫字的,一個人一張鍵盤,啪啪打字就完事了,又沒啥損失;視頻的拍攝和製作都有一定的成本,對傳播平臺的依賴度也更大。以西瓜視頻和B站為例,西瓜視頻在市場上的存在,跟B站「搶人」,客觀上增加了視頻創作者的選擇範圍,提高了視頻內容創作者的議價權和收益。

內容創作者是人,而非價值單一的消耗品。內容創作者有了更高的「地位」和「身價」,更寬鬆的創作環境(至少不被平臺自己的好惡所禁錮)之後,其創作出的內容也會更加優化。這樣的優化無論是對於互聯網大環境,還是對於平臺自身的私利而言,都是有益無害的。換句話說,在「優質平臺數量很少」這一客觀存在的大背景下,平臺之間對內容創作者們的爭奪本質上是一種反壟斷,是對內容創作者和平臺雙方都有好處的健康行為,而絕非「內卷」。

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到底有沒有人給我牛排廣告接啊?


好事,創作者也只有在這種時候才能對資本有一定的話語權。

怎麼保持一個資本和創作者間的良性平衡,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


這幾天,一談起對優質內容創作者的態度,大家第一個想到的肯定都是閱文事件和5.5斷更宣言

閱文掀起的風波,不客氣的說,某種程度上都拯救了肖老師了

肖老師的粉絲只是讓作者沒地方說話,這叫肉體毀滅,殺人滅口;閱文的手段更滑,叫做收下當dog,你的都是我的

你看看,一個是蠻荒時代的野蠻操作,一個是文化人背後的暗箱操作,這格調這算計

體面!

外行就看看熱鬧,咱們來試著摸摸裡面的門道

這次引發爭議的,不是管理層的變動,甚至都不是大範圍的免費閱讀,而是委託創作協議

換句話說,內容創作者以後都是給閱文打工的,寫的作品都是閱文想要的,作者只是個勤勞的打工仔進行了碼字工作

按互聯網圈來說就是,碼農敲得代碼都屬於公司;但是碼農都工資不菲,而閱文並不打算給作者好的收益

按照江湖道上的說法就是,不付錢的,能叫嫖麼?

這裡面其實牽扯出一個比較複雜的話題,按法學類節目的說法就是「著作權歸屬問題」,按情感類節目的說法就是「作者也需要安全感」,按經濟類節目的說法就是「多元收益對抗風險能力的影響」

