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覺得曾子說的「忠恕」不是很準確


孔門學生都認為孔子博學多才,其實孔子廣博精粹,孔子的知識是按照一條主線貫穿起來的,這條主線就是性與天道,孔子的全部知識都圍繞這條主線展開。


曾子說的「忠恕」,是講給師弟們聽的。

「忠」和「恕」,是兩個東西,不是「一」。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很明顯,大部分同學都不懂,來問曾子師兄。曾子師兄曉得他們水平不夠,但又不好不答覆,於是說了第二義。其實忠恕離孔子的道已經不遠了,師弟們據此修習,也會受益。

至於「一」到底是什麼,那是個大問題。

曾子當時就懂了,所以他回答老師「唯」。

這個「一」應該是孔子一生的修養中心,是根本大法,把孔子一身的學問都貫穿起來,假如有個名字的話,也許是「仁」

可是「仁」又是什麼呢?《論語》中多次記載孔子師徒關於「仁」的問答,而孔子給顏回、冉雍、司馬牛等人的答覆都不同。難道這個「仁」也會有不同的解釋嗎?也許孔子對不同的學生因材施教,闡述的力度有所不同。

可以相信,這個「一」就是孔子的「道」。

是「仁」?是「道」?是「一」?

是「中庸」?是「忠恕」?是「言訒」?是「愛人」?

是「至誠之心?」是「克己復禮」?是「修齊治平」?

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們假如真的想要搞清楚此事,應當拿出勇氣,追尋此事。可以自己反問自己,「我一生作人做事的學問,有個中心嗎?」

是不是所有的學問都從此中來?

如果有,這個中心是什麼?


個人理解,不一定對,錯了就當看個笑話()

(以及 旁邊有相關問題 可以過去看看)

是仁,「忠恕」也是曾子對仁下的定義 但仁包含忠恕 卻不全是忠恕

能找到很多「什麼是仁」的話 但「仁是什麼」就比較少

我認為 依照「仁,親也」就是與人相親近愛護 但同時也是天理 是孔子的為人原則 是一顆良心


曾子把孔子的一理解為忠恕。這是曾子的理解。

誰知道孔子怎麼想的。可能有很多答案。


個人認為是一種狀態。中和心態,順天應物,剛健不休,知圓通,遇事不滯,事後廓然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