咱們一個一個來看

文字的特點就在於,你撥開了作者名字,什麼都不剩下

《慶餘年》裡面,範閑醉酒詩百篇,剽竊的那叫一個徹底,畢竟是上一個時代留下來的記憶,作者很輕易的被淹沒在史海里了

我這樣說吧,天蠶土豆真名叫什麼,蛤蟆大神真人是什麼樣,很多喫瓜小夥伴都不知道

還記得郭達斯坦森的名作《死亡飛車》就是,讓監獄囚犯去飆車,人死了換個人帶上面具繼續開

遇到差勁一點的平臺,那是真比監獄都不如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

隔壁的視頻平臺,儘管也會偶爾聽到經紀公司剋扣的事情,但是很少聽到平臺對著作權的侵犯

原因很簡單

露臉了嘛

哪怕不露臉,聲音也有辨識度啊

作品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作品,而不是輸出來就消散在煙塵中的文字

所以你看,咱們知乎的大神半佛,不就開始從文字走上視頻道路了麼

我還記得2017年底的時候,知乎300名大V出走位元組跳動,也就是那個時候,西瓜視頻開始佈局長視頻

可以看得出來,知乎上碼字的大神們很早就醒悟了,要保有自己的IP做視頻是移動互聯網時代最佳的選擇

如果說保有IP只是被動防守的話,很多大神還有一個基本的訴求

就是內容創作者的安全感

古時候有句話是文章憎命達,到現在這句話反過來了,一個想要有穩定輸出的內容創作者需要穩定的生活,纔有時間來體驗、來積累、來提高

我是個做管理諮詢的,有本職工作;我還在知乎上寫東西鍛煉自己;我最近還開了一家奶茶店;現在還不要臉的開始嘗試做視頻

雖然每個都做的一般,但是我內心穩得一批

就拿做視頻來說,光是這一條線,現在生態圈就已經進入成熟的狀態,除了傳統的流量分成,還可以直播帶貨,還可以做電商小店,還能接商單

你想一下如果詭祕之主突然插入一個鮮橙多的廣告是什麼質感,但是在視頻領域裡,做的有趣的軟廣接受程度那叫一個高

讓我印象很深的是2018年在Youtube上,一個7歲的小屁孩成了整個網站中收入最高的內容創作作者

這個叫Ryan的小孩的視頻內容就是做對兒童玩具的開箱,就靠著這個,一年賺了2200萬美元,相當於1.5億人民幣,一年就完成小目標

根據福布斯的報道,這2200萬美元裏,有2100萬來自Youtube的片頭廣告收入,只有100萬來自廠家的贊助

所以在2018年底的時候,Ryan開始和玩具公司一起開發自己的品牌,進入了自己帶貨節奏

這讓他的收入在2019年到達了2600萬美元,那時候他才8歲……

這樣多元化的收入,是現在很多年輕人也更願意做vlog的原因,很多旅遊播主可以用這個來賺錢環遊世界持續創作,很多體驗型播主可以用這個收入來繼續挑戰更瘋狂的事情

比如這個國內版本的豆豆龍,也是小小年紀就成為了小Up主,粉絲十萬,據說也是輕鬆月入過萬,可惜要參加德國的小升初考試了要閉關學習,不然肯定又是下一個「小孩子大IP」

在生態的成熟度方面,也是內容創作者入駐什麼類型平臺時候考慮的重點

咱們都知道,不論什麼類型的創作者,都有稚嫩的試探期和艱苦的成長期

羅馬不是一天修成的,中間會有很多的積累試錯的過程,十年寒窗無人問,最後一舉成名天下知

一個好的生態系統,應該是大有大的好處,小有小的活法,代際交替相得益彰

儘管互聯網有著很強大的馬太效應,贏者通喫;但是互聯網的承載力也決定了很多小眾愛好可以被覆蓋,讓中小型的內容創作者也佔有一席之地

有一個詞最近深入人心,但是十年前很少有人會用,就是孵化

流星乍起、起於草莽的大神現在很少了,更多的是養成系的成長模式

在我身邊做內容創作的,很多人都會關注平臺對新人是否友好,新賬號起量是否快

相比之下我覺得微博已經出現了僵化的情況,流量基本都被那些頭部明星和團隊運營賬號給壟斷了

而B站雖然百花齊放,但是推薦演算法依然是以大眾為主,大家都在看什麼就給你推薦什麼,依然是大魚通喫的節奏

相比之下,我覺得知乎和頭條系的演算法要更好一點,還能做到個性化的推薦,讓每一類的內容都能找到對應的受眾

當然,在成長階段的培育也很重要

現在關注內部孵化的成熟平臺基本都擁有了學堂,手把手的教你怎麼選題材、寫腳本、錄聲音、找素材、做視頻

我半吊子的PR技術就是在西瓜大學升級到了四分之三吊子

甚至我還在西瓜大學發現了教我怎麼把運營成本轉嫁給平臺的教程,還教我怎麼利用數據反饋和內容策劃支持來提升粉絲數和播放量

更關鍵的還有一點,就是收入問題

以前看金庸回憶錄的時候,金庸說自己剛開始碼字的時候為了省錢,坐天星小渡輪往往要等一個多小時,其實蠻感慨的

現在是對內容創作著最好的年代,哪怕還在青澀期,依然可以有穩定的收入

品品

這纔是一個成熟平臺應有的生態圈構建戰略

想到這裡,我就不得不提起我的中學同學敖廠長

在我們那幫朋友裡面,他是最有可能喜提蘭博基尼的人

他最早是在貼吧發視頻,到09年在土豆正式出道,11年和優酷簽約發視頻,現在在B站的粉絲也快700萬了

對於他來說,算是嘗遍了各大平臺的酸甜苦辣

當年還問過我關於youtube上怎麼交稅的問題

他的體量決定了,平臺對於他來說就是一個分發渠道,他不會被平臺的流量扶持綁架,也熟悉各個平臺的優勢劣勢,更能作出合理的選擇

如果經常關注他的其實就會發現,敖廠長做了十年了,其實也就認認真真做了兩個系列,去年第三個系列「廠長來了」,選擇是在西瓜視頻上發

今年春節因為疫情,也沒碰上面,不過我覺得他視頻平臺的想法和現在很多小夥伴不一樣

他算是遊戲解說的元老了,某種意義上他定義了遊戲解說的風格,引來了無數的模仿和致敬,我當年還懷疑過一個粉絲30多萬的叫「神戳戳的蘇神」是不是他開的小號

敖廠長是遊戲解說行業真正的愛好者和探路者,而不是看到行業紅起來以後湧入的嘗試者

功利的講,後者就是沖著熱錢來的;而前者是愛好驅動,或者說認可驅動的,拔高了說是在自我實現的層面上了

敖廠長新番不在B站上發,我覺得就是B站的機制沒辦法解決優質創作者對價值認可和持續保障的需要

敖廠長也要恰飯,還要存錢娶媳婦,做遊戲解說視頻對精力和身體的消耗又特別的大

持續保障才能給他更獨立和輕鬆的創作空間

西瓜不論是流量機制還是激勵機制都能更好的滿足他的需求,某種程度上敖廠長從B站的「出走」,也正是在優質內容者爭奪中誰強誰弱的風向標

而真正互聯網的精神,是包容成長、關注長尾、尊重版權、多元收益、合作共贏

最近對優秀內容創作者搶的厲害,各大平臺都意識到了,他們不生產內容,真正撐起平臺的是這些作者們

前有直播平臺互相挖主播,後有頭條和微博挖知乎大V,再有西瓜視頻和B站搶視頻創作者

誰能想到碼字的做視頻的也能享受到足球明星天價轉會一樣的追捧

這是內容創作者最好的年代,有選擇,有價值,有成長,有培育

與君共勉


對優質內容創作者來說,肯定是好事啊!被爭搶證明你有產出優質內容的能力,證明這些優質內容是稀缺的。

流量時代比較稀缺的就是原創內容,而高質量的原創內容就更加稀缺了。

我之前寫過一篇叫做「抄襲簡史」的回答[1],大致梳理了一下從十年前微博橫空出世,到現在各種內容平臺百花齊放的發展歷程,但抄襲和搬運現象卻一直在這十年間裏頻繁出現。造成十幾年來,各大內容平臺抄襲現象頻繁出現的背後的原因就是,很多好的內容的創作是不可持續的,別說好的內容了,就連普通的勉強能看的內容,創作起來都是十分耗費精力的,再加上很多人都是業餘在創作,所以很容易寫一段時間覺得又累又沒意思,最後就不寫了[2]

而少有的一些可以堅持輸出原創內容的人,一般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創作上,如果長期得不到什麼回報,還經常被抄襲,再加上現在網上的噴子越來越多,最後的結果一定是再有耐心的內容輸出者也會選擇離開或者降低輸出的數量或質量。

《天下無賊》裏葛優說火了兩句臺詞,一句是「21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還有一句就是「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啊!」

為什麼人心會散?多半是因為跟著這個老大掙不到錢了。


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要想維持好一個團隊,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合理的回報,要讓跟著你的弟兄們覺得跟著你混能有口飽飯喫。

而現在許多內容創作者面臨的窘境就是,若想走創作這條路,就要做好用愛發電的準備。

國內互聯網世界第一個時代最大的特點就是共享精神,大家真的是無私奉獻,用愛發電,典型的代表就是那幾個論壇上許多互幫互助的感人事蹟,還有就是字幕組。

但那個時候我們的互聯網用戶是非常少的,大家聚在一起就像是烏託邦一樣,在現實世界之外還有一個精神的港灣,每個參與的人都是現實生活中的少數派,都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不用為生存擔憂,而且當時的人每天花在網上的時間真的不是很多。

而現在我們的互聯網用戶已經突破了9億,互聯網已經進入了幾乎所有人的生活裏,我們已經再也回不去那個為愛發電的時代了。就像你現在再去B站看,已經找不到幾個是單純為了樂趣而精心做視頻的了,如果沒有流量帶來的回報,很多人肯定一開始就不會去做。

我也不止一次在網上感嘆,現在好的內容真的越來越少了,知乎上一旦有個什麼好文章,當天就會被抄襲到外站,再過幾天,你打開一些視頻網站,你會發現又有人洗了你的稿,把你的文字做成了視頻,面對這些情況,往往你還沒辦法投訴。

如果創作者本身沒辦法因為創作出好內容得到正反饋,同時又遇到了幾個噴子,很可能創作這個好內容的創作者就會走人不再寫了。

所以,在好內容如此稀缺的這個時代,如何留住原創者,如何給原創者更多的正反饋,激勵他們創作出更好的內容,纔是最值得研究的課題。

我們看目前國內外幾個比較成功的內容平臺,幾乎都是在激勵原創者方面做得比較好的平臺,為什麼很多時候好內容都在YouTube上,許多人做視頻時,也都會優先在YouTube發布?是因為YouTube有最多的流量的同時,也會給能吸引流量的好內容更多的回報。

而現在國內這種各個平臺互相爭奪原創作者這種現象,說明平臺更加重視原創內容了,這對原創作者來說是好事,這能促進各個平臺更好地研究出如何激勵高質量原創內容的政策,而不是單純地提供一個平臺,讓原創者輸出內容,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我們都知道任何領域,一旦一家獨大之後,就會有很多弊端,尤其對於平臺的用戶來說,就相當於失去了話語權,因為只要想創作,你就必須要完全依賴這個平臺,那麼即使拿不到任何回報,或者只能有很少的回報,你也必須接受,因為你別無選擇。

多個平臺共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個現象,而且也能給眾多創作者們提供更多的選擇。

比如你是一個新入場的創作者,如果你只在一個平臺輸出內容,那麼你就只能寄希望於網站的編輯能注意到你,把你的作品放在首頁或者推薦頁,給點流量了,否則沒有關注量,根本就沒有人能看到你,在你不花大價錢買推廣的前提下,很可能你永遠都做不出來。

而如果這時候有一定流量的新平臺入場了,你就可以選擇在兩個平臺同時發布原創作品新平臺往往會對早期的優質原創作品給予更多的流量扶持,這樣你就能喫一波紅利了。

這種法則不僅適用於新平臺,還適用於舊平臺的新政策或者新風向。比如抖音是去年開始發力直播帶貨的,在今年疫情期間,抖音就重點扶植了好多線下開服裝店的用戶,給了很多流量。一個新註冊的用戶,都可以在短時間內漲粉一兩萬。再比如題主提到的西瓜視頻開始在原創視頻領域發力,與B站爭搶原創up主。開始和其他平臺搶奪原創視頻Up主,如果你在原來的平臺的流量一直都不是很理想,你又覺得自己的內容很有特色,質量水準也不錯,你就可以嘗試在兩個網站同時發布原創作品,可能西瓜視頻就會給你更多的流量扶植,而且我們都知道西瓜視頻是位元組跳動的產品,他們有從今日頭條到抖音的內容矩陣,很可能還會在別的地方幫你找到新的流量和回報模式。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有一個或幾個播主做一個類型的視頻火了,然後你發現你也有能力做這種風格的視頻,甚至你覺得如果你做,你會比這些人做得更好,這時候你準備入場,打開那個視頻網站或APP你才發現,這個網站上一夜之間已經有成千上萬個人在模仿這種風格的視頻了,如果你拍了,大概率是不會被編輯或觀眾注意到了,反而還有可能因為你的原創內容比較好,被別的團隊注意到了,然後瞬間就洗了你的稿。

這時候,對你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去別的平臺同時發布你的原創作品,因為這個平臺的這種類型的視頻已經過飽和了,用戶可能也已經開始短暫地審美疲勞了,你要帶著你的內容去那個這方面還沒飽和,還有著廣闊天地的平臺去發布,這樣你才能收穫最多的流量。

比如上個月火遍全網的撿廢紙箱講金融知識,點評中國股市的紙箱大叔,他走紅就是在西瓜視頻。

如何看待撿破爛大爺講金融走紅,是嘩眾取寵還是真有水平??

www.zhihu.com圖標

在圍觀這個紙箱大叔的時候,很多人都想到了幾年前在快手上火爆的講國學的流浪漢沈言,當年沈言可是快手第一紅人,擁有平臺最大的流量。當時只要你的短視頻裏有沈言出鏡,你的作品就能上熱門,你就能漲粉,你就有流量。最後導致全國各地的人都跑到了上海沈言流浪的地方,天天圍著他拍,都想要靠著沈言上熱門。

沈言之後,快手上一度出現了很多想要複製這種神話的人,他們策劃了各種流浪漢講各種知識的模式,但最後沒有一個紅的,因為快手平臺上這種模式的視頻,有沈言一個就夠了。

而上個月爆紅全網的紙箱大叔,如果在去年選擇在快手發視頻,很可能就不會這麼火,反而有可能會被快手老鐵嘲笑,說這種梗早就過時了。

但是,紙箱大叔的視頻因為發在了西瓜視頻上,這種類型的視頻在西瓜視頻上是稀缺的,因此就得到了平臺更多的流量,這就是同樣的內容在不同平臺會得到不同的待遇的現狀。所以,多一個內容平臺,對於內容創作者來說,就多了一個選擇,多了一種可能。

我們老話經常說,東邊不亮西邊亮,人挪活樹挪死。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只有一個平臺,那你就只能在一棵樹上弔死了,如果有多個,你還可以換一個平臺再嘗試一下。我們知道很多視頻大V是在B站,抖音,快手和微博火起來的,但也有一些視頻大V最早是在西瓜視頻這樣的平臺成名的,比如華農兄弟,王剛,李永樂老師,當然還有一些視頻大V最早是在知乎成名的,比如... ...

如果在一個領域存在多個平臺共生的局面的話,就會給創作者更多的選擇權。平臺在爭奪高質量的原創作者,同時作者也在選擇平臺。這和充分競爭的就業市場很像,當一個行業開始爭奪人才的時候,就是這個領域的人才最好的時代,他們可以同時手握多家公司的offer,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偏好,選出最適合自己,或者能讓自己獲得最好的發展的那一家公司。

在短視頻領域,快手和抖音在推送機制和短視頻內容風格上有許多不同之處,快手大主播去了抖音一般就玩不轉了。文字內容平臺裏的知乎和豆瓣也各自有各自的風格偏好,一個在知乎寫回答能獲得很多贊同的作者,去了豆瓣就不一定會獲得相同的關注度。

視頻平臺也有各自的風格,原創作者完全可以手握多個選擇的同時,做出最優的選擇,比如選擇一家簽獨家,或者多平臺同時進駐,但選擇一家簽約視頻首發等等。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這一個領域有多個體量差不多的平臺同時存在的情況下的,如果這個領域是一家獨大的情況,那創作者必然會失去選擇權。

大概從奈飛和YouTube崛起之後,國內就一直有到底誰是中國的油管,誰是中國的奈飛的討論,其實我覺得不一定非得分出個高下勝負,更不一定最後國內在視頻領域就只剩下一家中國油管和一家中國奈飛。

按照目前的格局來看,我們很有可能是多平臺共生的,就像文字領域,既有知乎,也有微博和豆瓣。在直播領域即使是快手和抖音兩巨頭並立的同時,還有陌陌花椒虎牙鬥魚這些直播平臺在靠著直播生存。同樣在視頻領域,我們既有優酷騰訊愛奇藝,也有搜狐B站西瓜,同時你會發現,微博微信QQ和知乎也都在做自己的視頻內容。所以,多平臺共存,才更有可能是我們未來長期看到的現象,而多平臺之間對於原創內容創作者的爭奪,對於原創者來說是一件好事。

參考

  1. ^抄襲簡史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5880149/answer/1048919580
  2. ^中文互聯網的產出在漸漸枯萎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9684783/answer/1088276178


一個平臺能不能吸引優質內容創作者,最關鍵的點在於什麼?

我認為是變現能力和用戶氛圍。換句話說,就是能掙著錢,還能不受委屈。前者是物質上的激勵,後者是精神上的加持,兩者加起來就是對優質創作者最好的正向反饋。

這和從前直播平臺互相挖主播真的不太一樣。因為直播平臺其實是非常同質化的,無論是遊戲直播還是秀場直播,看直播的水友,其實都是那一部分固定羣體,對於主播的爭奪,本質上是對於主播粉絲基本盤的爭奪。『

在這方面,體現得比較明顯的是鬥魚的旭旭寶寶,寶哥有一大幫死忠粉,很多人本身是DNF玩家,除了旭旭寶寶的直播誰的也不看,甚至於跟隨他堅守在之前那個掛逼平臺,結果因為幾次和官方溝通受阻,寶哥只好轉投鬥魚,這部分粉絲也隨之轉移了過來。

但內容創作平臺的受眾人羣劃分就比較複雜了,無論是年齡還是社會階層,跨度都非常大,平臺更看重的是創作者的優質內容以及和自身平臺的契合程度。因為在以內容為導向的平臺,粉絲不一定只看某一家,不像直播那樣有很強的粉絲屬性。

那麼在視頻內容領域有沒有類似的案例呢?我最近看得比較多的,是從小破站轉過來的漁人阿烽,專門拍「趕海「視頻的視頻博主,從抓螃蟹到撈魚無一不做,和那些從海鮮店買來海鮮在海灘上放生再趕海的博主不一樣的是,阿烽本身就是撒網打魚的,視頻裏能看到海邊工作的細節:比方說網子被海帶拖爛了,抓到一條稀有的魚之類的,比玩動森還得勁。

換平臺以後,阿烽的變現渠道層級更高了,不算流量收益,電商渠道直接就放在個人主頁,而且那個「作者店鋪」的位置設計得真的很巧妙——讓你不得不想點進去。我看了一下,阿烽新上架的單品肉眼可見地一天比一天賣得多,而且還是因為「售罄」所以銷量才沒有繼續提升。

順帶多說一句,西瓜視頻原生的創作者美食作家王剛也是一樣,直接打開個人主頁的作者店鋪就能買買買,光這一個渠道單品銷量就高達5.4萬件。

而小破站的收益,其實從徐大sao的事情就能看出來。2月7號,徐大sao發了一條《做好防護,走出家門,大sao為遠方的朋友做了一頓特殊的炸雞腿》,他說這條視頻的全網收益都會捐出去。

這條視頻播放量是一千多萬,收益是4855.31元,而充電時113541.9元,平臺扣除費用以後還剩795159.34元,要知道,這是一個400萬粉絲的up主……所以有人就質疑這個數字,拋開充電不說,一條千萬播放量的視頻,實際收益纔不到五千?而徐大sao日常收益,每個月差不多也就是20000收入左右,這還是頭部up主的收益,差不多算是西瓜視頻中層視頻創作者的收益。

所以我覺得兩個平臺還是有點區別的,小破站想要出圈,最好還是要徹底去二次元化標籤;而西瓜這邊沒有什麼歷史包袱,基本盤就是下沉市場,基於下沉市場不斷升級就好。有up主發現,後者的用戶運營能夠清楚看到推薦演算法的推薦數量,還能夠自查限流關鍵詞。

除了變現能力以外,社區討論氛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其實現在很多視頻內容創作者都是一邊掙錢一邊挨罵,比方說我很喜歡的某up主,可能實在沒啥黑點了,結果最近因為做了兩期揭祕視頻,噴子一上來就是「鼓吹陰謀論「,這個角度……說真的……我都驚了。

再來看一下:

我在首頁刷到的這個喫播視頻博主,其實我點開評論的時候,預想到可能會有很多不友善言論……然而,並沒有,這個氛圍就有點像古早時期的互聯網,非常友好,大家都是在誇,即使提出意見也是抱著為博主好的心態,而不是人身攻擊,為了確認是不是博主刪了評論,我又仔細翻了一下評論,的確有那麼一兩條看上去有點刺耳的話,但是他們很快就淪陷在了人民羣眾的汪洋大海里……

這說明什麼?一個平臺對於用戶氛圍的導向,對內容創作者的吸引力還是挺大的。再加上一些平臺通常在初期會有一定的流量扶持,結合優質的內容,很快從素人做成更大的視頻博主。

所以,我認為各大平臺對內容創作者的爭搶並不是壞事,這和當年的主播跳槽,其實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為這種爭搶不僅僅是面向內容創作者,同時也是面向內容消費者,平臺受眾會為喜歡的內容創作者「恰飯「而開心,一看到內容創作者「恰飯成功」就會高興,會用真金白銀去支持,而不是覺得「你就該免費拍視頻給我看」、「用愛發電」,我覺得這樣,真的就挺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